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求教下国内、日本和美国的研发环境有啥差异 -- 厚德载物
国内投钱下去总是期望产出,这个钱是要不问产出的持之以恒的去烧的。烧个30年就有沉淀了,这辈子烧的退休了,下一辈的顶上来就有传承了。
美国不也一直在投么?就比如军工吧,60年来有进步,但差距缩小的很有限啊。军工都是这样,那其他的?还有为什么能把这个钱投下去怎么分配,都是不简单的事情吧。
美国现在投得不如从前了,而且相对购买力下降。以前只有美国在砸钱,如果中国也开始砸,talentpool就那么大。你抢过一半来就很可观。军工那搞了60年,50年代才草创,60年代起步,80年代就冷了,到90年代台海危机后才又重新加热,而且力度比美国还是差远了。即使这样成就也不小了。再投30年,你看看。
中国现在说白了,还是没钱,能盖得起楼,养不起人。能养十个,养不了一万。
同意,“积淀”是个过程,必不可少,“时间成本”这类沉没成本是必须的,调整心态最为重要,要长远发展必须耐得住寂寞,打持久战,不然一切只是空中阁楼。当然,当下世风对此无任何正面作用,科技创新变成了假话,空话,大话。可能这样的说法太过绝对,但是目前状况就是这样,我党是高瞻远瞩的,伟大的,但是目前情况下每提一个口号最后都只能面临庸俗化的局面,比如和谐社会,比如创新。。。
韩国稍好,日本更好,但连日本都谈不上多少宽度,尤其是涉及航空或者军工。要是没有投入,时间再长,他们也没戏。在日韩台有大量投入的领域,他们已经做的很象样了。
确实在基础上很落后,都太功利化了。全面山寨化看起来是技术追赶,实际上是只注重应用,而更加忽视了基础的建立。前不久我做一个产品,虽然跑起来没问题,但是测试人员给的数据违背理论基础,我说查查到底哪个数据错了。老板说算了,你那么较真干什么,东西能用就行。大学里面就不说了,教材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美国的科研浪费惊人,效率其实远低于前苏联,但是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反而坐稳了头把交椅。目前中国军方走苏联道路,民间走美国道路,结果如何其实已经很清楚。而如果继续走美国道路,那么哪怕再加上东南亚和澳洲,民科是否就能够突破阈值达到百花齐放之境呢?私以为可以引入“幸福度”概念。军工的激情来源于民族自豪,民科的激情则多源自个人兴趣,而个人兴趣虽与金钱挂钩得比较多,但是也容易玩物丧志(此美国浪费的根源),所以在这一点上如果要改良,就必须换一个指标,而显然“幸福”是民科杜绝“不良爱好”的一个良好方向。
稍微大一点的老板都是放羊。我就这样被放了好几年,现在连毕业都是问题。
我们的一个课题据说是有500万的经费,现在用在上面的还不到五十万。剩下的哪去了?我都不敢想。
这个课题现在就是我和师兄师弟三个人在做。学生每月1000元左右,买了大概二三十万的仪器设备,试剂费用大概花了20-30万。老板出差可能还要花点。样品都是从其他课题那边凑的,根本花不了什么钱。
据说现在国内科研,小的课题要有一半被单位和申请的那些机构的评审员拿走了。到处都要打点,剩点钱,还要在做的过程中四处吃吃喝喝,哪里还有钱去投入啊。
三四年不发sci就叫你滚蛋。
2005年甫到北京,高能所跳楼了一个副研。
老婆离婚,自己因为三四年转方向没有发很好的文章,被单位开除,刚在北京科大找了个教职,还没有过去呢,这边要收房子。中科院系统的百人计划摆明了没有份,前途渺茫,一个早上寻了短见。
事实上现在国内的气氛,能干出来点东西,简直是奇迹。尤其是基础科学。
说句不好听的,只靠工资一项,也只刚刚够吃穿用而已。而住,目前是国内第一大的开销。
三年结题每年花160万,除非出海一天十万,否则根本烧不了。何况我们课题组自从大老板成为所里的领导,现在课题成堆,大概大大小小总共有十几个,根本花不完的钱。
大老板50多岁,年薪二十多万,二老板40岁,年薪差不多十万,都有自己房子,我觉得他们生活的很体面了啊。怎么会只够吃穿用呢,反而刚参加工作那些年轻人是最惨的,月薪三千,租完房子就别想有“稍微体面的生活”了。年轻人申请课题很难啊,申请到了还要被层层盘剥,只能依附我们大老板那样的人生存。但是这样一来,科研思维就要受到很大的干扰和限制,只能跟着老家伙和所谓的大家的路子走。
而我们大老板这种,才是不折不扣的既得利益者。什么具体的课题都不做,手下的小老板的课题资金统一归他指配。整天就是跑来跑去开会,学生全部放羊,快毕业了还不知道谁是谁。有时候其他小老板惹了他还会下手卡下对方。当然现在很多科研界的大佬都这样,不只有他一个。
研究所的住房分配,老家伙们人人一套,低于市价差不多1/3到一半?年轻人什么都没有。论贡献,年轻人做的不见得少,40岁的依附大老板们的很多还有住房什么的,35岁左右自己努力靠不上的那些人就只能自己去买市价的房子住。再年轻点三十岁的,就等着租房子做一辈子的蜗牛了。他们承担了研究所里所有的具体工作,兢兢业业地带学生,工资和最高工资的却能差5-7倍。加上大老板们的油水和其他因素,实际差别十倍不止。
如果制度稍微慷慨点,我相信很多年轻人会有更多的更好的ideas。现在搞得我都不想干了。这种体制下,就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又有什么意思?
能不能干出东西,也分不同地方吧,一棒子打死有点过了。
据我所知大连化物所就干得挺好,他们的分子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几年出了很多不错的结果,常常有science、nature级别的文章。北京的物理所似乎也很不错,PRL之类的文章经常发。中科大潘建伟在量子通信上也颇有成果,在上海新建了一个研究中心,经费充足,实验条件也很好,应该对人才的号召力也不错,可以看看他们的发展如何。
看文章不也是被逼的么,去哪里找一个客观点的标准去判断拿钱的人干的好还是不好呢。又没钱去养个一堆人,随便他们怎么干。于是用同行评议的sci期刊来衡量科学研究就像用高考去衡量学生的水平一样,虽然弊病多多但是毕竟是一个目前看来没办法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