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可以说,只要是除掉最初二个,明朝其余皇帝的平均水平都不可能挽救明亡的命运。
崇祯不是一年,而是13年,他在后期难道有值得称道的举措?
其实要明朝延续下去,即使到崇祯12年都有机会,那就是迁都到南京!或者至少把继承人安排到南京,这样的话半壁江山应该能保住。
但已经不幼弱的崇祯这样做了吗?
我一直就在说这个人太天真太幼稚……
秦中期,商鞅变法,有大功于秦国,冒犯利益集团,车裂而死。
明中期,刘瑾其实只是执行现有法令,冒犯利益集团,被凌迟三日而死。外链出处
开国之人,毛主席,冒犯昔日战友组成的利益集团,被三七开。
习王反腐,。。。。。
帝国早期,通常以死亡几百万,上千万的代价扫清利益集团。然而人各有私心,利益集团马上会形成,发展,壮大,然后帝国僵化,死亡,会打不过后金这种正常时期根本不算什么的威胁。各种制度,法令,无论什么都无法阻止。因为人的私心无法阻止。
西方显得相对好的地方一是因为有比较大的科技进步,二是频繁的战争,使得这种利益集团的剥削残酷程度要小于东方。但是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胜利转进,虎踞台湾。
皇帝因为担心将军善战无前,于是设局做掉了将军。这种行为在古代是有说法的吧?叫什么来着?
猜忌?
吴三桂的实力和傅作义没法比,也就是傅手下35军的规模和实力,所以太祖收降吴不是问题。而清军不会比美军更强大,所以把清军挡在关外,不会比把美军挡在38线更困难。然后关内重整河山,要不了十年就能出关延敌,把清军一路追亡逐北,赶到阿拉斯加去和印第安人抢地盘去了。
把两位的观点综合一下,不是很好的解释明亡的原因吗?
我自己虽然喜欢读书,但是我历来不喜欢文人。文人中不乏佼佼者,但是这些佼佼者很多都已经无法以文人视之。而一般的文人,糊涂虫居多。根源在于,文事繁琐,千头万绪。如无钢铁之心,能够不忘本质,则易于碎裂,不能立足,为人所制。文胜于质,于是眩于名实,前后相忘,顾此失彼,义理不通。结果就是头昏脑胀,丧失立场。要么就是进了别人的预设战场,晕头转向,为虎作伥;要么就是顽固不化,始终不得要领,不能抽丝剥茧,发现本质,取得进步。
比如我说明亡的事情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一般来说,客观因素是主要作用,主观因素处于次要地位。但是明亡这件事上,表现出了特殊性:主观原因发挥了较为主要的作用。
然而他却一直在强调客观原因起主要作用的普遍性规律,不承认特殊性。所以我说他是机械唯物论。
然后我又解释了主观因素背后的客观原因,说明:主观原因起主要作用,并不等于否定了客观因素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然而看效果来说,就是我本将心向明月了……
比如教廷
满清修的《明史》中的袁崇焕传是曲笔的典范。无论是袁崇焕所谓受上司赏识而升官,还是所谓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还是什么“广渠门大捷”,都是吹出来的。还好明朝资料还留了不少,还可以从别的地方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袁崇焕。
至于英雄,明末的文臣中还真没几个能称得上英雄的。整个文人阶层整体沦陷。像卢象升,张煌言这样能称得上英雄的文人真是凤毛麟角。能够“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的已经不错了。
抵抗满清到最后的恰恰是文人百般污蔑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余部,以及郑成功领导的台湾,福建沿海抗清政权。他们才称得上英雄。袁崇焕给他们提鞋都不配。
对后金,能击毙努尔哈赤,再来两个,对内能击毙李自成、张献忠,那大明就没什么事儿了,所以这样的吹牛官员还是少了。
朝鲜使臣说,我们听袁崇焕说他击毙了努尔哈赤?
明朝:听袁崇焕说确实击毙了什么头目。
那么努尔哈赤是不是袁崇焕击毙的呢?
努尔哈赤说:
其实我也不想的。当时这个事吧,我就是徒手接了一发炮弹。过后呢也没当回事,觉得自己精神百倍龙精虎猛的。于是呢,又带着一堆兵骑马出差,跑出去打了蒙古一顿。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忽然觉得身体不行了。想来这大概也许可能是因为当时接炮弹的时候用力过猛,伤了内腑了,当时仗着身体好没什么感觉。这几个月又没好好休息,整天骑马打仗,现在这个劲儿翻上来了,身体顶不住了。
结论:
如果当时的医学水平能够让一个人挨一发炮弹的硬砸之后还能带领骑兵出去打会战,几个月才死,那努尔哈赤就是袁崇焕打死的。
大明朝再多几个袁崇焕,估计每个月都可以击毙一个努尔哈赤。
当年国府就是这样无限击杀刘伯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