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 厨 艺 经 历 ( 四 ) -- 老光
后来,上山下乡,下放农村呆了七年。
俺下乡那会儿还是64年。去了一年多后,文化大革命才爆发。
当时是以知青小组的名义,集体插队落户。我们这一组七个人,都是小时候的伙伴,好几个还是小学时的同学。
到了乡下,尽管自己种得有菜园,但少不得有蔬菜“断桥”(淡季)的日子。于是,园子里菜发莽(多)的时候,俺们也得做点腌菜预备起,不然,等到菜地里光秃秃的,那就只有喝盐水汤打发了。
春夏季节,气温高,湿度大,园子里头的菜疯长,新鲜蔬菜吃不完的,俺一群便按照家里做腌菜的法儿,把多余的做成腌菜,塞进坛坛罐罐里头收藏起来。
在乡下呆的那些年,跟着当地的婆婆佬佬们,又学到些制作腌菜的法儿。
71年,招工进城,分配到一砖瓦厂。
刚开始,还有些不情愿呢!心想:俺在乡下当农民,修理了七年地球,想不到,招工进厂当工人,结果,还是跑不脱要拌泥巴!俺当时作着美梦,一门心思地只想学点技术活,以后好“一招鲜,吃遍天”。没料想,“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俺这没背景,后头无人当支撑,自个身上还有股子“狐臭味”的角色,还‘这山望着那山高’,岂不是白日做梦啵!
集中学习了两天,发给俺用传送皮带削成的背带一根,麻索一条,自制的铁钩子一个,外带一双板车外胎制作的皮草鞋,当了名轮窑拖坯工。从那天起,不管是天晴下雨,吹风落雪,天天得往这轮窑里拖运砖坯。
好在呆乡下七年,别的没捞着,倒炼出一身的气力。
事到临头,不由你不看破红尘,这刚才,也就莫作非分之想了。还是老老实实俯下身子,埋头拉车吧!谁叫你命苦啊!这就是命呢!不认不行哟!
打那以后,俺也就无怨无悔,不声不响地拖了三年的板车。说实话,那时候单纯,革命的道理灌满了一脑袋。俺决心像那时的典型杨水才学习: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产主义。俺呢,也就:板车不倒只管拉,一直拉到共产主义!
后来,为着拖板车方便些,也是想了些懒主意,少吃点苦,少费点气力,针对生产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俺写了封建议书,请求领导关心哈工人。没打想,这信竟然博得了领导的青眼,从此,时不时地,领导也找俺扯哈子白话,听俺一顿子胡吹海侃。再后来,便抽到厂办公室。又再后来,调到主管部门当了个跑腿的办事员。
你想,这人从拖板车一下子拔起来坐了机关,那还不赶快表现,表现,“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再加上人年青,吃得苦,也舍得出力气,经常熬更守夜,二十四小时连轴转也不觉得累。有这优势,呵呵!领导三天两头便安排你出差在外跑。
常年在外跑过的都晓得,这出差是耗费钱财的一笔路子。
当年出差,省内一天才补助几毛钱。几毛钱也就是二碗面条的钱。你要想自己不贴钱的话,那还得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还不能喊酌了红烧,麻辣‘浇头’的粉面。充其量,也就只能来碗肉丝浇头的。
若在外边转悠得几天,一日三餐都在外边搓,有时候身边还搭得有伴。你总不能一同进了馆子,买牌牌你只掏自个儿那碗吧!要晓得哟!中国人好面子,脸皮浅,学不得外国佬,搞什么AA制,一路进馆子,登酒楼,却是“黄牛角,水牛角,各自顾各”。
再者,那时候才刚刚成家,养了儿子,工资也不高,一月才几十块钱,除了自己,还得孝敬老娘,也还得顾及老婆孩子吧。要不,人家一女子,把身家性命全托付给了你,图个啥哟?常言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讨人,讨人,穿金戴银。俺不说老婆跟了俺,如何如何有好日子过。至少,看到俺能顾及家庭,心里有她有孩子,她也才安心乐意有个念想呵呵!
