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重阳之人(一) -- 弦音醉舸
是因为疾病是复杂的,几乎没有人按照教科书生病。
舌头有齿痕,说明有些胖大,在中医教科书里有相关的论述
但是没有哪个医生能单凭此下诊断,遣方用药的。
你可以参考网上有些问诊单,这样还稍微靠谱些。
复杂一点的肯定要见本人。
还要刨根问底打探隐私滴。嘿嘿
最好还是全面的考虑下。
能理清病机,那么基本可以算入门了。
单纯的气虚,阳虚,都不常见。疾病是复杂的
人体是个复杂的系统,有着互相影响的多重调节机制。阴阳气血,在不同的环境下都可能有不同的含义,理清病机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可能也是西医与中医的一大差别。
还来不及看你的建议。
先说说我对经络气感的理解。先声明一下:都是凭空说说,更没有个人体验,而且我觉得这也不是急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说。
气感者,是施针者或受针者在针灸时的感觉,这个感觉的发生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健康者气血充盈、阴阳调和,组织、细胞、神经体液的反应机制都很好,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就正常,该发生什么神经冲动、细胞膜电位、局部内分泌、细胞收缩或舒张,就都会正常去发生。
这些反应都是基于即刻所有组分的能量转化之上的(如果任何一个单元/环节能量转化有问题,其产生的反应自然也就会异常)。在这之后发生的后续效果,可能会带来信息、物质的变化,不过都是继发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中医由于自身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和语言的特点),往往一个词包含了太多的含义,以致后人在解读中困难重重。为了方便更多人理解、认可,我觉得可以先从简入手,先说大家容易理解的,这样等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之后,有足够的研究力量了,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了之后,再去捉摸更深一点的意思。就比如说无机化学,在初中、高中、大学学的内容中,有很多是重复的,但是深度却越来越深。不知你是否赞同这个想法?
,我这么评价请不要介意。如果真机械的用哪些理论来套的话,可不可以说是心阳虚,火不生土,故有这些见症;可不可以说肝虚,本来舌两边也是候肝的,肝木不疏土,故有这些见症;可不可以说是肺实,肺气不承脾脏输来之水津,故有此见症........中医是活泼泼的生机灵动的一门技术,照着教科书那么用早就废掉了,现在也差不多快废了。某一见症在疾病的某一环节出现,是随机的,要具体分析的,哪些见风就是雨的专家建议还是不要去看了。
因为我自己最近这几年断断续续的有楼主所描述的症状,久病成医,自己看了些中医方面的书,也自己设计了一些饮食调理的方子,调整了自己的生活习惯,这些症状已经渐渐消失了。看到楼主的询问,忍不住显摆经验来了,其实我也知道中医是一门艺术,每个病人都是一幅作品,正如艺术家笔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幅画,没有人得完全相同的病。像我从小就是脾胃虚,所以有病先调脾胃,基本都能解决问题,楼主也一样需要辩证施治。
把活生生的气机定位一个平面的铁板一块的“证”,是有问题的,对“证”的推崇是近现代的事情。
总不会是张仲景被人遗忘了近千年以后才被重新找回来了吧
在清初以前,没有这个字,《伤寒论》中用的是“症”,现在的版本中,都将证替代了“症”字罢了,清以前的中医术语中,也没有辩证论治这个词汇的运用。《伤寒论》中的精华是辨病论治和审机论治,这里面详细分辨所需笔墨甚多,有相关专著详细讲解这个“证”的使用历史的,但我忘记书名了。
现在把中医的精华说成是辩证论治,我个人以为是有很大问题的,把一个立体的有机的有升降出入的病理发展过程,用一个死板的平面话的东西概括。这么说你能理解么?好比你说的脾胃虚寒证,ok,确实描述出了病机的一部分属性,是属虚,属寒,病位在脾胃,但并没有描述出病理发展的全部,这么说吧,一个肾衰引起的脾胃虚寒和心衰引起的脾胃虚寒,两者的病理反展过程绝然不同,治疗方案也应当有所区别,但按照你所主张的脾胃虚寒证的角度来看,只是描述了一种表象,并且对治疗没有真实的指导意义,各种病因都可以引起临床脾胃虚寒的见症,照着辩证论治这个思路来处置的话,都只需要用干姜附子几味药就能取得所有的疗效了,这不是临床真相。您明白我描述的和反对的了么?
然后用中医的理论来用还是有其他的含义?
证是指望闻问切得到的信息,辨主要是探测分辨这些信息的整体和细节,论是分析这些信息的联系和来源,治是解决问题。辨证论治的意思就是探测(辨证)分析(论)解决(治)问题。
中医缺乏侵入性手段或主张非损伤检测,只能研究站在外面看到里面的技术即“望闻问切”。这些技术都是靠接触现象,之所以会重视联系人和自然也是因为:只能从能观察的某个可重复的自然现象的全部,来指导观察到的人体相似却只有部分的现象。他能揭示各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也贯彻了从现象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精神,缺点在于手段的粗糙,制造了大量形似而神不是的糟粕。
辨证论治或一切从现象出发要求人面临实际的时候倒空过去内无先见,说得玄一点是中空为明,是空的境界,空即全也,没有对中医有个非常深厚的掌握,只能达到辩证水平初浅段级,而不是真味,故而实际世界中辨病论治的必然出现就非常自然了。
因为压根就没标准。
胡万林当初被判刑,有人问他的方法违反了哪一条中医理论了,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
这大体就是所谓的辩证,个体的真相。没有标准,没有确定,天知道辩证个体准确与否。
有人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就像大唐帝国的医生们曾经干过的一样。
不过我很不熟悉。既不知道怎么做的,也不知道结果。
关于辩证论治有多重要,我也全面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你说得辨病论治肤浅,我完全不同意,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获得《伤寒论》的精髓,辨病论治其实和针灸的辨经论治是同源的,你翻看每一本古医书,没有一个不先把那个时代认为的病讲得清清楚楚然后再论治的,只是近现代以来,中西医的交流中,中医完全处于劣势,在某种需求的刺激下,才将“辩证论治”这套理论发扬到成了“中医的灵魂”这个层面。中医学,不管是针灸也好,中药也好,其操作的基本理论来源都是气化理论,就像我前面《重阳之人》中讲的,中医的气只有四种:营气、卫气、宗气、元气。辩证论治所强调的一切,都只是这四种气在某一分布部位的强弱短长(阴阳也是),并不能有机的描述这人体最根本的气血真实的变化,正是中医整体观的皮相而已,这是它本身的缺陷,倒并不是掌握者还要分多少层次的问题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恰恰是近现代努力去发掘的“中医之灵魂”让中医步入了“末法”时代(您在讲哲学,引用了”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