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今风细雨话经济(6)群和时代 -- 鼎革
同意楼主的大部分观点。
先说意见:
民主制度和“伟大的自由雇佣原则”没有必然联系吧?至少你这里没有论及。如果现在的中国不算是民主制度,那么你也说了:
其实我认为雇佣自由主要的原因是身份自由,流动自由。
再说赞同的:
特别同意不能仅仅分析劳动力供给需求的总数量,而且必须分析供给需求各个类型是否能匹配。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是中国企业的发展模式的问题。大学是否能培养出有足够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没有创新动力的企业不可能需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两个问题:
其一:请问您认为这个大学教育质量下降是暂时,还是长久的?有没有可能通过就业市场来纠正?
其二:如果当年不扩招,您认为什么方式来扩张高等教育会更合适?
加一个UCL,UCL的炸药奖得主比IC的多,别看IC校名里带医字,拿医学奖反而没有UCL多。
关于劳动力供需匹配(MATCH)的问题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后文我还会深挖一下背后的原因。
关于民主和自由雇佣原则的关系,我觉得大家有一个一刀切的观点:现在的中国不算是民主制度,不是经济也很繁荣吗?
和西方民主国家对比,这个论断是对的,我们现在还称不上是民主制度。
但是和中国自己的历史来比就不对了。民主制度是路径依赖的连续概念,横向比较有意义,纵向比较更有意义。
中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进入到共和的政体,这相对满清政府是不是更民主的一种政体?我们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一党执政,多党议政的制度是不是比满清政府更民主呢?
如果否认这一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你说的很对,雇佣自由主要的原因是身份自由,流动自由。
可是身份自由和流动自由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就是国家宪法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拥有私人产权。这是人的自由的前提。
但是,实际上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劳动者才不再固定地束缚在一个“单位”或自己的村子,我们才有了现在的劳动力市场,而不是定向分配或上山下乡。
这一点身份自由和流动自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邓公恩赐的,而是他顺应时代潮流民主潮流建立的。而且,没有更民主的政体,这些自由权利也岌岌可危。比如说,孙志钢事件,如果不是网络的力量,民众的民主斗争,温总理如何冲破利益集团的阻力,废除1980年代初发布的关于城市流浪人员收容办法。
如果没有这次民主的胜利,你就要担心会不会在一个陌生城市里被警察打死。你所说的身份自由和流动自由也就没有了,雇佣自由自然也就没有了。
德国新教马丁·尼莫拉牧师的碑文上写着:
要保证自己的自由,就要关注他人的自由,这就是民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部分。而UNIVERSITY OF LONDON是个大学群,如果真把LONDON当一个算起来,它毫无疑问肯定是世界第一:
Colleges:
Birkbeck,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Heythrop College
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King’s College London
London Business School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Royal Academy of Music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Royal Veterinary College
St George’s,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The School of Pharmacy
UCL
School of Advanced Study :
Institute of Advanced Legal Studies
Institute of Classical Studies
Institute of Commonwealth Studies
Institute of English Studies
Institute of Germanic & Romance Studies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u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the Americas
Warburg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in Paris
University Marine Biological Station, Millport
所以,我其实是用LSE代表LONDON,我们也可以用UCL来代表LONDON,都是通行说法。
“LSE代表LONDON,我们也可以用UCL来代表LONDON”绝对不是通行说法。在英国上过学的人都知道,UOL不等于LSE或者UCL。其实,我说的G5里面的LSE,UCL,IC(印象中,2005年之前(待查)IC的学生也是拿UOL的文凭)都是或者曾经是UOL的成员,所以你说的用LSE或者UCL代表UOL,我觉得说不过去。UCL今年的毕业生可以在UOL和UCL的文凭中自己选择。这样的话,同UOL渊源颇深的IC为什么不能同UCL和LSE一样代表UOL?UOL的成员实际很松散,各个成员学校独立性很强,基本是独立的大学。LSE、UCL等UOL成员学校虽然学校名称没大学,但是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首先认同的是自己的学院而不是UOL。无论是UCL还是LSE或者KCL等UOL成员的校友一般都会说自己是UCL、LSE或者KCL的,而不会说自己是UOL的。
平静的讨论就是一种美。
其一:请问您认为这个大学教育质量下降是暂时,还是长久的?有没有可能通过就业市场来纠正?
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对国家来说是暂时的,因为等海归回来,以及教育人才的积累,教师人数和质量都会上升。我在这里提供邹恒甫在中财搞的CEMA的链接。大家可以看到,海归回归对中国教育的冲击(外链出处)。
时代在变化。
更重要的是,1980年后的独生子女政策切断了中国的连续性婴儿潮。学生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因为后面的几代人数量少。所以,此消彼涨,大学教育质量会回升而且会远远地超过以前。
但是,对于个人而言,也就是说这几年的大学生,他们的不良影响是终身的。因为,一般性人力资本的形成就这么几年,错过了就很难补救。
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你所说的,用企业培训来替代高等教育。可是企业家又不是傻子,能够理性预期到这几届的毕业生生产力比较低。他们会缩小自己的需求,更不用说来刻意培训。所以,这是个很糟糕的事情。
其二:如果当年不扩招,您认为什么方式来扩张高等教育会更合适?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扩张高等教育,尤其是在婴儿潮期间?
美国没有这么干,英国没有,加拿大没有,据我所知没有哪个国家是在婴儿潮期间人为扩张高等教育的。
高等教育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现在的高等教育大跃进,不仅害死现在这批孩子,拖累了社会,得到的只是部门的一点利益。是政府贪婪还是愚蠢,还是有其他原因,我会在以后的帖子里一一披露。
现在,我要去另一个帖子里救火,以后详谈。
都是以教育全人类自诩,所以是不够,不够的。
我和LSE,还有UCL都有点渊源,但是确实没有你了解的清楚。长了见识,多谢。
除了纯理科学生,如数学,物理等.根据我个人接触学生的经验:工科学生或应用科学类毕业学生在国内真正能做实际工作一定要1-2年的锻炼.不论你在学校学习如何好.
在美国要达到工作要求,大公司一般也要由有经验的人或项目组来带新人,一二年也常见.要达到中小公司'即插即用'的用人模式,刚毕业的学生完全不可能.所以公司招人都要注明多少年的工作经验.这跟此学生是学士或是硕士学位无关.实际工作同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差别太大.当然一些偏重理论研究模拟的除外.
要我招应届毕业生,我就看两条:一是此学生学得快不快;而是认真不认真.其他的都可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