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话说国军德械师到底适不适合中国军队实际情况? -- xunzhao
没有发挥传说中的作用 理由是没钱买炮弹 传说
主要是空军轰炸
所以老马才说国军适合依托阵地防守。理想的状况下,层层设防,交替防守——撤退——掩护,不在一地死守以免日军重火力的杀伤,让日军永远在陌生的地域和配置前作战,通过机动防守(这好像是TG的说法)来阻滞和消耗日军。——常委的组织力量又不行。
难哪,给当时的国军找一条不败之路,还真不是人干的活。!!
比如远离外国使馆、租界的区域,日军还是有相当舰炮支援的;另一个用的多的地方就是战场遮断,也就是阻断我军的后方增援及补给,国军不少后继部队就是毁于舰炮之手;当时的淞沪战场只有日军的一艘航母,还是轻型的,飞机数量和攻击能力都不足。
日本陆军还是很抱怨海军不和陆军有效配合 经常是双方火炮各打各的 十日围攻阶段日军舰炮就没多少炮弹 日军200毫米口径以上大口径舰炮炮弹更加较为珍贵 但是就算是155炮就够国军难受了
看了些1935年12月国军现代化大演习的材料,感觉当时国军打正规野战的进步不小,但完全忽略考虑鬼子海军舰炮的因素,这是极低级的错误。淞沪抗战时勉强把鬼子赶下了黄浦江(见过英文材料说有成百的日军被逼入公共租界向英军缴械),但根本守不住,马上就被舰炮白白的覆盖杀伤。
这是在练兵方面的先天不足。装备是先进,还有坦克配合,但都完全不会巷战,而且不会步坦协同,不会集中局部优势炮火,各管各的打。
有序撤退是比进攻更考验部队素质的,国军即使轻重装备和编制与德军完全相同,软件还是差得远,还是会显出各种军阀习气,那是时代特征。
守城的主要是中央系和粤系
像宋希濂的一个师就只剩下三四千人,紧接着从上海一路溃逃,人心都散了,后面补的都是新兵。只有大部分部队留在南京的教导总队还有实力,他们守的紫金山是最后丢的。
是城市外围预设工事和城墙工事的死守阵地战
在本土作战,大部分部队还没有日军熟悉南方水网地区作战
松山战役 国军对日军的实力对比不是更好的多了 照样搞的鸡毛鸭血不成体统
淞沪战役初期花生米就想靠这点兵力 想要直接啃掉日本已经预有防范的得到海军舰队炮火支援的七八千精锐海军陆战队占据的坚固阵地
简直是痴人说梦 压根就是不知彼不知己的胡来
这点是肯定的。
是德军顾问根据德军的轻装师标准,结合国军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的
川军这样的叫花子部队是木资格来承担这个任务的。那是个各战区都八要的部队。最后被李长官留下,所以王师长才感激提另。拉贝的日记里提到了南京市民的最初CONCERN是溃败的川军,而不是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