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致虚极,守静笃。(二) -- 魂与梦

共:💬6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致虚极,守静笃。(二)

致虚极,守静笃。(二)

如果理解了老子是在一种虚寂清明的状态下观察,那么他观察到的便是下面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即万物在将生未生之际,都会还复到它的本源。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把这种回归本源的状态称之为“静”。“复命”指的是回归天然本性,实际上也是对“静”的注释。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在这儿,老子为了进一步说明“静”“复命”的概念,又加了一个名词,叫作“常”。这个“常”字,可能是当时用得较多的一个字。老子在《清静经》中用过这个字:“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后世吕洞宾的《百字铭》中也见过它:“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结合他们用的情况,我觉得“常”字可以作“自然运行的规律”来解释,“真常”是指正确的运行规律。“应物”是指应对各种事物,而“得性”则是指得到先天的灵智,也就是“不迷”。

如果这样理解,后面就好办了。第十六章后面是:“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如果要解释的话,就是:“不知道自然运行的规律,任性妄为,那必然是凶的。知道了自然运行的规律,就能包容一切,从而做到公正,公正了就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密才能上符天道,符合天道就能长久不衰,一生都不会遭受危险。”

而要达到这一切的根本点,便是要能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做不到这一点,便不能理解自然运行的真正规律,就必定陷于“不知常,妄作凶。”的境地。不论是统治者,是企业家,还是学问家,军事家,都毫不例外。这也就是满心名利,只顾自己的人最终必然失败,而且往往失败得很惨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Tags): #老子#虚#静。
家园 请问:公乃全,全乃天

为什么是“全”不是“王”?

家园 【讨论】

的确有几个版本上是用“王”,但也有不少版本用“全”字。我素来不喜考证谁是谁非。看到对“王”的解释中实际上也是“全”的意思,觉得“全”可能更能代表原意,就用了“全”。谢谢您的关心。顺便把南怀瑾老师在《老子他说》中(他是采用“王”字的)对“王”的解释附后供您一阅。

南文有关部份:

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切为度众生;忘了自我,处处为人着想,你度众生,众生亦度你。若用一般合作的标语说,那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为人人,人人为你,最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样的。“公乃王,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则。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并不计较报酬,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

关键词(Tags): #老子#“王”#“全”。
家园 谢谢,我就是不懂请教的

因为我手上的是“王”字,但是我总是搞不明白。如果是“全”字,就有可能容易贯通。

我是觉得究竟是“王”是“全”,能确定是很重要的。

至今的译注总体都流于“大体的意思”。所以,似乎不太好。

比如这个“公乃王,王乃天”,联系整段,总体意思似乎还能把握,但是具体到这一句一字,前后贯通还要思量。

家园 【讨论】

您好,阅读古文有时的确很痛苦,因为很多版本用字、分段都不一致,往往意义也不能上下贯通。我举个例子:《易经》中坤卦的卦辞中有“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这“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两句,难杀了千古的研究者。后来我看到南怀瑾的见解,他说“朋”字是“明”字之误,应该是“西南得明,东北丧明,”尽管他也没有确切的依据,但我觉得他的见解是对的,这样结合月亮的运行就能讲通。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对这些传承了多年,又免不了有很多谬误之处的古文,恐怕在不得已时,只能以把握其总体思想为要,因为我们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和条件来考证每一个可能有谬误的地方。当然这不等于不要认真和刻苦的求学精神。您说对吗?

家园 您说得对。

这里不同的在于南怀瑾给出了是明非朋的理由,而不少用“全”的则没有。

刚才又查了些资料,看到了理由,觉得全是合理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