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聊】我对袁崇焕的评价 -- 任爱杰
宁远大战之后,关宁军打了哪一百(一个量级就行)次仗才变身成百战雄狮的?
您既然不看史书,然后要翻案,是不是也是bh逻辑?如果你对袁崇焕有怀疑,您应当去看真正的原始材料,而不是某些网络小说作者的“真正历史”。否则,不过是被历史教科书洗过脑后,又一次被网络小说/文章洗脑而已。
我们认为,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对于宁远之战中袁崇焕的评价很客观。如果您不同意,请拿出能支持您的原始资料来,而不是某网络小说作者的“真正历史”。
先整明白土八路杀了多少日军,死了多少八路,袁督师杀了多少鞑子,死了多少关宁军,再来回帖。
先自己汗一下。
我看不懂袁崇焕的史料,还看不懂你们的网文么。
你们看了史料对袁崇焕作出了评价,我看了你们的网文,想评价你们对袁崇焕作出的评价,也需要gs的资格认证吗?
俺当年一个同学,他的历史知识基本全是靠看漫画得来的。
而且不得不佩服的是,此人口才颇为了得,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有时候聊到些相关历史问题,就靠他看漫画学到的那些历史知识,经常几个人也说不过他一个,那个窝火啊,明明这小子在胡说八道吗,呵呵。
你们看了史料对袁崇焕作出了评价,我看了你们的网文,想评价你们对袁崇焕作出的评价,也需要gs的资格认证吗?
资格认证倒是不必。实际上您看了我们的网文完全可以质疑,可以反驳。但是质疑和反驳应当建立在自己看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而不是人云亦云。
中国人以前做科举八股,总喜欢说“圣人云”;后来作党八股,总喜欢说“马克思说”;乃至写一般议论文,总喜欢说“某权威说”。并不是不能这么说。但这么说,对建立您的论点其实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即使您支持我的看法,我也不希望您在您的文章里说“任爱杰说”。
至于在某些人要打倒袁崇焕,居然说“《窃明》里是这么说的。”我真的只能佩服某作者的洗脑能力强大。
北京城下那场仗实在是整顿官场,收敛钱财的好时机啊,举着抗战大旗收权敛财杀异己。远道而来的包括老袁的勤王军打个板子、给个萝卜,向城内的皇亲国戚收钱,官员们派城头上历练下,号召向于谦同志学习,整顿风气,北京这种坚城,皇太极根本没可能打下来的,北京其实非常安全,可惜崇祯自己没啥历练,看到清兵自己先吓半死了,本来是树立自己中兴之主光辉形象的大好时机,老袁一杀,等于向皇亲国戚和官僚屈服了,整一个小媳妇形象出来了,百姓一看就没指望了,大臣们不把你放眼里了,远来勤王的一看,老袁不分昼夜300里跑过来的被杀了,我拼啥命啊?
袁崇焕可不可以杀?当然可以,但也要看时机,看罪名,仗都没完,整一个莫须有把方面军司令给凌迟了,这叫啥事?正经应该秋后算账,再不济忍不住要杀也是军前问斩。
皇太极这次是军事冒险型的战略进攻试探,顶多抢点东西,这下可好,天上掉馅饼,完成一次对明朝决定性的民心士气的大打击,民心士气这东西没了,明朝注定要垮了。
所以我在跟人辩的时候一向坚持,崇祯三年的袁崇焕是“罪证确凿 + 死得冤枉”。
明朝的土木工程设计者多半都是读书人出身了?不就是存心抹黑袁崇焕嘛。那他下面拿袁应泰同学怎么办?
从来哪个司令身上都是有足够杀掉的罪证的,罪证确凿这一条根本没有意义,只在皇帝怎么用的问题,我认为袁崇焕是可堪大用的人,辽东一带可以托付,崇祯在北京过后要做的,对外是找更多的袁崇焕出来,补足防线上的薄弱环节,对内是集中力量解决南北漕运问题,江南历来都是不缺钱的,缺的只是怎么把江南财富运到京城,康熙皇帝把“漕运”、“河工”与“三藩”合称三大政,漕运第一,三藩最后,八旗也不过一三藩,只要明朝熬过几年,内部一稳,到时关宁铁骑也有足够野战能力,不用大规模出兵,每年收粮食时突袭几次,饿都饿死皇太极了。而杀掉袁崇焕标志着明朝从心理上垮掉了,把满洲列为第一问题,一个大国皇帝眼光局限一处,那就没得救了。
为了给袁脱罪,就把古今中外的无数将领一棍子全打翻在地。
很好很强大。
袁崇焕的勇气已经在固守宁远的战斗中得到证明了,袁崇焕的能力已经在北京城下的战斗中得到证明了。
因为袁崇焕第一次守宁远时,明军的普遍现象是退守关内;在北京城下和后金军野战前,明军和清军野战的结果,多数是全军覆没——包括后来满桂指挥的和后金军战斗,照样是覆军杀将。所以说袁崇焕的勇气和能力在明军中是中人以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种勇气能力都在中人以上,却又不是扭转乾坤的人物,要完成艰巨的任务,是需要整个体系的配合的。以明末的状态,孙传庭、杨嗣昌、卢象昇、洪承畴相继败北,难道个个是勇气能力不济?其实问题在于,袁崇焕很倒霉地碰上了崇祯统治期内一连串惨败的第一幕,所以得到的惩罚就格外惨烈。以后崇祯碰上了更大的失败,主事者也都没有得到袁崇焕那样严厉的惩罚。只能说,崇祯在杀袁崇焕时,还想用严刑峻法改变局面,到后来,就是基本认命了,也没动力杀人了。
人在亢奋状态下容易做出清醒状态下觉得十分荒谬的事情。
其实如果就是说乾隆销毁了档案,那可以说是虚构,没什么好争的;可是说是清高宗实录记载的,都指明出处了,那就是扯淡了。
我当时就觉得这种事情不可能,因为我知道清高宗实录,根本不是普通研究者能够通读的。
就是蒙古军歼灭金军最后一支主力的三峰山之战,蒙古军要绕过金军防线,形成对金军的前后夹攻,但是为了防止金军的阻截,每次只出动数百骑绕过金军防线,金军由于野战和侦察能力不足,无法判断这是佯动诱敌还是真实的主力运动,结果没有对蒙古军进行截击,导致蒙古军顺利完成围攻部署,最后金军大败。
历史上,缺乏野战能力、数量上处于优势的军队,被数量上居于劣势却有出色野战能力的对手玩弄于股掌之上,其实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