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淝水大战的前前后后一,请各位方家指教 -- 闲云野熊
苻氏皇亲前赴后继,这么多谋反的都从轻处理,甚至群臣一再谏争都无效,这不是法制颓靡嘛
东晋不到一年内收复了黄河以南,潼关以西全部地区,外还加上梁益。刘裕死时候版图也就如此而已。
关于前秦中支持出兵的人,我已经说过了史书上说什么人支持苻坚北伐,庭议是争论良久不能决,想必不会是一边倒的声音,此外良家子也可以代表中等阶层,底层人民肯定不愿意打仗,但从苻坚战败后老百姓给他饭吃而不要赏赐来看,至少有老百姓没有因此而痛恨他。
你说的三个一个是拍马屁,另外两个有异心。我早驳斥了,你还拿来当证据?难道真是说一遍是论点,说两遍就是证据?
庭议是争论良久不能决,符坚一个对满朝臣子,皇帝意见早定,臣子都不赞同又不能要皇帝放弃,除了良久不能决还能如何?
那些没上过战场的良家子有战斗力?百姓也许没多少痛恨他,但是也不会支持他南下。军力不行,国力疲敝,统治集团反对,一意孤行而已。
他往北去了,淮西怎么办?
谢玄回镇广陵是是要保持内线作战的优势。
桓伊是谁?分区防御是东晋一贯的战略。桓冲在淝水战役中干什么?上游防御谁负责?多路反攻牵制前秦军谁进行的?
竟陵之战是前秦进攻东晋,被东晋桓石虔、桓石民偷袭击败。
桓石虔、桓石民是谁的部下?竟陵是谁的防区?
383年桓冲的反击,是在前秦进攻前先发制人打乱敌人进攻部署。
就是调动了前秦的机动兵力:慕容垂一支骑兵由苻融的前锋军回到中路苻丕属下。
如果慕容垂在淝水前线苻融那里,情况就不好说了。
看看淮海战役好吗?东晋收缩防线集中兵力是既定战略。
1)这一战是彭超自己提出的,不是前秦预定的战略部署,目的也是为征南棋劫之势,故而不是主力;
相对于西线和前秦的总兵力,并不是很大,肯定是偏师。
(2)前秦在其东南方向过去一直不是重点,以前没有使用大军的记录,这一地区统治力并不强,因此我认为缺少本来后勤支持就有限;
彭超的辩护辞你有吗?我没有看到过,不过正是因为战线变化很快,所以后勤更难以保障。
(3)击破彭城等地没有缴获什么物资,所以更加困难。关于东晋方面主要是依靠水师和沿河作战,除了地图和进军路线外,前秦后来增援的毛当毛盛部骑兵的损失没有提到,从交战记录看也没有参战的记录,战后两人也没有因战败被处分,而是继任兖州徐州刺史留守彭城。如果没有兵自然不能留守。前秦骑兵未遭大的损失或未参战也可作为此战主要是在水边进行的旁证。当然这些都是间接证据,只是我的推测。
在战前,何谦之部就游军淮、泗以为准备,而何谦之部正是水军。淮阴之战,史料明确记载东晋方面是由何谦之、刘牢之率水军溯流而上,夜焚河上大桥,烧尽秦军运粮船,并截断秦军退路,导致秦军大败覆灭。
我多次说过,如果你拿出过硬的东西来我并不一定坚持。实际上我在这里发这个本来就是希望有人能够提供补充和修正。
事实上前秦军战斗力不如东晋军是一贯的,桓温进攻前秦那次总不是在水边吧?
而且原因也不奇怪:
1、东晋军战斗力很强。装备精良,久经沙场。而且作战意志较强。
2、前秦军本身先天不足,关中贫困,装备和训练都不能满足,前秦军并非完全的部落军,而是以枋头集团演化的。
3、经过长期战争后前秦军疲于战争,因此作战意志低落。从自信角度,东晋为中华正朔,而且西晋失国并非五胡强悍而是西晋自己内乱,加上汉族世族门阀豪强的强大。五胡自信先天不足。
在桓温时代或者说苻健苻雄时代前秦刚刚起步,比不上东晋精锐的荆州兵很正常我没有疑义,而且桓温撤退也是交战不利而退的。到了淝水之战就难说了,在苻坚出兵前凉时,一贯敌视苻坚的周虓也不得不承认前秦军的强大。倒是精锐的北府兵在刘牢之乘胜反攻时为何会败给慕容垂的乌合之众呢?
西军北府军主力对前秦军可以说战则必胜。这是事实。
为什么不像战前一样先占住呢,按照你的意见,等敌人来了可以再撤呀,这样至少敌人无法利用彭城积蓄物资。
藏 独和oo功弟子还天天说形势马上就变呢。我举了具体的例子,请你也拿出来具体的,蒋老的论述我看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也有些从结果推原因了。我不是说前秦当时一定形势大好,没有隐患,但这种隐患和问题是否足以导致南征不可能取胜是要仔细研究的。
后来的人事变动,只是加个头衔,然后以谢玄代王蕴镇广陵,因此移淮北人丁之事可以看作是谢安在东线的部署。
同样,桓冲由豫州转任荆州之后很快也移治上明,定下“轻戍沔北”的方针。
倒不是说东晋不重视襄阳、彭城,而是预先将实力集中到汉水、淮河以南的有利地区,做好两手打算的意思。
苻坚自己就是谋反上台的,拿大帽子压人腰杆不硬,而且他也必须考虑安抚氐族权贵而不是强硬镇压,如果氐族权贵都完了他九镇不住鲜卑了。
慕容垂这样的骑兵队从襄阳奔袭到寿春才两个月,类似的还有张蚝,谢玄要过淮河进击徐州,遇到这样的情形再渡河回来估计很难。
毛安之惊溃之后,淮南只有北府兵作为机动作战的主力,因此慎重是应该的。
另外,田余庆先生认为谢玄回广陵,主要继续从事北府兵的编组,也应该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