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 万里风中虎

共:💬137 🌺1112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也就是对失业的分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老套路罢了

亚里士多德搞了逻辑学,然后用分类法研究动物学

分类法就是对事物进行了解的一种探索方法

对失业进行分类不是很深奥的什么东东

还是说说这位得奖者的观点与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即政府创造需求)的区别吧

家园 咋,还得入学考试么? 吓死我了,我这说不定是

西太平洋大学的文凭呢,何况硕士也太低了哈

这里是西西河,不是经济学专业期刊和学术会议!

楼主的贴子题目就叫“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不是“我与诺奖得主之一:不得不说的故事”!

炸药科学奖都能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语言介绍一下获奖内容,咋这经济学就不能呢?

楼主是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出生,又与得主之一有渊源,介绍一下应该是不为难的,我认为。

家园 都说了,是基本常识,怎么会深奥?

不过不了解这些分类,往下面就不好谈了。看了看你好像和风中虎兄有过节,哈哈。那是你们的事情,我不过是实话实说罢了,我们老师是这么教的,我这么学的。不按这个路子来我确实不懂。

家园 哇噻!真金白银河通宝啊,老铁说了,经济,经济!

俺给你让路,俺拿到的是2号,你还可以跟落花生商量一下,他排头一号。

家园 你再看看这个贴子吧,我回的是这个贴子不是主贴。

罗化生:行了,别讲故事了,你还是解释解释下那个矛盾吧

这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不知道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比较难理解的。我说了,我是这么学的,你要是有别的理解那也可以说来听听,欢迎。我是实话实说,我怎么觉得你阴阳怪气的。你要问楼主直接问就是了,说这么多费话干什么?

家园 俺排队等楼主科普呢,你来了一贴说要资格审查!

你先看一下懂不懂这些? [ 锦候 ] 于:2010-10-13 20:56:40 复:3117978

Classical unemployment

Cyclical or Keynesian unemployment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这些是几种最常见的unemployment你先看看能不能理解他们的意思?怎么区分他们?如果都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就再进一步详细的了解一下他们和之间的关系?如果还没有问题的话。下一步是了解他们的发生的原因?哪个阶段会引发哪种unemployment? 如果到了这里还没有问题,那是非常的不容易了。下一步是政府政策和unempoyment的关系,有些政策可以降低某种unemployment 但是同时增加另外一种unemployment,这之间怎么取得平衡?如果到了这里还没有问题,就可以问风中虎这个问题了,他的回答你也就大概能看懂了。

我回了你这个贴,我的point也在这里说得很明白了:

炸药科学奖都能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语言介绍一下获奖内容,咋这经济学就不能呢?

楼主是经济学专业的博士出生,又与得主之一有渊源,介绍一下应该是不为难的,我认为。

你说罗化生跟楼主有过节,看我阴阳怪气。 我下河晚,跟这两位都不熟,俺就是打酱油的,调侃逗乐是我很多时候的风格~~!

说明白了,俺现在可以排队等科普了么?

家园 你管我懂不懂,回答我的问题就行了--与凯恩斯主义的区别

你说的那些词语的意思大致猜也能够猜到的

我不认为这个领域重要到需要我去认真了解的程度---即对失业的概念细分我认为不是非常必要

家园 你管我懂不懂,回答我的问题就行了--与凯恩斯主义的区别

你说的那些词语的意思大致猜也能够猜到的

我不认为这个领域重要到需要我去认真了解的程度---即对失业的概念细分我认为不是非常必要

家园 啧啧,教主号令天下了?老虎喜欢讲故事,我们喜欢听故事,

不行啊?为啥你要规定别人干什么呢?这又不是在你家院子里。

家园 本质老马早就解释透了

但如果下层阶级都这么明白压迫起来未免难度太大。

于是搞了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来愚民,既然不是科学,自然不能用结果来实证。更应该归于宗教,因其存在的价值在于维护特定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而非解决具体问题或改善人类生活。

作为一个行业,经济学界长时间地多产,无效,却高薪。

还有哪些行业有这些特征?只能说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这个行业的存在并不是为了提供普通意义上的使用价值。

家园 虎大居然是LSE的?

哈,曾经有幸到LSE,当年对于在闹市中的学校感觉很另类。后来才知道LSE的鼎鼎大名

家园 这个分类

我们当时花了两分钟做名次解释,然后就是分析。光是知道些名词,有什么意义呢。

家园 不是宗教,而是精心设计的骗局,宗教的欺骗效率没有那么高

之所以欺骗效率那么高,是因为他们还是掌握了部分经济规律的

也不能说经济学对经济是没有正作用,有,但是那是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而言

比方说2008年的次贷危机,但是美国还是相对迅速的从危机中走出来---至少没有发生大面积崩溃,就是美国人利用了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一些成果---危机发生后会发生总需求不足与流动性不足,需要政府弥补那两个不足

---所以美国政府一方面扩大公共开支,一方面加大货币流通,美国经济就在即将崩溃的前夕给拯救回来了,这是一次成功的经济拯救行动

但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相似情况的时候,西方推介的确是相反的理论,诸如休克疗法的理论等等

