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什么都顺利,结果可预测。
还是银英好啊,变态得很符合现实么。
而且我看了之后出了轮子们,觉得他书里说的有些东西很符合么。
****************************************
注: 原第三章 动荡瓶颈期 改为 《第3季 多事之秋》
原 第三章 动荡瓶颈期 -- 3.1 盛世危局 改为 《第3季 第1章 盛世危局》
第三章 动荡瓶颈期 -- 3.2 太平天子 改为 《第3季 第2章 太平天子》
数日不写东西,手变生了,于是决定先写两条轶事。虽然可信度不高,却颇能表现萨珊朝廷的统治风格。
****************************************
《塔巴里史》中,记载了关于太祖阿尔达希尔一世、太宗沙普尔一世、第三代国君霍尔米兹德一世之间的两个故事,内容很黄很暴力,请读者不喜勿读,笔者尽量以直译来叙述。
故事一是关于太祖和太宗的。太祖的祖先萨珊曾发誓,要求他的子孙杀光安息皇室的所有成员,男女无论、老少孑遗(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将来也会报此大仇?)。太祖率军占领泰西封之后,将安息皇宫团团围住,然后严格履行祖先的誓言,屠杀安息的凤子龙孙们。在这些皇族之中,唯一的漏网之鱼是一位名叫Myrod的公主,她早早换上侍女的服装,希冀混水摸鱼逃过这一劫。太祖提剑入宫之后,遇到了Myrod,被她惊人的美貌所吸引。
太祖问Myrod曰:【汝系何人?】
Myrod对曰:【王宫侍女耳。】
问:【汝为处女,抑或寡妇?】
曰:【处女也。】
太祖大悦,遂幸之,纳为妃,甚见宠遇,已而有身。
与萨珊宫中众多的美女相比,Myrod不仅仅年轻貌美,她高贵的气质很快就引起了皇帝、其他后妃以及宦官、宫女们的侧目,加上她恃宠生娇,以为怀上龙种就有了护身符,嘴上没了把门的,以致暴露了她的安息公主身份。闻听此事后,太祖召来年事已高的心腹家臣Hargand,对向他说:【虽然朕非常宠爱Myrod,可朕毕竟是萨珊的子孙,必须履行祖先的誓言,朕令你把她带走,让她从人世间消失。】
Hargand带着哭哭啼啼、披发赤足的Myrod出宫的路上,这位前朝公主五步一徘徊,要太祖和Hargand看在腹中胎儿的面子上,饶自己不死。离开了皇宫,Hargand找来妇产科医生查验Myrod是否真的怀孕了,得到肯定答复后,Hargand没有杀死Myrod,而是将其藏在家里的地下室中,没让任何男性家人知道此事,再把此事经过写下来并封装在一个盒子里。办完这一切,他到太祖驾前复命:【如陛下圣旨,Myrod已经去了地下(郑庄公黄泉见母?)。微臣记下并封装了行刑经过,请陛下在盒子上加盖御用封印并收藏到皇家档案馆,以备来日复核】。心如刀绞的太祖没有心情打开盒子查看,只命令有司按Hargand的要求照做。
数月后Myrod生下一个健康强壮的男婴,Hargand为他取名为沙普尔(Shapur),意为国王之子。沙普尔长大后,Hargand为他聘请教师,让他习文学武,接受最好的教育。转眼间10多年过去了,太祖阿尔达希尔的帝国越来越大,荣誉与财富与日俱增,可他膝下一直无子。直到某一日,太祖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奈何?】闻听此言的Hargand立即上前说:【陛下实有子】,随即将前因后果陈述一遍(纪贵妃与弘治?)。见太祖将信将疑,Hargand又说,此事的经过都详细记载在当年上呈的述职报告上,不信可以现在验看。太祖当即命人拿来当年封印的盒子,打开一看果然如Hargand所说。太祖大喜,可是认子归宗之事,是关系到帝国千秋万代的大事,还需慎重处置。于是太祖命令Hargand,把那孩子和另外99名年龄相同、体格相似的男孩,穿上同样的衣服带入皇宫。皇帝不要Hargand做任何暗示,而要用自己的眼睛,在这100个孩子中寻找儿子。
