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从摇钱树说起 -- 弦音醉舸

共:💬17 🌺7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从摇钱树说起

题注:前些日子读到玉磊关描述了一番博物馆的摇钱树,觉得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有下文。

-----------------------------------

国内目前仍保存数量若干的汉代摇钱树考古文物,我们从这里出发,来看看古印度文明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药运用的影响。

日本的山本智教《印度美术史大观》称:“从孔雀王朝(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到巽伽王朝, 这一时期的金属铸币上继续流行以树为崇拜对象的图案。钱币和树结合的观念在该时期形成。另外,在巽伽初期公元176前至前150年的石雕中, 有一种如意树(Wish-granting Tree)值得注意, 其形态是榕树,它有特殊的大叶子和垂下的须根, 须根被区分为八部分, 其中有一些掉下的袋、水瓶和法螺贝的方形货币在其中,树下有竹编和木材栅栏,信仰印度天神的人,认为这种树可以赐予财富。”

而中国四川的摇钱树,是“汉魏时期流行于巴蜀地区的独特文物。它由树座和树干、叶片两部分组成, 树座多为陶质, 也有石质。形状多为上小下大的山形,也见羊、狮、神兽等动物造型。树座顶部有直径1至5厘米的插孔, 以插树干。树干和叶片由青铜铸造, 树干较长, 其上有枝节,每节有个插孔, 每个插孔挂4至6枚叶片, 叶片上铸有神仙、社会生活、动物、植物和钱币图案。摇钱树体形高大,一般高1.4至2米, 最高者当属四川省绵阳何家山二号墓出土的摇钱树,其高度达到1.96米”。所有考古发现的摇钱树都是隶属于墓葬,是丧葬冥器的一种。就现有出土的摇钱树来看,铜钱的铸法分两种:一种是固定铸于枝叶间的,另一种是用弧形挂钩挂在枝叶之间的。因为叶片上铸有钱币,因而这类文物被称之为“摇钱树””。摇钱树之所以引人注目,还与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相关。有不少摇钱树的树干上铸有佛像,仅知两例是在叶片上铸造佛像的。业内专家从考古层面论证了摇钱树流行的时间先后,有依次从南向北传播的态势,而年代的定位:“摇钱树流行的时间是东汉初至蜀汉后期(大约从公元84 年至253 年)”。在四川摇钱树基本消失之际,四川的早期佛教造像也基本消失。

这充分说明,摇钱树与佛像是作为一个整体,对摇钱树与佛像两者的信仰观念是混合在一起而传入中国的。 除了摇钱树佛像,还有磨崖佛像和楼阁式佛塔等佛像图像,其分布时代也与摇钱树佛像相当,其来源也大致指向北印度的秣菟罗和西北犍陀罗地区,秣菟罗的因素更加浓厚些。这也表明,四川与印度之间确实存在着早期的佛教文化传播。 (参考《张同标:论古印度劫树与中国四川摇钱树的联系》)。

印度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没有疑问,尤其是东汉以后佛教的传入,甚至道教的建教,亦是在拷贝佛教神佛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才成体系的。但印度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影响,远远还不止如此。

中国与亚洲其它陆地国家的交流应该有比现有记载更悠长的历史。战国时神仙家们的兴起就很可疑,“不死药”的传说、“海外仙山”的主题,并非中国独有,事实上在战国时代以及之前,整个中亚都有这个传说,两河文明远远早于中华文明这是史实,《内经》中黄帝居“悬圃”的记载也脱不开“空中花园”的印迹。“不死药”传说的外来性增加了信徒的盲从,这种信仰的持续影响,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求仙运动”的前赴后继:从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到秦始皇派人率 童男女入海求之未得;再到汉武帝依然继续“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这200多年的跨度,从文化内省的角度也不支持神仙信仰的本土生成,更不符中国人本来务实的性格,这只能提示个人难以阻绝时代“流行文化”的深刻影响。(参读苏雪林《传说的不死药对于中国历史社会之影响》)而丝绸之路(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在西汉的开辟,绝对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则中亚与中华的交流之早,也为信仰的传播提供了实证。

中国文明之特殊,往往体现在兼容并蓄上,以至于别人的文化在中国得到保留,而中国的文化却很少能对“远方”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在相接壤的古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深刻影响,而中国文化对印度几无影响上也可以旁证。

