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有感】要想一个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 -- 滥觞
最近在网上接连碰到很多忽悠,有的够得上大忽悠,看了他们的博文,有所感想,不知能不能深入发展形成一套理论
要想一个大学生思想意识混乱是非常容易的
大学文化立足于理性主义,大部分国人的接受的教育是近代的,是理性主义的(咱国家没有彻底的理性主义)
社会现状是现代的,是实用主义的
而人的精神感官是后现代的,非理性的,欲望说话的
这三者在意识领域有着严重的冲突
只要抓住这三者中两者间的冲突来那么一两句,一个懵懂的大学生就可以被轻易忽悠
而被忽悠的判据是习惯语的改变:一般来说,沉浸在后现代性中的人的习惯语是“爽不爽”,实用主义的自然是“有什么用”,理性主义的是“这是……的,是……的,是……”
其实那些忽悠们不需要对这可能存在的理论有多少把握,这三者的冲突可谓是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
联想到涛哥要求本校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我不知道他们在整些什么,只是发现“新村主义”这个词映入了大一新生的眼帘……
那些主义啊什么的也看不懂
也不知道为何非理性就是后现代。
在我看来,绝大部分人都是实用主义的。
好好复杂。突然觉得自己很很纯朴了。
这些主义是一个话语体系里面的词项,这个话语体系是一类人群相互间讲故事的方法用的,算是个行话吧
可能对这些词有不熟悉,不知道的地方,但这谈不上思想混乱那~只是因为我没摊开来作说明和解释……有空我整些文字出来,这里算挖个坑吧
你是没见过我碰上的那几位同龄人,那个叫思想混乱~~一会儿这套,一会儿那套,人家一句话就煽动了,甚至生活习惯和性格都能够被轻易改变……
难怪看了数十篇有关学生恋爱的文章里都写到“不要试图去影响和改变对方”,这句话恰表明,在大学生群体里面,相互影响和改变实在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了……
独立的人格,personality,一个person之所以成为这一个person而不是另一个的区别、特质,很难找到
……你觉得这些复杂的理论迷宫是歪门邪道吧
后现代主义在实用主义的驱动下打破了元叙事,“诸神的黄昏”后,理性主义消解了
这个文化运动之后,没有人觉得这些理论有多少理性的力量,反而觉得他们虚荣和伪善,都是骗人的
你的回帖恰是实用主义的,或者是后现代性的一种表现,走在这两条路上的人,大学教育(人文社科、思想政治方面的)几乎是无用的
也难怪
不知道咧。反正生活很简单的,被你们搞复杂了。不论前代后代,过好生活,就是好代
其实还有一种更简单具体的让思想意识混乱的方法
那就是读书~
读一本书,要掂量掂量自己三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记忆力(我本人因为十几年的鼻炎和高中以后睡眠不足,已经不想小时候那样过目不忘了,现在脑子里都是片断和垃圾,呵呵),无需多言
第二、想象力,这个也容易理解
好像十九年前之前的大学生特别喜欢说什么“你沉浸在你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当然那时候我才两三岁,我不能确证这是不是口头禅……
每一本书,都在表现书本作者自己的意志和自己感知这个世界的表象,而这个作者自己的意志,自己感知的表象构成了一个世界,写在书本里。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和读者的精神世界,读者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形下
缺乏想象力,绝对读不懂那些书本,会被困惑和误解所充满显然想象力是必须的
第三、敏感性
对某个字眼,某个符号和象征要敏感,能够从中洞察到作者的内心活动,不然就会陷入到书本文字看似矛盾的语言逻辑的网罗中,落入言荃
如果一个大学生,这三个方面条件不达标,就去读一本书,感到厌烦就扔掉那还是好事,如果读完了,直接就思想意识混乱了……
理工科,自然科学,源于亚里士多德,还有弗朗西斯培根,更多的是培根的经验主义,是一套方法论形成的,是一种描述和认识世界的一项工具
在自然科学的世界里,除了那些原理,那些公理层次的,作为开拓的一门学科的基础的信条,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之外,其他的都是力求完备的,唯一的,可逆的
但是人文社科则截然不同
……
那一大堆话,让人不熟悉就不说了,举个例子吧
女性主义,是一个相当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他不同于被视为男权一丘之貉的女权主义,相信会在中国越来越有影响,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法国有个女性主义学者(记不得了)的著作中有大段话,表述了一个意思,在这个意思解释之下,有男性的1+1=2,更有女性的1+1=2,这两者是不同的
“1+1就等于2,这是最基本的数学,怎么会有不同?这女性主义算是什么歪门邪道?!!稍有常识的都会……”
实际上,这个女性主义学者写的,作为人文社科的东西,能够代表人文社科,人文社科决不像自然科学一样,可以做到唯一、可逆等,必须得在价值多元的认知基础上去认识她
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用理工科的思维来猜度,可能是人文社科是人观察人,即作为观察者,又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这样的情形造成的,这种情形可以相当复杂,让人联想到三体运动、混沌……