就这样,100少年被带到皇帝驾前,太祖只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自己的儿子,可他依然不动声色,要做进一步确认。他让男孩们分成两队,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打马球,太祖则端坐在王宫中的宝座上观看。于是少年们跨上骏马、抡起球杆,人喊马嘶的玩得热火朝天。打着打着,不知是谁,一杆子把马球打出球场,那球咕噜噜滚进王宫深处,没了球,球赛自然打不下去了,少年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喧闹的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这时,那个疑似为皇子的少年大大方方的登堂入殿,捡起马球往外就走,浑身热流涌动的太祖强作镇静的开口了:【你叫什么名字?】,少年从容对曰:【沙普尔(国王之子)】。太祖站起身来,拉着沙普尔的手,对臣工们宣布沙普尔就是他的儿子,这个身兼萨珊、安息两大皇族血统的少年也是帝国继承人。
故事二是关于沙普尔和霍尔米兹德父子的。太祖打天下的过程中,听星象家和预言家们说,地方诸侯Mihrak的后代将统治世界。从名字看,这位诸侯可能身兼太阳神密特拉祭司。于是太祖发兵击破了Mihrak的藩国,并下令将其家族成员赶尽杀绝。但是Mihrak的一个女儿却逃脱了这场大屠杀,这位郡主不仅聪明、美丽而且非常强壮,她化妆为男人逃进沙漠,在那里一群牧羊人接纳了她(白雪公主与七矮人?)。
一天,身为皇子的沙普尔与随从们深入沙漠狩猎,一通猛冲猛打之后,沙普尔发现自己与其他人走散了,沙漠中的酷热又让他干渴难耐。经过一番苦苦寻找,他发现了牧人的帐篷,在这里他讨来水,咕嘟咕嘟连灌数碗之后,才发现眼前的牧人主妇其实是个容貌美丽、体态婀娜、气质高雅、强健有力的少女。就在他惊诧的合不拢嘴的时候,牧人们回来了。财大气粗的沙普尔对牧人们提出,要把眼前的美少女买走。在征询了少女的态度后,牧人们对沙普尔严肃指出,这女孩是他们中的一员,不是任意买卖的女奴,要带走可以,但你们必须结婚。色迷心窍的沙普尔立刻满口答应,于是他们在帐篷中结婚了。
沙普尔满心欢喜的带着美丽新娘回到太子东宫,他的新婚妻子这才知道老公居然是皇太子。到了晚上,精虫上头的沙普尔要与妻子圆房,遭到了妻子的坚决拒绝,自恃身强力壮、武艺高强的沙普尔决定用强,可一动手才知道妻子力气很大,又善于摔跤,将气势汹汹、欲火中烧的老公摔得鼻青脸肿。类似的事情日后又发生多次,既让沙普尔非常烦恼,又激起了他更强烈的占有欲。最终沙普尔见硬的不行,决定改用软功,他指出圆房是夫妻双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既然你嫁给了我,就该履行义务,否则干吗同意嫁给我,不带这么忽悠人的。妻子叹了口气说:【我其实是Mihrak的女儿,令尊阿尔达希尔诛杀了我全家,我这么做其实是为你好,怕你的坏脾气老爹牵连你。】闻听此言,沙普尔来了精神,立刻指天画地的起誓发愿,这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一定守口如瓶绝不让他人知道云云。郡主又叹了口气,沙普尔见老婆心意松动,知道机会来了,便赶紧爬上床,将其推到……
之后不久郡主生下了霍尔米兹德,但沙普尔对外隐瞒了妻子的身份和孩子的出世,直到数年后的一天,太祖不请自来突然光临太子东宫,他走进儿子的房间刚坐下,就见一个手持马球杆的健壮小男孩,边跑边叫的追逐着一个马球,冲进房间跑到太祖身边。太祖只一眼,就从男孩的脸型、身材和气质认定,这是他的家族成员。于是他轻声细语的问男孩,沙普尔在哪。闻讯而来的沙普尔见到老爹赶紧跪下,一五一十的招认他与郡主的糗事,太祖看着孙子霍尔米兹德,才明白Mihrak的后代将统治世界的预言的涵义,兴高采烈的接纳了这个孙子,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霍尔米兹德一世。