我们回到正题,说说中药,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这是神仙家的杰作,故而以三品论药:上卷.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 在神仙家之前,中药的运用记载不多,中国的医学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针灸实践操作为主的。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最早出现在西汉的《史记》:“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而事实上“神农”是农业神,而非药神(《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中药学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骤然出现,且一出现就具备完整的体系(三品论),这很让人寻思。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有草药的运用历史,甚至草药目前在世界各国依然有着广泛的运用,但最早出现草药系统理论指导运用的恰恰不是中国,而是古印度。

古印度传统治疗(或称为印度草药医学)可追溯到6000年以上历史,是现存最古老的草药医疗保健系统(也可以看看另一个数据,我国传统中药以5000多种,印度常用约7000多种)。其主要思想是预防胜于治疗,强化身体免疫力才是追求长期健康生活的不二法门,同时也十分重视饮食习惯、心理、生理和精神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融合。印度草药主要围绕着生命的三大能量--身体、思维和精神,也就是所谓“三气合一”,瓦塔、皮塔、卡法是印度草药学中的三个术语,分别代表空气、水和火。介绍到这里,大家能看到哲学观“水火阴阳”理论为何在东汉中药开始广泛运用时渗透进入了中国传统医学系统了吧。

“瓦塔:空气.

从体形上讲,这类人比较瘦,体重较轻,有窄窄的胯骨和肩膀。这种人通常生性活泼,精力充沛,很自信,动作敏捷,走路比较快。他很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很快也会将之忘得一干二净。他可能想像力丰富,容易兴奋,很难定性,做事情有些丢三落四,有虎头蛇尾之嫌。如果这种人性情不平衡的话,身体就会有难以释放的亢奋感觉。他会感到不安,记忆力衰退,心不在焉,而且容易疲劳。他通常睡眠时间很少但质量很高,但如果身心失衡,就有可能失眠,并且对噪音特别敏感。

皮塔:火

这种类型的人中等身材,而且非常标准。皮肤白皙,稍微有些红晕,说话很严谨,走路稳健,讨厌火辣辣的太阳。从性格上讲,他性情温和,非常友好,很慈善。他非常好奇,喜欢竞争,天生具有创业家的才干。当这种人身心失衡时,他会变得焦躁不安,易怒,十分挑剔苛刻,好战,妒忌心重。在压力之下,他会感到压抑,脾气变得暴躁,对时间过分敏感,拼命地做事情。

卡法:水

这种类型的人有一副健壮的体魄,肩膀较宽,毛发厚密。他仪态庄重,办事有条理,说话缓慢,学习新事物也比较慢,但是记忆力很好,而且很有毅力。他的性格无拘无束,容易相处,忍耐力强,踏实,待人友善。他有很强的控制欲,包括财产、金钱,甚至体重。当这种人身心失衡时,他会变得了无生气,意志消沉,无精打采,体重增加,变得固执,做事情拖拖拉拉,贪婪,甚至特别贪睡。”

-------摘录这段文字,大家是不是又可以看到怎么和《内经》“阴阳二十五人”那么相像?!呵呵,中国文化向来是“谦逊好学”的。印度医学在养生食疗方面强调正常的饮食起居很重要,吃下的东西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意识形态,草药养生强调食物中的六味:酸、甜、咸、苦、涩、辣。带风多的体质应多摄入酸、甜、咸味的食物,甜、苦、涩味对火型人有帮助;辣、苦、涩味则可以均衡粘液型的人。这些理论,都对中国的中药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其理论的外来及生疏,中国本草学家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以至于无所适从起来,以至于对于每个药的五味定性,杂说纷呈,后之学者,则索性兼罗并蓄,将中药学,变成了”集邮册“。不仅在中药运用理论理论上难以撇清与印度医学的关系,即使哲学观的“五行”理论,也脱不清外来的嫌疑(我在前面文章中提到过,中国五行是天文历法,医学中也并没有五行生克的运用)。印度草药学认为人类是由五要素(土、水、火、风、金)所组成,五要素又粗略构成三大体质类别:风、火、粘液,大部分人都是混合体质,如风+火、风+粘液......。

