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问题之反思 -- 席琳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老兄坦诚地将问题指出来。余生也晚,引用的资料都是看书本或者在网上获得的,亲历的少。而且也不是靠干这个吃饭的,顺手拣来,难免以偏盖全,贻笑于溪溪河。
这里先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不通的地方呢,希望河里的朋友给补充补充,别看我的笑话。然后呢,我就再根据您和各位的意见做做修改。(顺便拍溪溪河铁大老板一句。我认为,不合适的地方允许你去改,是铁大老板最英明伟大的地方。铁大老板一高兴,说不定就给我的哪个帖子加个精!)
1. 陈炯明的材料主要来自陈炯明研究中心:http://www.chen-jiongming.com/。网页里汇集了有关陈炯明的生平事迹,历史文献,研究文集和能否翻案的理由。我不想在这里复述。只是想指出一点,既然孙中山和陈炯明谁对谁错都还没有定论,为什么就要认定陈炯明要对兵变的结果负责呢?况且根据当时的《南华早报》记载,是孙中山以海军大炮乱轰广州城,炸死百姓上百人。
人家老陈家等了都有快80多年了,真相何在呢?看来海峡两岸的有关部门是应该给个说法。
尤其是对面的国民党,丢了政权不可怕,失去了遗老遗少们的支持,可真的就要爬下啦。
2. 抗战的历史我不是特别的熟,对此也没有花功夫研究。但在以前读书时(中共党史是大学必修科)的总体印象是国民党政府不抗日,或者不是真心抗日。这和前辈的理解是一致的。只要是抗日的地方总是共产党在里面起作用。要么是地下党员在里面做工作(如宣侠父,潘汉年等),要么是爱国的国民党将领响应了共产党的号召(如蒋光鼐,吉鸿昌,张学良)。别忘记国民党一直是在正面战场,如果没有国民党高层的默许和支持,息峰口,813和台儿庄能够打的那么顽强?(十九路军淞泸抗战时,张治中等人是奉命支援并甘当无名英雄的,结果成就了蒋光鼐和蔡廷锴)。
至于究竟是谁在抗日战争中保存并发展了实力,看看彭德怀挨批时的罪状之一就一目了然了。要不老人家也不会感谢日本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吗。
发几个军功章或者烈属证也不假,但领导台儿庄战役的主官可也都是上了黑名单的著名战犯呀。
3. 潘汉年是我们老人家派的第一号大间谍,究竟是不是叛徒,他的朋友和熟人可能不应该会知道(否则怎么是间谍呢),但他的老领导刘少奇和周恩来应该很清楚。陈毅、陈云、和饶漱石也都曾是潘汉年的领导。这些人长年的领导白区工作,派出去的同志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难道自己会不知道?哪里还用得着李克农去做调查(何况李克农本人也是个大特务呢!)。
别说潘汉年有和汪精卫见面的事(不见面怎么搞情报?)就是没有见过面,整天在敌人窝里混,想找你个岔还不容易?
从当特务到当内奸,固然从大环境上说,与高岗和饶漱石的倒台有关(潘汉年当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和上海市军管会秘书长都是小饶举荐的),但对潘汉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
说白了还不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全国胜利了,用不着你去搞地下工作了。但是你知道那么多的内情怎么办?放到监狱里面,大刑伺候着,好好去交待吧。
再说了,我们在前线打仗或在监狱受刑时,你潘汉年拿着公款,在敌战区花天酒地,红白黑道上统吃,风光够了,也该去体验一下生活了。
可老潘这一去呀,就再也没有了回头路!
4. 陈昌浩和4万西路军将士的材料不是我杜撰的。材料来自二闲堂文库的一篇文章。http://www.edubridge.com/erxiantang/library/chenchanghao.htm。 而且网上查一下,到处都有。
首先,去河西走廊是谁的主张?不是要抗日吗,日本人在东面呀,那么为什么要去西面?
其次,为什么要张国焘的旧部去河西走廊?为什么不在领导层内搀一搀沙子,起码也换上一个能干点的领导(譬如邓小平)或不糊涂的干部(如叶剑英),而非要让徐向前和陈昌浩一起去送死?
第三,兵败河西走廊究竟是谁的原因?是他陈昌浩坚决的执行了中央的命令呢,还是因为他不能灵活善变呢?
诸如此类的疑问,都有答案吗?
5. 关于陈光,上面的那位大嘴先生已经有了一个帖子。你想当年抗战时共产党的军队统共也才四个整编师的力量(根据一个哥们最近的考证,新四军号称是军,但也只是相当于八路军的一个师)。一个参加了平型关大捷的115师的代理师长(打仗的本事,数前10名应当是沾边的吧),统领着数万人马,在鬼子眼皮底下,从西打到东,又从南打到北的,折腾了好几度春秋呀,怎么可能会没有名气?
