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发展之大破局之一 -- 井底望天

共:💬240 🌺105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择校费”无解

“按质论价”是商品经济的最基本要求,违犯它会遭报应。

名校就应该贵,同时国家可以规定必须收一部分免费的高才生(其实真正的名校会自觉去做)。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算清楚“费效比”是自己的责任。

井大的想法不错,头2年的基础课没必要到课堂去学,更没必要非得去名校(当然,如果谁钱多到烧手的地步,请自便)。这样,可以节省很多钱,让绝大多数中国人能够圆“大学梦”。

家园 说个事,远程教育,刚在新闻联播看见

电视教学,9年义务教育内容,每日播出16小时

个人感觉,这个方法可以极大的方便边远地区的学校,配合村村通之类通信设施,每个村落里的孩子们,都能听到顶级优秀教师的课了

家园 宽进宽出与宽进严出. 住校四年就等于大学生了没什么好处
家园 嘿嘿,这事情复杂着呢

而且,孩子们根本没法把这个和学校生活结合起来.而且,也没有办法把这个电视节目的效果量化,很好么?我倒不觉得

房价
家园 很简单 作空村镇房地产 作多省会房地产
家园 有不同意见,希望和大家商榷

同意楼主的结论,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打算吃一顿饭就长十斤肉,结果只能是消化不良。

大学生找工作难不完全是因为教育质量下降,更多的是供求关系调整不过来。

供方,中国在校大学生十年内增长了十倍;求方,中国的各类产业升级还刚刚开始,需求不振。学生们的心理调整也不到位。大家都希望中国遍地都是工程师,可是现实是遍地都是民工和sales。三表本科大学的毕业生,真正做工程师的少之又少。好多学生学了四年,然后改行。医生也是一样,宏观看,医学院的学生,就少得可怜;微观看,数一数我知道的八个毕业生,只有一个能做得上医生(花了家里十几万才进得去医院),另外七个在卖药、保健品和卖医疗器械。

河里有很多兄弟是工程出身,大家都知道,培养一个工科学生要比文科学生贵得多,既要有实验室,又要实践实习。医学生就更贵了。过去十年扩招的专业都集中在财经、会计、文秘、计算机、营销、房地产、英语等一些“便宜”专业上,继续扩招,结果恐怕也是一样。高等教育山寨化是个长远趋势,但在现阶段,对产业升级的帮助恐怕有限。

个人感觉,大学生找工作有一点象市场营销,要想卖得动,一是市场要够大,二是产品要有细分,第三是营销渠道畅通。这三条现在都有待改善。教育山寨化能够降低成本,但是卖不动还是卖不动。长远是个趋势,但短期要调整,消化消化。扩招与否应当取决于产业升级的进度,适度增加供应。

家园 不是很现实的方法

这个做法的问题很多,这种做法类似于以前社会主义的公房方法,核心是锁定房屋的价格,注定是行不通的,解决住房问题有两条道路:

社会主义的道路和资本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政府建筑廉租房,资本主义的方法是用商品房。

目前的核心问题是商品房的供应不足,目前按中国1%的城市化速度,每年有1000多万人有房屋需求,怎么解决?依靠政府建设,开发商没有利润推动,如何保证将事情做完做好?

目前中国政府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最富的人买别墅,重税;

中产收入及以上者买商品房,税;

低收入者购买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

最穷的人住廉租房。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富者减之,贫者增之,有利于减少贫富差距。

不好处,中间有大量寻租空间,难以控制。

目前中国的房价是否有巨大的泡沫,答案是没有,根据中国统计局2008年统计年鉴: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

4-23 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5-38 按用途分商品房屋平均销售价格

虽然中国这些年富人更富,但社会工资快速上升,基本上目前地产价格上的泡沫不过20-30%,问题在于供求上面。

单位:万平米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1-3月) 累计

施工面积79411.7 94104.0 117526.0 140451.4 166053.3 194786.4 236318.2 274149.0 178700.0

竣工面积29867.4 34975.8 41464.1 42464.9 53417.0 55830.9 60606.7 58502.0 9922.0 387050.8

本年新开工面积37394.2 42800.5 54707.5 60413.9 68064.4 79252.8 95401.5 97574.0 20100.0 555708.9

商品房销售面积22411.9 26808.3 33717.6 38231.6 55486.2 61857.1 77354.7 62089.0 11309.0 389265.4

