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存在,就是有理由的(也来说说愤青) -- 李禾平
“存在就是合理的”,据说这是黑格尔的名言,但是也有人说这并不是这位哲学家的原话或者是原意,此点并不是我想谈论或者有资格谈论的问题。
尝试着这么说吧:存在,就是有理由的。
先来说说愤青的定义。愤青,其全称应该是“愤怒的青年”,这最初是指英国5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我找到一个定义,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吧。
“愤怒的青年(Angry Young Men)是指1950年代一些作品表现出愤世疾俗的西方(英国)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这些人对于当时西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满,进而进行批判,而他们的言论对于社会主流而言,这些人的言论是相当极端地,甚至于是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
再来一个详细点的介绍:
“愤怒的青年”,指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文学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民希望社会制度能得到改革。1945年工党执政,没有实现人民的这一愿望,而是推行“福利国家”政策。1951年保守党再度执政,仍继续执行这一政策,人民的生活虽有一定的改善,政治改革却成泡影,因此引起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不满,这种情绪首先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有些小说和剧本愤怒地攻击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壁垒、统治集团和教会,对因推行“福利国家”政策而造成的单调的生活表示不满,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出身于工人阶级或社会的中下层,以本阶级的举止行动为荣。这些作家彼此之间并不相识,但是他们的观点与感情是一致的。
首先表现出“愤怒”与不满的是约翰•韦恩的小说《每况愈下》(1954)和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说《幸运儿吉姆》(1954)。1956年青年剧作家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上演,剧中主角对社会作了全面攻击,因此,这一剧本成为这个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奥斯本被人称作“愤怒的青年”,这个称号也被用来指这一新兴的文学运动。
“愤怒的青年”成为50年代文学中占优势的力量。怀有这种“愤怒”的作家还有:小说家约翰•布莱恩,他的成名作是《向上爬》(1957);工人小说作家艾伦•西利托以长篇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著称;剧作家伯纳德•科普斯曾写《斯特普尼•格林的村庄》(1956)一剧;工人出身的剧作家阿诺德•威斯克以剧本《鸡汤加大麦》(1958)蜚声剧坛。
“愤怒的青年”经常会被和美国同期的“垮掉的一代”联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上网去查查看,这里就不再多说。
从这里来看,愤青有两个主要标志:1,对现实社会不满;2,言论极端。
好了,来给现在大家通常所说的中国的“愤青”来套一下这个标准。1,对现实社会不满;2,言论极端。
好像是符合条件了。
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太准确,少了点什么。于是我又看到一种说法,愤青是分为2种,一种是“左愤”,一种是“右愤”。Bingo,这下可以表达清楚了,对现实社会不满的对象主要是国际社会的,似乎就是左愤了,对现实社会不满的主要对象是中国社会,那就是右愤了。
难道换名称了?这右愤不就是以前所说的所谓“精英”吗?
在网上寻找了一番,发现大家所说的左愤通常是指“极端民族主义者”,也就是一些在网络上“叫嚷”着要让日本沉没、美国投降的人。
网络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它能让不少人把平时只敢胡思乱想的东西给义正词严地摆上了台面,其实很多是不能作数的。我最亲密的小猪同学整天在网上对mm们抛媚眼,但真要是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去这么做,他绝对是面红耳赤而不知所措。
这让我想起英格兰的足球赛,比赛场上几乎每个球迷都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冲着对方球迷叫骂,并发誓将会把对方或其家人如何如何。但是90分钟之后,绝大部分人都会宣泄得满心欢喜地把家还,忘记了刚才所叫嚷的一切,很可能还会和支持另外一支球队的哥们在家门口的酒吧喝上一杯。记住,别在球场附近的酒吧和那位哥们喝酒,否则打起来的话还真不知道要去给谁帮手。
当然,真去打架也有,那是足球流氓,他们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足球而打架,而是为了打架而打架。网络上只喜欢谩骂而不讲道理的那些人也是一样,他们并不是要说明一个主张,而是为了网上骂架而骂架,甚至可能今天帮左愤骂,明天帮右愤骂。
