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好人做到底:向各位报告对百里先生著作的检索结果 -- 双石

共:💬140 🌺31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是百里先生没把战略和战术搅明白吧?

持久是指战略态势,那是坚持得越久越好,坚持得越久,胜利希望越大!速决是指每一个战役战斗,那是要求速战速决滴。两个层面的东东,搅在一起分为“手段”和“目的”,那就有可能与具体战斗攻守关系相混淆——在一定前提下,攻者希望每攻即克(速决),守者希望不动如山(持久),谁是目的?谁是手段?

呵呵,专业精神啊专业精神!

家园 所谓“战略目的”“战术手段”,不过是用词而已

战略、目的,统率全局;

战术、手段,行于一时。

有什么问题吗?

家园 用百里先生之矛,陷百里先生之盾……

“……而持久却是达到速决的一个门径。”

——换言之,目的是达到手段的一个门径!

这是百里先生原话,有问题么?

呵呵,“不过是名词而已”。

——咱们俩,谁没认真读过百里先生的书哩?

家园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蒋百里的著作有助于“知彼”

蒋无法与毛公争夺发明权。对于“知己”一节,有所助益也有所错漏。他提出的某些战略,如您说的步步为营后退法,对国府有一定参考,但可操作性有限。这些战略对于八路军,则几无用处,但这也不是他的考虑范围,正如发动群众不是他所能设想的手段一样。

但是,对于“知彼”一节,蒋的著作有很大帮助。战争胜利的过程也就是不断了解对手的过程。蒋百里的文章有助于了解日本,预计战争进程,对于国府这边而言,可以起到提高士气、奠定信心的作用。如果要纳入到毛公的持久战理论体系,则蒋百里的著作可以成为绝佳注脚,详细解释为什么这场战争既不是速胜,也不会失败。

对于毛公、共产党和红军而言,抗日战争是个死而后生的过程,是否要战这根本不是问题。彼时共产党不是执政党,所虑大不相同。后来面临抗美援朝的抉择时,实力对比局面已经好于抗战时期,毛泽东却思考了很久。抗美援朝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却不能说毛泽东当时的思考是多虑,反而我们要详加研究、参考。所以,一时的思考有着思考本身的价值,尽管它无法代替更多的东西。抱着同情之理解来看,蒋百里留下的东西虽然对八路军抗战影响不大,却无法淹没它的价值。

(此段语气不妥,删除)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兄台的题目兄弟认为比较合适……

至于兄台在未尾那句话,兄弟认为不妥,兄台能否删去?最起码,兄台没有理由也没有证据这样指责兄弟!真理越辩越明嘛,政见之争,不伤私交嘛。兄弟不过是在有人点灯时,放了一把火,也是遵从了古训的,来而有往嘛!更何况,兄弟在文中并没有针对某个个人,是吧?至于兄台认为发明权之争没有多少正面意义的话,是不是应该多对那些挑起这场发明权之争的始作俑者说说,是吧?兄台是不是应该拎拎清楚,直到现在,兄弟也只是在应战而不是挑战,是吧?

再者说啦,至少兄台与兄弟的争论,直到现在为止,也没有沦为口水仗吧?很文明吧?很典范吧?——虽然还不够专业。

兄台这样负气而来,负气而去,于专业精神,于为人之道,是不是都不太合适?

家园 ……不知您到底有没有通读全文?

您所举的例子:“速决目的、持久手段”,“持久目的、速决手段”

显然有着不同的语境,通读下来根本不难理解。而且后一种才是中国所应该采用的。对中国人而言,“速决”的意义在于运动、机动。

速决与持久  

  法国战术家认为共计有两个基础条件,一为运动,一为射击(火力。)

  飞机出现以还,技术上的进步一日千里,如今空军已单独成为一个作战单位,同时向来最缺乏运动性的迟缓的炮兵,经过摩托化并有坦克战车的发明以后,它的速度也超过了从前几十倍。空军的重轰炸机,将来速度可与驱逐机相等,而驱逐机的速度则因人身生理的限制,不能更有多大的进步,所以欧战后的军事发展,专在运动性方面,而火力又是跟随运动性的增加而增加。

  单从战斗的工具来说,各国都是向着“速”字上用工夫,因此现代战术战略的趋势,也自然向着速决方面走去。但从整个国家的立场说来,即所谓“全民战争” 的范围说来,到各国,尤其是持久战失败的德国,就注重在“持久”两字(注:这里的“持久”,是指总体战,全民战),风行一时的自给主义便是持久战的根本政策。不过,文章是要从反面而看的,我们不能据此认为各国如今以守势为国策。须知他们一方面高谈持久,然而各种战斗方式,莫不趋向速决的方面,而持久却是达到速决的一个门径(注:欧陆各国积极备战,一旦发动总动员、总体战,战争过程却力求速决)

