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扶苏胡亥废立一事的疑问 -- 唐一介
秦始皇死后,赵高、胡亥(秦二世)、李斯联合起来废扶苏立胡亥为秦皇帝的事情大家想必都非常熟悉。
不过史籍上的记载却有不少让人怀疑的地方。其中主要就有赵高说服李斯的理由难以让人相信。对于这一点,《史记》上是这么记载的:“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於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於心而诎於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计而定之.」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斯曰:「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一]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鷪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权命悬於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二]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见之晚?」斯曰:「吾闻晋易太子,[三]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四]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五]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六]安足为谋!」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 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於是斯乃听高.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李斯列传》)
其主要的理由就是如果扶苏即位,那么与李斯相比有着五大优势的蒙恬就将取代他(丞相)的地位,但所谓的蒙恬五大优势基本上都是扯淡,李斯没有理由相信。但按史记的记载,李斯之所以参与到这个废立阴谋当中来,还就是因为这个。
所以吕思勉在他的《秦汉史》当中,就据此认为这一记载不属实,是假的,不过书中没有进一步分析真实情形会是怎样的。然而李斯的参与到这场废立中来,毕竟是事实(如果没有李斯的参与,这场废立阴谋是不可能得逞的)。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形到底是怎样的呢?《史记》中的这一记载又是否可信呢?我的意见是《史记》的这一记载基本可信,不过需要进行深入一步的解读,不知道论坛上的诸位高人有何见解?请不吝执教!
君主个人的性格影响朝代的进度,也影响臣子的进退,李斯这个人的境界是比较小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地位,那么立谁更有利呢?傀儡还是精明的君王?
提一旅精兵来清君侧,而且蒙恬也支持他的。
他没有利用这个机会。
不过,除了个人的私欲方面的原因,有没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呢?
不过按《史记》的记载,秦始皇是有培养胡亥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的意思的。这一点从后来蒙恬上书的话里就可以看出来,还有就是让赵高教他书、律。
而扶苏跟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是有很大差别的,这样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与李斯的差别。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李斯的相信赵高的那些看上去有些荒唐的话才有说得过去的理由。你觉得呢?
李斯立胡亥不奇怪。他是文官系统,肯定没有扶苏的武将系统来得亲密。另外扶苏如果是年长而英武之主,李斯就没有上下其手的机会。
值得奇怪的倒是李斯、赵高会愚蠢到发伪诏令扶苏就地自杀。当时扶苏和蒙恬统边军三十万已经十年,可以说全国最精锐的部队都在他手中。如果真要杀扶苏,总要考虑到他起兵的可能性。最稳妥的办法应该是征召扶苏和蒙恬个人前来,然后加以逮捕杀害。赵高或许是个蠢货不知道这个厉害关节,李斯可不是。为什么居然想不到?