电影《特洛伊》中,是两个眼皮上各放一个钱币,然后火化。当时我还想,遗体火葬的话,两个钱币肯定烧化了,Charon 能收到吗。
田中根据读者反应随时修改设定。例如当初银英根本没打算写那么多册,所以吉死得特别早,最初还打算早早杀杨换用尤利安呢
一般还是塞嘴里,到后来东正教时期也延续了这个仪式,不过不是为了冥河摆渡了,而是为了防死人复活变吸血鬼。也不塞钱了,塞圣饼或者大蒜
虽说可能有基督教的夸大,但他自己选择的接班人发动大规模内战,他的政治设想几乎全部破灭,尤其是基督教的复兴,他死去仅仅一年后米兰敕令就出台了。
他临终的那个遗言是莱茵哈特称王图霸的重要动力,倒是杨威利的死太窝囊了点。
书剑恩仇录里面不就说的是这个传说;
另外还有传说元朝皇帝是南宋皇帝遗腹子啥的
估计都是被征服民族的精神胜利法
朱棣谣传是元顺帝妃子拖油瓶的,这个据说是为了给替他效力的蒙古人一个台阶下,似乎不在此列
是为了团结安息残存势力所制造的神话,因为萨珊一起家就在和罗马打仗,一味屠杀安息原有势力很容易引起反弹,由于萨珊和安息的宗教体系不同,不能用神的示意简单压倒,制造这个血缘故事可以安抚这些人。
ps:沙普尔死后政局的长期动荡就反映了当时萨珊王位的继任并不是那么让贵族群体信服。
萨珊帝国第三代皇帝霍尔米兹德一世在位只有一年多,《塔巴里史》记载的更精确,为1年零10天。他的皇帝生涯中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对帕尔米拉帝国的处置。继亚美尼亚灭亡之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再一次没了缓冲国。这样罗马、萨珊两国都必须直面对方的兵锋,对于国力较弱,又十多年没打大仗的萨珊帝国来说,其国防局势显得更为不妙。我们很快就能看到,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对于萨珊帝国的内政、外交的恶劣而深远的影响。
按本文的惯例,笔者给他的谥号是【康帝】,按苏洵的《谥法总论》,【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他的太平治世比较符合【康】。霍尔米兹德一世的功业不足、在位时间又太短,所以笔者没有给他庙号,他成了本文中第一位没有庙号的皇帝。
===== 现代西亚各国,波斯湾西部的小岛国就是巴林 =====
273年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帝位的,不是他的儿孙,而是他的弟弟巴赫兰(Bahram),史称巴赫兰一世(Bahram I)。巴赫兰的原型是Varahran、Vahram、Varanes,是祆教中的专有名词,在巴列维文(Pahlavi)中意为胜利(Victory)。Bahram是该词的阿拉伯文变形,另一个变形是Bahrain,即波斯湾西部的小岛国巴林。不过巴林(Bahrain)是纯阿拉伯语,意为【两个海洋】(two seas),与巴列维文中的胜利是否有暗合,是个有趣的话题,巴林恰好地处伊朗的波斯湾对面,长期受波斯帝国或波斯化国家的政治统治和文化影响,很难相信这两个词的相似是个巧合。
===== 巴赫兰一世的银币 =====
与每位萨珊皇帝一样,巴赫兰一世也发行了自己的银币。银币正面文字为:【信仰的捍卫者,马兹达的信徒,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来自上天的雅利安人的后裔】(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 of celetial Aryan origins)。硕大王冠上有放射光芒状巨大垭齿,象征着太阳神密特拉。王冠侧面有护耳,Oyrmbos (皇冠上面的球状物)为丝绸制成,胡子和头发用丝带扎起,脖子上有宝石项链,斗篷或者上装前方没有扎起,而是敞开露出胸膛。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巴赫兰之火】。坛的左侧是头戴皇冠的巴赫兰,左侧是头戴太阳神密特拉冠的教士。俩人背对火坛,一手持矛,一手握悬挂于腰间的剑柄。