  全民战争的痛苦是太深了,负担是太重了,所以政治家对于民众的要求虽为持久,军事家对国家的义务则取速决。不用说空军战斗是速决,海军战争亦然如此,一番会战每可决定全局的胜败,战斗中最有韧强性的就只有陆战。然而现在陆战的工具一天快速一天,陆战装备的重心,完全集中在所谓快速师团。它的战术,亦即它的特性,就在出奇制胜。在看现在各国的动员律也是朝着速决的方向走。德法两国国境建筑的要塞,目的在掩护动员,绝不想在那里死守。当年凡尔敦要塞的北方区,正留有一个攻势地带。如今德国积极修筑高速度行车的国道,也正在守势中间寄托着一种攻势。

  我们可以说速决主义乃现在实际军人所追求的目标,这是从这种战略上的速决中间,发现了军制亦即国力上的持久问题。须知空海两军都是以技术的优越而决定战斗的胜利。一国的经济力量,能否与技术上的发明亦步亦趋,乃军备上一个根本问题。譬如阿比西尼亚战争时期的义大利飞机,现在已成为明日黄花,不能与英国竞争,若将这些飞机一律取消,换上一种现在最理想的构造,经济上不胜负担;若用局部改良的轮替法,又怕敌方改良得快,将一辈子赶不上人家。所以现在军备改良有一个主义,名为“发明唯恐落后,制造唯恐争先。”就因国力跟不上技术,换一种炮,动辄几千门,换一种飞机,动辄几百架,真所谓掷黄金于虚牝,谁都受不了。

  掌理国政的人假如轻轻失去了军事优势的时机,再要重新恢复优势,至少要待五年或十年以上。照我个人研究,历史上陆军的强大,不能保持二十年,空军强大,不能保持五年,比较上优势最易持久的还是海军。这因为主力舰的建造再(太)费时间,而且海上武力又是反映着一国的经济力量与民族传统,这并非五年十年的近功。

  总之,现在欧洲军事的方向固然趋于速决,而政治的痛苦与经济的困难在于不能持久。它们苦心孤诣的经营,便在寻求速决与持久的平衡,要从此中发现一条新路。

  他们要求速决,所以不能讲持久;速决是目的,持久是手段。(此段仍然在说欧洲国家,意义同上,但更强调速决和持久的矛盾,让欧洲国家为难)

  现在拿欧洲这一种实况来研究中国应循的途径,我们知道欧洲人从速决主义下发现持久的困难与必要性,至于我们中国目前既需持久作战(下面开始讨论中国人应对前述“速决目的”作战的方法),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欧战法国凡尔敦所以能长久固守的原因,并非由于死守,而在于法国人能利用运动战的原则,将守军随时移动。死守一个阵线,无论设备如何巩固,在今日火力下仍可将整个战线顷刻毁灭。去年比尔波铁环的防御,建筑的时间费去九十小时,而摧毁的时间,只经九小时。

  当年法德火力同等,而法国守势战尚非扼据一线的死守,何况火力平常不占优势的我国。所以在一个持久战区之内,反而是用了运动战可以达到持久的目的。简言之,这便是“以攻为守。”假如拘之于形式上持久的一线死守,是必然不能达到持久之目的,现在德国有步步为营的退却法,就是寓死守于运动中。(运动的重要性)

  一个部队的火力要与运动力等同,没有运动力的火力,可名为“死火力”,所以要达到持久固守之目的,应以增加运动性为唯一条件。前方作战的部队至少要能够自己指挥后方的给养。我们装备完全的兵团差不多与德国步兵团相像。但德国步兵团后方直属的车辆,就有一百三十辆之多,假如每团加上防御战车,更需增加七十余辆汽车,才可使一团的火力得到适当的发展与运用。至于一师作战单位的大辎重与炮兵辎重都没有算在其中。

  远适异国不知战斗的实际情形,所以一切不敢妄揣,不过我以为我们固然要求持久战,但其先决条件,便是要是军备增加运动性,因为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这种中国所应该采取的战略。按照上文解释,此处速决指的是运动、机动)

  欧洲的问题是久则不速,我们的问题是不速则不久。

  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六日于柏林

               ——《速决与持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呵呵,看来是先生言不及义了?

请教一下,运动,机动=速决?先生读百里先生的文章,就是这样读的?

这是哪本教科书上教兄台的?

如此,那么百里先生的那句话就变成了这样——

持久是达成运动或机动的一种门径”?

这样是不是言就及义了?

专业精神啊专业精神!