说到这里,对于“中药”在中国医学上的异军突起,以至于淹没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架构的原因,应该有个初步的印象了吧。其状况类似于现在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印度草药学进入中国后的境况,大约类同于佛教之传入中国,其理论体系,在其发生的本土,只得到了基本的保留,却在中华大地上开出异常绚烂的花朵,当然,是实用主义的花朵,以至于其本来的理论,可有可无!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有些不同的看法

我赞同你关于华夏文化吸纳了印度和世界许多文化的观点。但不赞同你认为的华夏文化对外影响很小的观点。

中国文明之特殊,往往体现在兼容并蓄上,以至于别人的文化在中国得到保留,而中国的文化却很少能对“远方”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在相接壤的古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深刻影响,而中国文化对印度几无影响上也可以旁证。

印度是否用纸?纸是中国的发明。是否用活版印刷?

航海是否用罗盘、尾舵、密封隔舱?这些核心航海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发明。印度可用陶瓷?印度可穿丝绸?印度的瑜伽功是否有道家内丹术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已经不存在了,故而如今难以看到古时华夏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因为印度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影响都丢失了,更何况华夏文明对其影响。印度末代王朝莫卧儿王朝是伊斯兰统治,是伊斯兰文化。而东印度公司殖民印度,使得印度至今英语为主流语言。

印度文化被伊斯兰文化征服,再被基督教文化征服。因此难以找到华夏文化影响不能说是华夏文明对印度没有影响。郑和下西洋肯定在印度海岸有痕迹。

如今中国佛教是本土化的佛教,不受印度原始佛教。佛教发展到慧能止顶峰,至今禅宗得以风靡世界,是六祖的功德。印度有没有中国文化的影响?毛派武装游击队算不算?过50年或许毛派成为印度主流文化取代英国殖民地文化而不得知。

认为中国受外界影响高于外界影响中国是一种错觉,这个错觉的原因是中国文明一直延续,许多外来文化得以在中国得到保留。印度影响周边会比周边对印度的影响大吗?伊斯兰统治是外界影响印度还是印度影响外界?基督教统治是外界影响印度还是印度影响外界?回头想一想,当中印交流的时候,是中国影响印度多还是印度影响中国多?但是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动还是印度经济文化发达?哪个是较为强势的文明?

当然,中国受外界影响多也是有可能的,即你说的华夏文明是最不排外的文明(历史长期趋势,不排除如清末这样一些个例),所以吸收融化外来文明最多。但是,这样的文明创造的思想和财富也是最多的。文明延续最长,积累人类知识最多,思想也就最丰富。这个丰富的思想竟然对外界影响更小?这似乎是一个悖论。

假设文明影响是相互的,基本对等的。由于西方文明断断续续,积累下来的就不多,而华夏文明延续时间长,积累的人类文化就多。即如今观察到的华夏文明中的外来于因素多不能证明华夏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不对等的少。

家园 四方四色是中华土产无疑

到五行这个变化,是否有印度的加入,需要进一步考证,但即使有影响,也是在中国自己再加工的基础上的。

家园 光看题目还以为您对楼主的印度对中药的影响有意见呢

不过如果您只是对

但不赞同你认为的华夏文化对外影响很小的观点。

有意见,

建议楼主把相关的议论删去。

毕竟你没有关于那个的论据。并且文章的主旨也不是那个。不必要讨论是大是小的问题。

家园 回复一下:

技术载体或产品的推广与普及算不算文明的输出,这是个问题。好比英国人喝茶,茶都是来自中国,这就算中国文明对英国的输出了么?陶瓷也是这个道理,只是因为中国的陶瓷做工精美,为人欣赏罢了(世界各地都有陶瓷的,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世界各地也都有泡水喝的植物的,只是茶叶更适合口味而已),我觉得从大得方面讲,这些都不应该算是文明的输出吧(当然,你要强调这算文明的输出,我也不能绝然反对)。

1、纸不是中国的发明。造纸术的改进才与中国有关。最早的纸是莎草纸,是古埃及人广泛采用的书写介质,它用当时盛产于尼罗河三角洲的纸莎草的茎制成。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我手边就有莎草纸画,材质虽然有些粗糙,但作为书写及作画是足够的。造纸术是伟大发明,但与纸的发明无关,它提高了纸这个书写介质的质量,降低了流通成本(纸毕竟还是用植物纤维加工而成的)。

