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革后到底是不是“经济濒于崩溃”? -- flyingcatgm
那不是一个帐目的东西……
别忘了,还有周总理等人顶住倒行逆施尽力维持呢……
从社会生产总值来看,1967年社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9.9%,1968年再降4.7%,其后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有所恢复,但明显带有对之前大幅下降的补偿性质。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一贯的政治经济方针取向和国际环境(主要是苏联的军事冲突)),主要体现在大小三线建设,内地投资猛增,重工业发展很快,1971年增幅是7%,但1972年的社会生产总值增幅又骤降到2.9%,1974年下降到1.9%,到了1975年增幅又骤升到11.5%,而1976年增幅又骤降到1.4%,其中工业净产值下降5.3%。
必须指出,文革期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就是靠由重工业和能源工业拉动的,虽然有历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仍然是一种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加上不切实际的目标,更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四五纲要》提出到1975年钢产量要比70年增长106---135%,达到3500――4000万吨(但事实上1976年的钢产量只有2390万吨,到1980年才仅有3800万吨,1985年才达到4679万吨)。在这样一个脱离实际的目标下,十年里国家仅对能源工业就集中投资了约500亿元,而期间又存在着严重的过渡开发现象,根据数据,1975年原煤产量比1966年增长了91.3%,而另外一个材料则说1976年比1966年产量增长了91.7%,在原煤产量巨幅增加的情况下,开拓进尺反而减少了4万米,下降6%,这说明存在采储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在1953年---1966年的14年间(文革前),能源每增长0.84%,工业总产值即可增长1%,77---82年六年时间里(文革后),能源每增长0.51%,工业总产值可增加1%,而在文革期间,能源增长1.08%,工业总产值才增长1%,两者之间是倒挂的。
应当承认,在文革期间,中国的重工业确实发展很快,但这是建立在对其他部门的挤压的基础上的(何况,即便在工业领域内部,仍然存在轻重工业严重失调的问题)。从1966年和1976年的社会总产值来看,农业比重从29.7%下降到25.4%;工业比重从53.1%上升到58.1%,建筑业由6.4%上升到8%,运输业从3.3%下降到2.9%(这里列出了建筑业和运输业,因为一般来说,发展工业要造厂房,要运输产品,这两个产业是相关的,但在工业增长的情况下,运输业反而萎缩了,必定会造成“血脉不畅”),商业从7.5%下降到5.6%(商业比重本来已经偏低,又被压缩了)。还必须说明的是,工业对其他部门的压缩,不是建立在这些部门充分发展基础上进行的有序调整,而是在原有的薄弱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削弱。最典型的是农业,直到90年代中期,粮食仍然是凭票证定量供应,可见仅仅就农业这一个领域来说,就远没有到所占比重过大需要压缩的地步。这里还要指出,建筑业的发展(另外包括水泥之类),主要是投入到重工业的基建投资,而民用投资持续下降。一五期间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之比为67:33,而文革十年两者之比为82.8:17.2,尤其集中反映在住宅等生活方面的大量欠帐。1976年全国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只有1965年的一半,亏损企业三分之一。
一直以来的说法是――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到达了崩溃的边缘【最早见于1978年2月26日华国锋同志在第五届全国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从 1974年到1976年……整个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近年来有人加以否认,确实,文革期间,我国经济在一些领域确实有比较大的进展,但是,从总体来看,一个规模庞大的国家,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出现如此剧烈的骤升骤降,就好比一部重型电梯在向上运行,如果可以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速度,逐步加速,问题不会很大,但在上行过程中忽然向上急窜,忽然向下急跌,虽然还是保持向上的态势,但拉索却会在这个过程中愈发耗损和脆弱,就越有可能崩断。
即使是饿死人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其间,对全国经济的评价也没有达到"崩溃"的水平,如果使用单一标准的话,74-76年当然算不上是"崩溃的边缘".
79年说不过了就改说59年?
万里同志的光辉业绩:当了4年家,直到80年安徽省的人均农业总产值才超过76年,这还是算上了80年农产品收购价格比76年高35.9%的因素,就这两下子也好意思说嘴,他还没干过人家搞“极左路线”的呢。
如果说周总理等人尽力维持了经济,又哪来“经济濒于崩溃”这一说?
中央盛传“要吃米,找万里”
安徽人民自己说:“万里不滚蛋,安徽人民吃不上饭”
一九七六年九月,我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各族人民万分悲痛,忧心忡忡。就在这个非常时刻,“四人帮”利用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国人民遭到的严重困难,更加紧了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反革命步伐。他们又是阴谋切断党中央同全国各地的联系,又是策动向江青写“效忠信”、“劝进书”,又是加紧进行粉墨登场的各种准备,又是秘密策划“镇反”、“杀人”,尤其严重的是他们伪造了一个所谓“按既定方针办”的毛主席的“临终嘱咐”,造谣污蔑党中央“篡改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公开煽动推翻党中央。他们要动手了,要发动反革命政变了。在这个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党中央继承毛主席遗志,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于一九七六年十月六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举国上下,万众欢腾,热烈欢呼我们党取得了第十一次重大路线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回顾这一段历史,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同“四人帮”的斗争,是一场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斗争。“四人帮”这个反革命的阴谋集团,利用他们窃据的地位和权力,网罗地富反坏以及一小撮野心家、叛徒、新生反革命分子、流氓、打砸抢者,乱党乱军乱国,大搞法西斯专政,残酷迫害革命干部和革命人民,疯狂破坏国民经济,摧残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二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由于“四人帮”的支持、包庇和纵容,坏人当权,工厂停工停产,农村分田单干,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盛行,阶级敌人活动猖獗,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反攻倒算,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局面。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我们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要改变颜色,人民就要遭到更大的灾难。粉碎了“四人帮”,我们的党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我们的国家避免了一次历史大倒退,保证了我国人民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
注意: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二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摘自: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
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978年2月26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华国锋
那种情况下能维持到“经济濒于崩溃”但没有彻底完蛋,已经不容易了,难道非得到6768那样全面停工才好吗?
