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那年庐山 (十九)表态和站队 -- 史文恭

共:💬59 🌺24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慎思明辨依赖于个人,主观性很强

包括你举的两个例子,你相信是史实,但可能很多人不相信。由于论辩者需要说服旁观者,其证据就要是大多数不太了解背景的人能相信的东西;现在你从一本“七虚三实”没有多少公信力的书中引用几句话,哪怕说的是事实,恐怕还是不能让人信服。

家园 您说的对。要说服不太了解背景的人的别人确实难。

改正我的看法:

如果史师兄是来辩论,是要说服不太了解背景的旁观者,那么提到李医生确实不加分。

家园 这个指控很苍白

既然所谋者大,本就是气势取胜的路子,不“忒酷了”,不“不留我等置喙之余地”行吗?既然对“大势”的基本判断在李锐的对立面,当然只能看李锐的“小”和胡乔木的“大”,难道反过来?

不以为然

家园 但是执行面的问题是每个领导都会遇到的

即使是好政策,执行起来变成灾难的情况也比比皆是,比如元朝的灭亡“开河变钞祸根源”,本来这两件事都是好事来着,但被那个彻底腐烂的官僚行政体系执行下来的结果是“惹红巾万千”。一个领导在推行一个政策之前,其是否能得到执行,执行程度如何,甚至是否会造成反效果都是应该纳入考虑之中的(比较合理的是由智囊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就像我们做实验也不能光有idea,还要评估自己目前具有的设备、手段、人手等能否实现这个idea,如果目前不能实现那能否创造使其实现的条件,要花多少成本、时间等等。做小小的实验尚且如此,何况偌大一个国家的政策呢?

当年共军之所以可以在对国军的战争中怎么打怎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军队对本方战略战术意图的执行能力有着霄壤之别,此外国民党的很多政策的失败也是与其基层体系的“反向”执行能力太强有关的。如果把责任全推到执行面上面的话,那也就不会有“志大才疏”这个形容词了。

身为领导,应该拥有一支能坚定执行自身政策的干部队伍。至于如何得到这只队伍,那是领导自己的事。作为共党的情况来说,其干部队伍的执行能力已经被之前的历史证明为是相当强大的了,应该说是一支很优秀的干部队伍。比起以前历朝历代那些只能依靠现成的腐败官僚体系的意图“中兴”的皇帝和宰相们,土共中央应该说是很幸运的了(当然队伍也是他们带出来的就是)。

家园 【哈哈】这个比较恶毒 你在笑话哪个A胸戴C/D罩?
家园 并无指控

只是两人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陈网友多次强调,他在意的是“当下”的问题,大块写历史,是为了当下的“问题求解”,历史是提供解决当下问题时要注意的经验教训----这和史mm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你从陈网友对质疑的态度也可见一二----他的回答,重点始终扣在“当下”的问题。所以俺觉得,那些质疑的意见,很多没有挠到痒处。

家园 对,您的思考非常深入。。

从这个角度,对现代史的一些大的影响因素就会更好的理解。花!

家园 这个执行能力的评估和实际结果还是非常意外的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俺来说明一下,比如俺有李医生在东哥去世后

向中央汇报江青干扰治疗的手稿照片。。象这样的例子,俺是敢采信的。

而迄今为止,俺的系列里也只引用了李医生一个证词,这也是做为对李银桥的旁证放进来的。----并没有其他的引用。

所以,目前看来,还是没有问题的

家园 教头的文章一向耐看

基本篇篇花之。不过我觉得用李医生的证词没什么好处。你说的唯一一处应该是下面一段

还有一个是李银桥和李志绥的回忆:“散会后,领导同志们有走的,有没走的。彭德怀同志坐最后排,所以出 去的最早。毛泽东走到门口时,彭德怀已经走远。

礼堂是在山坡上,毛泽东下坡,身后跟了几位中央首长。就在这时,彭德怀又忽然回头朝坡上走来。大约是丢下什么东西了吧?与毛泽东走了个对面。

毛泽东停住脚,挺和气地打招呼:“彭总,我们谈谈吧?”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92764

彭德怀脸孔一下子涨红了,一边走一边甩手,态度很凶,声音很大:“有什么好谈的?没什么好谈的!”毛泽东望着彭德怀,态度很客气:“没关系么,我们有不同意见可以坐下来谈谈么??” “没什么好谈的!”彭德怀甩手而去。当时许多中央首长都在场,都看到这个场面。事实是不欢而散。”---------见李银桥的回忆见权延赤的《领袖泪》,《周惠与庐山会议》,李志绥在他臭名昭著的作品,以及美国拍的《China:A century of Revolution》里面亲口说自己看到这一场面。

俺再补充一点,据权延赤文章:当时在场的有陶铸,柯庆施,彭真等,罗大将正在路边小便,彭总一吼,把他吓一跳。---------俺的意思是,李银桥的回忆应该是有不少旁观者的。---虽然现在还在的,似乎只有李银桥一人了。------但李志绥跑到美国后还是讲得和李银桥一样。

(见史文恭:【原创】那年庐山(十五)千古名文)但问题是李医生的那本书一个让人诟病之处就是东拼西凑,有许多地方是抄来的:就拿你引得一段来说,我们根本不知道他是不是抄的李银桥的回忆记录(BTW:那段话最早应出自《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吧?)李的那本书,按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叫“秽史”,还是不要用作证据为好。

