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旁证萨苏的关于1992年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员的工资100 -- 燕庐敕

共:💬177 🌺18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燕老大你也太小心了

你不相信我们这些冒冒失失的,你还不相信老萨么?有政治方向问题的,他一个字也不会说的。

但是,内幕不会永远是内幕的。

家园 现在经费是很多了,“突破性进展的成果”也不少,但是实用的太少了

现在的浮躁风气,可以称作一个大跃进。从上面压下来的,逼着科研人员吹牛放卫星。

家园 他们两人酒量怎么样不知道。

  俺最能喝的时候是三十到四十五之间,现在酒量基本不变,但喝了以后要难受一整天,不大敢喝白的了。

 俺在内蒙还真没碰上能喝的,队上的牧民是爱喝酒,但一喝就醉,还不如知青能喝。而且那边是小盅喝酒,容易作弊。回到南方到苏南小城镇,一上席先一人一茶杯再说话,把俺吓得三魂丢了两魄。

家园 我前面回复政委的帖子。
家园 慢慢改吧,这么大的国家总归比休克疗法好些。
家园 【原创】说完工资,谈谈90年代初的物价。

前一篇:旁证萨苏的关于1992年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员的工资100多写的是当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北京中关村一带的研究所里的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状况。

这里写写当时当地的物价。

我印象里的第一次80年代后期的涨价发生在87-88年,那还是个有票证的年代。当年我还在安徽上大学,对外面了解不多。当时涨的狠的似乎都是“大件”,不过慢慢的食堂里最贵的菜从83,84年的四毛变成89年的一块六,恐怕还是能感觉到的。刚上学时一个月30圆足够了,毕业时大概70圆打不住。刚入学,很多农村同学或者家里收入低的同学,每月有十九块五的助学金。到三年级时,每人,不管有无助学金,发5元伙食补贴,4年级时涨为10元。有同学笑称,要是一直这样下去,某天无助学金的拿300元,有助学金的拿三百一十九块五,没啥屁差别了。可是终于没想到,上大学要自己拿钱。这个交钱读大学,被公认是书呆子的陈景润研究员倒是很早就看到了。

毕业后北京戒严,中央当然需要安抚首都人心,涨价的事情那是不能干滴。当时燕某人光棍一个,筷子一双,彻头彻尾无产阶级。平时吃食堂住所里的招待所,既没钱也没时间下馆子,对物价的了解都是小零碎类。但是,直观的印象总是有的,数字也不会说假话。住的招待所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单身宿舍给我,住88楼也是一天5元,和招待所一样。不过88楼研究生们同样是四人一间,可是没电视,还是上下床,屋子也小的多。

夏天去的,西瓜两毛钱一斤,8斤以上大西瓜两毛五一斤。鲤鱼一块五,草鱼两块五或三块,胖头鱼两块。冰激凌一元钱一袋(半斤?没感觉),草莓挺贵的,不过记不得了。小包榨菜一毛八,方便面两毛二一袋。酸奶,瓷瓶装的,两毛五一瓶。汽水两毛。

秋天久宝桃三毛钱一斤,也有两毛的。鸡蛋一块八?不确切。买了一双皮鞋,28元(五道口买的),铜扣皮带,三元(海淀镇买的)。入冬旅游鞋22元(隆福大厦),鸭梨四毛钱。当时贸易禁运,基本上难得一见的大马哈鱼也能买到,很多外贸的东西都不贵。

我多数骑自行车在北京转,不过还是知道一些公汽的价格。320路从白云路到中关村东,两毛钱,一站是五分。地铁环线是两毛,连带一线就是三毛。

当时每个月拿两百元,可以存100元。但是4,500元养7,8个人,肯定很惨。

第二年,亚运会要开,到处传闻要涨价。政府拼力压住传闻,也压住物价。十月亚运会结束,政府还是压着不放,以防有人借机造谣。可是到了91年春节后,物价腾的一家伙,就飞起来了。第一个,酸奶,一块一瓶。方便面5毛钱一包,肉馅一下子就上到两块多三块,春节的黄瓜最变态,要八元钱一根。(老萨那年过年吃没吃黄瓜?)当然后来降下来了。外面买的馒头从8分一个变成一毛二一个。韭黄,西红柿等大棚蔬菜全部超过一块五。

夏天的西瓜倒是还没涨,可是肉类开始涨价,奇怪的是床单被罩等跟着涨价。排骨卖到两块八,炸鸡卖到4,5块。有些能用外汇券买的东西也长了。某个英国牌子的旅游鞋从36元直接跳到49元。中关村游泳池的票没涨。

餐馆里的菜价,普遍从两个人吃一顿十几元变成二十几元。衣服随着样式和颜色变化基本上俺看不出到底该值几个钱。

92年,又一次有明示的涨。排骨一斤从两块八涨到四块二。邮票好像也是那年涨的?当时的电话费,尤其是长途电话,死贵死贵,还得到邮局或者西单电报大楼来打。这时的燕某人已经必须要关注物价了。一组结婚照拍下来,全部积蓄干进去,2680元,在西单一个台湾影楼拍的。