实际上,在中国,大多数人读人文社科,就会本能地去使用理工科的思维,去寻找一种类似“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更不要提应试十几年的大学生了
随便一个人文社科展现在大学生的面前,思维的巨大差异和冲突,直接就能造成人的思想意识混乱
20岁左右的人肯定不可能成熟,我自己的思想还常有变化。
不过说到思想老是变来变去,其实我看是过于理想主义,对于现在绝大部分实用主义者来说,那些思想毫无意义,即使接受了,也不会有多少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总的来讲就是因为,你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才会关注,或者感觉到自己思想的变化;而其他人,即使他们的思想发生变化了,更多的也只是人生经历导致的,算是经验主义吧。
至于你说的人文社科问题,太过深奥,而且我认为这个定义过于宽泛,比如文学、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就有很大不同。尤其对社会学讲,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那很可能就是失败的。
可能确实是思维差异问题,比如你提到的,“女性主义,是一个相当有影响的意识形态,……相信会在中国越来越有影响,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许你只是关注这个主义本身,或者涉及到它的源流;但肯定有人会去研究这个主义,其影响力体现在哪里,能不能、以及为何会在中国越来越有影响力,它跟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
最后,中国的人文社科问题,其实有两种倾向,都不是很好。一方面,由于实用主义的原因,很多对历史、政治等的爱好者,本身都是学习理工科的或是法律等,而人文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一种理工科的思维的代入,而忽视了那些人文学科本身也是门成熟的学科,是必须经过专门训练的才能更好的加以研究和认识的。这在网上的业余争论中非常明显。但另一方面,专业是人文的,则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拒绝和反感理工科手段的介入,以至于这些研究在系统性和严密性上可能有欠缺,而导致中国的人文学科处于落后地位。
实用手册一类的,小人书一类的,算不算书?
这个是不是叫作蒙昧主义倾向?
经验不是经验主义,理想不是理想主义,实用也不是实用主义
经验主义的主要是认识论上的,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这点不同于理性主义,认为理性罗格斯的力量才是追求真理的路上真正可靠的力量
理想主义是意识形态运动中关于社会的认知和宣扬的一种分类出的集合,可以说是对文化运动的概括,是文化人的文化行为的一种标签
实用主义是哲学流派的标签,实用主义把哲学从一种人生观的思想体系降为一种研究问题和澄清信息的批判方法,把知识解释为一种评价过程,以科学探索的逻辑作为人们处世待物的行为准则
……
至于其他语境场合使用这些词都是引申义,不注意逻辑的使用会导致词义的泛化
我也不搞太多知识的普及了……多说无益
一方面,拉康说:每当他要和某人说什么,就一定得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得让对方听得懂才行。这就意味着,他与某人说话的过程,就是他努力寻找与那个人之间彼此共性的过程,不用说,这当然是 对他个性的一种侵害。所以,他懒得说话。
另一方面,福柯说: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圈套,是某人强加给他某个观念的一次企图。语言表面上是一种声音,其实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在传播。听得越多,对自我的束缚越大。
不过有些话我还是得说,不是我想说,而是我不得不说
“尤其对社会学讲,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放之四海皆准”的东西,那很可能就是失败的。”
什么叫一定程度一定范围?把这个词先去掉,剩下的部分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历史上诸多灾难和浩劫就来源于此种认知……更不要说搞社会学的人是怎么治学怎么应用的……我只提一条线索,二战之后,整个文化领域都在反思,尤其是德国,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都遭到了批判(那两个beyond你如果不认识不要紧,你一定知道二战是什么,死了多少人,这就够了)
“至于这些研究在系统性和严密性上可能有欠缺,而导致中国的人文学科处于落后地位”
人文学科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充满着“因为、所以”充满着“数理统计”么?
人文就是要去“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人”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你认识和欣赏一位女子会有那么多因为所以和数理统计么?你希望人变成像《非诚勿扰》里头那个把所有人都看成股票的女的一样么?你希望你的生活都由一本手册来告诉你应该如何做么?你真想当一颗螺丝钉?
