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泻了—— J-15 舰载机 -- 长风万里
看网易的军事新闻,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主任、俄联邦国防部社会委员会委员伊戈尔·科罗特琴科6月4号的时候把我国的歼-15舰载战斗机损了一顿,说它还比不上俄国的苏-33。俄国人这次不是为了打广告而胡说,歼-15的问题确有其事。
俄国佬说得很明白,我们一开始就是想买2架苏-33回来研究,然后自己仿制改进,但是俄国人也明白我们的打算,所以就不卖,除非一次买50架。俄罗斯之所以强烈要求出售这2个团的苏-33,是因为我国从2005年左右购买最后一批苏-30MKK-3之后,已经有好多年没有从俄国购买战斗机整机,伊尔库兹克飞机制造厂还能靠着印度的苏-30MKI维持生产,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可就没了大笔的出口订单,俄国空军自己的订单一年就几架、十几架,勉强维持着工厂运作,要说挣钱可就不够了。新的苏-50(即T-50五代战斗机)战斗机在2010年才首飞,在当时来说离定型量产至少差不多有十年,因此需要再签一个大的出口订单以维持工厂运转和盈利。
苏-33舰载战斗机,这是上世纪80年代研制的老东西,结果601所搞的歼-15还不如它
俄国人的算盘打得好,但是苏-33这款飞机实在是太落后了,因此海军不想要。要是自己出钱让俄国人去改进吧,价格高了不说,技术还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难免有些不甘心,所以最终我们就没有答应。最终从乌克兰买了2架T-10K原型机,让601所在此基础上自己研制歼-15舰载机。
T-10K就是苏-33的原型机,是在苏-27的原型机T-10的基础上改造的。苏-33舰载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设计,89年生产定型,93年4月服役。在苏-27家族中,苏-33是一种相当古董的机型,其机体结构设计是最古老的一代。机体结构就是飞机的骨架,或者说飞机的承力框架,它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决定着飞机的结构重量,并与发动机推重比一起决定着飞机的推重比,与气动设计水平和发动机一起决定着飞机的机动性能,对整个飞机的性能和寿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苏-27家族发展至今,在机体结构上一共经历了3代,我国进口的苏-27SK属于第一代,苏-30MKK属于第二代,新苏-35属于第三代。苏-27SK在机翼结构强度上存在问题,因此飞机在跨音速段可用载荷受限,从而导致飞机在这个空战最常用的速度范围内机动性下降。新的苏-35据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机体结构重量有所减轻,飞机寿命延长,这就是新的结构设计的效果。
T-10K原型机运回国内之后,601所为了保项目节点时间,根本没做什么分析改进就抄上了,机体结构完全沿用T-10K,落后的一塌糊涂,这方面最大的证据就是歼-15的鸭翼。T-10K和苏-33之所以要增加鸭翼,并不是为了提高飞机的机动性,而是因为苏联电子工业落后,导致飞机雷达过于沉重,总重量据说在1吨左右。雷达安装在飞机的最前端,对飞机重心和纵向配平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么重的雷达导致苏-33起飞时抬头困难,无法在航母上满载起飞,所以不得不增加鸭翼来提高升力系数,改善飞机抬头能力。
苏-33起飞图,注意它的鸭翼此时向上偏转提供升力
虽然鸭翼让苏-33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32节甲板风时110米跑道31.5吨的水平(俄罗斯功勋试飞员普加乔夫的记录,不是普通飞行员允许尝试的),但是为这对鸭翼付出的代价就是苏-33结构重量增加、机体长度无法缩短,从而导致有效载荷较低、停放数量较少。而且苏-33的这对鸭翼还没有整合到飞机飞控系统中去,起不到歼-10战斗机的鸭翼那种提高飞机机动性和敏捷性的作用,更不要说歼-10那种鸭翼差动,提供直接侧向力控制的水平了。如果说歼-10的鸭翼是世界飞控系统第三,那么苏-33连前十都排不进去。
我国军用电子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走西方路线,在一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俄罗斯,机载雷达就是如此。歼-15换装了全套国产航电系统,雷达重量也就在500公斤左右,比苏-33差不多轻了一半,苏-33因为雷达太重导致低速时抬头困难的问题在歼-15上是不存在的,601所只要修改飞机的控制率就可以达到让无鸭翼的歼-15滑跃起飞的目的,进而缩短歼-15机体长度、减轻结构重量、增加飞机有效载荷、降低起飞/降落速度,完全是一举多得。歼-15最终还是仿照苏-33的三翼面布局,说明601所根本没有改T-10K的结构,只是在机头加了铁块配重,放弃飞机性能的提高来确保自己按照节点时间完成任务,真是不思进取的典范。
