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林毅夫错了吗? -- 当康

共:💬122 🌺15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过话说回来

不过话说回来

俺这样损人也是不厚道的

应当为反思一下这样的行为:)

家园 你这擂台摆得容易

从网上拷贝一些资料索引,然后叫人去驳?这得化多少功夫,就为了说服你?我说南极有个外星人,你给我走一趟证明我说谎看看。

不过有一点你说的不错,我是门外汉,但你也不是专家,大家彼此彼此。

独立思考,每个人都这么说,但往往只知道拷贝索引的人却是最不会独立思考的。

不过为了看看这个三千万到底什么个来头,就费点功夫仔细看看。

http://www.populstat.info/Asia/chinac.htm

上面连接里是中国历年人口。从解放后,大概每年递增一千三百万人口左右(题外话,解放前每年只递增三四百万人) 。其中从六零年到六一年出现人口下降,大约两千三百多万。按正常人口增长,加上以往递增值,六一年人口比预期人口减少了三千六百万左右。这是一个上限,就是说如果这些比预期减少的人口全都是饿死的,最多就是这个三千六百万。所以超过这个数什么四千万五千万都是胡扯。下面看看这三千六百万的构成如何。

http://www.iiasa.ac.at/Research/LUC/ChinaFood/data/pop/pop_10.htm

上面是中国解放后历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图表。在六零年出现两个峰值,一个是出生率减半,从每千人36人左右减至18人左右,另一个是死亡率增加2.5倍,从每千人10人增加到25人左右。那么就是说每千人少生了18个孩子,多死了15人。这样构成了总数三千六百万预期的减少。18/(18+15) = 0.545,就是说这个所谓饿死三千六百万里一大半都是因为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也就是说近两千万根本就没出生,也算作饿死了。你觉得这是正常的思维方式吗?

诚然,仍然有一千六百万人的确是非正常死亡,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那段时期是灾难,要反思,要制止再次发生同样事件。但是我反对简单的说“饿死” 。那三年是困难时期,不是光没吃的,相应的医疗保健等条件一并下降,因此造成平均人口寿命缩短。比如一个老人,在营养医疗保健正常情况下能活到七十以上,但因为各方面条件困难得病六十几去世,这样的情况不能以简单的一句“饿死” 来概括。“饿死三千万” 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的一句口号,是反华势力抹黑中国的利器。他们并不在乎中国人如何,也不在乎里面细节如何,就是一个中国“饿死三千万” 人,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抹黑中国。你如果是爱国的,为什么要去为这种反华工具摇旗呐喊?

家园 林毅夫错在哪里之一

1,运用囚徒博弈理论错误。

囚徒博弈是说个人则最优选择是集体的最差选择。

例如:囚徒A与B,合作指沉默而不供出伙伴,不合作指供出伙伴。

囚徒A合作 囚徒A不合作

囚徒B合作 (每人六个月监禁) (A释放,B10年)

囚徒B不合作 (A10年,B释放) (每人5年)

则如果无论A是否合作,B的最优选是不合作;A同理。

而失去退社权之后的农民面对的选择集是这样的:设合作为林文中的执行合同自我监督,进行自我监督的产量较高,设为8;不进行自我监督的产量较低,设为6;注意收入经大锅饭平均。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8,8) (7,7)

农民B不合作 (7,7) (6,6)

则无论农民A还是B,合作的结果都优于不合作。所以他们都将进行合作。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错,应该是这样的

错,应该是这样的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All-A)合作(8,8) (8,8)

农民(All-A)不合作(6,6) (6,6)

如果你是农民A,你选择什么?

家园 del
家园 有的人,你当他们不存在就好
家园 你漏了一点

你给出的matrix: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8,8) (7,7)

农民B不合作 (7,7) (6,6)

有一条假设是合作与不合作的付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并不是。农民合作的话有体力、农具、粮食消耗、opportunity cost等各种支出,成本应该比不合作要高。假设相对于不合作,合作的多余成本是1.5,那么每个合作的农民的收益要减去1.5。所以合作/不合作的收入是: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8,8) (7,7)

农民B不合作 (7,7) (6,6)

支出是: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1.5, 1.5) (0.0,1.5)

农民B不合作 (1.5,0.0) (0.0,0.0)

两个matrix相减,得到的实际return就是: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6.5,6.5) (7.0,5.5)

农民B不合作 (5.5,7.0) (6.0,6.0)

这样就可以得出和囚徒博弈理论一样的结果。

我把个人合作的成本设为大于1是因为在一个集体中个人的多余付出很可能被其他人的消极怠工抵消,marginal return只有在大多数人都合作的时候才会大于marginal cost。所以在集体化的环境里,合作的人实际上是在subsidize不合作的人,所以每个人都想做被subsidize的而不是subsidize别人。

家园 且留步

河里还有几位大牛的,科班出身的有MrAnderson,万里风中虎,受过专业训练的还有老马丁。这里还是很值得留下的。

真期望能够看到你们几位思想碰撞的火花。

小弟是外行,对经济学感兴趣,纯粹是读张五常的文章引起的。他的文章,少用数学,容易读,道理深湛,最让人佩服的是逻辑严密,他那本经济解释,我看了不下四、五次,完全找不到什么逻辑漏洞。呵呵,不过我是外行,说了不算。