2、航海业目前所知最早的老大是腓尼基人,公元前12世纪初,腓尼基达到极盛时期。从公元前10世纪起,腓尼基各邦开始开始了海外殖民,殖民地遍布地中海沿岸各地。甚至有人再说腓尼基人靠船抵达了北美,则航海业的船也不是中国的发明,你提到的细节,只能算是技术的提升。人家用你这个技术,并不代表人家在用你的思维方式(我觉得这才算文明)。

3、印度的瑜伽功是否有道家内丹术的影响? “内丹”一词最早见于题为东晋许逊的《灵剑子》:“服气调咽用内丹”。瑜伽发源于佛教以前的印度宗教,谁对谁影响,这个应该不用争论。

家园 现代中国人是很瞧不起印度人的

不过说起以前,中国从印度学的东西太多了,尤其哲学思想上。而中国对印度的影响很小很小。

只见胡僧东来,西天取经,而没有相反的情况,

家园 印度人善吹。明明偷了人家的东西还吹成自己的

印度密教双修,看看高罗佩考证的《秘戏图考》就知道了。

古今印度人一个德行。

家园 轮回,因果都是印度人偷的?

现代中国人嘛,鼻孔看人,什么美国,日本都不在话下,何况印度?

家园 纸不是中国的发明的?

什么是纸?广义的说,凡是能在上面书写作画的都可以称为纸,比如莎草纸、羊皮纸、帛书纸、泥板纸、贝叶纸等等,但是现在科学意义上的纸的定义是:将在水中悬浮的纤维用细致的帘模抄起滤除水分后,留于帘上绞结的纤维薄层经揭下干燥,即成为纸。这个定义适用于古今一切的纸张。

由此可见,纸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至于其他用草片树叶羊皮之类的做的天然书写材料由于受到各种限制,无法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只有应用了中国人发明的纸才使得世界文明的发展得到了突破,因此中国人发明的纸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决定性的。

至于航海,没有那个民族能说发明了航海,也未必是腓尼基人是老大,起码澳洲土著几千上万年前就已经跨越大洋到达澳洲了,相比之下地中海不过是小水池而已。但是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技术则是一次航海史上的革命。

家园 我说了这个吗?自己竖个靶子自己打,真好玩是吧?
家园 你可能没见过莎草纸

,见过就不会这么肯定了。并不是用莎草编成了的,而是你“在科学意义上的纸的定义是:将在水中悬浮的纤维用细致的帘模抄起滤除水分后,留于帘上绞结的纤维薄层经揭下干燥,即成为纸。这个定义适用于古今一切的纸张。”定义范围内的。

家园 莎草纸和纸的制作方法本质是不同的

莎草纸的制作方法:生产莎草纸的原料是纸莎草的茎。先将莎草茎的硬质绿色外皮削去,把浅色的内茎切成40厘米左右的长条,再切成一片片薄片。切下的薄片要在水中浸泡至少6天,以除去所含的糖分。之后,将这些长条并排放成一层,然后在上面覆上另一层,两层薄片要互相垂直。将这些薄片平摊在两层亚麻布中间趁湿用木槌捶打,将两层薄片压成一片并挤去水分,再用石头等重物压(现在一般用机器压制),干燥后用浮石磨光就得到莎草纸的成品。

纸的制作方法:一般纸的生产分为纸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张。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艺过程,关键区别是造纸是把能变成纤维的东西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变成纤维,之后再将纤维组合成纸张,因此能做纸的原料非常广泛,成本低廉,做成的纸的质量与原料关系不大。

而莎草纸的制作不过是把莎草加工成了纸的形状,不用莎草就不能造纸,这与用羊皮做羊皮纸没有本质的区别。尽管莎草纸也许与纸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本质是不同的。

家园 嗯,

受教。

家园 完全不在这定义范围内,

  你光见过莎草纸还不够,你得知道莎草纸是怎么制作的。如果莎草纸可以定义为纸,那么中国的芦席也可以定义为纸。

家园 草莎纸一看就是埃及凉席么,至少俺在博物馆看的实物就这样

俺一直以为是像芦席一样编的呢,想不到是砸出来的。埃及人为什么不直接编呢,应该比砸更快更省力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