这是老苏-35,代表苏-27家族第二代结构设计水平,还保留着鸭翼。和苏-33不同,这对鸭翼是为了提高机动性
还有一点,随着歼-15的曝光,它在阎良等地的照片会越来越多,大家可以观察它的鸭翼在起飞后是否参与飞机飞行控制,是否能像歼-10那样差动。如果是,说明601所改了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重新编写了控制率,起码是发挥了这对鸭翼的作用;如果没有,那么没别的,只能说明601所根本没更改苏-33的控制率,还是沿袭那套早20年就该淘汰的纵向电传-横向机械增稳控制系统,根本没有发挥出飞机的潜在作战能力。
我国1992年进口的苏-27SK就是这种纵向电传-横向机械增稳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结构重量大、占用机翼空间大、性能低下,俄罗斯自己都已经淘汰,新苏-35就用了全权限四余度控制系统。601所不思进取,在号称自己研制,实际基本仿制苏-27SK的歼-11B上仍旧使用纵向电传-横向机械增稳控制系统,歼-15上还这么干,被611所在飞控方面拉了15年也不止。
新苏-35,代表着苏-27家族第三代结构设计,已经取消了鸭翼
当然了,601所这个恶习不是一天养成的。在上世纪80年代,601所和空军某些人鼓吹航电最重要,搞出一个“飞机性能提高1倍,战斗力提高1倍;航电性能提高1倍,战斗力提高4倍;导弹性能提高1倍,战斗力提高8倍”的荒谬公式。从那之后601所的钱就投给航电组,气动和结构研究几乎没什么经费,从此荒芜下来。结果引进苏-27SK并形成战斗力之后,航电更好的歼-8和苏-27SK多次比武都一败涂地,航电无敌论被狠狠地打脸。
这个也很正常,因为现在科技水平下的雷达还做不到100千米内目标必然发现,电子干扰、飞机飞行轨迹、地形遮蔽都会导致雷达搜索不到目标;就算搜索到,空空导弹的实际有效攻击范围也很小,根据载机和目标飞行状态的不同从1千米-40千米不等,所以载机占领攻击位置非常重要,这就要靠机动性。如果航电无敌的话,米格-31在战斗机中的雷达天线直径最大、机内空间最大,是不是就无敌了呢?
601所气动和结构研究荒废多年,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想拾起来也没有人才可用。所以歼-8Ⅱ战斗机改进了20年,气动外形和结构就没怎么改过,在空军始终挑不起大梁,采购数量就那么几架。国家把苏-27的仿制任务交给601所和112厂,结果他们还是照葫芦画瓢得过且过,空有一堆俄罗斯专家支援却搞不出人家的成绩。
苏-27是个很好的重型平台,601所哪怕是照抄苏-30MKK的机体结构,编写出和歼-10同一水平的飞行控制率,认真做好复合材料上机的实验,歼-11B飞机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歼-15更不会就这个样子。按照国内的综合水平,歼-11B完全有能力改的和新苏-35一样好,歼-15更可以达到FA-18EF的载荷航程性能,实现34吨起飞重量时携带16吨有效载荷。可惜啊,601所不争气,海军只好接受现在的结果。
歼-10飞机的性能超乎评价,611所了不起,他们才是航空口的先进代表
中国航空工业早期的底子是很好的,在建国初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仿制的歼-5飞机性能非常好,也没有出过大的生产质量问题。从歼-6开始,601所、112厂、410厂就开始反复折腾,大跃进完了搞文革,生产质量被弃之脑后,甚至出过为歼-8白配套的喷气发动机寿命只有5小时的闹剧,然后是歼-8飞机十几年无法定型的悲剧。
这中间确实有国家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多的问题,但是航空口,尤其是601所项目管理能力差、内耗严重的问题是不容否认的。包括新近成立的商飞公司,连续换了3任总经理,都被上海640所一群只顾自己利益的家伙挤走,最后不得不从航天口调金壮龙去担任总经理。希望金总能与西飞国际的人一起,把商飞公司的企业文化扭转过来,带去航天优秀的项目管理经验,推动商飞公司的快速发展,最终和611所一起带动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
要说质量问题,大跃进时期沈飞是搞出一堆残次品,但其他厂家呢,哈尔滨几年没有一架直升机一台发动机交付部队,成飞建设从“三边”改为“六边”,南昌西安也不咋地。
至于文革中歼8研制时间长问题,不要忘了那可几乎是一架全新研制的飞机(别看是将J7放大,单单机体强度和气动这两项,那工作量可不算小,更不要提除了发动机、起落架、部分仪表外其他部件几乎都要重新研制),以当时中国的工业水平来说,十几年时间算长吗?而同时期,航空工业其他单位又如何:西飞直到70年代初才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轰6国产化;成飞歼7的生产数量少得可怜,改进型歼7I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才首飞;运7运8的仿制工作哪个不是拖了10几年才搞定?