例行公事的介绍了巴赫兰一世的基本背景后,笔者要讨论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就是作为萨珊建国以来第一位非父死子继的皇帝,巴赫兰一世的这次兄终弟及是不是正常的呢?虽然各种史料都没说霍尔米兹德是否有儿子,不过纵观整个萨珊帝国的历史,几乎没有绝嗣的成年皇帝,因此笔者臆测霍尔米兹德有儿子。在回答巴赫兰一世即位之谜前,不得不先说说萨珊帝国的皇子分封制度和继承制度。
在古代世界历史上,除了奥斯曼帝国独特的卡农制度,绝大多数君主制国家都对皇子实行分封制。笔者大致将其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分国制,即老皇帝将国家大致平分给几个儿子,老皇帝去世就意味着国家分裂,分裂出来的几个国家互不统属,例如罗马帝国提奥多西大帝将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导致帝国分裂;又如法兰克帝国被查理曼的三个孙子分为三块,赵武灵王也曾打算将赵国分给两个儿子。二是分封制,即老皇帝的一个儿子拥有至少名义的宗主权,其余儿子去地方上的封国做藩王。这种制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制度,中国的两周、两汉、明朝都实行这一制度,大蒙古帝国早期也是这么做的,名义上有一位大汗为共主,宗王们各有自己的兀鲁思。藩王们的头衔、封地世袭,只有没有大的过错,藩王们的头衔和封地世代沿袭不变。最后一种我称之为封王制,皇子们只拥有王爵头衔,并无封地,王爷们是否拥有实权要看皇帝是否授予他们实职,中国的中晚唐、宋、清都是这种制度。两晋、南北朝的封王制度,可算做第2、3种制度的结合。
君主制国家的继承制度,我归纳为4种。一是明确建储制度,老皇帝在去世前就明确指定继承人,例如中国的嫡长子制度。二是明确不建储制度,老皇帝生前不指定继承人,这在伊斯兰国家尤其多见。在奥斯曼帝国早期,甚至形成了老皇帝死后,谁先赶到首都谁就当皇帝的惯例。三是老皇帝生前暗示谁做继承人,死后由贵族大会确认,最典型的是大蒙古帝国早期的忽里台制度。成吉思汗暗示由窝阔台即位,可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托雷以监国身份拖着不交权,直到召开忽里台窝阔台才正式登基。最后一种是秘密建储制度,清朝雍正之后实行,乾隆、嘉庆、道光、咸丰4代都是这么即位的,大概在世界上都独一无二。
萨珊帝国的相应制度非常有特点,对皇子们实行分封制,除了一位皇子继承皇位之外,其余都封为王/沙,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地或曰藩国。萨珊皇帝的正式称号有两种,一是早期的【伊朗王中王】,二是太宗沙普尔晚年才启用的【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霍尔米兹德一世、巴赫兰一世都使用后一种称号,但随着帝国的中衰,巴赫兰一世之后的许多皇帝放弃了【非伊朗的王中王】的头衔,恢复为早期的【伊朗王中王】。按萨珊帝国的头衔惯例,帝国每征服一个新地区,都会分封一位皇子去做藩王,例如太宗沙普尔一世征服亚美尼亚后,分封长子霍尔米兹德一世为【亚美尼亚王/亚美尼亚沙】 (Armenshah),征服印度河口一带后,封幼子泥涅师为【塞人王】(Sakashah),太祖、太宗还分封远支皇族去更边远的印度,做贵霜沙(Kushanshah)。至于皇子们是去封地上任还是坐镇京城遥领,这就不一定了,一般来说只要皇子的年龄够大,就会去藩国上任。所以萨珊皇帝的头衔很简单,就是王中王,而不像后世欧洲君主那样,每征服一块新领地,就给自己加一段头衔。如俄国沙皇身兼俄国凯撒、波兰国王、芬兰大公等一大串君主,这种头衔制度本身就是帝国分裂的隐患。这种事在萨珊帝国不会上演,【王中王】头衔简洁明了而且名副其实。
