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砖家的业余教育经验(原载于sonicbbs) -- 砖家

共:💬904 🌺6644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家园 通宝不多也要推。。。赞!!

消费两枚通宝推荐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4;铢钱:4。你,乐善:4;铢钱:-24。本帖花:4

但是这里我们更多讨论的是如何真的学好一样东西,而不仅仅是通过考试。真的学好一样东西的经验对人一辈子都是有利的,而通过考试的经验在考试结束后,基本上就没有价值了。

哪怕就是要通过考试,我觉得,也应该找出比蛮力练习更高效的方法来,这就是这个系列贴的实际意义。

特别赞同您!!!

家园 很赞同这句话

强迫记笔记说明那个数学老师是很糟糕的数学老师——相当赞同。

其实相当多数的老师对待学习方法是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他们口口声声要重视学习方法,但是内心还是迷信蛮干,迷信题海,对使用高效方法学得轻松又好的学生总是抱有敌视和戒心,认为他们会带坏风气,让更多的人不认真读书。本来记不记笔记是一个个人学习习惯问题,但是在这样的老师眼里,就成了区分认真不认真,用功不用功的标志。似乎笔记记得勤,记得多的就是好学生,于是就诞生了我原帖中说的女孩子这样的学生。

家园 二十一、被《读者》戕害的作文

在教那个徐阿姨家的萝莉时,我发现她的思想水平很肤浅很幼稚,一脑袋豆腐渣,这个前面我已经讲过,同时还发现她的写作有如下特点:明明没有什么深刻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丰富细腻的感情,却动不动就“感悟”,牵强附会地要从贫瘠的语言肤浅的思想中去表现“人生的哲理”、“心灵的触动”……这些装腔作势的语言配上低劣的内容,给人非常不舒服的感觉,这让我有了警觉。询问之下不出所料,她的初中语文老师极力推荐学生去看《读者》杂志,并声称该杂志对写作很有帮助。

这不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读者》的受害者,我想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先说说读者这本杂志,当《读者》还叫《读者文摘》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本好杂志,在它出现的初期,以其人文主义的风格和丰富的作品题材,给当时那些刚刚从政治运动的阴影下走出来,但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的人们以徐徐的清风,让人们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情与人文关怀,这也是《读者》能够迅速地成为国内畅销杂志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时代的时候,《读者》却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地扮演“社会救世主”的角色,贩卖“人文”、“民主”、“自由”、“博爱”、“人道主义”、“温情”、“心灵关怀”……等陈词滥调。我不是说这些词不好,但《读者》却把这些词符号化、信仰化、意识形态化,把原本朴实的真理变成了意识形态和宗教仪式化的说教,变成了连小资情调都说不上的“伪小资情调”。《读者》的文章越来越虚伪造作,越来越喜欢煽情骗取眼泪,甚至为了煽情可以编造谎言,可以不顾历史事实和自然科学规律,还自以为自己是在给社会以“最温暖的人文关怀”。在很多人眼里,《读者》的文章已经成为一种体例——《读者》体,其矫揉造作虚伪煽情的泛酸文风已经被固定化了。

而《读者》的读者,大多缺乏社会常识和科学素养,容易被粗糙的“读者体”文字所感染,醉心于编造出来的廉价的煽情故事,满足于“管他真的假的,先感动一把再说”的心态。说到底,《读者》已经异化为一本纯粹的低档消遣读物,供那些读者自我感动自我陶醉,似乎在泪眼婆娑之中,自己也变得高尚了,也变得有“人文主义情怀”了,自己廉价的感动在其内心,无疑已是“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一句话,不管你是泼妇还是荡妇,只要你捧上一本《读者》,立马就洗白成善人,成了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摆脱了低级趣味的人”。

如今的这些语文老师,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他们(或者说是“她们”)没有广阔的社会视野,没有丰富的思想,没有起码的社会知识和科学素养。他们所谓的“文学修养”,就是《读者》之类的下三流煽情文字。因为内心的贫瘠,她们把虚伪当做高尚,把煽情当做感动,无视文学的浩瀚书海,却捧着一本《读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作为个人,你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不多指责,但是她们却把这种低俗的审美观教给了学生。前面我已经讲过,写作关键是思想的表达,思想的来源是生活,而推荐学生看《读者》却让学生误入歧途:不愿去接触生活,不愿去思考社会问题,却瞥脚地模仿《读者》的煽情文风去写文章,结果作文水平可想而知。

关键词(Tags): #《读者》#阅读#作文#虚伪#煽情通宝推:林风清逸,猪啊猪,franky9,玉垒关2,苏北,金银木,
家园 我的辅导工作其实更多的是针对家长做的

