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八卦:道佛辩论与全真教 -- 暴笑痴
原始天尊开天辟地,太上真道化身老子,传下道教。老子传金母。金母传白云。
东华帝君王玄甫得白云上真传正阳子汉钟离;钟离传纯阳子吕洞宾;吕祖传重阳子王嚞,王祖师开全真山门,传下七子;又传弘道真君刘海蟾,刘真君传紫阳真人张伯端,传下南宗。大明朝南北合一,从此传下全真道;昆仑,武当,长春,白云,高道层出不穷。抱一高士王常月中兴龙门,传道飞升。而今人心浇薄,大道不现,世无真人,唯有前贤遗事,可供赏玩。
以上就是全真教的历史记录……
好吧,我得承认我在试图偷懒。这是道士们的叙述。不是我所认同的。
前几天跟雪太傅说起元朝的那个道佛辩论,没成想居然被点菜了。于是跑去翻了一下资料,这才敢来八卦一下。
下面的内容,如果是道教徒或者佛教徒建议别看了,俺这个不信者的说法对两教都不甚恭敬;如果是历史行家也别看了,俺就是一二把刀的水平。剩下的列位,姑且当作戏说水煮之类看看也罢。
要八元朝的道佛辩论,当然要八全真教——佛教那边,雪太傅在八了,俺就省事了。要八全真教的历史,当然要从道教的历史八起。
要八道教呢,自然首先要八道教的经典问题。这个问题也正跟那场大辩论息息相关。
这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是《老子》——或者说《道德经》;第二部经典,是《庄子》——或者说《南华真经》。然而,这两本书偏偏都不是道教书。前者李卓吾先生早就指出,乃是真正一本“杂书”。内中儒法墨兵诸家并陈,开出了战国诸多哲学流派;后者扬道家家风,开魏晋之先声。却是两本哲学书籍,跟宗教无涉。
可能说到这里有人有意见了。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也。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这不是在说人能金刚不坏么?怎么能说老子不是道教的?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不是中国最早的主张养气长生的记载么?怎么能说庄子不是道教的?
是,也不是。下面俺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解决比较容易的一个。庄子。这位被新语丝上某些人痛骂为大忽悠的大文豪。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
看到了么?庄子对于导引养生的态度是:你们是跟彭祖差不多,老活老活得那种。要用孔子的话,这种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跟前面那些跟社会跟自个过不去的隐士,成天琢磨君子之道的儒生,建功立业的政客,专门休闲的小资,你们这些都是一个档次的人物。他不但挖苦了这种活法,而且这一溜烟下来还是挖苦了五大类十五小类各种各样的活法!这种说法人都不屑于单独了批,就跟其他那四大类一块批了拉倒……
我很喜欢台湾某漫画对庄子的评价:庄周真是一位旷世的大哲人,同时也是一位绝世的大文豪。你只要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他的名字,两千年来藏在人心中,他笑骂了上下古今举世的人,但人们越给他笑骂,越会喜欢他。但也只有他的思想和文章,他的笑与骂,真是千古如一日,常留在天壤间。
庄周好就好在他的笑骂上面,但偏偏有人把他笑骂的对象要当成是他的主张,这不是很可笑么?“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老子这样的道德之士不搞你们那套,人到了时候就死。你们学向他学长生?可惜庄周那时候还没有见识到这种人物,要不,说不定又要加一句笑骂了。
那老子不是说了善摄生者老虎犀牛兵器都伤不到么?不是拿来跟前面的生死十三对比的么?
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啰嗦了……(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啥时候续……这个,提纲和材料俺都准备好了,但是……
以前挖坑都是自己悄悄的挖,从来不害大众^_^这回呢俺也挖一回坑试试,看有多少人会跳下来Evil:P
我正式宣告这个才是沙发帖
埋雷
西西河4月4日0点18分后,0点19分前最恐怖跟贴。
支持暴仙猫挖坑灌水!
要把这个东西真说清楚了,怕是俺得跑去堆叠一摞参考文献上来才行。简单起见,俺这里只说一个要点。那就是这个“无死地”的解读。修炼者的解读是硬拗说,这个“无死地”等于说,这人的肉身杀不掉了,或者说没致命点了。实际上,个人认为这个“无死地”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死地就是孙子兵法里面那个死地:有道的人不会把自己置于这种必死的境地。退一步说,真是“无所(杀)死”的意思,这里也只是指精神而不是指肉体,所谓“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也”。帛书老子这段前面是一句“以生生也”,跟后面这个意思也正好对上。历代注释老子的,也多持此解。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总之,道德经和庄子,跟后来的道书、道藏里面讲的东西,相去甚远。这点在后来,成为了佛道之争当中全真教的死穴。
那么道教为啥一定要拉它们过去做自己的经典呢?
