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货币政策委员会部分成员三年观点汇总 -- wqnsihs
最近我们在讨论国企改革时,经常要对政策走向进行判断。为此,我整理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要成员在最近3年的观点,也许对判断未来走向有帮助。
名单显示,央行副行长易纲、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接替央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和国家统计局原局长谢伏瞻,进入货币政策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第十条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以及金融专家,任期2年。而于2006年8月11日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金融专家委员的樊纲,仍然保留在新一届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名单中。
一、樊纲观点
1、2007:
阳光灿烂,没有一点乌云。这是国内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但是实际上美国金融领域已经开始大雨倾盆。
但是我相对乐观一点,还会是一个比较平稳增长的一年。比如现在大量外资进入,外汇储备增长比较快,流通速度还在加快,股市开始复苏,地方政府投资的冲动仍然还会存在,仍然有一些相互抵消的因素。所以,综合起来总体的评价,我认为基本还是一个比较平稳的一年,我倒是希望它的增长速度能够稍微低一点,但不要形成一种下滑的趋势,那就需要警惕了。但是如果适当地稍微低一点、平稳一点,比较好。例如在9.5%左右的增长速度,这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
2、2008:
继续从紧,对策失误。导致深度衰退,不得不180度大转弯,导致4万亿出台。
这好像也是这两三年来宏观政策希望达到的效果,这两年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贸易政策、货币政策都是想把中国经济过热的趋势降下来,从12%降到10%,外贸出口都是希望跟美国的顺差减少一点,少拿中国说事。刚刚下滑了一点,从12%左右降到了10%、9.8%,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
尽管有很多的困难、遇到了很多问题,但这个趋势是在预期、合理的范围内,而且在全国都没有大的变动和震动。
现在面临一个不确定性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次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种破裂还在破灭当中,还没有结束。从次按开始到了好按,信用卡还是鼓励的,每个人向银行借的信贷信托仍然在继续。
美国对消费者实际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终止,美国经济总体的下滑会对中国市场产生影响。其他国家的影响比较间接,比如欧洲。
更重要的一点是资金方面的影响。当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贷款萎缩的时候我们面临更大的流动性,美元的贬值、利息的下降加大导致现在所谓的热钱或是其他的说法。这就是第一个季度前5个月外资流入大幅度增长。导致的问题很多,最近信贷收紧,把多余的资金收回,使得我们的货币增长需求有所转缓。 越南出问题对我们有点好处,我们的产业转移前阵子净转到越南去了,现在转得少一点,这样说有点幸灾乐祸。我们不愿意外汇增长太快,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全世界这么高油价和粮价的情况下,中国有些通胀应该说是不可避免的。最重要的问题是防止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出现。
楼市股市就不多说了,楼市股市在调整。股市60、70倍市盈率不调什么时候调?六千点都不调等到几千点,八千点?像当年台湾那样到了一万两千点,一下跌到两千点?
我们现在重要的是如何思考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如何增加供给,在土地的问题上通过粮食的波动知道一定不能突破18亿亩耕地,我们通过土地的政策、房地产政策来增加供给,包括信贷政策等等平抑价格,在控制管理需求的同时有效的调整供给,也是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重要思考。
3、2009:
经济探底,已经反转的判断失误,继续买单。
目前,从统计数据来看,全世界的负增长基本都停止了。日本已经有1.2%的增长,美国上个季度有3%多的增长。可以说经济基本稳定住了,但是稳定住了不等于高增长,不等于复苏的进程就会很平稳。美国经济尽管现在是高增长,恢复得比较快,但主要是有些特殊因素在起作用。 经济危机还远远没有结束,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还有不少坏账等待清理,美国中小银行的破产还会加剧。所以全球经济还会有一两年的低迷期,零增长、低增长还会持续,整体世界经济的情况还不会太好,我们的出口会增长,但是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还有一段时间。
2010年中国经济可保持平稳增长,维持在8%左右。 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二次探底,理由是2009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的,2010年政府投资减少之后,经济增长也会相应减速。但他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因为2010年政府投资逐步减少之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拉动经济增长,第一就是房地产投资的增长,2008年房地产投资已经开始在增长了,房产商纷纷开始圈地、买地,到处都出现“地王”,2010年会逐步开始开工建设,因此会大大拉动GDP的增长;第二个是企业投资会明显地比今年有比较大的恢复; 第三个就是出口,我们这几个月出口月环比是正的增长,从趋势来讲明年的出口会有明显的增长,甚至会有两位数的增长,这是在比较低的基数上会有两位数的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会不会调整现在还不好判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经济政策一定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经济还没有完全走稳,因此还需要积极的、扩张性的政策,这也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留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美国财政部长到中国访问时,也提到这次他们准备采取持续两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因为经济的复苏确实需要一定时间的支撑。但他指出,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了,各项政策也要变,究竟如何变,那就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居民收入应该大幅增加。除了保持增长之外,中国经济还存在着调整结构的问题,比如,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太低,储蓄率太高,中国GDP将近52%是储蓄,只有48%是消费,在扣除14%的政府消费,居民的消费只占34%,美国居民消费占70%,政府消费占10%,所以作为一个大国这个结构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
