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试论汉字的科学性(一) -- 大西洋14
一个汉语专业的南斯拉夫mm在选择外语专业时候,彷徨于汉语和朝鲜语,对她来说,看起来都差不多,都是东方语言
不过她去试听汉语第一课
老师教她一个王字,告诉她
第一横表示天
第三横表示地
中间一横是人
那一竖表示从天到地,都是他的,所以他是王
从此,mm抛弃了朝鲜语,她觉得汉语很好学,然后学着学着就发现上当了,于是十分怀念朝鲜语,总是一横一竖一个圈的整齐划一
但她已经来不及改专业了
只好到中国来继续学,但学着学着又发现,确实很好学……
赋予的不仅是交流工具,而是一种美,你说的对,汉字是有逻辑性和哲理性的。很感慨骄傲,俺们老祖宗能创造出这样的文字
我给老外介绍汉字时,会画一个太阳,然后演变成日字;画SSS 演变成水字;画三个木字,就是森林。。。
一个日,加一个月。。。就是明
。。。。
。。。。
。。。。
所有听我这样解释过的老外,都说:does make sense
不准确性呢?
不准确,是歧义多体现出来的;冗余怎么解?用很多的话表达很少的意思?如果这样,那汉语表现不错,具体可以对比英语中的word和汉语中的字?
当然,这里也有翻译的问题,但除了翻译可能也有汉语的问题。
在出现新事物的时候,英语会造新词,而汉语只能靠词组。英语造新词的坏处是又要记一个新单词,好处是新词表达的含义是绝对准确的,不会有新旧词的联想。而汉语词组的好处是方便记忆,但坏处可能是新词组跟旧词组可能会产生一些关联,造成不必要的联想。
中国人思维模式里有很多类比,动不动就去拿两件事进行比较,而这两件事可能完全不同类,不知道跟汉语或者汉字有没有关系。
可和一目十行没关系吧
不准确的问题我也有体会。但我认为翻译者的素质可能更为关键,毕竟现代人懂多少古文古字?说个例子吧,羟、醛等字,是古字新意,这些字自古就有但译者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可现代人有几个能想起古字并赋予新意呢?另外,个人觉得现代人的汉语写作水平也堪忧,我就是例子,我有的时候话都说不明白。
造词不造字,有好处也有坏处,就看怎么扬长避短了。
类比,不觉得和汉字有关,只是为了帮助理解吧。觉得外国人也很多类比啊。
一目十行,你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内容,如果感兴趣,可以回过头细看
看了思炎mm的中国文化在海外,才知道我这个汉字的科学性不是啥新东东了。确实,给老外讲汉字,肯定会令他们惊奇,有可能引起他们学汉语的兴趣,也是大的好事。
记得我的育女经回帖里有mm的一个,最后两字是“握手”,那就再握一次喽。
握手
毫无疑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韩非子中的名段。但是以我的浅薄古文知识而言,“矛盾”连用似乎在古文中并没见过,而很像是近代从日文借来的两字词(或者是回流),比如:哲学、物理、化学、企业、历史、体操、动员、政策、系统、政党、警察、独裁、单位、关系、成份、物质、条件、意识、概念、直觉、命题、对象、目的、主义、定义、原则、代表、出版、前提、进化、综合、意图、背景、现象、情报、现实、绝对、抽象、肯定、否定、积极、消极、主观、客观、直接、间接、改良、解放、批评、批判、概括、制约、调整……。
“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
矛盾的日文wiki词条
http://ja.wikipedia.org/wiki/%E7%9F%9B%E7%9B%BE
不知可否有人解惑
这个说法不能认同。西方的小学生绝对看不了长篇小说,很简单,词汇量不够。西语的构词法造成词汇的积累很慢。相反,中国孩子看长篇小说的时间比西方孩子要早得多。汉语的词汇是汉字的模块组合,掌握一千基本汉字后,新词汇可以通过意会,积累速度非常快。像水浒这样的书中国小学生可以很愉快地阅读,读完还捎带学会不少新词汇。而相当于水浒的难度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别说小学生了,不是英语专家,根本读不了。
像海底两万里这种小说,里面的海底各种动植物的名字,要是英文版的话,成年人阅读的时候也是半懂不懂。而中文版确实可以让小孩子都能读。无他,汉字的模块组合构词法的优越性。
还有关于“武”字。“止”在甲骨文里代表一个足印,“武”的甲骨文本意是持戈奔跑的形象。“止戈为武”是后人的附会。
英文是开始快,后面慢,
中文是开始慢,以后逐渐加快
http://pinyin.info/readings/texts/moser.html
这篇文章是个美国人写的关于学汉语的困难之处,我觉得很有道理。
英语也有有诗意的单词,比如秋天是Fall我觉得就很美。
英语单词有的也能讲出一堆道理,比如philosophy是爱智慧。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因此我们往那个方向想得少。
阅读速度同语言关系不大。我读英语也能一目十行,关键是找主题句和关键词。
汉语的缺陷在于不够精密,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比已经欧化很多,因此要比古代汉语精密的多,但是在有些地方还是不及英语。
莎士比亚是从中世纪英语到现代英语过渡的时期,许多单词现在已经不用了,许多单词现在仍然用但是意思已经变了,因此对现代读者来说困难很大。现代英语定型的标志是Samuel Johnson编纂第一部英语辞典。你如果读十八世纪的文章或小说(比如鲁宾逊漂流记,格列夫游记)就会感到困难程度大大降低。中国的口语从明朝中期到现在变化不大,因此我们读水浒困难很小。明朝文言文的困难程度我觉得要高于莎士比亚。
很多讨论日语外来词的,足以解惑
提供几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