土地购置23409.0 31356.8 35696.5 39784.7 38253.7 36573.6 40245.8 36785.0 4742.0 286847.1

土地开发15315.8 19416.0 22166.3 19740.2 22676.2 27128.4 27566.2 26033.0 5223.0 185265.1

而且由于在2008年几乎没有贷款支持,所以地产商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只有减慢开发速度来拖延。

地产价格的突然下降显然是不可取的,突变造成小开发商无法承受后破产,供求会更加失衡,目前的核心问题在于供应问题而不是价格问题,软着陆是现实的选择。

家园 【讨论】医疗的问题解决在社区医院

目前的现状,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

如何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分流,分流的核心在于社区医院的质量,目前城镇医保已经倾斜,社区医院报销80%,三甲医院50%,就是这个目的。

目前锁定药价利润在15%也是如此,让大医院专注在大病的诊疗,才能保证利润;头疼脑热就去社区医院就好,否则,中国人的心理还是会去大医院的。

当然,更加极端的方法是让大医院直接停止“首轮面试”,患者必须有社区医院诊断,结论是无法诊断时,大医院才介入,否则为违规,或许是个方法,再讨论。

家园 何必量化

对于那些学生数个老师一名的学校,多一种选择,哪怕只是增加那么一点点,都是好的

家园 haS计划即中国现在搞的经济适用房,遭到了房地产商抵制

关键是房地产商人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或者说这些地产商构成为一个资产阶级,对中国的房地产业构成了严重影响

家园 重点不在于教育本身的问题

而是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使得不论怎样改革,教育质量的下降(主要是理工科)成为必然.

远程教育也好,互联网也好,便携式电子书也好都是手段的问题,但是没有主观能动性,手段再好,也白搭,你能保证学生不用远程教育的电视机看连续剧吗?你能保证他不用笔记本来上网看八卦吗?

理工科毕业生质量下降的问题在与社会上工程师,技术员收入,社会地位自八十年代以来持续下降.这才是源头.如果不把这个毕业生出路,事业的问题解决好,想要大幅改变教育现状那是不可能的.

家园 高等教育不是数量和质量问题而是产业结构问题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教育与就业脱节。别说学生不努力,就是再努力,学出来的东西也跟职业需求相差甚远。很多问题并不是基础扎实就能解决的,在现在这种整个社会追赶先进国家的状态之下,大多数人更需要的素质不是学问精深而是见多识广、学以致用。自然科学、工程学、商业人才、技术工人的比例严重失调,结构性失业才是大学生就业不振的主因——根本用不着那么多学基础学科的大学生。

人才最终要靠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来就业,走的是市场路子;但大多数学生——主要是学生家长,报考时并没有完整的职业规划,甚至脑子里并没有这根弦,还幻想着大学生的铁饭碗。买方和卖方心中的游戏规则差别太大,这板子应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

家园 【原创】四面楚歌之中国篇 中国经济之大破局之六

谈到中国的科技进步,其中一个关键是如何创造出一个有利于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产业化的投资,融资和报酬回归环境。

一说到这个,俺就不能不提到世界的高新科技创业之都,美国加州的硅谷地区。而对中国的很多地方政府而言,如何创造出自己的一个硅谷,一定是一个非常刺激和令人心动的梦想。而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美国的其他地区,都在这方面非常热心,全力要搞出自己的硅森林(Silicon Forest, 指美国西北的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到华盛顿州的南部高科技地区),硅草原(Silicon Prairie,指美国德州的达拉斯一带,伊利诺州的芝加哥一带和怀俄明州),和硅峡谷(Silicon Glen,指英国的苏格兰从敦提Dundee,因弗克莱德Inverclyde,和爱丁堡Edinburgh一带的高科技地区),等等。

为啥大家对硅XX这么感兴趣?其实很简单,就是高新技术行业的形成,首先是可以形成一批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和高收益的企业,从而为社区带来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包括对所有衣食住行等服务行业的带动,对长期性的人才培养储备,对一个城市和地区的全球声誉的提高,以及带来对当地旅游业的刺激,都是成为新硅谷的好处。

要成为新硅谷,大概是在4个方面,需要有别具一格的优势:

首先就是政府的配套政策。中国各地方政府开设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算是不少,也不能说这些政府在各种优惠政策上,比如说土地优惠,税收免除上做得不好。但是有一种趋势,是把这些地方搞成了一个简单的外国企业的加工区,而且这些加工出来的产品又是往国外市场出口,似乎和自己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没有太大的联系。你要想变成一个高新技术区,必须是你对这些技术有自己的激情。比如说,你要搞新能源,自然是因为你自己的地方和人民都对新能源有同样的认识,而不是因为海外对你的新能源太阳电池有需求,你可以赚到钱,所以就可以用污染自己环境的方法,来生产保护环境的产品。

