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继续讨论:如果不能取消高考,那如何改革高考? -- 晨枫

共:💬119 🌺6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问题通过各省分别出题基本解决了

当然不满意的人肯定很多,但不能解决的问题非要逼着它解决,就会是这么个结局,呵呵

家园 高考制度最大的缺点是把大学录取完全绑在几门课的成绩上

考试是否能准确衡量学生这几门课的的能力不谈,如果一个学生发明了把太湖蓝藻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方法,或者一手组建了本社区的青少年敬老养老服务组,但高考成绩一般,除了特事特办,几乎没有可能得到承认,而作为优秀学生录取。中国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部分考不考?”高考是整个中国基础教育的指挥棒,中国基础教育成了这个样子,高考难道没有责任吗?更糟的是,现在这个趋势有向大学蔓延的苗头,考研成了大学生的高考。如果就职也有考试的话,还会继续蔓延。到头来,除了擅长考试,这些学生还能做什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培养考试机器吗?考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家园 改变这一点,或许不能寄托于高考本身的改革

需要改变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尽管已经大大改变)。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公平的分配资源(过程的公平性,而非结果的公平性,因为后者,严格来说是做不到的),不能量化的指标注定招致广泛的非议。高考的现状,千不好万不好,毕竟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学生发明创造能力,社会活动的例子。恐怕有人要反过来说:我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学习了,没时间研究蓝藻,他有本事跟我考一样的分,再把蓝藻研究明白了~

如果量化公益活动,大约学生们会一窝蜂的发着牢骚攒够公益活动小时数吧。无非是,高考指挥棒稍微改变方向而已。不过这么改恐怕还不如考几道“偏题怪题”合适。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人情”这个东西,在中国,制度上不能给他任何机会,否则肯定惨死。你说,研究蓝藻,值100分还是50分?如何证明是该学生自己研究的,不是父母亲友代办,孩子坐享其成?

教育/就业资源不充分供给,在考试制度自身上,无法寻求最优解。无论如何精心设计考试,都被竞争挤成“类高考状态”。看看外国引进的托福,雅思等等,都无法改变我国学生考试机器的形态,就是这个道理。

国家需要做两个事情。

第一,严格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消灭“野鸡大学”,要说绝对的招生数,现在可也不算少了,就是算不得“正经”大学生的那部分太多。

第二,加强职业教育,制定更加详细的最低工资标准,包括抬高高学位者最低工资,以改善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减少“高学历当低学历用”的不正常就业压力,进而改变“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的传统观念。

家园 呵呵,"当然实际执行是另一回事"

是啊.

家园 先献一花

独木桥的问题应该已经不像以前那么严重了。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对于一般认为“合格”的考生,上大学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上“好”大学才是问题。这和国外的情况没有本质的不同,在这里人人能上的是社区学院,正规大学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通常高中毕业班中不超过30%能上正规大学。

量化公益劳动肯定也有它的问题,但比完全忽略育人的问题还是一个进步。

蓝藻问题比较麻烦,如果是别人代研的,这有一个学术道德的问题,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更需要在育人的方面抓紧。否则只要抓不住,或者有心存侥幸的机会,就作弊,这样的高分生还是不要的好。换句话说,如果高考分数过线了,但没有到顶级录取线,但真家伙的独立研究能力通过蓝藻研究体现出来了,这样的考生究竟应该优先录取呢,还是为更高分数但只会把书上的答案搬到考卷上的搬运工让路呢?

教育、就业资源永远不可能充分供给的,世界上现在没有这样的地方,将来也不会有,因为人们的胃口永远是在不断提高的。这不是不改革考试机器的理由。

消灭野鸡大学,这个事情很难。什么是野鸡大学?翻开电话本,我这个小地方的周围都有好几个“大学”,Alberta省一共300多万人,自称大学或学院的至少20个。谁是野鸡,谁是不野鸡?中国也一样。这个东西是市场供需,只有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上大学也和买东西一样,要看清了货才买。不看就买,上当了怨谁呢?