呵呵,建议兄台还是到此为止吧,歇一歇,冷静一下。

家园 抱歉,中校的文章往日读来不少,今天是有些苛责了

对不住。

中校的为难之处我理解,本篇文章都有本来目的,若跳出一人说“你怎么只讲这个,不讲别的”,确实让人光火。这是我的不对。

只是,我觉得中校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略微有些粗疏。更何况,在我看来,毛蒋发明权之争,和许多网上口水之争类似,根源在于大家对“持久战”一词的内涵理解不同。毛泽东作为文本的持久战,不等于八年抗战的持久战,也不等于国府抗战或是国府的战略。同样是“持久战”三个字,指向可以大不相同,正如百里先生中“久”“速”混用,让您大摇其头一样。而蒋百里的著作再厉害,也不可能作为八路军的行动指南,甚至要指导国府抗战,都得老蒋先生全盘认可才行。所以,如果不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而是试图去找蒋著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东西,这种行为的意义就很有限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劝您拿出一些专业精神,把那篇文章看一遍,疑惑自解
家园 对不住,兄弟认为读百里读得粗疏者正是兄台……

至少兄台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找到相应的证据和事例证明兄弟比兄台读得粗疏,而且还是相反!这个稀泥,兄弟不想就这么着就被抹了。

兄台后边所言,可对发起这场版权争夺者多说说——呵呵,搅在一起说的,不是兄弟噢!至于毛先生文本中的持久战是不是不等于八年抗战的持久战云云,兄台或兄弟一个人说了恐怕也不算,是吧?

家园 这种奉劝,是不是该兄弟来提醒兄台?

比如兄弟提出的问题?比如兄弟所言蒋矛陷蒋盾的问题?

这正是需要专业精神认真对待的问题,而不是王顾左右而言它!

另外,请兄台仔细阅读百里原文,有“运动或机动=速决”的意思么?

呵呵,其实兄台甭引全文,兄弟这儿有,要不是翻天覆去读过,兄弟也不敢跟这儿来说道。

家园 为何“速”=机动、运动?很基本的阅读理解问题

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决心下,来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

欧战法国凡尔敦所以能长久固守的原因,并非由于死守,而在于法国人能利用运动战的原则,将守军随时移动。死守一个阵线,无论设备如何巩固,在今日火力下仍可将整个战线顷刻毁灭。去年比尔波铁环的防御,建筑的时间费去九十小时,而摧毁的时间,只经九小时。

当年法德火力同等,而法国守势战尚非扼据一线的死守,何况火力平常不占优势的我国。所以在一个持久战区之内,反而是用了运动战可以达到持久的目的。简言之,这便是“以攻为守。”假如拘之于形式上持久的一线死守,是必然不能达到持久之目的,现在德国有步步为营的退却法,就是寓死守于运动中

一个部队的火力要与运动力等同,没有运动力的火力,可名为“死火力”,所以要达到持久固守之目的,应以增加运动性为唯一条件。前方作战的部队至少要能够自己指挥后方的给养。我们装备

完全的兵团差不多与德国步兵团相像。但德国步兵团后方直属的车辆,就

有一百三十辆之多,假如每团加上防御战车,更需增加七十余辆汽车,才可使一团的火力得到适当的发展与运用。至于一师作战单位的大辎重与炮兵辎重都没有算在其中。

远适异国不知战斗的实际情形,所以一切不敢妄揣,不过我以为我们固然要求持久战,但其先决条件,便是要是军备增加运动性,因为我们要以持久为目的,须以速决为手段。

 

欧洲的问题是久则不速,我们的问题是不速则不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您根本没搞清楚

作为文章的持久战,和作为实际战争过程中的持久作战,并不是一个概念。尽管前者与后者尽有相通之处。这是个逻辑问题,谁说了都可以算。不同人,同样是“持久战”三个字,所指完全可以不同。正如蒋文中“速”,可以指“速决”,不同段落中意义也略有差别。今人写文章,对于术语的名称、内涵十分重视,生怕误用误解,蒋文中却不是这样,看来您也不是这样。

家园 建议兄台还是休息一下,如何?

因为先生加粗加蓝的文字,并没有回答兄弟的问题!也并没有说明怎么才能把百里先生那句“持久是达成速决的一个门径”给整得很“及义”!

呵呵,兄弟觉得,兄台现在歇一歇,清理一下思路和逻辑,没有坏处!

家园 兄台咋老是玩儿转进哩?

兄弟提出过这个议题么?

谁说了都可以算?牛逼啊牛逼。

是谁提出过纸上的东东=实际的东东的议题么?谁哩?毛先生在《论持久战》可是说过这个问题的哟,先生不妨瞅瞅嘛!——

  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至于对蒋文详细的文本分析,兄弟的确没做,或做得不够!可兄弟并没有认领这个任务呀?兄弟认为兄弟目前这个不够格的东东,已经足以让兄台无法回答而王顾左右了,嘿嘿嘿嘿,不好意思……

如果兄台找不到别的有用的话说而老是想大而空泛地指教兄弟的话,是不是还是打住,以免陷入“口水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