根据残缺的石刻铭文,太祖朝至少册封了4位藩王,藩国分别在木鹿、呼罗珊、克尔曼和锡斯坦。
太宗朝册封过两批藩王,第一批有3位,都是太宗的弟弟或稍远支宗亲,从名字和封地来看,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太祖朝册封过的,要么被太宗改了封地,要么重申了封号和封地,一个叫阿尔达希尔的御弟做克尔曼王,另一个阿尔达希尔做阿狄亚贝尼王(伊拉克北部),一个远亲Amazasp做格鲁吉亚王。
第二批是太宗的4个儿子,长子霍尔米兹德一世为亚美尼亚王,次子沙普尔为查拉塞尼王,三子巴赫兰一世为吉兰王,幼子泥涅师为塞人王。
===== 太祖、太宗朝藩国形势图。深红色是太祖分封的4藩国,绿色是太宗分封或重申的3藩国,蓝黑色是太宗4个儿子的藩国 =====
除了边远的贵霜沙只是名义听命于朝廷,实际完全独立外,皇帝对各个藩国的控制力度相当大,其控制方式介乎周天子对诸侯,汉初皇帝对同姓王的控制力度之间。大致可以归纳为3点:
1 藩王们在藩国有足够的权力,军政财权一把抓,还能铸造钱币,比私自铸钱煮盐的吴王刘濞权力大得多。
2 王爵世袭,再通过祆教的种姓制度,使得藩王们世代享有高位。
3 封地不固定,藩王会被朝廷平级调动,这样藩王在封地的势力,就不会因为世袭而日益巩固,导致尾大不掉使得帝国分裂。例如霍尔米兹德一世即位前是亚美尼亚王,他入朝为帝后,亚美尼亚王位空缺,也可能亚美尼亚由霍尔米兹德直辖。巴赫兰一世即位后,他的弟弟、原塞人王泥涅师被调任为亚美尼亚王。
萨珊帝国的继承制度,从前三代皇帝的继承来看,大致是老皇帝生前就指定了继承人,让继承人先担任副王,与父亲共治,老皇帝死后副王接班,太宗、霍尔米兹德一世都是这么即位的,巴赫兰一世没走这条路。这种指定和任命,绝非皇帝一人就能决定,而是要贵族和博士两大集团或者种姓都表态、同意才行。只不过太宗、霍尔米兹德一世都是皇子中深孚众望的佼佼者,这一过程并不那么明显而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不妨穿越一下做个假设。朱元璋打下天下当了皇帝,虽然儿子们还小,老朱仍然册封儿子们当藩王,其中朱棣是燕王。等朱棣16岁在首都南京结了婚,就去北平就藩,兼任北方局书记。干了10年之后,军政文教方面都有可观之处,为了防止他在河北坐大,老朱平级调他去四川,担任西南局书记,四川是古蜀国所在,可以改朱棣的头衔为蜀王,也可以为了避免麻烦让他继续使用燕王头衔,老朱的其余儿子也照此办理。等老朱年事已高,需要册立太子的时候,老朱找来文官代表李善长、武将代表徐达、常遇春,文化界代表曲阜的衍圣公,道教代表龙虎山的张天师,佛教界代表少林寺的方证大师来南京。老朱拿出长孙朱允炆、秦王、晋王、燕王等诸位皇子皇孙的军政绩效,大家畅所欲言,讨论谁最合适继承大统,经过大家公议、老朱认可,认为燕王朱棣最合适,于是老朱下旨召朱棣进京担任副帝兼太子,等老朱死了副帝朱棣顺利接班。
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新皇帝是各方势力都认可的人物,能力肯定不会太差,幼年即位的君主也很少,在权力分配格局中,皇帝的角色至少是贵族、博士两大集团或种姓联席会议主席,不会被臣下架空而导致权力丧失,有权势的贵族受到其他僧俗贵族的牵制,不可能推翻皇帝取而代之,断绝了王莽、杨坚产生的土壤。新皇帝是公议产生的,落选者即使心怀不满,也会因为这是制度造成的,不得不服从,谁敢作乱谁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天下共讨之。因此,纵观萨珊帝国将近40位皇帝,除了亡国前夕的一票短命皇帝,几乎没有无能之辈,连平庸之君都少见,整体素质很高,笔者认为与中国的西汉相当,远超唐朝。另一方面,作为贵族、博士共同推举出的人物,新君的权力受到很大制约,即使有昏暴之辈,也得忍着不能发作。