文革结束后又如何:
直8直9直11从引进到完成国产,花了多少年?
J10和JH7,80年代中期立项,什么时候完成?
要说企业有问题,国企固有通病谁都有,不但航空工业各单位这样,整个军工体系都存在项目管理和内耗问题,各家屁股都不干净,谁也没资格说别人如何如何,关键是你能不能如期搞出合格产品,在这一点上,601和沈飞厂出过问题吗?
新29K要戴三个副油箱,才能接近Su33的航程。
二者都带弹,在同样的甲板上滑跃起飞,航程如何?
前面不是老陈ID提供的资料,我的解读是,Su33不带弹、满油在陆地机场起飞,航程3000公里。同样条件,新29K是2000公里。
但是甲板滑跃起飞时如何?前面观望者ID说:
现在新MIG29K增强了结构,使用新发动机也已经达到带大弹药的不少于一千五的航程,
如果老观说的是对的,其Su33“通常战斗飞行时载油在一半左右”对应的航程也就是1500公里左右。
所以,我对此很感兴趣。
我们等详细的数据吧!
觉得米格29K还是一大忽悠,先天不足。俄罗斯自己订货,一个便宜,一个给老印信心。
为什么不两条腿走路呢?研究一种全新飞机的时间周期很长,现阶段飞机上舰的时间又非常迫切,Su33是最切合实际的选择:便于后勤支持,可以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可以从易到难地锻炼舰载机研究的队伍。
通篇都是外行的猜测
苏-33鸭翼是为了提高起降性能。样机01年就购买了,而且是1架。
真让人笑掉大牙
这句话恐怕能让全世界的人都笑死
六个挂架起飞,战斗航程六百公里.其实这个航程对于一般的海军防空已经够了.
su33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有计划升级发动机,但赶上苏联解体.在八十年代,苏33的战斗航程也就是一千五这个点上.但旧的MIG29通常在九百内.
苏33满油,战斗任务飞行是三千公里.但主要是只有个别特级飞行员做到,而且条件也很苛刻.而平常的飞行员实际上也只敢半油飞.
新MIG29K改善了结构和气动,使得可以带大重量的弹药.但印度的MIG29K是属于出口中国的DR93那个级别的发动机,增加的推力不到10%,实际上是不是能够达到包票的80%起飞,我看有问题.
但俄罗斯的MIG29K重点比印度的改善了更先进的航电,而且计划中的更大推力的发动机.这才是俄罗斯对MIG29有兴趣的原因.
俄罗斯方面估计,苏霍伊的游说使得俄罗斯海军动心.因为米格的人发誓说新MIG29k可以挂油箱滑,这样一来就和苏33的差距减少了许多.
在2000年的时候,苏霍伊一直想中国推销新发动机的苏33,但中国方面那个时候没有直接的答复,导致苏33升级计划一直无资金继续.
原来计划是增强起落架,改善气动,使得SU33能够达到大航程.但计划资金没有中国投资,所以到现在只是计划.而米格29K有印度投资,加上俄罗斯海军口味的变化,这样,选MIG29k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什么这东西一出来,俄罗斯方面那么大反应?如果中国投几十亿美圆下去,那俄罗斯海军也可以拥有至少和F-18相当的SU33.但中国人自己搞.这很明显,至少俄海军的苏33升级就成泡影.
其实,战斗机平台,结构,材料,气动这几个东西,苏27是号称修补出来的飞机.而苏33更是无奈之举.这是当时苏联的总体实力决定的.但今天的俄罗斯,技术进步了.如果有钱,至少在平台技术上可以赶上西方八九十年代.而MIG29K有印度的投资,所以搞出来了.而苏33原来冀望的中国,到现在都没有明确表示会买苏33.