那就牵涉到了道教的创建了。
跟一般的印象不同,根据现有记录,道教作为本土“宗教”的创立,时间大概是晚于——至多是不早于——佛教的传入。有记载的对“黄老”的崇拜和对佛陀的崇拜出现在同一条记载当中:“(楚王英)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事实上我对此还颇有疑问,因为这里并没有提到进行祭祀黄老的仪式,而汉明帝下诏中也是说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很可能他仍然仅仅是信奉黄老学说。不过,当时的佛教教义似乎尚未传入,也可能他是把佛像当作神仙像在拜祭?
无论如何,之后大约半个世纪内,佛经陆陆续续传入中国。佛教以一个相对完整严密的体系(理论、仪轨等)提供了一个超验的心理寄托,而这是无神论的中国传统中严重欠缺的一部分。道教前身的巫术、方术、术数这些都足以跟佛教争夺这个信仰阵地。而佛教本身提供了它们能提供的社会服务,又借助汉语的旧概念来近似传达本身的理念,于是对于它们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刺激下,一部分原始道教的有识之士开始为自己的行为和经验寻求系统化、哲学化,于是道教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本身哲学能力远远不足以创作出足够的经典,他们甚至不得不采取伪作、抄袭的做法,而道家这种表面上跟他们的思想接近的典籍,也被生吞活剥下来。
最早完成这一工作的,是天师道和太平道。这道教的两大先驱,和后来的道教相比,声势更加浩大,能量也大得多,它们更具备后来所有著名的道派所不具备的特点:要求政教合一。历史上所有要求政教合一的宗教,无不在所在国度掀起了反乱,道教自然也不能免俗。太平道的起义以黄巾起义广为人知,而天师道则先以割据,后以严重打击了江南门阀的孙卢起义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尽管后来的天师道放弃了这一主张,但是,一个拥有权势、财富,又同时在民间有着巨大影响的道派可能会做出什么?恐怕已经在天下的读书人和当权者心目中投下了一道阴影。我们后面会看到,这对于全真教的命运,是一个重要因素。
说完了这些开场白,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转回本文的主角,全真教身上吧。
全真道的创立者原名王中孚,入道后改名王喆(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大魏村人。这位金庸笔下的天下第一高手,出身的确如周伯通所说,是个出身当地富家的读书士子。他从公元1113年开始的童年,大约是生活在家里和周围人的期许当中,努力研习儒家典籍,希望将来能够考取大宋功名,光宗耀祖。然而他还没有成年,金兵的铁骑,就打破了他这个梦想。我们不知道对于沦落敌手这个少年有着怎样的感慨,可以知道的是,他在17~24岁之间的某一年曾经参加过伪齐的科举考试,从这点看来,他似乎并无太多的忠义之心。不过考试的结果,他并没有被录取。和很多落第举子不同,他不是回去继续磨练文才,广博见识,而是从此改修武艺。俗语有云,穷文富武,从这里看来,金兵在北方的劫掠并未严重损害他的家族,否则他家里也不会有能力继续负担练武的花销。我个人认为,大概他从小就有练武,因为金人的记载说他少年时候“形质魁伟,任气好侠”——也许就是因为不专心习文,他才没有能够考取?不久之后,公元1137年,岳武穆计废刘豫,金直接对北方进行统治。次年,金国开科举,改名德威,改字世雄的25岁青年参加了武举考试,并成功地被录取,从此成为了异族统治者的部下。我认为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次改名的选择——从文质彬彬之名改成了赳赳武夫的名字。可见王祖师为了自己的仕途或者是武道考虑,是下了一番思量的——这反映出,他无疑是个心思细密之人。
中举之后不久,一件意外发生了。据说,他家里忽然被盗,财物几乎被劫掠一空。这令他意气消沉,从此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也许是因为没有了钱财,也就无法逢迎上司,没了迅速升官的可能。结果,之后的二十来年,关于他的生平活动,历史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只知道,他到47岁,仍然是个下级官吏。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意外,是否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是否如元人诗“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暗示的,他曾经暗中从事反金活动?而这次所谓的失窃,是否其实是一次将资金转移到地下抗金武装的行动?酗酒是否其实是一层伪装?是否当初的他是迫于某种压力而去应伪政权的科举,故意不及格?他是否真的曾经跟某些南宋抗金将领发生过联系——比如,岳飞?历史的真相在此已经无可追寻,我们只能猜想。
无论如何,时间的轮盘转动到了1159年,和议的达成和岳飞的被杀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南北维持在一种令人有些尴尬的和平之中。以古代人而言,一个四十七岁的小吏,大约已经开始望见了生命的尽头。是否这一生,就要在沉沦中度过?在痛饮浊酒的时候,在批阅公文的时候,这个疑问是不是会在他心头盘桓不去?与之相对的,是否有一个“我不甘心”的呼声,也越来越壮大?我们无法知道。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疑问很快就要消失了,在又一次饮酒之后。(图壁抗体牛)
第一个是把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第二个是把传说与历史混为一谈.
