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历史的假设:若二战中德军不首先进攻苏联 -- 天火
二战的一个重要舞台就是苏德战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的最终进程。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德国进攻苏联重蹈了其在一战的覆辙,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导致了德国最终的失败。此文不讨论德国是否有可能击败苏联,而假设,希特勒认为在西方的英国未解决前,不能又在东方制造一个强大的对手,因此竭力避免主动进攻苏联的话,二战将会如何发展呢?
1 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具有高度战略洞察力的领袖,即使在蜜月期间,对苏德之间未来可能的发展也早有心理准备。希特勒早在苏德秘密协定签署时就说:“这是和我们不得不掐死的魔鬼签订的条约”;《我的奋斗》也明确指出:德国的生存空间是在东方的辽阔土地;希特勒德国,始终把苏联当作必须征服的目标。而苏联趁德国忙于西线战役时一系列打造东方战线的行动更加深了德国对苏联的警惕。
而斯大林并不是没有预见到德国会进攻苏联,只是时间判断上有错误,而个人的一厢情愿又影响了国策,使苏军无法做到最充分的战争准备。其实,苏联早看出了德国的居心不良并采取了相应行动:军事上,苏联惨胜“勇敢的小芬兰”,得到列宁格勒的安全态势;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与德国瓜分波兰;吃下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把西部边境整整向前推进了200~300公里,如果说这条“东方战线”不是针对德国,没人会相信。外交方面,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德英空战正酣时特访柏林,当时就明确拒绝了德国意图把苏联引向南方的建议,更咄咄逼人的向希特勒质问德国在芬兰、罗马尼亚等国驻军的问题,双方谈得很不愉快。可以想见,斯大林对德国可能的入侵必定有所准备。
因此,苏德之间爆发战争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是谁首先进攻?何时进攻?
2 希特勒的两难处境
希特勒的困境在于是否要进行两线作战:是全力战胜英国,之后转头东进收拾苏联;还是如史实一般,发动巴巴罗萨计划?
就现在对过往历史一目了然的人们的马后炮,德国当然不该在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态势。但如果处在那个历史环境下,这是一个绝对正确的选择吗?是否应该先登陆英伦,征服不列颠,然后再击苏联?
苏德战争前夕,苏德边境苏军的数量已经很是庞大,而且还在不断加强;边境筑垒也正不停加固;每过一天,苏军实力就增强一分。对于德国,苏联不能不说是个日益强大的威胁。而在德国尚和英国纠缠不休时,苏联虎视在侧,这时德国如果强行登陆英国,东边留多少兵?留多了攻打英国力量不足,留少了不敷使用。再说登陆英国,以德国本来就弱小而又在威塞演习中遭到重创的海军无法和英国皇家海军对抗,又在制空权未取得的情况下,德国陆军必然遭到极为严重的损失;如果在节骨眼上,一旦苏联首先发动进攻,那庞大无匹的百多个师从东向西在中欧平原上碾压过来,德国即使不被一击而溃,也必将陷入真正恶劣无比的两线作战惨境。即使精彩的演出了莱茵兰进军的希特勒也不敢冒这个天大的风险。可见,不进攻苏联,并不能解决德国的潜在战略窘境,这是由德国的先天条件所决定,无法改变。
攻打苏联未必不是个可行之计:一,德军的战力正在巅峰,辅以震惊世界的闪击战术,必然能重创苏军。二,至少英国那方面(即使考虑到美英同盟的因素)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对德国的欧陆帝国形成威胁,充其量是空军的骚扰和海军的压制。对付英国皇家空军,德国空军不但自保有余,还能进攻;德国海军水面舰艇虽然不能正面对抗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但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和精锐战舰的海上游击作战也能牵制相当程度的英国皇家海军兵力。“无敌德国陆军”可以集中精力对付苏联。就已发生的历史来看,苏德战争中苏联也有好几次是命悬一线、危如累卵,德国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可话又说回来,两线作战,始终是德国人挥之不去的噩梦,悬在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
所以,对于希特勒德国,打或不打苏联,这是一个两难选择。
3 斯大林的问题
斯大林的问题,在于德国何时进攻苏联?苏联是否可以先发制人?