用这种唯利是图的方法来搞高新科技,就会变成香港商人那样的短视,跟着市场上的浮躁空气瞎跑。听说太阳能多晶硅板赚钱,大家就一起上下游项目,结果就让生产原材料的上游海外厂家大赚特赚,就把自己的下游产品价格杀到成本价边缘,然后导致一大堆多余的产能,以至于一大堆工厂,厂房刚完工,设备刚安装,就可以倒闭了。

问题在哪里?就是自己也没有对这种产业的真正认识。比如说很多搞环保能源的地区,自己的环保就搞得一塌糊涂,心思里想的是如何到海外市场卖个好价钱。你要去卖好价钱,自然就要人家已经有这么个市场,自然就是在人家其他国家已经做得比较红火的时候,来抢最后那一个口残羹剩饭,当然最好吃的鲍鱼你是没有份的了。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要想搞世界水平的创新,当然是白日做梦了。

其次就是一个融资制度。中国现在是不差钱,也不差能人,更不差市场,可就是差一个可以把研究发明,产品创新和市场行销一体化的制度。俺们是相信中国政府的领导人们是非常明白技术自主的迫切性,也知道必须有一个好的创新机制,通过中央政府的种子资金,然后发动各级政府的和民间的资金参与,把一个行业做起来。可是现在的情况是,中央的任何产业意图,通过部委衙门的自身利益的重组,就在科技部,工信部等衙门里变了味了。

比如说在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上,搞燃料电池起家的科技部部长万钢老兄,就在产业政策倾斜上渗入了过多的技术偏见。又比如说,从日产武汉起家的工信部副部长苗吁老兄,就比较热衷于推销日产公司的电动车标准,而忽视中国自身的奇瑞和比亚迪在这个方面上的领先。

而中国政府目前的领导人,则犯了一个过于迷信科技专家的错误。在经济政策上,如果经济学家们胡说八道的话,至少俺们的领导人可以通过自觉领会到那些政策不可行。可是科学上隔行如隔山,被一些大博士或者大海龟出任的科技部门位置,提供的科技意见,如果混入了个人的科技意见,或者个人的部门或者商业私利,并由他们来决定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那带来的问题和损失,就太大了。

因为这些科技政策和行业政策的决策,可以决定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是关系一个国家的核心国力,位置极其重要。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了。一个国家给这么折腾两下,那么要迈入国际科技先进国行列,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而中国当前体制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旧的格局下,很容易的回到课题组的旧模式,就是以前计划经济那种体制。唯一的进步,就是从国有企业的课题组,替代了过去研究所和大学的课题组。这一层的各机构,在创新机制的带动下,其效率不是太高,导致产业发展得不是太理想。

还有就是因为对海外的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不是太熟悉,因此有时候在技术赶超上还是以硬碰硬为主,不是用巧力,找到最新技术的切入点,和技术先进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想上起跑,而是在人家的强地方硬撞,就到达了效果不佳的结果。其实一个聪明的做法,就是尽量将中国内部的标准像最新科技的要求上靠拢,以此抵消外国企业在行业里形成的技术壁垒,为中国企业创造出一个公平的起点。

而要形成一个好的创新体制,比如说美国硅谷这样的,就要放弃由国务院的衙门那做决定,而应该形成一个好的创新资金和风险基金体制,完善创新企业的上市渠道,形成一个奖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企业创新风气。

家园 先花后看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在对于新科技的甄别和市场化方面,高度专业化的逐利VC资本因该比科技口官僚们要敏锐和敬业得多,但前提是机制必须是完整的,特别是风险管控机制。

特别担心A股的老庄家们换一身行头(中国特色的VC),再用昨天的旧船票(讲故事、做庄),登上今天的客船(创业板)...

——The worst case scenario

家园 井大的雄文要花

硅谷是否可以看成一种分布式的结构,由多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相对独立发展,通过多节点的独立试错,找到最合适的途径。

记得看到过一个文章,说是实际上单个高科技企业的高收益率是建立在整体行业的高风险性上的,如果将整体行业的风险收益率和传统行业进行比较的话,并没有很大的不同,也不知道是否正确。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