但实事求是地说,要说服家长,希望家长配合,真的是太难太难了。

很多家长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待学习严重缺乏经验,这并不要紧,关键是,他们自己毫无学习的愿望,就希望用出钱等方式让别人干,他们享现成的,要么就是自以为是不懂装懂,盲目从众随大流。

家园 小时候看《读者》确实很受感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渐渐觉得《读者》有些不对味儿了,后来就只看里面的笑话和漫画了

家园 那说明你成熟了

不再把廉价的感动当高尚了

家园 现在很多都是家长自己折腾出来的

刚刚在新华网上看到这么个报道

中国网事:“变态娘”热帖引教育误区忧思

想想现在的这些小学生的家长们,基本上应该是75年左右出生的人,应该是没有受到政治运动而耽误学习的一代人,按说他们都应该理解并亲身经历过整个现代化教育。他们在对他们孩子的教育应该有有他们自己的东西,可是我看到的都是我父母那一代(50、60后)的教育方式在他们身上的重复,甚至是变本加厉。

喜欢让孩子去参加他们自己都不能理解的所谓提高班,自己都不知道要学什么,然后还一个劲的说中国的教育怎么怎么不好。再赶上有的人自己本身就不求上进,自己什么都不想学就希望能钻空子就成。跟他们在一起就听听他们的抱怨,然后在给点同情,就很能得到他们的认同。真要问他们要学什么,能学什么,怎么学,那才真叫一问三不知。

家园 跑题了,本来是在谈教育,可这篇成了《读者》批判专文了

建议作为番外篇,不纳入排名序列

家园 也不能算跑题

因为现在写作教学中有很多语文老师在推荐学生看《读者》,说这能提高写作水平。我写这篇就是告诉大家要警惕,不要听信老师这样的鼓动。

家园 期待!
家园 够厉害了,我第一次打太极一章,一天可打不好

爬高楼爬到这里。要知道我在河里跆拳道界也算是数得着的,在下黑带一段;其实我不主张小学以前的孩子练跆拳道,因为他们还未必能理解教练的指示和命令,约束自己的能力还不强。不过,因人而异。

虽然这是最简单的一个套路,也不是说学会就能学会的,我教师弟妹时见过20分钟学不会前4个动作的人,就算你是带着你儿子练,一天学会也很厉害了;不过品势的节奏感还未必就有。就算如此,一个幼儿园小孩能在两次跆拳道课间隙后,把刚学的品势太极一章完整打出来,足以获得教练的表扬,没法不表扬,我在也得一起鼓掌。

也真亏用这种狠招能教会,就怕他越打越晕就糟了;毕竟这个品势您还辅导得了。其实我的办法是分段学,学会一段(比如前6个动作,让他不停的打好多遍,身体把感觉都记住了,再教下一段,以此类推),这样比较好。

家园 我们九月份要读小学了

要不要继续学下去我有点犹豫不决。

家园 数理化是有道理在的,也就是有逻辑性。语言没有逻辑性,只有

约定俗成。所以必然需要大量时间学习。当然语言有规律,只是任何语言规律也都有特例,而这些特例被应用的情况可能并不少见,所以教学范畴比较难划定。

另一个英语教学的难点是词汇量,在国外,即便是幼儿园读物,其实很多词我们中国人都不常见,对老师的词汇量要求很高。另外英文的专业词汇和形容词比一般我们中文的要多得多。

既然没有逻辑性,死记硬背就会相当的吃力,应付考试可以用,平时的教学这样办就不好了。英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短板在于资料少,主要靠文字资料,也就是看。而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一般英语教学主要花时间在读上了,本来是四种感官交互认知的,现在只靠一种,当然效果比较差。听和读一般可以结合起来,写和说可以结合。最好一堂课,一个内容这四种方式都用上。而且要长期,反复的触及到同一个词或知识点。

家园 现在学到什么带了?

我学的太晚,高一才开始学,像他这种很早开始学的比我可强多了。

虽然说不一定要功利,但是有时有枣没枣打一杆子也不坏的,反正不期望它掉下来。您是住直辖市吗?是就非常有利。如果学好了这可是个高考加分项,考初高中可能也能管点儿用,如果坚持学,孩子又开窍的话,到小学五六年级可就能看出成果了。

您要是有什么问题的话,QQ什么的告诉我,在下虽然是个老二把刀,但是也能帮上点忙。

家园 正在蓝带升咖啡带

我们有个缺陷是个子矮,搞实战明显吃亏。他实战的优点是气势足,经常追着对手(也是小孩)满场逃。

上小学学业压力就大了,估计坚持不了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