这些人不是愤青,既不左,也不右,只是网络流氓而已。
关于“极端民族主义者”,正如我开头所说:存在,就是有理由的。
49年-70年代末之间,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人,最多是存在着“极端政党主义者”,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不过想来大家能明白我的意思,其中的“政党”是相对于“民族”来说。
而从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这是一个中国人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变化的时期,在中青年一代中,尤其是知识分子,是极端地亲西方,极端地亲美,视美国之音为真理,以西方概念为准绳。(我认识不少这样的人,有趣的是,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后来都转到“民族主义者”上去了。)
所谓的“极端民族主义”,应该是在9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的,为什么呢?这个“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我们成熟了,因为开放而让我们知道更多的事情了,理由是我们受够了西方社会的政治欺负,受够了日本人的经济欺负,我们想喊出点西方社会所教给我们的东西,想喊出点个人思想,想喊出点理念。
或许,这就是全部的理由。
我常常和朋友们说起一个钟摆理论,当一个社会中的思想过于一个极端的时候,那么它也肯定会在一段时间之后产生另外一个极端。极端的亲西方思想,必然会产生极端的民族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
对此,不需要过于担忧,没有什么可怕的。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也证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人民思想的多样化,至少是可以扫除一些从70年代末开始的“民族自卑感”。这个钟摆会逐渐地从过度的偏右和偏左中缓和下来,而停留在一个理性和合理的中间位置。
很多人在指责愤青现象的时候,只是由于眼光过于窄小,仅仅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而缺乏深度的思维。而从另外一些人的指责中,我却看出来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意味出来。
很不明白现在还有人常常以“西方如何如何,而我们没有如何如何,因此我们就是错的”这样的理论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者是“西方政府如何如何指责我们,因此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暂且不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西方人都是对的吗?西方政府是真的为我们人民着想吗?
话不想多说了,这好像也是我下河之后所写的唯一一个在青史版面的帖子,真是有点不太习惯,点到为止吧。
多说一句话:关于加入外籍的事情,我能理解,因为我也在国外生活了近20年,我真的能理解。虽然我本人一直还坚持着没有加入外籍,但是说不准哪天我就坚持不住了。我想说的是,加入外籍没有问题,但是这些外籍人士中的某些人,请不要在指责他人的时候搞得那么大义凛然好不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如果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还愤得可爱,倘不是别有用心,那差不多就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表现了。漫骂不是战斗,却很容易激起喝彩。
就自己看到的一些报刊和网上言论而言,除了楼主提到的"极端民族主义者"被指为左愤之外,还有对78年以来的某些政策有质疑的人,通常也会被指称为左派.
而象凯迪猫眼看人什么的那个论坛上的言论,就符合楼主提到的右愤.
左右都对国内现实有不少意见,学者们时常上书要呼吁下革新,有些司法制度上的革新理念在理论上到也真的是可能惠及全体公民的,有些就不好断言了.
主流的立场嘛,似乎就是中间偏右的了.这几年往左偏了一点,物议就多了起来.
不厌社会,不怪党 只怪自己不争气啊!
第一次发言 花之
不让他们发泄,社会矛盾没有宣泄的地方未必是好事。
总体来说,对比把房子涨价归罪于未婚女青年的右愤,左愤对社会的危害小,头脑比右愤清醒。
正确的总是可能的
陈独秀和胡适各为左右愤青之魁首
各种思想的混杂正是中国社会多元化、人民思想自由化的表现,即便其中夹杂着各种偏极端的思想,那也比全国只有一种思想、只有一个声音的好。西方人就是虚伪,以前总叫唤中国要让人民自由表达思想,结果中国人民一自由表达,没想到发出了一些讨伐他们的声音,于是他们就吃不消了,又跳出来指责中国出现极端民族主义。个人以为,咱们中国人必将越来越自信,以后对西方人的看法和意见,听听就行了,不必太认真,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西方人爱咋想咋想,由他们去吧。
我还得了通宝一枚!多谢您哪!
俺见多了,没办法,写文的出身,码英文字没主流搭理,只能码码中文字了骗骗点了. 所以碰到这种人的贴子,俺一概跳过不理,省的浪费时间: 他跟那朝空气打手統呢,你说你去跟他搀和什么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