加强职业教育是绝对应该的,中国缺乏大量的有中级技能的技工(包括农业技工)。但最低工资标准不是为他们定的,更不是为高级技术人员或大学毕业生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保障所有人最低生活水平的措施,清洁工、饭店跑堂、体力劳工,这些在工资上容易受到盘剥的人才是保护的对象。高学历的人找不到高工资的工作,要么你学的东西社会不需要,要么你的实际能力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应了一句话:点背不能怨政府。

高等教育学而无用的问题是很复杂的。这里有高中阶段的升学指导问题,有大学的专业设置问题,也有“只要上了大学就行”的跳龙门问题,说到底是学生本人的期望和社会的需要脱节的问题,不能挂到高考改革上来。

家园 各省分别出题怎么保证省际机会均等呢?

这样岂不河南的300分不等于江西的300分了吗?

家园 再探讨

教育资源充分供给,不是简单的入学率达到XXX。如果不入大学没有好前途,入了三流大学同样没有好前途,不考研仍然没有合适的工作,那么本科招生再多也不能称之为充分。所以后边我跟了职业教育这个问题。没有这一块保证,单纯扩招扩招再扩招,终究只是暂时掩盖问题。表现就是本科生无用化,考研高考化。

题外话:扩招,决策者那边给我的感觉是,"时下矛盾掩盖过去,是我的“政绩”,等他们毕业找不着工作,我都退休了,管他身后洪水滔天"

中国本科生教育,最近几年质量下滑很严重。这是不争的事实。举例子说,原来20个学生,4台仪器,实验课5人一台大家轮流动手。现在60个学生,年久失修还坏了一台仪器,实验课20人一台,于是改为老师演示一下大家看看就好了。再比如说,如今大学生的毕业设计经费,比十年前的师兄,能差2个数量级,这大概说出去都没人敢信了!但,这是事实。

很多原来的大专,并入大学,三流学校并入一流学校,都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毕业证的含金量。试问,一夜之间,那么多的学校,办学条件都能明显改观吗?更加可怕的是,最近几年民办高校非法招生,招生欺诈,毕业了拿不到国家承认的学位,学生造反……这类事件已经不新鲜了。

很多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新建院系专业,都挑热门的建立,以利于招生。就因为顶着好名头,首次招生人数就数倍于有数十年历史的老牌“冷”专业。说实话,那些学生的前提是令人担忧的。

如果教育部真的想做点工作,我想,在大学的评定,教育质量的底线上下点功夫,远比推进什么“集体舞”有意义。

关于素质教育,我认为,拿高考指挥棒逼学生公益劳动,只能使学生对公益劳动产生抵触情绪

现在头脑不太清醒,想到哪说到哪,没条理,见谅

家园 继续探讨

一流大学和三流大学是一个难题,但这好比红花和绿叶,除了完全国家控制和精英教育的情况,只有一流大学而没有三流大学的事情是没有的。在市场经济、容许私人或机构自办学校的情况下,不让三流大学出现也是不现实的。在北美,所谓recognized universities不是教育部制定的,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中国现在涌现出很多新的大学,质量肯定参差不齐,只能希望大浪淘沙,出来一些真正好的。但大浪哪里来?从社会来。那些新院校、新专业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质量,时间会淘汰他们。对于“上当”的学生,这比较残酷,他们也成了牺牲品,但他们不是被逼进这些学校的,进去之前不做调查研究,对风险和前景一无所知,他们不是完全没有责任的。

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下降,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恐怕这里面不仅有教育经费的问题,还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比如中国大学养了那么多实验室工作人员,那么多专职助教带实验、批作业,是不是可以考虑像西方一样,部分由“廉价劳动力”研究生来做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岗位替换问题。专职的实验室人员不可能永远在实验室做下去,他们也要升职称,加工资,但实际上未必有这样的位置给他们升上去,也未必有这个经费给他们加工资,于是扩大招生成了解决内部就业、晋升的途径,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有研究生担负相当部分的这种“没有晋升前景”的工作,一方面为研究生提供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有一些按劳而获的收入(现在还有“研究生工资”这一说吗?,20多年前硕士“工资”和大学毕业生第一年工资相当),同时避免了晋升和加工资的负担。国外公司“低档”工作大量外包也是这个意思。中国是不是可以考虑呢?

教育部做大学评定,想法是好的,实施中必定出问题。是评名次呢,还是评及格线?评名次的问题就不多说了,就是评及格线,按什么标准呢?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那还不得弄出一本1000页的“高校评比标准”?