其实您也可以学学张五常的,对手水平太低的话,不出手就是。这里还是很值得留下来的,希望能看到您更多的文章。

家园 把我的话驳倒再走,花下
家园 你可能错了

1,将粮食消耗和农具消耗忽略不计,单看机会成本的比较。你的赋值认为合作的机会成本大于不合作。

在考虑一下,在不可退社的人民公社中,任意农民除了工作没有其他选择:经商?不可能。所以合作的机会成本为0;不合作的机会成本为合作的所得。

所以你对支出的赋值有误。

2,要知道,人民公社是大锅饭制度,平均分配,即使有人不合作使总边际产量减少,在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下,每个农民的收入都是相等的。

家园 没看懂哪里错了

在不可退社的人民公社中,任意农民除了工作没有其他选择:经商?不可能。所以合作的机会成本为0;不合作的机会成本为合作的所得。

你说的对,在不可退社的情况下,合作的机会成本是0。但是不合作的机会成本不是这么算的吧?我的理解是不合作(即不干活)就无所谓机会成本。所以合不合作机会成本都应该是0。我不该把机会成本加进去。

将粮食消耗和农具消耗忽略不计
为什么不计?还有我上面提到的体力的付出呢?这些都应该算大于0的支出。

另外我把自己绕糊涂了在你的收入matrix中一人合作的return是2,两人都合作的return是4。所以把每个人的合作支出都赋值1.5还是少于marginal return。

你的第二点

在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下,每个农民的收入都是相等的。
我没有不同意这点呀。但是虽然每人收入相等,但合作和不合作的人之间的支出却不相等。每个人对于合作和不合作的决定显然不是根据收入,而是收入减去支出的差额。

从这样的角度看,在两个人的情况下,只有合作支出得到的回报大于200%才会让每个人无论如何都决定合作。

把这个结论引申一下:在N个人的情况下,只有合作支出得到的回报大于N倍才会让每个人无论如何都决定合作。在当时的农村显然是不可能的。

家园 可能是这样

1,不合作怎么会没有机会成本呢?正如一个人不工作的机会成本正是工作的所得。

2,之所以省略粮食和农具消耗,因为农具公有,你不用别人也要用;人活着就要吃饭,一个壮年劳动力工作与不工作的粮食消耗都差不多。

下面是强国论坛上引费正清的一个数据——抱歉手头上没有更权威的数据。

年份  粮食产量   粮食净出口  农村人均留粮  全国死亡率

(百万吨)  (千吨)   (公斤)    (每千人)

1956          2502.0             11.40

1957  195.045    1925.8   294.6       10.80

1958  200.000    2659.9   286.4       11.98

1959  170.000    4155.5   223.3       14.59

1960  143.500    2654.1   211.9       25.43

1961  147.500   --4454.7   229.0       14.24

1962  160.000   --3892.1   241.4       10.02

1959年应该是囚徒困境的第一年,按照假设农民应该选择不合作,此时人均粮食233.3公斤,此时有人饿死,设此值为人均消费最低量;58年未进行人民公社,农民应该选择向合作一样努力同时消耗粮食较多,粮食大丰收,人均286.4公斤。假设全部消费没有投资,286.4为人均消费最高量。即使如此一个月差距为5公斤。一天三两的差距,两三个馒头。

所以将农具和粮食消耗支出看作恒量,只看收入。

3,合作回报是2不代表200%回报率,应该是2/(6+6)=1/6。就1958年以前的粮食增长来看,貌似已经达到了。

4,我不明白你的逻辑,合作的比较对象应该是不合作,即合作相比不合作有大于0的回报就继续进行合作,为什么要到N倍呢。

家园 林毅夫错在哪里之二——兼回复诸网友

2,违反理性人假设。

我在http://www.cchere.net/alist/1574539里提出了三个问题,问题一是针对楼主的批评,问题三是对饥荒原因的一个假设,问题二是针对林文的逻辑。

楼主的回答在这里http://www.cchere.net/alist/1574539有趣的是,楼主认为我提了一个错问题,并说只能回答63年。

有趣的是,怎么会有错问题?60年死亡率按照2.5%算,一个人民公社平均一万人,就是饿死250人。其他人必然也得饿得面黄肌瘦,此时

在59年按照林所说的囚徒博弈行事的农民们,面对的是

农民A合作 农民A不合作

农民B合作 (可能不死,可能不死) (饿半死,饿半死)

农民B不合作 (饿半死,饿半死) (饿死,饿死)

所以农民的最优选择就是合作,拼命工作以求多产粮食。

老驴提出的是春天不合作所以秋不收,但是第二年的春种秋收时,农民不是理性的吗,不是要做选择吗?

至于拼命干了也得饿死的提法,是说生产的边界问题,而林文提出的解释正是将自然灾害政策失误排除在主要因素之外的。认同了拼命干也得饿死,就是反对林文了。

还有的网友,例如simplyred和亡命之徒,如果你们想再提高一下自己的经济学水平,我这里有PDF的曼昆2003版的英文的Economics,想要的话留个邮箱吧。其他网友想要也请联系我。

家园 “经济学家”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经济学家”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原来你是看过曼昆03年版“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啊。

那倒是请教一下,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怎么回事啊?

你把农民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可是“理性人”的“非理性活动”到底是不是“理性”的呢?

到了考验你经济学根基的时候了,别大意啊。

家园 既然你知道是平均分配,那农民干多干少一个样。

既然你知道是平均分配,那农民干多干少一个样。

为什么在你的表中体现出来的却是干多干少不一样呢?

反对“三年自然灾害”的“经济学家”们还是先回锅炒熟了再端上来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