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诗文独立古今间”的狂士金堡 -- 古城老农
大顺政权在华北连税收制度都没建立起来,一直到李自成攻下北京城为止,大顺军还是靠追赃制度筹集资金。也就是说,大顺军在华北的统治仅仅是表面上的。
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对满清方面的确犯下了误判的错误。但仅凭这个错误,不能给他按上中华民族罪人这个罪名。还是那句话,正确的战略战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李自成和大顺军之前从未和满清方面打过交道,产生误判也是情有可原的。况且清军入关的第一责任人是吴三桂,这才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亡国的责任, 不在掌握枪杆子的人那里, 而在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那里?
你这完全是过度崇拜读书人么.
想想为什么互联网的技术叫“云”?在云中的是什么呢?是神。
他原话是:
这里面隐含的逻辑非常有趣:某人应当对某某负责,没有成功,就是犯罪!而该人是否应当负责,有没有能力负责,有没有历史因素的局限,是否存在外界的不可抗据因素,他本人是否已经尽力,统统一律不论。这样的评论方式是在是有失公允,甚至是十分可笑的。
假如如此逻辑可以成立,是不是同样可以说:
汉高祖没有成功应对匈奴入侵,就是他对中华民族的失职、对中华民族犯罪!
岳飞没有完成北伐,就是他对中华民族的失职、对中华民族犯罪!
杨靖宇、张自忠等人没能驱逐日寇,就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失职、对中华民族犯罪!
这样算的话,民族罪人的名单还真是够长的呢。
从正统年间开始,以文驭武是明朝的国策,土木之变以后,文官集团一家独大,武人的地位愈发低下,连皇权本身都被文人架空。
万历年间以来,官商勾结,大肆兼并土地,截断朝廷税源的是读书人。
万历四十六年在萨尔浒葬送帝国几十年攒下来野战精锐的也是读书人,殉国自杀的是武人。
天启年间,偷税漏税抗税不交的也是读书人。
辽东战事开启后,逼着欠饷几年饿着肚子的士兵上战场的也是读书人,战败了自杀殉国的是武人。
天启末年以来,在西北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情况下,依旧在东南纸醉金迷为秦淮河妓女争风吃醋的也是读书人。
天启末年以来,在西北民变四起的情况下,要求三饷全国平均摊派,逼着李自成张献忠等造反的也是这些读书人。
大顺军攻克北京城以后,争先恐后降顺的是读书人,清兵入关以后,争先恐后降清的还是读书人。
大明的这些读书人,是明朝实际上的统治者,把持着大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一切的一切,个个号称自己读圣贤书。结果呢?清军一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剃了头发留起辫子,争着给异族主子表忠心。圣贤书全读狗肚子里去了,一个个气节连秦淮河的妓女都不如。
大明亡了,文人们把个别殉国的如史可法等人放到牌位上供着,这些读书人一个个又可以说,你看读书人多有气节!似乎一个史可法就能把所有读书人的责任和节操扛起来了,似乎一个史可法就可以把明清易代的责任从读书人头上撇清了。
大清朝异族皇帝坐稳了江山,少数遗民往山里一躲,开始写书撇清自己的责任,怪皇帝的有之,怪太监的有之,怪流寇的有之,但和读书人就是没关系的,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嘛,读书人都读圣贤书的嘛,读书人怎么能有责任呢,读书人多清高呢。好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而实际上呢,作为天天读圣贤书,真正统治着这个国家的读书人,却在明清易代这段历史里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们不负责任谁负责任?难道要把责任推到为了活命不得不起来造反,然后再为国家和民族在抵抗异族的战场上抵抗到最后的农民军头上?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只论一点,不论其他,以个别错误否定全部。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党同伐异用的都是这种手段。
没成功就是对XXX犯罪这种思维,还隐含着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就是认为正确的战略战术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否定任何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也否定了人的学习能力,更否定了人有主动改变自己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的权利,这种观点是天然为强者服务的。
当然, 这都是基于我个人立场的事实。
永历37年(康熙二十二年), 清军攻台湾,郑氏投降, 明朝宗室宁靖王朱術桂等自杀, 明亡。 (这边好象坚持更久)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后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 在清利诱下决意北上向清军投降, 被杀。 郑成功生于日本, 明崇祯十一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七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 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郑成功在烈屿,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海盗降清,海盗之子不降, 看来书没有白读)
李定国,华夏先烈,民族英雄。南明永历六年(1651年),李定国与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驻安隆。旋率步骑八万出粤、楚, 北攻沅州,下辰州;南克靖州、武冈、宝庆。又破桂林,定南王孔有德自焚死;战衡州,击杀敬谨亲王尼堪,收复楚、粤,纵横数省。十年,孙可望谋称帝自立,定国迎永历帝入云南,封晋王。次年可望引兵攻定国,所部不愤所为,皆倒戈,孙可望大败,势穷降清,以云贵虚实尽告清军。
张煌言(1620—1664)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字玄著,号苍水,汉族,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联络13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20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20年。至清康熙三年,见大势已去,隐居不出,被俘后遭杀害。
(孙可望出自大西军而降清, 张煌言为文人官绅而不降, 阶级两个字,有时怕也靠不住)
崇祯总共17年间,被杀的大学士有两人即周延儒,薛国观,被谴戍的大学士也有两人,即钱龙锡、刘鸿训。六部尚书中,刑部尚书换了17人;然而,17人中,薛贞被处死,韩继思、郑三俊、刘之凤、李觉斯、徐石麒等先后下狱,狱中瘐死2人,大部分人都不得善终。兵部尚书中,王洽因崇祯二年清兵入关而下狱瘐死,陈新甲因泄漏议和之事而被处死。在地方督抚中,总督中被诛者7人: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忭;巡抚被戮者11人:蓟镇王应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养冲、登莱孙元化、大同张翼明、顺天陈祖苞、保定张其平、山东颜继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马成名、顺天潘永图,另外还有河南巡抚李仙凤被逮自杀, 杨嗣昌惧罪绝食死。 杀的总兵只有毛文龙,贺人龙 (此处不确定)。 (武人地位低, 喝兵血, 杀良冒功没事 - 比如左良玉; 皇权被文人架空,架得人头滚滚; 我若在崇祯朝, 还是做地位低的武人安稳。 读书人降清的不少,武将降清的也不少, 比如许定国, 那可是掉过头来就领军攻城。)
也不能改变士绅官僚读书人才是大明真正的统治阶级这个事实,更不能改变士绅官僚读书人掌控大明的枪杆子这个事实。
你的这些事实难道能撇清明清易代读书人要负的责任么?
