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那年庐山(十一)毛彭旧事 -- 史文恭
俺也是个特理想特固执的人, 还非常坚持自己的理想, 希望俺这辈子不遇上什么特倒霉的事儿, 要都还一路顺利的话, 估计到老了也不会变多少. 所以俺能理解毛主席.
在本坛清史微言栏目。链接出处
看看蒋雄起造的什么孽!
41年1月,大本营陆军部制定出《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将华北战略转型为围剿根据地为主的“治安战”,强调打击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主,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总力战”;
其二,日军调整了在华兵力部署,增强了华北兵力,使华北方面军的兵力增加到11个师团又12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集团,主要对八路军作战;
其三,日本大本营换走多田骏,派中国通冈村宁次任华北司令官。
这几项,很明确是百团引发的。
至于蒋百里,其所谓“理论”始终限于空谈而已,和毛泽东的实践指导性完全不可相比。毛泽东持久战的根本在于发动民众建设根据地,蒋“理论家”提出了吗?蒋“理论家”的所谓理论,自始至终把眼光集中在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上,这就决定了它的扯淡性。
另外,按照毛泽东的规划,游击战阶段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运动战阶段,这就是TG战略反攻的开始。TG根据地、兵力、人口,在整个抗战期间除百团之后的挫折期之外,都在持续增长,照这个势头战略反攻也是迟早的事情,美苏参战不过是更大规模地削弱日军,把这个时间提前了而已。
两年后自己承认了,但承认得吞吞吐吐,说是:钢铁合计1070没错,但其中的钢,是800万吨。
根据高华的《红太阳是怎么升起来的》和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增订版)》,《杨尚昆回忆录》大致情况是,会理会议前,彭总由于对东哥指挥军事不满,批评当时的军委,(大概是发牢骚,之类),胡服同志当时是政治部主任,听到彭总的意见,认为应该向上级打电报。据胡服的看法,这封由他和杨尚昆的电报,其实是彭总的意见,(就是对东哥指挥军事的不满),但彭总不签字,不负责,却是“不勇敢”的做法。----顺便提一下,那个时侯还有一位将领对东哥的指挥不满,他就是黄克诚大将。
另外,俺的工作不过是寻章摘句罢了,多谢您的夸奖。
但80年代以后官方评价变成完全正面. 虽说这种舆论转向是处于某种需要(民族立场,统战目的,等等), 可以想象今后很长时间这种评价一直会保持下去. 到底是批评者更有远见, 还是百团大战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诚然, 百团大战增加了自己的负担, 减轻了国民政府的压力, 可是从民族整体来说抗战本来就要付出重大牺牲. 彭德怀检讨说是"是民族义愤模糊了阶级立场". 就是这么回事.
国民党的抗战战略, 无论在设计层面还是在实行层面, 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具体执行能力的限制. 这与其说是设计者的过失, 还不如说是执行者能力的差别. 毛泽东比当时其他共产党内党政军领导人的优越之处在于, 他一直坚定推行游击战, 一直在耐心的说服其他军队领导避免消耗战. 他虽然也有反复, 但常常也是第一个清醒过来的. 更不用提那著名的七分发展两份应付了(如果有一天他也失势了, 说他个机会主义路线不过为吧). 他找到了最适合共产党敌后抗战的战略, 但这不太适用于国民政府.
日军在41年改变战略, 推出了长期作战指导计划和大东亚长期战争纲要, 开始加强占领区内部的物资获取和治安整肃, 这一系列动作拿TG一贯的话来说, 有必然也有偶然. 从大的方向来说, 中国占领区在日军战略层面上始终具有一定的意义, 既不可低估, 但在日军开始西太平洋的争夺后, 也不可高估. 日军的整体战略调整总会导致对撤向内地的国民政府采取守势, 确保占领地的物资掠夺,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东南亚上面. 这样一来, 日军中国派遣军的兵力加强是必然选择. 八路军在41年遭受的损失, 直到44年才全部恢复过来, 这么好几个年头, 难道不发动百团大战, 不招惹敌人, 敌人就不来对付你吗?
至于说反攻阶段, 没有美军太平战场的一系列重大胜利, 对于八路军来说实在是非常遥远的事. 战斗素养上, 在41-44年主力部队化整为零, 野战部队在达到相当兵力规模的运动战中恐怕不那么容易适应. 另外歼灭战, 攻坚战都需要相应的重火力支持, 这在八路军也相当欠缺. 直到45年日军投降以后, 八路军在反攻日军重点防守的中型城市时都还非常吃力. 这还是在45年中国派遣军的兵员和装备都严重下滑的情况下. 看看百团大战的关家垴, 可以想见如果日军以大队联队级别进行战斗, 八路军即便勉力进行歼灭战战略, 也会损失巨大.
而是说,在百团大战这么一个规模上“招惹敌人”,在本钱不够的情况下暴露出自己的真正底子,换来根据地的急剧缩减,是否值得?
游击战等于“不招惹敌人”?游击战等于不提高部队的素质?我觉得你这种观点是受“游而不击”的影响,辩证法不够。
兵员的战术素养,只要有战斗就始终会提高,不管是游击战运动战攻坚战。当然在指挥员的指挥能力上,游击战、运动战和攻坚战是不一样的。但是,百团大战对指挥员的运动战水平又有何贡献?至于说攻坚战,TG到48年才差不多学会,学习总需要时间,没有耐心就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就要付出代价。
百团大战的评价,在文革前和文革后基本是一样,即公开宣传肯定为多,内部评价否定为多,特别是军内的评价上始终肯定不起来。就算查文革前的公开宣传报道,哪里有否定的?但这场战役本身从战役成果看是对半开,更何况从战略角度看,一个“得不偿失”是逃不了的。
满篇只见毛主席的权力欲。此作比玄武门大大的不如。土共的历史竟然被你这样的解读,除了小肚鸡肠就是睚眦必报?
我反对以这样的方式和眼光来看历史。
石帅一没签发三军团反对的电报,二没煽动一军团的永远健康写信。为什么太祖就盯上他了呢?反而对写信和发电报的几个人一直信任有加。如果说太祖心胸开阔,不当回事,那也不至于几十年后还要旧事重提啊。我总觉得石帅不像他的自诉里面那么无辜。
我拜了一下google大神,看到文章说根据刘英的回忆,洛甫主持了会议,上来就是洛甫自己,彭德怀,林彪来了个三板斧,搞得太祖大发脾气,“我印象中会上争得面红耳赤,搞得很僵。”当时洛同志又和三军团走在一起,两个月之前还因为打鼓新场的事情把老毛的前敌总指挥给下了,用石帅来代替(据杨尚昆回忆,在会议上争持不下时,毛泽东以“去就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力争”,一位与会者竟然说:“少数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不知道这个与会者是谁啊?呵呵),害得太祖连夜去求伍同志,搞出一个三人团。
呵呵,有这样的历史铺垫,24年以后,庐山之上,当太祖发现石帅,瞎子大将,洛同志又一次走到一起的时候,不知道心中是不是想到了那段陈年往事,所以才会旧事重提。
俺不知道。。彭总的自述里面有些记载不见得都是实话。这个是确实的。他当时对东哥的指挥不满,大概也是事实。而对于他的不满,东哥心里是有数的。而且也很不爽。。。。。记了很久。
您对俺的帖子的观点很独特。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