道家和道教是两个玩意,一直到王重阳才混在一起.道教起源应该是五斗米教天师道和黄巾太平道,如果以汉明帝计,确实比佛教传入中国要晚.
道家分成符录,内丹,外丹几个流派.天师道和茅山道都是画符的.内外丹都是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为始祖.外丹以葛洪为第一位大师.南华老仙和左慈之类的妖术师一般也被认为是道家人物.黄庭经也是汉代作品,我的感觉是偏内丹一系.
汉钟离权是传说中的人物,不象吕洞宾有作品传世.从汉末的钟离权到晚唐五代的吕洞宾,中间的传承过程全然没有,是直接传承的,就象张果老号称自己数百岁一样.所以一般认为汉钟离-吕洞宾是假托的传承.
内丹道分为南北两支.
北宗:
王玄甫(东华帝君)
-钟离权(传说中他的师付是铁拐李,不过道家书里记载是东华大帝)
-吕洞宾
-刘海蟾(鲁迅的阿Q正传里有提到刘海仙)
-王重阳(刘海仙和王重阳之间的时间跨度太大,所以一般认为甘河遇仙是王重阳假托的,甘河遇仙是王重阳在甘河遇到了吕洞宾钟离权,然后受道,所以刘海仙不是他师傅而是师兄,只是北宗五祖排名在他前面)
-全真七子(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
南宗
张紫阳(张紫阳的悟真篇被放在和参同契相同的地位)
-石泰
-薛式
-陈楠
-白玉蟾(海南玉蟾宫是南宗祖庭)
南宗是先命后性,从下丹田开始,炼精化气百日固基后再转战上丹田.北宗是先性后命,从眉心上丹田开始第一步,之后再到腹部下丹田.南宗允许双修,但是成就最高的白玉蟾是童子身,16岁不到就成丹的.
南宗到了元代就失传了,大概被蒙古人杀光了.北宗只有丘处机这支发扬光大的,祖庭在北京白云观,不过我去白云观时里面的道士似乎都不是龙门派的了.
武当三丰真人也是内丹一系,是真武大帝别传,和全真有个P的关系.此外还有东宗(明陆西星),西宗(清李西月),中宗(李道纯,是白玉蟾再传弟子,但也受了全真的传承),和武当一样也自成一派的.崂山派好象是龙门分出来的,昆仑...不知了.明代另有一派伍柳宗,是一对和尚师徒,不知从哪里得了内丹道,加上一些佛教打坐的修行功夫,自成一派.
就道家的传承来说,老子的唯一传人是关尹,其它的传承都是道教塞进去的神话故事.这种神话故事有很多,象淮南王平地飞升,鸡犬得道,历史上是造反被杀.
龙门内丹的修行今天还有很多,海内外上万人还是有的.我所听说的丹道修行者100%都是龙门或者龙门支系的,其它全真六子的也不曾听说.所以怀疑失传了.
关于老而不死谓之贼,其实这个是内外丹道的基本思想,就是盗天机以求长生.张三丰曾经云过,顺为凡,逆为仙,只在中间颠倒颠,就是说(精)顺而下是为凡,逆而上就是仙道,逆天道就是盗天机.
对于丹道来说,老子庄子列子都只是哲学思想上的一致,真正丹道修行,那得读参同契悟真篇.
看到跟你的道士师傅说法不同让你不爽我能理解,但是请注意,我开始就提醒过了,本文不是写给宗教信徒看的,你还非要进来看可不能怪我。
—以下是预告———————————————————————————
有的东西我后面也会提到——比如南宗的去向,丹道和参同契,武当山和全真教的关系,全真教跟南宗的“性命”重点不同,龙门派等等。不过我的说法会跟这位先生的不太一样。再次声明,宗教信徒最好别看这文——这里指的主要是佛教和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道教等等本文基本不会涉及。
凭着记忆写的,也许是偶错了也说不定.
三丰真人有说是全真出来的,不过我大概是看金庸看得太早了,所以不接受这个说法^_^
宋代另有一个张三峰真人,采阴补阳也是大大的出名,偶记得三丰全集里武当七侠拼命地撇清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