……
说这么些不是针对你的冲撞,而是看到一些文字,联想到诸多现象,免不了有所感慨,痛心疾首,就差一点就义愤填膺,或者潸然泪下了……这都是我个人的毛病,绝不是喜欢和人斗嘴,或者对不同路的人有多少不尊重,如果哪些话说得不好,“一定要往心里去”,因为我是真诚的
我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我是学水利工程的,不折不扣的工科人
但我的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受应试教育影响小,自我教育多
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地理,例证是我没认字就趴在地图上了
地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母亲,地理中有人所能及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的所有事物,“史地不分家”只是低估了地理,因为地理,我选择水利
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凡是喜欢地理的,一定知识面和兴趣广
我启蒙经历特殊
因为从小住在重点高的关系,我认字的书就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革命史》这样的书,多是教政治的老爸的大学课本
先认繁体字,后学简体字
可以在九二年5岁的时候和在校老师“讨论”“俄罗斯还是不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这样的一些“问题”
学前读的书是政史哲
小学除了出操和体育课,还有在下雨天的时候在低洼处用泥沙玩筑坝的游戏之外,从来不去操场
上课没我的事,因为老师知道我没学就懂了
我在学校干的事就是观察和思考周围人的行为
在四年级我搞出了一份班级同学的档案,上面写下了这样的一些信息:如果我说什么,或者做什么,谁会有什么反应
拿来试,屡试不爽!
后来一晚,我觉得这东西很邪恶,就一把火烧了,虽然现在有时感到惋惜,但如果回到当时,我仍然会去烧
人文不是一些描述机械和动物的充满着因为所以和数理统计的东西
小学一直在读书,读哲史地,读心理学,读高中课本(我几个表哥先后住在家里上学)
二年级读了本形式逻辑,肯定读不懂,但读完了之后再也不对什么词有什么陌生的恐惧的感觉
小学把字练烂了,因为和同学不同,总是先写作业再玩耍,写得早,又写得快,为了不让他们抄,就写成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样子,后来因为字写得烂,因为崇敬之心,不敢去选任何一门社科,选了工科
小学把学校给告了,作业太多,不合理,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成功了,换来的是,做不做作业老师随我便,于是开始了我不做作业-抄作业的历史
中学因为老师知道我都懂,也可以不做
高中因为有免修考试,我把数理化生史地都免修了好几个学期,也可以不做
高三把英语老师电脑给黑了,偷出答案来,高考前四个月基本不复习,来多少卷子做多少,剩下全看课外书,高考像玩一样
这个习惯持续到大学,导致的是《高数》和《线代》的挂科,不做作业怎么知道考什么题目呢?不练怎么会做数学题呢?
我的应试技能是直到最近两年才练的,原来不知道什么是预习(其实我是预先几年学习),从来不复习
我的“学习”习惯很不好,不做作业不预习复习,这让我整个人变得慵懒
可却让我基本免受应试教育填鸭的影响,保持着热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理化生史地政都能问鼎,而语数外成了相对弱项
我的自我教育的结果是我成了不会任何一项精英教育技能(弹琴作画之类的素质,但我音乐美术也是“平民”中最好的)的书袋子式的通才
我绝不是书呆子,是书袋子(虽然这在很多人眼里没什么区别),因为我读的书很多很多,但也读得很少很少
我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发明者,赫伯特·斯宾塞有些像
好奇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好观察,但从来不去读经典,不去图书馆借书,而是身边有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我和经典无缘,对“文化”无知,但却出了处在庐山之外的效果
对比我认识的几个专业的同学来说,我有着更广的视角、更灵活的思维、更浓烈的求知欲(这点我庆幸我是在课余学,要是要做做业,肯定会感到厌倦的)
尽管我如此喜欢哲学,投入了近七成的精力到人文社科,在大一获得了“文科生”的绰号,但我对哲学仍然有着学院派的观点
我搞的是准哲学,绝对不能说我是学哲学的
我不是学哲学的
周围的人在求知路上和我同行的越来越少,使我现在没办法自我观察了,但我知道我比上绝对不足
广而不精,松散凌乱,再这样下去就和那些没事坐而论道的差不多了,做不出真学问
所以写这些也有点找人挨骂的意思,尤其希望一些大牛来骂一骂,除了知道自己的浅薄之外,更重要的是多一个自我观察反思的切入点(懒成了习惯,真的很难改,还需要其他战线的推进)
你的文体倒是象诗词. 黑个儿得大逻辑看过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