93年后,涨价已经见怪不怪了。不过,反而对那时候的物价记不清楚了。反正俺刚工作时和到了出国时,都是一直每个月可以剩出100元。潜台词自己琢磨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都不容易;当时国家穷,也不重视科学

这话说起来,掉眼泪的地方多了。不细说了,说了不痛快。

总算现在好多了,还要感谢登辉,不然军工就全玩了

家园 天津物价还是低多了

93年天津粮价放开前,在南开的食堂,一顿饭一块钱应该没问题,可能还应该不错了,可以有两个半份的菜,有肉菜了,加上主食。稍好一点地一顿饭要一块出头吧。

我知道班上家里面穷的,一顿饭两三毛钱也能解决问题。

好像91年还有几分钱一份的咸菜呢。

我刚上大学时一个月从家里面拿100块,后来不拿钱了,自己挣点,也就100块,93年以前还是比较宽裕的。

93年开始,东西就贵很多了。

要说在北京市吃小馆子,找对了地方也有很便宜的。03年我住在东四十条附近,有一家小馆子,我们两个人花上二十块左右,给的东西够吃两顿的,还给送上门。我家领导02年前后曾经花21块三个人在北京吃了两顿本地小吃。

不过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去燕化找一个朋友,哥们请客,三个人只点了一份五块钱的鱼香肉丝,肉丝竟然超过了三分之一,而且三个大小伙子竟然一顿没吃完!

家园 那时就是没钱,领导干部能出国不是证据

啥时领导都会胡花的,这个不能幻想。等领导胡花够了,还有钱做事,才是真的有钱。

想解决问题。一种办法是,要求领导不要胡花了,给知识分子涨工资。一种办法是,想法挣更多的钱。比过去钱多一百倍,啥问题也解决了。

第一种办法老百姓喜欢,但从来没有成功过。第二种是可行的,可以想很多招。

家园 你要是有因为长得像个学生就在地铁给戒严部队喝住

两旁两个战士拿枪逼住,前面一个军官翻查你的一切行李包括毕业纪念册这样的经历,我觉得你也会小心的。

家园 核心的一点没丢

del

  • -- 系统屏蔽 --。
家园 九0年前后的物价是记不住了。

  变动太快,七十年代前的物价倒记得比较清楚。

  七九年以前,每年探亲路过北京都要去全聚德(名字没记错吧)吃顿烤鸭,两个人一般四到五元,四分之一只烤鸭再加一荤一素一汤,如果买一只带走是七元多。

  九0年路过北京是带着女儿去的,专门跑到全聚德,门口挂着一块牌子:最低消费每人三十八元,没敢进去。到一个不知名的饭馆吃的烤鸭,好象是花了二三十元,对质量印象太差。

  在王府井女儿吃一盒饭好象是两元?青椒炒肉片。可能是看我女儿小,自己去买饭,菜里面肉片特多,当时有一人也买了,看看自己的盒里再看看我女儿的,掉头去找卖盒饭的:怎么她的肉片那么多,我的里面只有两片?

  在前门吃肯德基好象是一个人吃七元多?一只鸡块好象是三元还是三元五?

家园 你第一句不成立

领导不是啥时候都会胡花的,毛泽东时代胡花就很少。所以80年代老百姓不习惯,现在都习惯了。

其实胡花和胡花是不同的,同一种胡花法在不同的时期效果都不一样。例如公费出国旅游,放80年代是浪费宝贵外汇,现在可以降低贸易顺差。所以国家应当把公费出国旅游当一种福利,每个星期按身份证号码抽奖,抽中了国家就组织一个“公民考察团”去国外消耗些外汇储备。

其实80年代的关键不是没钱,是没掌握“预支未来大法”,要是掌握了,要削减科研经费干什么。那时候从上到下都觉得“既无内债又无外债”保险。

家园 我注意到,钱学森还健在,王选逝世了

这不是个别现象。现在70岁年龄组的老知识分子逝世得特别多。

我觉得,是这么一回事情。现在70岁组的人,20岁以前底子就不好,20岁到50岁这一段心情不好,50岁以后,好不容易可以出成果了,钱也有了,可生活方式不好了,晚上常常要东跑西颠陪人家吃饭什么的,而且孩子搞不好还出国了,没人照顾,所以不容易长寿。

而钱学森这个年龄组的,小时候经济条件好身体底子好,50岁之前又不用被郁闷,50岁之后被强迫得粗茶淡饭,象巴金还被下放劳动,生活方式很健康;等老了德高望重也没人敢强拉他们喝酒了,就成了寿星。

改革开放看起来大家经济好了,可寿命却未必长了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