(马加爵也不就才窜腾那么一下,结果是全世界的华人都知道。扯远了。)
问题是政治这个东西,让你出名呢,你就出名,不让你出名,你就出不了名。就看你运气不运气,跟没有跟对人。不信你就看看文革时,一夕之间可以造就多少名人吧。
但出名不出名是一回事,公平不公平是另外一回事呀!
总而言之,我们这个民族,不管由谁来写历史,都是有个尺度的,一应当就是一,二应该就是二。把鹿说成马,或把马说成鹿,终归会闹笑话的。
顺便声明一下,此马鹿,非彼马鹿耶,以免混淆。
谢谢大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一、《开国大典》历史图片中的刘少奇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左起:刘少奇、毛泽东、刘伯承、陈毅)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左起:毛泽东、刘伯承、陈毅)
真的好佩服摄影师的先见之明耶,竟然在十几年前就准备好了两套剧本:一套供刘少奇日后发达时用(站在老人家的前头),一套供刘少奇被打倒后用(影儿都没了)。
二、油画《开国大典》中的高岗
这是一幅油画,描写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毛泽东身后的第一排,自左至右: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副主席;第二排第一人是周恩来总理。本图作者董希文。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作者: 董希文 现收藏者: 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北京)
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定性后,上级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他明白问题的严重性,没有多说,就去革命博物馆抹去了高岗。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上。抹去后构图差异不大,整体上的艺术效果损失也不大。
三、没有完的故事-油画家和手术刀
听说呀,刘少奇被打倒后,中国最著名的油画家董希文又受命到革命博物馆把刘少奇从中间给抹去。这一次是大手术,因刘少奇在前排第二,个子又很高。抹去了刘少奇,就得露出后面的矮个的(邓小平,陈云什么的)。而且总得添个什么东西呀,不能再放个花瓶吧。于是林副主席就登上了天安门,站在副主席的中间。
做完手术,董希文累的够呛。
没过几年安生的日子,林彪也玩完了。中央又下命令,董希文于是再到革命博物馆,把林副主席从中间给摘除了。反正是有了两次经验了,老画家已经轻车熟路,手术做的很顺利。
再后来,刘少奇又变成好人了。中央再下命令,要把刘少奇和高岗都再放回去。
可是这一次,董希文不干了 - 拿不动手术刀了呀!
因此,没有高岗,没有林彪,也没有刘少奇的画,成了董希文的绝笔。放在了哪儿呢,在北京革命革命博物馆后面的仓库里呢。
听说为了这笔遗产,董太太和董少爷们还上了法庭呢。
其他的,都是赝品!
但是先别急,听小道消息说咱们溪溪河西河伯的箱子底里还有几幅真迹。不知道是真是假,以及可否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有劳西河伯!
因而印象深刻。后来突然间一下子冒出来个叛徒内奸和工贼刘少奇,也站在旁边。
怎么回事呀?
原来有人在造假呀!
老乔兄:
俺只能部分地同意尼克松的观点。答案在上面的一个贴子里了。
历史不是瞎写的,写史当有一个谱,离了谱就要闹笑话。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
就如同美国人无论谁写历史,他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和后来小克的拉链门事件终归都是个污点,你可以大写特写,也可以轻描淡写,可以鞭鞑,也可以辩护,但是回避是回避不了的。
和尼克松的轻描淡写相比,年轻的后生克林顿还是棋高一着。不但不回避,而且还大爆秘方,生生是捧红了一道当今的名菜莱温鸡。
克林顿的书,正在热买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席琳请再不要这样客气,真真折杀小生了。人家听了还以为什么事呢,其实只不过是三言两语教了贴图。要说好,是河里的传统好。
我其实只是好奇。看近现代史,每每会碰到“某当事人”这种字眼。我这种功力不深之人,便猜不出指的是谁。长此以往,说不定历史真的会湮没。从宽容礼让的角度,避讳可以理解。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则不必这样。
陈炯明一案可能还有值得商量的地方,毕竟是其后代的文章。
至于西路军去河西走廊,目的在于打通与苏联的国际交通线,当时中共与蒋政府,和其他地方实力派讨价还价时手里的砝码,苏联的支持是最重要的。而且打通与苏联的国际交通线,也是与西安张,杨已经成形的合作计划中的重要步骤。
可以看这个:
一九三五至三六年中国红军“打通国际路线”的尝试--中共武装接取苏联援助的一次失败记录
简单的说就是当时中央红军与张国焘北上,南下之争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央红军认为北上可以打通苏联,获得苏联的援助。 红军到达陕北以后,与张,杨的东,西北军建立联系,张杨与红军公开合作的重要条件是红军打通与苏联的交通线,取得军事援助。 于是红军在东北军的暗中配合下首先想通过宁夏打通经外蒙接通苏联、,但该战役失败,红军于是走河西走廊,在东北军的暗中配合与让防下,西路军渡河西征。
后来形势发生变化,蒋调集大军云集西安,张扬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发动西安事变,红军为了配合西安应付南京讨伐的军事行动,南下接防一部分原来东北军的防地(其中包括延安)。这时,西路军原来的任务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中央给他们的命令显然无不以配合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为需要,对其本身的命运不那么上心是可以想象的。但是老毛是否有意让西路军覆灭,目前似无确凿证据,
正史和野史果然有区别。但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存疑和有待史家去发掘的地方。免得200年以后,子孙们骂我们都是糊涂蛋。
翻了翻箱底.请看:
注:毛上为高.