在去年年底.苏霍伊对都在象中国海军公关,就为苏33,但中国就是不投资.所以去年中国的三翼面一出来后,俄罗斯方面吐血的大有人在.
不过,俄罗斯人得到了明确的消息,中国那东西目前还不行.现在苏霍伊开始公关倒卖技术了.
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三翼面上高推比的发动机,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把重量减下来.就算比苏27SK重两吨,还是勉强达到满油满挂使用的.
不过,现在三翼面,没发动机可上,这是最大问题所在.当然可以上太行,问题是那个时间不好说.而且要是按目前的TH,那是绝对不敢上舰的.
六个挂架起飞,战斗半径六百公里.其实这个航程对于一般的海军防空已经够了.
su33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有计划升级发动机,但赶上苏联解体.在八十年代,苏33的战斗航程也就是一千五这个点上.但旧的MIG29通常在九百内.
苏33满油,战斗任务飞行是三千公里.但主要是只有个别特级飞行员做到,而且条件也很苛刻.而平常的飞行员实际上也只敢半油飞.
新MIG29K改善了结构和气动,使得可以带大重量的弹药.但印度的MIG29K是属于出口中国的DR93那个级别的发动机,增加的推力不到10%,实际上是不是能够达到包票的80%起飞,我看有问题.
但俄罗斯的MIG29K重点比印度的改善了更先进的航电,而且计划中的更大推力的发动机.这才是俄罗斯对MIG29有兴趣的原因.
俄罗斯方面估计,苏霍伊的游说使得俄罗斯海军动心.因为米格的人发誓说新MIG29k可以挂油箱滑,这样一来就和苏33的差距减少了许多.
在2000年的时候,苏霍伊一直想中国推销新发动机的苏33,但中国方面那个时候没有直接的答复,导致苏33升级计划一直无资金继续.
原来计划是增强起落架,改善气动,使得SU33能够达到大航程.但计划资金没有中国投资,所以到现在只是计划.而米格29K有印度投资,加上俄罗斯海军口味的变化,这样,选MIG29k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为什么这东西一出来,俄罗斯方面那么大反应?如果中国投几十亿美圆下去,那俄罗斯海军也可以拥有至少和F-18相当的SU33.但中国人自己搞.这很明显,至少俄海军的苏33升级就成泡影.
其实,战斗机平台,结构,材料,气动这几个东西,苏27是号称修补出来的飞机.而苏33更是无奈之举.这是当时苏联的总体实力决定的.但今天的俄罗斯,技术进步了.如果有钱,至少在平台技术上可以赶上西方八九十年代.而MIG29K有印度的投资,所以搞出来了.而苏33原来冀望的中国,到现在都没有明确表示会买苏33.
在去年年底.苏霍伊对都在象中国海军公关,就为苏33,但中国就是不投资.所以去年中国的三翼面一出来后,俄罗斯方面吐血的大有人在.
不过,俄罗斯人得到了明确的消息,中国那东西目前还不行.现在苏霍伊开始公关倒卖技术了.
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三翼面上高推比的发动机,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把重量减下来.就算比苏27SK重两吨,还是勉强达到满油满挂使用的.
不过,现在三翼面,没发动机可上,这是最大问题所在.当然可以上太行,问题是那个时间不好说.而且要是按目前的TH,那是绝对不敢上舰的.
数据方面,我在楼上引用了老观的,即甲板滑跃并带弹起飞,Su33大约1500公里航程,新29K“带大弹药多于1500公里”。
当然,上述数据未经证实。但是Su33比新29K大得多,所以装舰数量明显少于新29K,不要说Su33载荷航程性能与新29K相当,即使Su33比新29K载荷航程稍强,都不足以弥补这个装舰数量少的硬伤。
技术方面,我在前面的讨论中多次提到了新29K的先进气动设计明显优于Su33的三翼面布局。
既然老观说到了俄罗斯计划自用的新29K优于印度的新29K,我认为俄罗斯用这个新29K代替Su33不可能没有技术上的考虑。这个技术的考虑,我认为主要是:
1、Su33的载荷航程性能不比新29强或者仅仅比新29K强一点。
2、新29K体积小装舰数量大是Su33无法比的优点。
那现在的苏33就没多少优势了.当然,苏33也可以改,但苏霍伊自己不想出钱.而MIG29K新改之后平台水平接近F-18A/B,那用米格在经济上和战斗使用上会有好处.至少不需要靠苏33那样大的机体来保证航程,同时可以多带载机.这个是俄罗斯海军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