家园 是这样子的。。俺看过林克,徐涛,吴旭君的

《历史的真实》--评《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

所以,是打过免疫针的。--本来也的确不想引李的例子,因为此人跑到外国,为了金钱写宣传材料攻击故主,这种做法直接显示了他的人格之卑下。---但所引的这段,因为也是庐山会议的关键处,而李医生的证词,有利于东哥一方,而且,他在美国纪录片《中国革命》里说这段时,已经身在美国,所以没有看出他特别在大洋彼岸和李银桥遥相呼应的意图,故引在此处,为大家备考。

也把林克对李医生的这段评述放在这里:

四)关于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期间的两件事1、毛彭“冲突”

  一是所谓彭德怀拒绝与毛泽东谈话。

  李志绥在“回忆录”里,详细讲述了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的情况,似乎他就在现场。其实,李志绥作为一名保健医生,虽然跟着上了山,却根本参加不了会议。当时他对庐山会议的情况所知甚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参加过庐山会议的人,写了不少有关这次会议的回忆材料,有关方面也公布了一些档案。李志绥的“回忆录”利用了这些材料,由于他们真假不辨,连有些不实的材料也照抄过来。书中关于彭德怀拒绝同毛谈话的叙述,就是其中一例。

  李志绥称:在七月二十三日的全体会议之前,“彭德怀曾私下去和毛谈过一次话,并当面顶了起来”。“散会时,彭立刻走了出去。毛走出礼堂,向山坡下行走,这时彭又向山坡走过来。毛立住脚说:‘彭老总,我们再谈谈。’彭红着脸,右臂在头上一甩,大声说:‘现在还有什么好谈的,不谈了。’毛又说:‘我们有不同的看法,还是可以交换意见嘛。’彭匆匆走过,说:‘现在没有什么好谈的了。’”

  李志绥的这段“回忆”,是抄别人的,只是改了一些字。经核实,这段回忆并不准确。这次会后,彭德怀确实同毛泽东匆匆谈了几句话,但是没有顶嘴,更没有拒绝同毛谈话。我倒是参加了庐山会议的。散会后,我正走在毛泽东后边,那时周围的人很多,”我只听见他们简单交谈了几句话,并没有见他们之间发生争吵。

  据《彭德怀传》说:彭德怀“出了会场走出不远,周恩来派人追来,请他去开会。彭德怀猛一回头,看到毛泽东夹在人群中正朝他这边走来。被一种难以克制的力量推动着,彭德怀迎过去,走到毛泽东身边说:主席,那封信是我写给你作参考的,为什么把它印发了?”“毛泽东愣了一下,回答说:你也没有讲不要印发嘛。”

  这个记载,主要是根据彭德怀当年写的庐山笔记。其中写道:“信上明白写了是给你参考的, 是否有参考价值, 请斟酌。不妥之处,烦请指示。我们三十余年患难相处,我七月十四日的信真有那样严重的错误,你要印发,展开讨论,也可以先找我谈谈吧!我当时尽量抑制了激动的感情,避免争吵,离开他到总理处开会去了。”(着重号是我加的。--林克)

  李锐也是这次彭毛碰面的目击者。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散会后,我们离开小会场不远,回头看见彭德怀挡着毛泽东在说话。(后来知道,是彭德怀申明,这封信只是供主席个人参考的,没有准备印发给大家。)”

  据高智前不久说:“庐山会议期间,有一次主席要我听听大会,我一进会场,看到一位同志正在大声批判彭德怀,讲到长征期间的一些事。我听了一会就离开会场,回来报告了主席。大概过了两三天,彭总打电话说要见主席。我报告了主席,主席说,好啊,请他来。这天上午,彭总来到主席的住处,我带他进去。一见面,彭总还向主席问好。起初,我还有些担心,在门口坐了五六分钟,一直听不到房间里高声说话,就放心地走开了。这是开始批判彭总不。几天发生的事。”

  这些材料都说明,彭德怀尽管对毛的讲话有意见,但是并没有拒绝同毛谈话。至于李志绥所说七月二十三日全体会议之前彭曾私下和毛谈话,当面顶了起来,更是道听途说的事。

史注:林克的看法,毛彭吵架是没有的事儿,李志绥是“是抄别人的”,也就是“李银桥”的回忆。---这也有可能,----也就是说,李医生为了增加他书的可信度,塞进了很多其他人回忆录里的东西。(李的书,一般认为,是有捉刀人在后的。)----所以俺原来对李的话也不是太在乎,但看到李本人在录像片里侃侃而谈,(不像是念着别人给的稿子的样子,),再说,他所提供的这段,是明显地对东哥有利的。因此还是俺觉得引上是必要的。---而且李银桥多次对权延赤重申这段。(权延赤也声称,不止李银桥一个,其他卫士都曾看到。)------另外一点就是,彭总自述对庐山会议的描述也是有问题的。

总之,这并不是定论,但俺希望可以在俺的帖子里为大家呈现俺所知道的东西。frnkl兄一向很冷静,思考很清晰,俺一直能感受到的。所以把这些细节给您看一下。

家园 教头信手拈来就是好文章

不过用李的证言没有多大好处(只是附议李银桥的回忆而已),建议再次整理正文时去掉。

继续等待教头大作。

家园 好,谢谢您的意见,

待俺修订时,再好好改一遍。

家园 李是个可悲的人,本来他能够留下一些角度比较独特

的史料。结果没成想,为了区区50万美元,和黎安友、张良这等人搞在一起搞出了这本不伦不类的东西。

连原有的一点点史料价值都没有了。实在是没有什么采信的价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