既然能肯定德国迟早要进攻苏联,苏联要做的事就是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时间加强战备。东方战线是死的,要发挥作用还要靠活生生的军队。就客观的军力对比来说,虽然苏军的表面规模苏联并不弱于德国,甚至更加庞大,但实际战力是远远不如了。苏芬战争清清楚楚把苏军的作战水平展现给全世界,德国也由此来判断苏军的战斗力;而反过来讲,这也是一盆冷水泼醒苏联,促其真正开始加强军队,苏联虽丢了大脸,然焉知非福?增强军队战斗力需要时间,苏联想做的就是祸水西引,当然历史说明了他没有成功。
如果德国不首先进攻苏联,苏联会反过来首先进攻德国吗?很有可能,当时欧洲大陆已经只有这两头猛虎,双方日益加深的敌意决定了其间迟早要爆发战争。焉知斯大林不是在等待德国登陆英国时无法分心而又会遭受重创这个天赐良机呢?希望今后有解密档案或可证实我的猜想。对苏联来说,以他的实力该选择这个最佳时机,而如果这情况真正发生的话可能会把二战结束时间提前(不过也真不好说,但彻底改变二战进程是肯定的)。
4 最后一个可能
那么,德国既不登陆英国又不进攻苏联(虽然对德国来说长期闲置他那庞大精锐又处于相对优势的军队有点不可思议),那就是英德苏三方的僵持局面---英国全力自保,德国左右为难,苏联战力不足也不敢轻启战端……
打破这局面有几个可能:
A. 北非
这儿可以借鉴历史,英国必然全力作用在北非战场保住生命线;但德国志不在此,不大可能倾注全力。因此,在北非还是可能演出瞬息万变的双方拉锯战,谁胜谁负要看双方的投入和表现。如果德国获胜,不但战略上给了英国致命一击,又在南方包围苏联,还能获得中东的石油资源,将大大加重德国征服世界的筹码;如果英国获胜,对德国的直接影响不大,英国的安全则更加能确保,北非还会变成未来反攻德欧陆帝国的跳板,跳板另一端就是意大利……
生力军的加入,会决定北非战场的走向,可以预见的就是美国的参战,以下C将提到。
B. 日本进攻苏联
这可能性微乎其微,日本的国策是南进,不是北进。就算日本进攻苏联,他能吸引苏联多少兵力很成问题。基本上,不会对苏德战略走向有大的改变。
C. 美国耐不住寂寞,最后出来打破僵局,当然是作为德国的对手。这是最大的可能性。
美国出手的地方首选当是北非,时机自然在德国未能稳操胜券之前。另外,在大西洋击败德国海军掌握制海权、增兵英伦演出不列颠空战升级版、驻军英吉利海峡等待登陆对岸;以及,夺取北欧完成对第三帝国的三面包围……总之,先争夺第三帝国周边地带作为反攻跳板,其次总攻德国欧陆本部将是基本战略。苏联自然会找到最佳时机对德开战,对德四面包围完全形成。
以美国庞大的战争潜力,他的站位将决定战争的胜负,即使如此,没有历史上苏联损耗德国的大部战力,反攻的日子将是漫长艰巨的。这样进程的二战,我们只有凭空猜想了,也许,盟军登陆欧洲后的发展,和史实相差不会很大吧(甚至可以参照一战)。
而德国有没有胜利的可能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对德全面包围形成之前,各个击破。如此说来,巴巴罗萨计划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焉知当年希特勒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打苏联主要是为了外高加索的石油,匈牙利那点子石油不够希特勒填牙缝的,煤变油也是望梅止渴,要是想单线作战,你给希特勒找个油田吧。
当年纳粹德国在横扫欧洲以后,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就是英吉利海峡了。当时记得还有一个海狮计划,就是征服英国。不过,这个计划没有得到彻底执行,一方面德国的海军还有些困难,登陆英国没有太大的把握,所以德国才开始对英国开始空袭。同时,希特勒认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打他的话,第一 资本主义国家可能会继续抱着绥靖的态度,甚至可能会导向德国,第二 德国了解到当时苏联处于大清洗,德国进攻苏联的话,会得到苏联人民的支持。
如果拿下苏联的话,德国的实力将大幅强化,可能会让英国感到绝望,仅为投降。
首先是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尽可能消灭南斯拉夫的游击队,控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拉拢土耳其,使其成为盟友。然后挥师东进,进攻在伊拉克、叙利亚的英国军队,重点是伊拉克,这里可以获得粮食、油料、水源等补给,政治上拉拢阿拉伯人。逐步向阿拉伯半岛、伊朗进攻,与意大利合击埃及的英军,控制苏伊士运河。
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德国陆军的优势,在海外歼灭英军、法军的有生力量,尽可能获得战争机器所需要的资源,扩大盟友,孤立、削弱英国,对苏联实现更大范围的包围。
不过我认为干“一战”、“二战”这种砸锅卖铁的大仗底层的经济利益因素更为重要,所以还是从实力、利益这方面找原因更能看到根本。
当时德国就是明显的技术、产能领先,但资源严重不足。不打,有着一战战败国的金钟罩扣着,翻身看不到希望;要打,要么速战速决,要么就找到支撑长期战争的资源。开始是按速战速决的样子打的,但既然打不下来,就要找资源了,苏联外高加索自然就被选上了。当时北海油田没有,满欧洲也没个像样的油田,不打苏联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日本也是一个路子,当时差个二三百米没挖出大庆油田来,只能冲着东南亚去了,日本何尝不知道几千公里的战线力不从心?没办法啊,骑虎难下也~~~~
叫“兵不可久”。啥意思?久了就会烂掉么?
希特勒的大军,看似汹汹,实不可久矣~ 资源不够么~ 有美苏这俩大资源大国支撑,英国一定能撑下去的。美苏取其一,天下可定。。。美国是取不着了,只好取苏。。。这个注定希特勒是一定要先打苏联的;后来的进程也是如此---甚至为此呵斥他的将领没有眼光。
日本也有李四光?
1939年中东(不包括埃及)石油总产量为一亿一千四百一十万桶(其中沙特阿拉伯为三百九十桶),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五点五。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通常以1吨=7.35桶(每桶为42美制加仑)。 约合1552.4万吨。
也可能是当年希特勒唯一的选择。
如果说这个决定有什么问题的话,我觉得就是这个决定因为巴尔干战争被推迟了几个月,如果早两个月实行,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从1940年11月到1941年的“巴巴罗萨”行动时,对德石油出口量是208.6万吨,1943年的对德石油出口将近300万吨。高加索油田产量1941年约为2400万吨。
希特勒如果成功了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