而更奇怪的是扶苏接到伪诏会自杀。蒙恬已经指出可能是伪诏,他居然照样自杀。太不可信。
《史记》的记载,扶苏是长子。但是不是“嫡长子”就不知道了。宗法制度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长子”可并不一定是“长子”,年龄可能比“长子”小很多。秦始皇的“嫡长子”是谁?弄不好就是胡亥。所以整个这件“夺嫡”阴谋弄不好就是后来造反的那帮人的谣言。《史记》为了证明汉朝的合法性,当然不能推翻这个说法。
“另外扶苏如果是年长而英武之主,李斯就没有上下其手的机会。”
上下其手倒不至于,李斯不是个很有野心人,能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就满足了,这从后面二世在位期间他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至于重用问题,我认为关键的不是什么文官武将系统之类的,而是执政理念的冲突:对一个有抱负的杰出政治家来说: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的第二生命。
如果能从这方面来考虑,那《史记》的这一记载就比较符合逻辑了。
类似的还有唐朝的几个大将。
皇帝的圣旨到要你死,你不得不死。
不死,就是谋逆。
赵高和李斯的密谋对话记载得如此详细,有资格说得这么清楚的恐怕只有赵高李斯本人。但是这种事情的罪名非同小可,他们怎么会留下如此详细的纪录,那么这么详细记录的来源是什么呢。
无论扶苏胡亥的关系是什么,封建时代臣下违反先帝遗愿立个其它皇子的例子并不少,不足为怪。“阴谋”能记载得这么详细,倒是有点可疑。
其理由大概就有赵兄回复中所怀疑的因素。
封建时代臣下违反先帝遗愿立个其它皇子的例子并不少,这的确不足为怪,但每个例子的原因却需要具体分析。
胡亥的立毕竟是事实,李斯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质疑,所以李斯为什么会参与到这个阴谋中来,就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的意见是政治理念的冲突是决定李斯的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赢政他爹是凭投靠王后做干儿子上的位,
如果该宗法制度完善,
哪会有这么容易?干儿子早一操场了
扶苏自杀我觉得还是秦始皇威权太盛的结果,他本来就有点懦弱,一见是父皇的诏书就吓得失去主意了
李斯有些装,他只是要证实赵的决心和手段。他从政治理念上也可能有此心,不愿意看到新皇帝上台后搞转向,搞平反纠风。毕竟这个是很大风险的事情,如果扶苏不从命或者蒙恬不肯自灭那么他和赵、胡联盟胜算不大,所以他早有此心。不过后来被赵给收拾了,临刑时没有真心后悔的事实可以验证。
一是扶苏与蒙恬二人的束手就擒;再就是赵李的这番对话了。
从赵高的言语来看,说了这么几层意思:
一、只要李斯与赵高联合,完全有条件改变始皇的遗命,偷天换日,改立太子。
二、如果扶苏即位,李斯的地位将被蒙恬所替代,非但荣华富贵不保,连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
三、李斯加入胡亥赵高团伙,事成之后,酬劳是大大的。
但凡阴谋家蛊惑人心,都会从这么几个方面说,没有什么特别高明的地方。问题是,打动李斯的关键地方,即李斯与蒙恬的竞争关系。赵高说李斯五个方面不如蒙恬,说的言之凿凿,毫不客气,李斯也老老实实地承认。这点上让我们后世读者有点难以接受,这是那个大秦帝国的堂堂丞相么?这是那个心黑手辣,害死韩非的李斯么?
太史公短短一篇文字,就把李斯塑造成了一个贪图富贵,目光短浅,毫无主见的形象,我想,感到困惑的可能是这个地方。
相反,李斯的态度让人有点奇怪,先是假正经,讲大道理;然后居然”仰天而叹,垂泪太息“,实在让人想不通他哭什么。
小小的猜度一下,李斯有把柄在赵高手上么?
老兄说
其实子楚认华阳夫人为母,恰恰说明了秦遵奉严格的宗法制度。按照《史记-吕不韦列传》的记载:秦昭王四十年,他原来的太子死掉了。秦昭王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安国君最宠爱的华阳夫人被立为正夫人。华阳夫人无子。
而子楚(异人)不过是贱婢所生,并非亲近子孙。所以才送到赵国为人质。而吕不韦就是瞅准了华阳夫人无子,才帮助子楚拜华阳夫人为母,从而成为“嫡子”,获得了继承权。如果没有这个“嫡子”的身份,子楚是无法上位的。
这一段,在《史记》里说的很清楚。原文如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於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適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後,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後,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適,夫人则竟世有宠於秦矣。”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於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宫,不幸无子,原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讬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餽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於诸侯。
宗法制度中,正妻之子为“嫡出”,不论这个儿子是亲生的还是收养的,地位都是高于其他子女的。而按照宗法制度,即使是收养的“嫡子”在继承顺序上也是大宗的继承人。所以秦朝完全是按这个制度来的。
这暗室密谋太史公是咋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