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整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困境中的角色 -- wqnsihs
中国历史几千年,二十四史循环,难道那些帝王就不明白前代衰乱咋回事?可为什么还会循环呢?每个人都明白道理,每个人都想我这次不一样。
也许中国就该是那么一个个循环,就跟百年孤独似的。
有改良空间的时候,尽量改良的好。
折腾得没空间了,伤筋动骨,吃大亏的还是老百姓。
贫富差距是大问题。
古代是土地分配问题,现代是财富分配问题。几千年来,每个循环中大家都明白道理。问题就在于,总是有些聪明人,能人,觉得本次循环不一样,老百姓还没见底,还可以再探一探。等到探明白,啥都来不及了。
其实,对内还不是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民族在世界上的发展问题
只要大家都在同一个位面上,再怎么乱问题也不会太大,毕竟中国的体量摆在那里。
怕的是被人甩开一个层次,就像清朝那样,那才叫惨,为了赶上这一个层次,中国要用一百年来不断革命和清洗。
中国体量大,如果是大而弱,也是黄粱美梦。
寄希望于产业升级。
单看经济运作,象大浪中的一叶扁舟。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希望领导层有大眼光,个人小集团私利放一边,想想中国未来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实现。
算了,楼歪了。
他们的口水铺天盖地,他们的牢骚永无止境,
说怪话的是他们,
吹阴风的是他们,
要权利的是他们,
喊免煮石油的还是他们。
所以,不折腾是不可能的,折腾才是常态。
不是一回事,分户的土地出让金数据,国土规划局都不会有。
一个整块地的地价、出让金等可能有数据存底,但一块地上往往多种用途同时开发(商业、办公、住宅、公共配套等),要把整块地的地价、出让金分配到各种用途的每户身上,很麻烦。
而出让金的底子,国土局都有存档。
如果是多种用途同时开发的,商业用途的部分早已收税了,扣除就是。其他的,包括公共配套,都要摊上。其实这些东西不难算清楚的。
还有一个更简便的征收方案,就是按面积。确定一个免税面积之后,往上是按面积税率累进,但是建筑面积?套内?使用?也会有争议。
而且以北京为例,二环内的房子,和六环外的房子同等标准计税?也会有争议。
总之是不可能有完全公平的办法。只要达到政策设计者的目的就是了。
微观经济,讲的是精确的数量化管理,就是说心中那盘帐要准。
宏观经济,讲的粗放的方向管理,就是说路线要对头。
以现在地方政府的财政(土地财政和融资平台),如果是6万亿债务的话,是16%GDP,往大里估计,如果是12万亿的话,就是32%GDP。
把中央债务加起来,大概就是36-50% GDP。估计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这个水平的话,睡觉都会笑醒。
如果能够保持现在的增长水平,那么是容易化解的。估计就是用物业税试点的方法,平息一下京沪广深的楼市,然后然大家继续在2线和3线开发。
除非是房改房自己去办划拨转出让,这个数据有。成都的话,二环路以内按房屋指导价的1.5%补交出让金,二环路外按1%补,即可把土地性质划拨转出让。
对于多种用途开发,把总地价以及出让金如何在商业、住宅上分配,还是个麻烦事,目前有几种方法,测算结果都不一样。
我估计,物业税征收应当是一个先易后难推进:
先对非住宅用途房产征收,这类房产户数相对较少而且有租金或经营收入,业主承受力较强,加上现在征收房产税(对租赁收入按12%征收,自用按价值*税率)的重点也是非住宅用途房产,税务局基础数据较好,难度相对较小;
其次,对非普通住宅征收,非普通住宅的国家标准很明确,成都市执行标准是面积大于144,或者单价高于区域平均价的20%。对于不集约用地的低密度豪宅(容积率小于1),执行较高税率;
最后,对普通住宅征收,可以考虑每人给一个免税面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家庭为单位聚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