附上一文:
我们在用什么样的历史书?
www.XINHUANET.com 2004年06月25日 05:50:23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6月14日报道了广西高考历史猜题问题,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历史老师,感触很深。不管是泄题还是猜题,我赞同谢小庆教授的观点:问题的根本在于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是“老师教一本书,学生学一本书,考生背一本书,考试考一本书”的应试教育。
这里,我还想说的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这“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刚刚修订后的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修订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为例,来探究目前中学历史教材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的容量大,但太多的顾虑使内容显得驳杂,反而使体现历史本质特征的内容削弱过多乃至缺失。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节,对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的重大决定都一一做了表述,惟独少了邓小平南巡这一重要内容。从历史角度看,如果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转折的话,那么南巡讲话就是最为可贵的坚持、继续与扩大,这段内容特别能体现邓小平理论思想,体现历史的关键一步这种概念,可惜教材通篇对此不提一字。
二、教材内容的取舍,首先要符合它所确立的大标题,也就是知识大纲,体现出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特点来。但现教材选取材料范围颇窄,不足以体现出知识纲要所要反映的东西。以《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繁荣》中的文革后的电影部分为例,教材表述为“到90年代初,新中国已拍摄故事片两千多部,《西安事变》《开国大典》《大决战》和《大转折》等得到观众的好评。不少影片在国际上获奖。”奇怪了,这里是在讲电影艺术,谢晋、吴贻弓、张艺谋和陈凯歌等人及其作品却无一字。此外,台湾侯孝贤等人的电影不讲也罢,难道举世闻名的香港电影业竟然也不够资格写一个字?顺带说一句,在这本教材里,港台除了在讲统一问题时提及之外,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一提及,不知我们学的是中国史还是大陆史?
三、教材在讲述很多历史的时候,表述的不是历史应该表述的内容。比如,在“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的内容中,提到豫湘桂战役中的衡阳,日军使用大批毒气弹和燃烧弹,致使衡阳城内“大火熊熊,万丈红光,全城化为火海”,却只字不提著名的“衡阳保卫战”。该章节最后一段写道:“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仅不说它与“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的标题是否相符,其内容本身就有误。从试验修订版到这最后的修订版,都将签约时间弄错了,将1月写成了11月!
四、修订仓促,瑕疵不少。课文的很多表述是暧昧的,不好说它表述的是对是错,但在教学中却极易引起误读。比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一节,在讲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配了《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见》的照片。照片并非1972年的会见照片,而是1975年病逝前的毛泽东会见“前总统”尼克松。此时的毛泽东,病中倦容与尼克松的轻松微笑形成很大反差。
该教材在修订中,有的正文做了修改,课后练习却没改,让学生不知问题所云。有些练习题,除了弄错答案,文不对题之外,还有意无意地忽略事实。有道材料题,材料一用的是中共的抗日通电,材料二用的是蒋介石庐山谈话:“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的时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须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这句紧随其后的话被砍掉了)。题目要求学生从中比较国共对日本侵略的态度有什么异同。教参给的答案是,“不同点: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要求国民政府放弃与日寇和平苟安的企图。国民党企图依靠外力、对日寇抱有和平苟安的幻想”。这材料中哪儿有一点“国民党企图依靠外力、对日寇抱有和平苟安的幻想”的相关表述?材料题讲的就是证据,不管蒋介石以前和以后做了什么,但这份材料表达的就是抗战,这些讲话,对当时的中国人是一种抗战的鼓舞。如何要求学生不顾这些事实而妄加判断?
这样一本教材,几乎一统中国高中历史教学的天下,是学生认识今日中国的参考,是学生参加高考的知识标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它被奉为神明,一切的工作围着教材转,如何以最佳的方式体会教材、熟悉教材是所有师生最重要的工作。笔者有一堂课只是对教材的结构作了调整,就受到了老校长的批评,说专家的心血不可变动。高考也得紧密地围绕教材,如果知识有一点超教材,就会被广大师生批评为“超纲”。可这样的教材,担当得起如此重任吗?
