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梦回中国(4) -- 万里风中虎

共:💬222 🌺67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10年不是个很短的时间了

美帝战后普及高等教育也就是十几年光景。

家园 97年,我的印象应当是300左右

这应当包括基本工资奖金补贴。当然外企会高的多,工人好的可以到1000元, 这是指在沿海开放城市。

家园 美式技术概念不算很有新意的东西

历史上,新大陆劳动力价格高,资源廉价,熟练工人短缺。所以其技术路线一直是以机器取代人,以非熟练工取代熟练工的路子。而实现的手段就是各路发明家和工程师的天才创意。

家园 或者当年的美国汽车生产线也是这种

科技人力密集型(skilled labour-intensive)的创新,当年美国汽车工人的高薪也自有其合理性。

家园 典型性“科技人力密集型”企业

科技人力密集型(skilled labour-intensive)

微软、Google等企业估计就是科技人力密集型(skilled labour-intensive)企业的典型代表吧...

家园 等了两期,还没看到老虎阐述劳动力密集型重工业
家园 看得云里雾里,真看不懂

  不过贫富分化的趋势是任何一个社会基本上都会发生的事,肯定不是什么美国技术依赖症导致的。

  贫富分化-》革命/改朝换代-》贫富差距小-》贫富分化,基本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历朝历代都差不多,马克思的方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想主义的答案。

家园 细读“科技人力密集型”的典型代表华为

华为的模式是清楚的,是科技人力密集型的代表;业绩也是清楚的,已经晋身国际一流大公司,而在华为凌厉的攻势下,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在以下三点上已经全面失守。

(1)人为的产生了新的专有的技术(华为2008年国际专利数世界第一),(2)人为的给这些拥有专有技术的人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最近北电的破产保护等),(3)人为的保障了这些拥有专有技术的人员的高工资(欧美工作外包的压力,见IBM的上山下乡工程”)。

但不清楚的是,华为是不是有代表性的企业?也就是说,现在可不可以复制华为的模式,来吸纳大量的科技人力,完成产业升级?这个问题先提在这儿,争论肯定会有。我看这个问题的角度,是看科技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URL=]http://zd.54yjs.cn/html/mingqiziliao/IT_dianxin/huawei/20080718-40734_3.html

[/URL]

华为非常重视校园招聘,因为应届毕业生有自己天然的优势:充满活力、充满热情、容易培养,很快就能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华为1997年招聘应届毕业生700人,1998年为2000人,1999年为4000人,到2000年竟达到7000人。关于华为“圈人”的气势,业内流传了一个传说,华为到一个知名高校,便说出这样的“狂语”:“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

外链出处

2001年的春天,华为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举动:垄断通信类技术人才,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将近5000名技术人才,与2000年的长虹垄断彩管的举动几乎如出一辙。与我同学校、同时毕业的两个技术类专业的同学一起进了华为。看到如此好的机会,我马上向好几个职位投出简历。等待的依然是没有结果的等待。华为只要技术人才。

我的看法是,TIMING很重要:十年以前,华为是比较难复制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供给尚不充分,密集型需要的“足够密”总体上还达不到,只能形成局部、个别的优势,华为是先行一步的鸭先知。但在十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的科技人力资源供给已经不成问题,没有造出新的华为,问题出在别的地方。

家园 教主还是甭用龙芯做例子吧

您对通用cpu十壳通了九壳。

家园 要不它怎么打得老美都害怕呢?

老美不怕中国的产业美国化,它怕中国产业的毛泽东化。

家园 完全同意,

科技人力密集型(skilled labour-intensive)就是我所说的技能偏好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会极大地提高熟练工人在附加值中的回报,造成收入差距变大。但是,美英即使在承受收入差距加大的社会负担,也坚定贯彻对这种技术地扶持,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占据制高点,确立对所有非英语国家的绝对优势。

而发展中国家形成对科技人力密集型创新的突破,在局部有可能,在总体上不可能。因为,对于任何个人而言,都会追求教育投入的最高回报。而教育投入最高的回报就在这两个国家,科技人才还是不断地从全球向它们逆流。

家园 你说的很有道理,

华为还有BYD的成功是特例。

就好象老马丁所说的,是某个技术的突破。

华为作为一个公司无法改变一个现状,就是教育大跃进中大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准的普遍下降。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知识储备目前无法支持出现第二个华为。除非国家拿出真金白银,用救市救灾的态度来救教育,否则10年内华为也会完蛋。

历史证明,国弱民强就是悲剧的开始。

家园 是,每个新产业出现的时候都是如此。不过现在是直接以知识为
家园 这个,技术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一个技术只有一种最佳解决方法,说"故意发展一些科技人力密集型",那是不懂行.

家园 为什么不是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