中国储蓄率高不是因为消费者储蓄率太高,不是因为居民储蓄太多,居民储蓄率这些年基本稳定,居民储蓄率指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当中的储蓄率30%左右,那为什么GDP储蓄率一个劲的涨?从41%涨到52%,十年之间涨了10%,不是因为居民储蓄占GDP当中的比重加大了,是因为企业储蓄占GDP的比重加大了。什么叫企业储蓄,就是企业的未分配收入。造成企业收入大幅上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进步,劳动效率提高了;二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压制着工资的上涨。第二个问题如何解决,有人说提高工资,但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工资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只有等城市化进程基本结束。
二、周小川及其他人观点
1、2007:
以为可以洁身自好,不被波及。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观点
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国际市场的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像矿产品、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现在一些国家的CPI在持续攀升,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今年一月份上涨了4.4%,其他一些国家,像欧元区、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国家的CPI都有一个比较大的攀升。今年1月份,上述这些国家的CPI涨幅还在继续升高。另外,以初级产品为主的世界市场的主要商品价格还在继续上扬,另外,世界主要生产国家的价格也在持续走高,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升高。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我们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增加了新的困难。特别是物价涨幅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在增大。
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比如像原油、谷物、石油、食用植物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明显的加大了我们控制通货膨胀压力和威胁,也增加了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有些因素在短期内,还没有构成直接和实质性的威胁。比如美国经济减速,虽然减少了外部需求,也使得我们的出口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比较大的回落。但是,这些因素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调控目标没有大的冲突。
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首要目标。
短期政策来看,第一个方面就是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
货币委员会内的不同观点:
朱之鑫指出,今年以来的形势总体是好的,连续几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一些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还在积累,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但是,目前还得不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这是因为:第一,经济的过热和过冷描述的实际上是总量关系失衡的状况。当前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关系没有改变。第二,作为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涨。第三,作为总量关系的一个反映,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也明显改善。煤电油运等物质条件总体上没有出现全面紧张。
2、2008:
判断失误,反向操作,损失惨重。
中国经济2008年一季度运行基本 平稳 ,物价总水平 和名义消费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坚持较快增长,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总体经济形势良好。但中国经济仍存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通胀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不断定性上升。中国将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胀。
实际上,回想起当初,绝大多数决策层和智囊的声音还是支持货币紧缩,因为,谁也没有料到,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如此快速、幅度如此之深。因为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双防”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决定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先后于1月16日、3月18日、4月16日和5月12日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又于6月7日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美国的次贷危机却在不断加深,对我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内外因交错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长难以避免地开始走缓。 于是,2008年7月25日,中央召开会议确立了下半年工作任务,宏调目标由“双防”变为“一保一控”,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直至2008年9月15日,央行才下调了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12月22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息0.2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0%。这是央行在百日内的第5次降息。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30条确定的2009年M2增长17%的指导目标下,多数专家预料2009年还有降息和下调准备金率的空间,预计到2009年末一年定存基准利率将下降至1.17%-1.44%,四大国有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降至10%-12%。降息只是央行一系列动作的开始,紧接着将会有更多的货币政策出台,包括扩大货币发行、扩大贷款规模等等,而这一系列的政策,都是为了争取在2009年一季度内彻底改变市场预期。