好了,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改革,那么就用体现新思想新理念的新教材吧。笔者浏览了一下人教版的初中新教材,还是发现了问题。在按新课程标准编的实验教材《世界历史》(人教社历史室编写)九年级上册中,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里有一段引文:“法律由议会制定,法律一旦制定,国王不能中止。Law was to be made in Parliament;once made,it could not be suspended by the Crown.―――《权利法案》”。笔者是个英语菜鸟,还是一眼看出这不是《权利法案》的英文原文,因为它太缺乏法律语言的严谨,与主观臆断的中文高度一致。要判断太容易了,在Google上一搜索就明白,你根本检索不到这句英文。真正的原文应该是“That the pretended power of suspending the laws or the execution of laws by regal authority without consent of Parliament is illegal.”严谨的翻译应是“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连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都要进行一番改造,然后还要强调说这是它的本来面目,编书的“编”到这个地步,令我们教这些书的人无言可说。(瞿建湘)
(责任编辑:张立红)
来源: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25/content_1545853.htm
一般而言,中国史学界所界定的中国现代史的范畴是1949――现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840――1949年属于中国近代史的范畴。看你通篇谈的除了那个什么“女星爱滋病事件”外,均不属于中国现代史内容。所以鄙人斗胆建议您回去学习一下,再回来谈中国现代史的事情。
您的文章里有很多错别字,有一些基本史实也有错讹。这无论如何不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好学风。如果您的文章是在谈逸闻趣事,倒也不必过分讲究。问题是您放言臧否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行文似应该严肃严谨。有人认为这是小疵,我以为谈论历史的文章连史实都错,实在不值一文。――当然这是我个人价值观,您可以不同意。
他是115师的代师长, 可是却有点尴尬.
林彪伤后, 几乎同时任命两位代师长;
一个是18集团军总部对陈的任命;
一个是延安中央军委任命罗荣桓为代师长;
两封任命电同一天到达;
因为陈的电报早到了几小时, 就算是他了;
当时115师还有个名为副师长, 实为政委的聂. 林去后, 他实际上是115师的头号人物.
38年夏秋, 115师分家;
聂率一部发展晋察冀, 杨得志, 杨成武, 黄永胜都出于此;
陈光,罗荣桓带其余的进军山东.
在山东, 政治上是朱瑞第一, 军事上是徐向前指挥;
朱,徐离开山东后, 山东由罗主事.
40年, 115师在山东的主力黄克城部被划入新四军;
后来的陆房战斗, 陈在部队里的威信很受影响, 罗在军事,政治上都成了山东第一人, 115师在山东的部队和山东纵队合并, 分成了数个军分区. 115师可以说不存在了.
进军东北, 陈只在初期很短的时间里(46年底的半年里)是6纵的司令.
后来就离开主力, 是合江省(还是嫩江省, 记不清了)军区司令.
四野入关后, 他才回主力, 四野的副参谋长. 到广州后是广州警备区司令员.
所以说陈在中共和共军的历史上还真的说不上是很有影响的人物. 与那些"元帅","大将"们相比, 他的地位应该和那些"上将"相当.
"上将"有50多位, 今天有多少人能一一的说出所有的名字.
以陈作为一个例证, 说服力不是特别强.
四野里面有一人和陈资历相当, 可以作个比较;
贺晋年, 红军时的师长, 解放战争初期四野的纵队司令, 建国初期是东北军区副司令(当时全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军区), 55年只混了个少将.
如果是古代史,人们只有从二十四史入手,要么就是类书、杂记之类。可是二十四史有多大可信度?资治通鉴难道不是因政入史?所以,对古代史,特别是人物和事件方面,有多少内容能反应真实原貌是个很大的问题。
但是现代史则不同了。以军史为例,首先最可信的当然史当时的各种电报、回忆记录、当时的报纸等。然后是各种正史,特别是各国出版的,可以拿来比较研究。最后才是各种回忆录。艾,这回忆录嘛我一向是当故事来读的。
根据陈光的后人说法,七大时,对陈光的评价是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这是当时官方的说法。这可是在陆房突围之后。
就陈光的能力和资历,评上大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小道消息的特点呀,就是当事人往往被蒙在鼓里。呵呵。
另外,隔壁的字画鉴赏专家说,这一次西河伯可是以假乱真。真品可能还在您箱子底下的夹层里呢。
而且也是这么个程序。应当以当年的史料为准,其余的只能作参考。
谢谢您的支持,省却不少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