因为钱少,办事儿上下左右都得想到。所以,出了门,就只能拣那最低的低消费。
旅途中一餐中饭无论如何也是省不掉的,要吃,就尽量避开城市等热闹地方。俺想的是,越是人多的地方,那水都特金贵的,要高出别地好几倍。饿了,在远离城市的公路边边上寻个小餐馆,能凑个肚儿圆就行。
点过饭菜等候中间,无事寻事,便拱进人家厨房里头,给炒菜做饭的大师傅们塞根烟,有一搭,无一搭地和厨师们搭讪扯谈。其实,嘴上说着话儿,可一双眼睛却紧盯着人家那手里头,偷看着大师傅如何样地炒,煎,焙,炸,……什么时候下什么酌料,从旁偷师学艺,得点收获。
记得八十年代当厂长那阵子,为厂里的项目投资,三五天就得跑长沙一回。
常德到长沙,四百多里地。从这边赶过去,益阳在中间,从长沙那边赶回来,益阳也在中间。于是,来来去去,便在益阳吃午饭。不为别,就图个省钱。
益阳大桥北边,公路旁有一小餐馆,是群婆婆客搅伙(合伙)开的。
这店子里头,炒菜做饭跑堂收钱的,清一色的堂客们。
店子内有款家常菜,做得挺地道,好吃,也不贵。
俺回回落益阳吃中饭,都是进这店子里,而且,少不得每回都点这门菜。
是门么子菜哟?
一钵野生鲶鱼炖豆腐呢!
坐下来,一人一杯酒,边讲边喝。先把那鲶鱼豆腐吃得差不多哒,一杯酒也就拱完哒!接下来,喊老板端盘宴席菜(香菜)上桌,就那咕咕嘎嘎的滚汤下那宴席菜。
用筷儿夹起这宴席菜在那滚汤里面几摆几拖,呵喝!宴席菜经滚汤一烫,烫得蔫蔫的,半生不熟,随后,一筷儿夹起,塞进嘴巴里头,哈哈!那个香呀!只怕你难得忘记哟!俺吃过几回后,就上了瘾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碰到个业务员,闲聊:都反映差旅费不够花销啊,于是交换秘籍,他说,出门在外,要想吃的实惠,找大型菜市场旁边的餐馆就对了,后来有机会一试,果然!
在北方叫作“香菜”。中国地方大了去,同一种东西,各有各的叫法。譬如:“茭白”这是北方说法,俺这地方,则把它称作:高瓜或者是:高笋。
你是开过饭馆的行内人,懂得比我肯定更深。
我抛砖引玉,试着说说吧。
据我分析,原因有二:
一是顾客群都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分量太少,吃不饱下次就不找你来了;
二是,餐馆靠近大型菜市,近水楼台,卖菜可以从容挑挑拣拣,可以买“倒担”,既然便宜,当然分量大点就无所谓了。不像距离远的餐馆必须得一大早就去,买的菜价格自然就高。我们出门在外,如果图便宜吃得饱,自然是找他们好咯。
内中的诀窍呵呵!您说得特对!!!就是这个理!餐馆靠近菜市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者是菜价便宜,原材料花费极为低廉。二者,蔬菜新鲜,炒出来味道自然是技高一筹,特受欢迎,再者,这类小餐馆的定位便是您所讲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这类人的经济承受
能力不高,首要的是便宜,定价高了,他也就不来了。其次,便是要吃饱,份量要多,一般的餐馆他也承受了不这样的顾客。只有菜市场附近的小餐馆,双方才对味哟!这就叫:一个巴掌白不响呢!!!
再说个开小餐馆的秘诀,——这是一个在火车站附近开餐馆的老板的玩笑话,莫当真啊。
某人忽然在火车站租了间店面开餐馆,我们很好奇,没听过他有学过或干过这行啊。
问你行吗?
老兄一拍胸脯,怎么不行!我有秘诀:油多火大,味精挂帅!
把我们乐得鸟兽散了。
盖火车站附近多是流动客,吃一回说不上这辈子还会来吃二回的,所以只要你弄的红红火火,吸引他进你的门,就成功了一半;再加之旅途劳顿,味蕾麻痹,而且都是要求快上菜快吃好快赶车的去办事的,你得下重味才能下饭不是,所以温柔的不行。
想来是好吃:豆腐吸收了鲶鱼的腥味转为鲜香,鲶鱼靠豆腐撇去了土腥味,相辅相成把各自的鲜味调动出来了,高!
[流口水的图标][流口水的图标][流口水的图标]
“开餐馆没得巧!多酌味精油管饱!”俺听了当笑话。
不过,您说的那道理也对,也是那个理!火车站旁边,过路客多么,能吃得几回?赚他一回就行了!即便不好吃,他也没时间和你打官司哟!
现在退休了吗?
还是退休,老骨头架子了!!!呵呵!!!
很多地方的发音是“高白”
有时候北方一些地方还就叫芫荽,不过第二字是轻声了
呵呵,山陕一带包括河南一带,很多把书面语用到口语里面,有历史啊!
地区,也就是普通话指定的“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地区中,自然,这些地方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也就没有太大的差别,呵呵!!!
茭白是根茎菜,比如上海的“油焖皎白”
芫荽,有的叫香菜,样子跟芹菜类似,多数是用来提味的,也有拿这个当配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