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泾渭分明的优雅 -- 星巴克在日本 -- 萨苏

共:💬135 🌺1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有没有照片?我没看到过故宫里的星巴克啥模样
      • 家园 花顶.
      • 家园 斑竹来加精吧
      • 家园 宝,宝,宝!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 家园 也有点道理。

        能融入我天朝文化,也好。呵呵。

      • 家园 有点不同意见

        从参观者的角度来看,我希望有更多星巴克水准的小吃店进入故宫,还希望武英殿附近那片乱糟糟的盒饭售卖区能尽早撤除,也希望其他小卖部不要只卖陈旧的面包方便面和质次价高的烤肠。

        这个没错,但是并不意味着有美国文化色彩的星巴克就应该进入故宫。

        另外,我不知道那些排斥故宫引进任何西方文化符号的人有没有见过故宫东路的灵沼轩,100年前的纯钢架建筑;有没有见过钟表馆里数以十计的西洋大钟?故宫的原有主人早就已经就这一问题以实际行动发表过意见了,而故宫的新主人,也对天安门在内的一系列建筑做了自己的改装。故宫是一直在变化的,也是一直在融合新事物的。要故宫停止变化,那么结果就只能是故宫的坍塌。

        建筑文化显然与星巴克代表的美式通俗文化是两回事。

        关于美式通俗文化的入侵,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同样也是发达的欧洲国家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伦敦某处文化人聚集的地方,就曾经抵制麦当劳在此处设立分店。

        • 家园 星巴克的符号和故宫的符号

          如果星巴克麦当劳是文化侵略的符号,那么故宫应该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博大精深的符号吧?以中国人出类拔萃的包容与吸纳的能力来吸收融化一个糖衣炮弹,不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艺术吗?

          我们当然可以用行政的手段把星巴克赶走,但赶走以后我们又能做什么?星巴克作为故宫内性价比最高,服务最好的小吃店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吗?我更希望星巴克可以随便来随便走,而顶替它在那里开店的,是也能一样好的中国小吃店,比如我很喜欢的三元梅园。

      • 家园 看来的确是应该反省一下

        我正是从那张错贴了的图产生了不和谐的印象。

        故宫风格的融合我还是趋向保守,比如维修是必要的,如您所说,不修会坍塌,但服务设施,包括办公区域,可否搬到宫墙之外?比如,允许游客从侧门出宫,吃饭休息之后照样回来。游客要多走一些路,这恐怕是一种代价。

        我们不敢说自己对于融合的理解就是完美的,故宫作为一个“宫”,它的功能早就死了。所以,它是一个历史遗迹。要遗迹与时俱进,就是改变它的功能,而它的最初设计,肯定与新的功能不符,因为没有这个考虑。故宫的价值,也许就在“故”上面吧,否则,涂掉清明上河图上“尖嘴牛”的事情,恐怕还会不断地发生。

        当然,这是个人看法,自己也知道肯定是对经济考虑不够,比如宫墙外怎么去找一块地皮放餐饮休闲娱乐设施,那显然比在宫墙内找困难多得多。所以,我认为自己的观点只是理想而已,恐怕永远无法成为现实。

        • 家园 故宫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故

          如果故宫仅仅是以“故”而有价值,那么的确不应做任何改动,或改进。因为改动就是新,就是减少“故”,那也就是降低故宫的价值了。但故宫真的仅仅是因其“故”而有价值吗?

          我觉得故宫和英国巨石阵,美洲的马丘比丘以及秦始皇兵马俑等文化遗迹有着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它并非遗迹!故宫不是从地下挖出来的,也不是在丛林中突然发现的。故宫的生长史从来不存在断裂。自明朝立都北京以来,故宫一直在成长和变化着,他不断地毁于岁月侵蚀,也不断地生长出新的细胞,他的大格局虽然凡400年没有变化,但局部的新陈代谢从没中断过。历史上没有任何皇帝会因为要遵循祖宗家法,而对故宫的重建改造计划缩手缩脚。也正因如此,故宫才会一直有人居住,我们也才能在今天看到这般壮美的建筑群。进入到故宫博物院的时代,对附属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有通过这种改造,使故宫适应了它现在的角色和身份,故宫才能实现自我保育的功能,而不会变成死肉一块。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丝毫不违背故宫成长的传统。

          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落,故宫的美和价值更多的体现在他的超大尺度的格局上,我不认为对其中部分次要细节的改动会有损于他的美。这和很多小家子气的建筑物是很不一样的。

          关键词(Tags): #故宫#生长
          • 家园 您所说的都是事实

            不过历朝皇帝的修改是很正常的。因为故宫在那时即不是“故宫”,也不是“博物院”。那是他们的居住场所,而且,正是因为他们的居住和不断修缮,故宫才具有文物的意义。

            作为博物院以后的故宫,对它的修缮我没有意见,只要是为了维护。而对它的改造我却有些看法。因为故宫的价值在于它是一座古老的皇宫的标本,如果我们把它改得更适合于我们的时代,它作为标本的意义也就不再存在,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博物馆,却不能再叫做故宫了。