同样对于博弈论的一些成果,西方引用博弈论来谴责东亚对银行的拯救行动---说什么造成道德危害云云,但是西方自己在大银行发生问题了以后,就不再说什么会造成道德危害,所以不该救的话了

所以,经济学本身还是基本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问题在于西方在经济学的正确体系中加了一些病毒(诸如休克疗法的理论等等),并且选择性的对自己和发展中国家使用,自己使用的当然是 没有病毒版的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推荐的则是夹杂高浓度病毒的经济学

家园 这个不是矛盾

这个叫作frictional labor market,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是有摩擦的,不完美的。因此自然就有失业。

这里的摩擦指的是搜寻人没有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全部信息,而且市场也不存在瓦尔拉斯拍卖人那样的出清机制,因此同时出现失业和职位空缺。

这个理论叫做searching and matching。先说搜寻方面,举个婚姻市场的例子,更容易理解。

假设男性和女性的数量相等。每个人由于相貌,收入等各方面的因素,desirability不同。这个我管它叫质量q。这里我假设整个社会对每个人q的看法都是相同的(不同的话属于matching)。假设q总是大于0,如果一个人不结婚的话他的效用是0,如果他在第n期结婚的话,假设他配偶的质量是q',他可以活无限长的时间,discount rate是r的话,他的效用是

Sigma(i=n to infinity)(r^i*q')=q'*r^(n-1)/(1-r)>0

因此无论什么选择,结婚都强于不结婚。

如果是个没有摩擦的婚姻市场的话,在均衡里,男性里质量排第一的会和女性中质量排第一的结婚,以此类推,所有人都会结婚(不存在失业,也不存在空缺的职位)

但是现实中这样一个婚姻市场并不存在。因此是个搜寻过程。假设未婚的男女双方每期在未婚的人群中随机抽一个人,并且可以得到他(她)质量的信息。然后决定是否求婚,被求婚的人决定是否接受。如果我同这个人结婚的话我的效用是q1/(1-r)。如果等到下一期,抽到另一个人质量是q2,我那时再结婚的话效用是r*q2/(1-r)。因此是否结婚取决于r,q1以及我对q2的估计。如果我抽到的那个人质量很高,自然我会求婚。但是如果我的质量很高,我抽到的人的质量q1很低。我会认为不如等到下一期。类似的如果别人向我求婚,在我得到他(她)质量的信息后,也会做类似的判断。因此这一期结束后,会有很多人选择不结婚。

翻译回劳动市场,这个模型是说,工人的能力不同,公司的盈利能力(前途)也不同,但是这些信息并不是很容易观测到,公司的面试过程消耗精力和时间。这里的结果用劳动力市场的语言来说就是失业和空缺的职位并存。

(这里对效用计算的描述是过分简化的。真正的计算需要用到dynamic programming)。

这里假设双方都在搜寻,都可以求婚。Jane Austen的小说里提到男性可以求婚,女性只能被动地选择是否接受。她认为这种安排偏向于男性。我记得是Kenneth Arrow证明她的直觉是对的。这种安排下,男性的效用高于女性。

这里假设婚姻是永远的,没有离婚,till death do us apart。假设我们允许离婚,离婚又没有任何成本的话,那么所有的人还是都会结婚,不合适的下一期马上离婚,再次进入婚姻市场。但是假设离婚有成本,那么每个人在决定离婚问题的时候还是要做类似的dynamic programming的计算。这也会影响结婚的决定。我们还是会得到有人选择不结婚的结果。如果翻译成劳动市场,这就是个关于跳槽的理论。

Matching也是搜寻,但是假设双方的兴趣不同,比如有人喜欢体育,有人关心政治,有人喜欢哲学。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和他兴趣相似的人,效用会高,反之,效用会低。因此在搜寻过程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翻译回劳动市场,每个人的才能不同,每个公司需要的才能也不同。因此劳动市场就有摩擦。存在失业和空缺职位。

这里描述的是个微观模型。解起来很复杂,分析宏观数据不太合适。Mortensen和Pissarides把它改为continuous time,并且使用matching function简化了这个模型,用来分析宏观数据,我前一个帖子已经解释了他的应用,你可以看一下。

关键词(Tags): #诺贝尔经济学奖(jasonji)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镐梓,万里风中虎,
家园 这只能解释一般2%的人的情况,而这2%的情况无需解释

如果市场上失业率3%的话,可以用这个模型解释。而且根本就不需要解释,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即使经济最好的时候,一般也有超过3%的失业率,没有人要求去解释这个现象,因为是个人就明白。

一些人处在寻找和转换工作之间,这是基本常识,无需解释。

我不是说他们的理论错了,而是说他们的所谓理论,只是人们的普通常识。

(*另外,跟上面人说的所谓马克思伪玄想无关。 经济学理论,只有经典的亚当斯密国富论经过现实检验是真正的科学,其他马克思凯恩斯都是玄想。)

现在真正需要解释的是,从3%到10%之间的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