缺点在于新君登基依赖贵族、博士的背书,因此几乎每位皇帝即位后,都要补偿贵族、博士们拥戴之功,而向他们做出权力、利益的退让,导致贵族、博士的权利越来越大,到了帝国建立260年,积弊越来越深的时候,居和多一世(卡瓦德一世,484~531)皇帝已经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实行较为深刻的变革了,居和多想干一番事业,只能借助或者赞助自下而上的马兹达克运动(我想起了红卫兵),进而求助于嚈哒的外力支持,为此帝国陷入更大的动荡。待居和多一世、库萨和一世利用马兹达克运动和嚈哒,沉重打击了旧有的僧俗势力,真正建立起典型的中国式乾纲独断之后,缺少制约的巨大皇权,反而产生了库萨和二世这样的好大喜功、好动乱民的隋炀帝型君主,导致帝国攀上辉煌顶峰后迅速崩溃。
由萨珊皇帝的产生机制可以看出,萨珊早期和中期皇帝的天然权力十分有限,受到很大制约。《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宗教文化,戎是军事外交,在萨珊帝国分别对应博士、贵族两大集团和种姓。一位皇帝能获得多大权力,还要看他即位后在祀戎两方面的表现,能从博士、贵族们手中攫取多少权力。
说道霍尔米兹德一世与巴赫兰一世的兄终弟及,是不是正常的权力交接,首先得看霍尔米兹德一世在祀戎两方面做得如何。
1 祀。这方面霍尔米兹德做的非常不好,他本人的宗教信仰就很可疑,笔者怀疑他是个基督徒。在宗教政策上,他也没有清算太宗朝重臣摩尼,只是将其赶出泰西封了事。他的暧昧宗教信仰和态度,无疑遭到博士集团的极大反感,必欲除掉他而后快。
2 戎。如果霍尔米兹德能有其父的赫赫武功,为掌握枪杆子的贵族们带来足够的财富和荣耀,博士们也将无可奈何。从太祖建国起,以七大家族为首的贵族们的权利就很大,帝国的军事核心,就是由贵族们组成的精英重骑兵。太宗组建了万人不死军,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可依然未能从根本上撼动贵族们在军政方面的巨大特权。如果我们盘点一下太祖以来的历次战役,除了胜多败少之外,我们可以发现2个规律:一是大规模战事,基本上是7年一次。二是持续时间都不长,一般都在一年内结束。《晋书 宣帝本纪》记载道,司马懿的辽东攻略为【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萨珊帝国的历次战争也基本是这样的节奏。这样的战争节奏,既能让贵族们在战争发财,又能让这些好勇斗狠的家伙流血牺牲,削弱他们的人数和势力,却不至于从根本上打击贵族们的根基。
260年之后,帝国的对外战争基本结束,到霍尔米兹德去世时,已有13年,折合2个七年周期,嗜血好斗又精力过剩的贵族们,必然对霍尔米兹德非常不满,既然没有公战,那就只好在国内私斗了。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非常失败,就帕尔米拉政策来说,上策是大力支持帕尔米拉,与被围于帕尔米拉城的芝诺比娅女皇内外夹击,击破远道而来的奥勒良,进入将帕尔米拉帝国变成自己的附庸。中策是出兵帮助罗马灭亡帕尔米拉,大家一块打落水狗,一块吃女皇的豆腐,还能给罗马帝国卖好。下策是坐视帕尔米拉帝国灭亡,毕竟他们曾经进犯萨珊帝国,令先帝沙普尔蒙羞。霍尔米兹德的做法很令我费解,他先派一点兵马支援坐困愁城的芝诺比娅女皇,得罪了罗马帝国,之后又送一辆御用战车给奥勒良示好,并与后者签订和平友好条约。这样颠三倒四的外交,不仅两头得罪、毫无好处,还招致天下人笑话。事实上奥勒良对萨珊帝国毫不领情,他把霍尔米兹德赠送的战车当成战利品,在凯旋式上展出以炫耀武功,275年奥勒良更是撕毁条约准备讨伐萨珊,要不是奥勒良被自己人干掉,萨珊帝国能否躲过这一劫都很难说。