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 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
——这是77年……
——至于说到产值提高,难道不知道建设比破坏难么?
——当然了,某些人以为
即使是饿死人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其间,对全国经济的评价也没有达到"崩溃"的水平,如果使用单一标准的话,74-76年当然算不上是"崩溃的边缘".”
以如此标准,我也无话可说了……
万里同志主政安徽,粮食粮食搞不过人家,农业农业搞不过人家,如果这也好意思说他是搞建设,人家是搞破坏,这破坏和建设的定义都该反过来了。
前任搞的10%维持温饱,他搞不过人家,这时候还有百分之几能维持温饱?前任搞得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他搞不过人家,这经济又处于什么状态?
应该是“79-86”年才对。
我对“加工资”的理解是“普调”,随转正而来的工资增长是不算的。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就没有普调过。
安徽省1978-2001年全年粮食产量
指标名称 播种面积(万亩) 比上年增减(%) 亩 产(公斤) 比上年增减(%) 总 产 量(万吨) 比上年增减(%)
78年 9280.1 160 1482.6
79年 9431.7 1.6 171 6.9 1609.6
××××××××××××××××××
1974 年起,“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合肥、安庆、淮南、蚌埠等地,有的人再拉山头,一些人公然冲击党政机关和公安机关,鼓吹“要层层揪走资派”,企图把形势搅乱,安徽又一次出现了混乱局面。1974 年,工业、运输业、建筑业产值较上年下降,工业产值减少约4 亿元,煤炭、发电量、化肥、农药、钢、铜、水泥等均减产;财政收入比上年减少3.2 亿元。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以后,安徽省开始进行全面整顿,1975 年,全省一度出现了一个讲团结、讲大局、讲党性、批判资产阶级派性,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热潮,国民经济全面回升。但到年底,“四人帮”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逆流,刚刚走上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一次被破坏,国民经济又一次受到严重冲击。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建设中产生了不少严重问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轻工业发展缓慢,农业中多种经营比重过低;经济效益低下,1975 年的国营企业收入4.22亿元,比1971 年减少1.36 亿元;商品流通由国营商业独家经营,市场搞死,商品短缺,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但全省人民采取多种形式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困难中仍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一定进展。1975 年,全省社会总产值达到176.46 亿元,年均增长6.9%,国民收入87.44 亿元,年均增长4.2%;财政收入由11.14 亿元提高到15.74 亿元,比1970 年增长41.3%;工农业总产值149.67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7.87亿元,工业总产值81.80 亿元,农业、工业比重为45.3∶54.7,农业比重比1970 年下降8.6 个百分点。由于“四五”计划突出“新飞跃”的要求,出现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问题,到1975 年,“四五”主要目标都未能实现。与计划指标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完成五年计划的83.2%,其中工业完成81.8%,农业完成85.1%;财政收入完成五年计划的87.7%;基本建设投资完成五年计划的57.1%;粮食产量1535.50 万吨,棉花14.31 万吨,完成五年计划的95.1%和47.7%;钢72.74 万吨,铁161.41 万吨,完成五年计划的18.2%和32.3%;布3.56 亿米,完成五年计划的71.2%。全日制高等学校“四五”期间招生数和1975 年在校生数都完成“四五”计划的84%左右;中等专业学校的“四五”招生数和1975 年在校生数只完成61.1%和49.3%。“四五”期间,高等学校毕业生仅有8646 人,为“三五”2.06 万人的42.1%;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共计2.81万人,比“三五”的3.04 万人少0.23 万人
×××××××××××××××××
由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面积推广,1981年安徽粮食播种面职虽比历史上年景最好的1976年减少了6%,但粮食总产量却增加了8%。
首先申明是家庭、个人感受,或者是父辈言谈中听来的,仅供参考。
当时的经济主要还是农业为主,自己自足的成分还不少。这个可不容易“崩溃”,当然年景不好的时候是有的。要说“崩溃”,可能说“工业体系濒临崩溃”好一点。另外,由于计划经济的特点,基础的一些东西的生产还是保证住的,就好像现在盖框架结构的楼宇一样,框架树起来了,高楼就基本成型了,难看是难看点,但不会倒,就是住着很不舒服,四面透风、毛水泥地板,但离崩溃堪塌还远着呢,烂尾楼摆那一二十年也不会倒不是?所以说即使是“工业体系濒临崩溃”的说法也是过啦。
以从小长大的铁路系统为例,铁路是当时经济运行的重要血管,据了解,在WG中是有受到较大影响,但还是能发挥功能。在接近结束的后期,基本运行正常。
万里同志在安徽主政这几年,安徽省的粮食产量:
77年,1500.5万吨
78年,1482.6万吨
79年,1609.6万吨
80年,1453.9万吨
很能干啊,四年里三年干不过75年,哪年也没干过76年,真是惨不忍睹。粮食产量上不去,人口数量可一直在长,既然76年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了,这几年还不如76年,这经济怎么就没崩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