3、背景解释
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指出,进入9月份以后,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趋缓,但压力仍然比较大。尤其是10月份,农产品包括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又出现了上升,特别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也出现了上升,对价格未来的走势又增加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粮食价格、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行压力增大,是通货膨胀风险扩大的三个主要因素,整体价格很可能继续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经济学家樊纲也提醒,要防止结构性的通货膨胀演变成经济过热和全面性的通货膨胀。
2007年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第四季度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要求,继续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和信贷投放过多。
10月18日,周小川指出,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包括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多种工具,还可以加大力度。11月8日,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将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10月10日,社科院认为首先要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其次,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稳定物价水平。进一步控制信贷规模,加强利率、汇率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0月2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已比二季度回落了2.4个百分点,进入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也出现了较上个月回落的局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已得到缓解。这说明前期的宏观调控已经见效。正是由于加强和改善了宏观调控,我国防止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比较好地利用了世界经济较快发展带来的机遇,保证了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消费、投资、外需三大需求也都在向宏观调控目标的方向变化。
2008年5月10日,周小川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演讲时表示,中国货币政策更加关心的问题是反通货膨胀。
进入2008年7月,国务院连续召开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由“双防”转变为“一保一控”。宏观调控方向悄然变化。同时,从CPI数据走势上也可以明显看出,该数据在2008年2、3、4三月维持8%之上运行后从5月退回到8%以下,并开始进入下行趋势。此时,周小川还认为“提高利率仍然不失为对抗通货膨胀的一种选择”。
2008年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8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继续认为“目前引发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通货膨胀形势要高度关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9月16日。11月CPI数据已经下降到2.4%水平,通货紧缩已是山雨欲来。
[URL=] http://news.xinhuanet.com/banyt/2007-11/21/content_7120459.htm [/URL]
不知道是不是温器重。这个人算是典型的买办。
学习,献出俺的第一次
回复
的家伙,俺看着一个比一个奴才。
当年如过江之鲫,热衷于当国师。
樊某前年曾经组织一帮经济知道分子研讨经济怎么办。四天会后,结论是没什么办法。
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经济学家,其领导的国民经济研究所一直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该基金会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几乎是一套人马国有企业“靓女先嫁“理论的创始人,把义和团妖魔化,使其成为邪恶代名词的代表人物)
http://baike.baidu.com/view/69723.htm?fr=ala0_1
不过,正如我在以前说过的那样,温的智囊团基本上是沿着紫阳真人一路下来的
不允许任何一方做大,任何一方的代理人都要有份额。否则,怎么能批判过紫阳真人,再用紫阳真人的班底?
我一直认为,温当办公室主任不是一两天的事,所以受到那些智囊团观点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事实上,主张新自由主义经济观的人在90年代前,确实是风头强劲,就算是朱镕基,也受其影响
而新左派最致命的地方,是无法提出可行可操作的具体经济政策,提出的东东不是理想化就是撒钱的
何新的眼光很毒,可惜始终无法走进圈子,似乎也算不上新左派
当初用的这些人,大概都是福特基金会推荐的
非常好的话题,可惜太简单了。应该把这些人的东西搞的越多越好。
背景和时间的讲话或文章的许多矛盾之处,可以解释决策层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的举棋不定和犹豫不决:他们在怕什么?这是我想知道的真相。
1.不能认识到中美经济的关联性已经非常之高,不能认识到外向型经济成份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当大,因为国企在受影响的经济体中占比较少,所以不够敏感.
2.现在的中美经济复苏是用政府开支来拉动的,就象车陷在坑里,希望能把车拉出坑然后车能继续跑下去.开支就要借债,没人有钱放债,就只能向央行借,实质上变成通胀.如果不向央行借债,那么未来的还债压力会在车的前方形成新的坑.如果向央行借债,通胀一来整个经济体的运行都会乱套.
或许通胀是唯一的办法,债务深坑变浅坑,大坑变小坑.乱一阵子然后就能继续往下跑了.
可惜我不是做这一行的,否则我一定花时间去做这个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