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文化在海外 (二)汉字 -- 思炎
后续的故事多少让人感到失望。
对那封信的好奇心也是锐减。
我期望看到的结局是和谐美满、白头偕老,
可惜这老外到底还是杨教授的同路人。
应该和汉字有图形结构的美感关系比较大吧?这是拼音文字很难相比的。特别是汉字书法字体很多,选择余地大。
我去博物馆看古代书法,有些作品根本看不懂是什么字,但是仍然觉得非常漂亮。
我看过一个相当令人困惑的汉字刺青就是“LOST”里面的帅哥主角Jack的“鹰击长空”。
帅哥某次在泰国遇到由白灵姐姐饰演的某黑道刺青师。白灵姐姐说,你是领导者(leader),一个伟人(a great man),但是太独了,不接近别人,心中充满恐惧和愤怒。两人于是灵肉交融一番。Jack兄叫白灵姐姐给刺个合适他本人特性的刺青,于是得到了这个“鹰击长空”的刺青。
Lostpedia上面仔细研究了咱毛爷爷的名句,从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lost学等等方面探讨,结论就是这四个字真是狗屁不通的。
然也!
LOST的编剧虽然把整部戏编的复杂无比,还头头是道,但碰上汉字、汉文化,真的很失败。
应该是个老外,中文那是相当的好啊。只是好长时间没露头了,无限怀念ing:)
那些粉丝们还很无聊真的进行分析, 还把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拿出来了找源头。。。我看了一下, 再仔细想想: 一个领导者。。。伟人。。。那么是不是导演或者男主角把毛主席当偶像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下面转一些《沁园春·长沙》的解析: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S226;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比如某N进宫的惯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大批青年学生因对苏联印象不佳,转而关注中国。正在杜塞尔多夫读书的伊门道夫和许多青年一样,深受毛泽东的影响。他参加了一个名叫“团结”的组织,之后开始努力学习毛泽东著作。
1974年,伊门道夫提出了“艺术属于人民”的观点。这个观点来源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德国评论家们给他扣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画家”等名号。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界收藏界却由此掀起了一股“伊门道夫风”。如今,他每幅作品的起价都在50万欧元以上。
伊门道夫说,他最难忘的日子是 1976年 9月 9日毛泽东逝世的那一天。当他通过各种渠道确认这一噩耗的准确性后,悲恸欲绝地流下了眼泪。第二天,他忍住悲痛,在就读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组织了一个悼念仪式。
20年前,伊门道夫带着他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了他心目中的“圣土”中国。下飞机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到毛主席纪念堂,虔诚地在毛泽东遗体前停留良久,出门时还买了3册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册。
伊门道夫说:“毫无疑问,毛泽东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认为,毛泽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在五大洲都有拥护者,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伊门道夫有几间房子专门存放毛泽东纪念品,足有几万件,仅《毛泽东选集》就有20多个版本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三花出两宝,送宝率真高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最起码可以看懂一些简单的英语文章,进行一些简单的英语交流;如果西方国家也采取同样的教育方法来学习汉语我觉得他们可以用汉语和我们交流。
但问题是西方国家肯不肯象中国那样要求全部学生学英语?
我看他们最多能做到的是:增加中文(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选秀课程。
其实, 他们也害怕的。。。我想:如果一旦西方的孩子都学了汉语,估计英文就会逐渐淘汰出去(英文只能年复一年的增加单词量,修订英文字典。。)
其实汉语是才最先进的,最科学,最聪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