教育部倒是可以公布统计数字,比如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新生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在第一年内找到工作的比率,等等,定期公布,供全国人民自己比较。民间的自由度大一点,全国性的杂志、报纸可以在每年高考前夕公布更纤细的数字。加拿大的McLean和美国的USA Today都作这事,有很多争议,但也有很多参考价值。中国的事情比较敏感,《人民日报》做这个事太敏感,但《中国青年报》之类的自由度就大一点,或者由《南风窗》之类前卫一点刊物出面。

至于公益劳动,如果学生有抵触情绪,那更要做,一直做到他们没了脾气。学生难到喜欢高考?

家园 先花一个,更好的办法?在哪里

高考就是一种排序方法,校方/政府在通过各种方法想要获得考生的真实信息/或者最接近的信息。

诚然,道德比知识来说,更为重要,但是从现在的体制来说,社会公益的评分更加容易作假,给老师送礼,给学校赞助,给居委会通路子,不一而足。

如果大学录取就是以此为参考标准,肯定又会有新的舞弊行为出现。现今的高考控制的那么严,都有作弊的行为,实在难以想像如果以道德/社会公益活动为标准之后的可能产生的情况。

下次谈谈如何面对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家园 对待舞弊的可能性怎么办?

如果这是一条必走之路,那就要想出对付的办法。高考分数舞弊的处理是怎样的?那社会公益舞弊同样处理。仅仅因为有可能出现舞弊就不做,那中国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信用卡、支票、商务合同,这些东西舞弊没有可能吗?后果不严重吗?是不是就因此不做了呢?当然不能。

家园 高考公平是一种不合理的公平,但是这种不合理仍然

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晨大的想法是好的,但一切的一切在中国都会变味,用一句韩少功的话说,龙种总是在中国收获现实的跳蚤。

家园 在中国,关系才是生产力

高考是有弊端,但是当前情况下,没有高考,很难无法保证公平。即使在如此严格的高考招生政策下,尚还有各种招生内幕时有发生。如果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不知道会黑到那种地步。在我看来,高分低能至少比背景和关系更公平。

实际上,这完全是资源不足造成的。西方国家,即使不上大学,高中毕业基本上也能找个体力劳动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收入也不低)买个小房子(或者)租房过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在中国,上大学和高中毕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差异太大(指都是给人打工那种,不比较有自己Business那种,因为那与学历没有太大联系)。

现在的大学,宽进严出都很难实现:大学里每学期的考试之后,说情的人是络绎不绝啊。除了严格的量化指标,还有什么办法保证招生的公平?

家园 所谓分配指标

各省分别出题的目的不是保证省际机会均等,而是取消统一标准,让你没得比较。采用不同的标准,各省没有机会直接比较,从而减少面上的机会不均等。

我上大学时,全国统一高考,所以很容易比较各地的高考分数。北京同学的分数在我省连省专科线都上不了。青海同学却说,那年青海的高考成绩首次超过300分。那时,各学校在各省的招生指标都是预先定好的,怎么定不知道,学校可以自行调配(当年我校在广东的指标不少,结果只招来一个,大二时就退学回广东经商去了)。那个时候,经常有学生上高中,把户口迁到新疆,青海等地参加高考,考好大学。现在更绝,前两天看文学城的新闻,有人甚至买泰国的国籍(当然是在内地上学),作为华侨回国参加高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好学校(国家对华侨也有照顾)。所以,以前是考生只在省内竞争,现在各省自己命题后,还是省内竞争,实质一样。听说,山东更厉害,招生指标都细分配到县一级。

家园 在中国,改革与适应永远是一对矛盾

如果没有适应,就没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没有改革,就没有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也没有今天“中国崛起”的话题。过于强调一个而忽略另一个,恐怕都不是好事。像山西的黑窑,这是现实,要改很难,但不改行吗?不行,有多大困难都得改!这不是杀几个杀鸡儆猴的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但也是一个必须改的问题。高考也是一样,事关国运,长此以往,国运堪忧。

家园 如果这样的话,那“全国性大学”在各省的名额怎么定呢?

好像不是按该省占全国人口比例定的,要这样的话,北大、清华就没有几个北京学生了。如果不是按人口比例,那还是有天然的不公平问题,还是有“xx省的前1%才相当于北京的前10%”的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