综上所述,霍尔米兹德的对外政策、宗教态度,都首鼠两端,非常暧昧,最后搞得谁都讨厌他,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说完霍尔米兹德,我们再看看巴赫兰一世的作为,与他的亡兄有何区别。
1 祀。巴赫兰显然对祆教十分虔诚,他的王冠是以太阳神密特拉为主题的,说明他至少表面上是一个正统的祆教徒。巴赫兰一生中最著名的作为,莫过于对摩尼和摩尼教的处理。霍尔米兹德在位期间,摩尼被请出泰西封礼送到巴比伦居住。巴赫兰一世即位后,摩尼一度恢复了人身自由,他离开巴比伦顺底格里斯河而下,去了霍尔米兹德新建的城市阿瓦士(Ahwaz),短暂盘桓后,他打算去帝国东北方,也就是摩尼教老巢呼罗珊。显然巴赫兰和朝廷对他的行止十分警惕,禁止他远行,于是摩尼转而继续南下去往两河河口的查拉塞尼地区。
查拉塞尼本是太宗次子沙普尔的藩国,这位沙普尔是太宗四个儿子中唯一死在太宗前面的,可他留下了若干儿女,所以此时的查拉塞尼应该是巴赫兰某个侄子统治下的藩国,当年摩尼就是被太宗的弟弟卑路斯推荐给太宗而发迹的,摩尼来到查拉塞尼,很可能是故技重施,企图利用皇亲的面子寻求庇护。然而巴赫兰没给侄子面子,将摩尼召回泰西封并软禁起来,接着严厉打击摩尼教,焚烧经卷、迫害教徒,盛极一时的摩尼教被迫转入地下。关于摩尼的死,有两种说法:
A 瘐死狱中。摩尼去世于276年,此时他60高龄了,即使摩尼不受肉体折磨,眼看自己的宗教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并转入地下,以他的年龄和心理上的挫折感,也很难再多活几年。
B 巴赫兰下令活剥摩尼的人皮,然后将血肉模糊却还活着的摩尼钉死在十字架上,最后把实草的摩尼皮囊悬挂在贡德沙普尔的城门上。这个死刑可以拆解为三个步骤,前两个步骤是剥皮和钉十字架,这个死法与死在亚美尼亚的圣巴托罗买相同,而霍尔米兹德又长期担任亚美尼亚王,很难相信这一切都是巧合。即使圣巴托罗买的事迹属于虚构,且形成更晚,笔者也认为虚构者多少受了摩尼之死的影响。最后一个步骤也不容忽视,有些中文史料说,摩尼被【悬挂在”贡迪萨波尔门”上示众】,字面上好像泰西封有个城门叫【贡迪萨波尔门】,实则这是翻译错误,外文资料的本意是【贡德沙普尔城】(Gundeshapur)的某个城门。前文说过【贡德沙普尔城】是太宗沙普尔在胡泽斯坦地区新建的城市,位于古都苏萨附近,这个城门也因此得名为【摩尼门】。胡泽斯坦与西面的查拉塞尼藩国相邻,而摩尼又曾企图在查拉塞尼寻求庇护,由此可见,同处两河下游的胡泽斯坦和查拉塞尼一定是摩尼教流传较广的地区,巴赫兰如此残忍的处死摩尼并示众,既是震慑这里的摩尼教徒,也是对查拉塞尼王室的严重警告。
2 戎。巴赫兰一世也是一位太平天子,没有记载他发动外战,或者遭到外敌入侵的史料。反倒是奥勒良的未遂东征,发生在他的治下。军事贵族们对他也不会太满意,可相比于霍尔米兹德一世莫名其妙的外交政策,巴赫兰的不作为反而强得多。
除了上述两大国务,有2个细节值得注意。多才多艺的太宗沙普尔,可能是闲的蛋疼,他给儿子们设计了圣火坛,其中包括巴赫兰的长兄霍尔米兹德、幼弟泥涅师,偏偏太宗没给巴赫兰设计火坛,所以巴赫兰的母亲的出身可能不高。再从太宗对4个儿子的分封来看,最重要的是霍尔米兹德的亚美尼亚藩国,最富庶的是沙普尔的查拉塞尼藩国,最大的是泥涅师的塞人藩国,最穷最弱的就是巴赫兰一世的吉兰。种种迹象表明,巴赫兰一世是个弱势君主。