我在这些帖子里已经说了很清楚了,对于历史,得出什么结论,认同什么事实,完全取决于你站在什么阶级立场看问题。立场不同,只能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没有讨论的意义。
还有,南明史是以康熙三年,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牺牲以后结尾的。郑芝龙是海盗,郑成功同样是海盗,海盗并不影响郑成功民族英雄的形象
最重要的一环。所有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覆灭大体上都是亡于兼并。
土地问题直接关涉民生、财政,而上层读书人都是大地主。
大地主造成了明末财政的困难(不好好缴税),这也是兵事不振的根本原因;大地主的土地兼并造成的普遍性自耕农和小地主破产,是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天灾则是加剧了这样一种状况(这也和财政问题相关,收税收这帮读书人的收不动,自耕农和小地主又在土地兼并的大背景下纷纷破产,税源减少,自然政府财政就会受着间接影响)。
无论他们在后来的兵事中如何表现,不管到底是殉身还是投降,但是这个阶层掏空了大明王朝的内力,寄生在大明王朝肌体上吸血,从而间接导致了兵祸和民变。这些都是读书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些问题也不完全是阶级立场问题。持有右派立场其实也并不妨碍上述判断的形成。无论左派、右派,只要有了足够的智商,在面对王朝周期律这样的大问题上是不可能有什么根本性分歧的,分歧无非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支持谁、反对谁的问题。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把责任推到土地兼并上,这个问题你还是没能深入分析啊。税收只是个幌子,货币代表的真实价值不是具体数值而是和总投放量的比例,这个你看到了,却没进一步看到这一论题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明末的土地兼并和中央税收不力其实都指向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中央集权衰落。换言之,合久必分了。农民起义军这种乌合之众为什么能够最终坐大,这里面其实水很深的。想想地方有了财权后,想要军权该怎么弄呢?换做是你,你会如何操作?
只要有了起义军,然后中央军又被地头蛇们耍得团团转,皇帝老儿还不得乖乖把军权下放到地方。只不过中央和地方的这种玩火最后总是难免会引火烧身。历史总是会重演,却每每不同吧。
“土地兼并”和“中央权威衰落”到底是谁为因果。
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我强调土地兼并无非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上讲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也就是土地问题)决定上层建筑(财税,中央权威)。
现实中解决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问题实际上都不会是孤立的。解决中央集权问题必然要涉及抑制兼并;而抑制兼并也必然要在中央权威的重树上下功夫。
还原论有局限,土地兼并这个表象你要能看透肯定不能用还原论。上位者都不是傻瓜,普通人认为他们傻,那是因为没看到他们的抱负OR野心。
话说银两和纸币的功能本质上是一样的,尤其是在闭关锁国的国策之下,因为你无法从外部经济体自由兑换物资。那么只要保证社会基本流通量,大部分银两其实都是躺在地方或中央的库房里睡大觉(和美国金库的功能一样)。如果真是银两投放量不足造成通货紧缩,只要集权还在,那么中央重新调整定价,或干脆重新启用铸币即可。而如果会出现非紧缩的银两短缺,那么显然就是地方强权使坏了,吏和百姓究竟是谁逼反的,这是个问题。
当然王朝之所以崩溃,原因非常多,人口过多,导致看天吃饭也是问题,粮不够,那是神仙也救不了。土地兼并只是中央试图分割诸侯权力的一个逆转,王朝草创时拼命分,成熟后自然就是不停地合,只是此时中央未必知情而已。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都是相对的,地方分中央合,地方合中央分。连带着聪明和愚昧也是相对的,王朝真因腐朽而灭亡?有时是因为聪明人太多,以致于变成了群盲。政令不出中南海吗?谁是真傻可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