            民国期间对于故宫的改造,有其无奈的地方。因为经费和世道纷乱的原因,故宫博物院不得不自己养自己,保护之余,只能内部挖潜,如果没有这样的改造,历经兵荒马乱,故宫可能已经不存在了。比如圆明园,被焚毁后的圆明园从当时的照片看,依然保留了大量的残迹。湖沼的地形和英法联军出于报复行动的仓促,使它依然有相当部分保留了下来,此外,如石碑砖石等文物,也不是焚烧所能摧毁的。然而,此后圆明园又经历了多次不曾在典籍中认真记载的浩劫。这个“无主之园”成为军阀,官员等建造私宅,花园的材料场,也成为附近村民建房子的取砖之地,几十年下来,除了实在无法移动的大件石雕,圆明园原来的景观荡然无存也就很正常了。如果故宫没有历代有志的管理人士在艰难中苦苦维护,其结果不会比圆明园更好。所以,对于他们改造珍宝馆之类的行为,我觉得是可以原谅的。

            49年建国以后,对于故宫的维护,采取了萧规曹随的做法,这使故宫在历次运动中幸免于难。可以想象,如果谭厚兰砸孔庙的事情发生在故宫,那将是多么惨痛的损失。但是,也继承了继续将故宫作为文物的同时,也作为办公,服务场所的传统,原有设施被“利用”的传统没有改变。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这和世界通行的文物保护手法,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利用”故宫,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但是这对于故宫有限的历史资源,也是一种带有破坏性的消耗。改造,对于文物来说,无法不破坏它的历史内涵。维护是不得已的,主动的改造,是否都是那样有必要呢?

            故宫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子孙的。假如是不得已,我们可以两害相权,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我们是留给子孙一个当年皇帝最后居住的故宫给他们呢?还是一个我们为了赚钱改得更加现代化的故宫呢?很多东西,我们改了,就无法复原了,我们是否有这个资格来做这件事呢?

            • 家园 故宫一方面是文物,考古对象,另一方面是文化承载

              而作为文化承载,肯定是要随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这是一个矛盾。

              星巴克的加入,使得话题在文物保护与文化发展之外又具有了另一重意义,楼上也提到过,就是文化入侵/文化的纯洁性。

              文化发展可以和文化入侵合在一起讨论,我认为这要比和文物保护话题搁一块儿要轻松些。

              要不老萨另开一个帖子专门讨论讨论?

              • 家园 文化承载的意思我没有太明白

                我想您说的是故宫应该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全面体现,所以需要与时俱进。

                个人不认为故宫应当承载这样的任务。它只能是代表中国文化中历史的那一部分,和周围的高楼大厦,麦当劳,人民大会堂等等,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形象。有新有旧,有历史有现实,才是这种文化形象的意义吧。我们不能固化北京,因为北京不是一个文物,是一个发展的城市,但是故宫不是一个发展的城市,它是一个历史遗迹。

                另开新贴也可以,不过这儿说说,也挺方便的。

                • 家园 文化是个虚词儿,总得要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东让人指着说:

                  那就是文化。

                  比如说,“博物馆”就是一个文化承载形式。在我们的文明中以前没有这样的东西。那么把作为文物的故宫改造成为博物馆这样一种文化承载形式究竟算是“文化融合”还是“文化侵略”还真不好说......

                  不过我是不操“文化侵略”的心的。不管怎么说,成为一个博物馆可能是现时期我们能想到的作为文物的故宫最好的归宿了。

                  但是回到具体的实现上,作为博物馆的建筑群和作为宫殿的建筑群在需求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让宫殿负担起博物馆的功能,改造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是改造的方式方向和具体技术而已。

                  再略提一提星巴克。既然我们能够接受作为博物馆的故宫这一事实,为什么不能接受星巴克?在我的眼里这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在我的眼里,我们的祖先有足够的信心包容许多差异也许比这大得多的事务,最后它们都成了“中国的”。仅就建筑来说,“塔”这一建筑形式就是外来的。中国的佛教寺庙建筑形式也更多的倾向传统建筑形式,却并不妨碍里面供奉西来的佛祖和菩萨。

                  具体到故宫中的星巴克是否与故宫融合,是否协调——见仁见智吧。毕竟,我也没见过故宫中的星巴克。

                  • 家园 宫殿做博物馆,故宫不是首例;可以参见晨枫兄

                    不尽同意

                    包容可以体现在整个北京或中国的文化底蕴,老萨也说的极好:

                    "个人不认为故宫应当承载这样的任务。它只能是代表中国文化中历史的那一部分,和周围的高楼大厦,麦当劳,人民大会堂等等,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形象。有新有旧,有历史有现实,才是这种文化形象的意义吧。我们不能固化北京,因为北京不是一个文物,是一个发展的城市,但是故宫不是一个发展的城市,它是一个历史遗迹。"

                    但是如果把故宫也拿来与时俱进,如同把家里的古董重新上漆,等明白毁了的是什么的时候会跌足不已;这和'包容'倒是没什么关系,从建国以来,为保护古迹奔走呼号的多半都有海外的经历,要拿古迹与时俱进的往往多是憋足了劲要赶英超美的;这个现象,区区有些没想明白.

                    • 家园 呵呵,参见了的。

                      不过,国外的那些做法作为参考没有问题,却也未必没有异议。

                      在这个层面讨论这个问题,就是我前面说的:“要让宫殿负担起博物馆的功能,改造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是改造的方式方向和具体技术而已”。

                      至于您说的“把家里的古董重新上漆”这一段,我前面还曾经说:“故宫一方面是文物,考古对象,另一方面是文化承载......这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确实不好解决。

                      我之所以提出三个方面来,是想厘清问题的实质和范围,这样讨论起来有的放矢,不至于各自自说自话,其实互相之间既不互相矛盾,也不互相支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