分析了这么多,笔者的结论是,巴赫兰一世的接班,是不正常的,甚至可以说是篡位。其根源在于沙普尔晚年的作为,包括他推行摩尼教和对外不作为,这些都惹得博士们和贵族们的不满,可太宗是个强势君主,他功勋卓著,能力超群,还能够有效压制僧俗势力。霍尔米兹德长期担任亚美尼亚王,本就缺乏在泰西封的班底和人气,他对太宗的萧规曹随和对外政策的失误,终于招致反对派的强力反弹,霍尔米兹德在位只有一年,就被推翻或暗害,即使霍尔米兹德是自然死亡,笔者也认为反对派剥夺了他的后代的继承权,转而由他的弟弟巴赫兰一世即位。退一步说,即使霍尔米兹德一世是正常死亡,他也没有儿子,巴赫兰一世对其父、其兄内外政策的严厉清算,也是萨珊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既然贵族和博士们开了废立皇帝的恶劣先例,权贵们再无所忌惮。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乱像初现》。
在中国,纳前朝公主为后妃很多见,例如北魏册立慕容、赫连家公主为皇后,唐太宗纳隋炀帝的女儿江都公主为妃等等。
萨珊朝显然不这么想,男女统统杀掉,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
如果历史记录比较“妖”,估计都是在掩饰什么见不得光的东西。
安息和萨删中央集权都不是很强,这样看,曹操211年击败马超,又在西部清剿了一二十年把残余赶到中亚去可能性还是不小的。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下诏书勒令刚立国的萨删交出马超族人也就说的过去了。
环球时报的记者应该还可以相信一下吧。
亚美尼亚史书记载他们祖先来自中国
既然苏里本人承认当地所有姓马米科尼扬的人先祖是中国人,那么他们到底是谁的后代呢?带着苏里的委托,我开始查找有关马米科尼扬家族的情况。据苏里介绍,记载其祖先来自中国的古籍是亚美尼亚古代著名历史学家莫夫谢斯·霍列纳齐著的《亚美尼亚史》。
《亚美尼亚史》明确记载,马米科尼扬家族的始祖名为马抗(也译马姆贡),公元三世纪由中国迁徙而来。马抗自称其父为中国一位国王,名叫阿尔博克,他因罪而出走波斯。当时为了追杀马抗,中国皇帝曾派特使来到波斯,并扬言如波斯不交出马抗,就对其发动战争。当时波斯萨珊王朝的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不想交出马抗,也不想因此得罪中国,就让马抗投奔其属国——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国王特尔达特二世收留了马抗。后来,马抗因战功获得亚美尼亚国王的欢心。于是,国王就按亚美尼亚姓氏的习惯,赐马抗姓马米科尼扬,亚美尼亚的马氏家族从此开始。
《亚美尼亚史》是亚美尼亚史籍的开山之作,莫夫谢斯在亚美尼亚也有“史学之父”的美誉,他大约生活在公元五世纪,距离马抗来亚美尼亚仅200年左右,这段史实应该可信。
中国史学家找到线索
那么马抗到底是谁的后裔呢?记者询问了当地和国内的一些史学界朋友,并查询了一些史学书籍,终于找到了线索。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苏仲翔曾经写过一篇论文,他认为,阿尔达希尔一世统治时期在公元226—241年,特尔达特二世统治时期在公元217—238年,因此,马抗来到亚美尼亚的时间相当于中国的三国时代,而且都在马超家族被诛之后,时间相当。如果再参照他的姓氏、全家被诛和被中国皇帝追缉等情况,那么马抗为马超后代的可能性非常大。
王子写到后边把 圣华坦·马米科尼扬(Saint Vartan Mamikonian)写一写吧,wiki上也记录了其来自中国,是马超后裔的说法,显然这不是中国这边编造的。(图片好小,google这会连接不好)
[IMGA]http://t2.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RAh9DEJsg9cCIohfdNWJpBnWppLxchE5F64TlSUEPmKdqAGrRX[/IMGA]
有无关系呀,看起来像是译名不同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