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旁观中海外波兰公路项目 -- 苦夜
又是一个long story:关于一个中国小朋友带着把木剑去挑战欧罗巴巨人的。。。
2011年7月
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已向中海外以及联合体发出索赔律师函。同时,该管理局也已向于2009年出具“无条件见索即付保函”的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和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发出律师函,并已收到这两家银行回复的收件确认函。波兰法律允许被通知方在收件后30天内予以正式回复。
这只是向中海外及其联合体索赔的“第一步”,“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计算损失。”此前,波兰高速公路局向中海外及其联合体的索赔估算为7.41亿兹罗提(约合17.51亿元人民币),同时禁止联合体四家公司三年内参与波兰市场的公开招标。
在筑路合同终止后,中海外联合体1.3亿兹罗提(约合3亿元人民币)的银行保证金已经被冻结。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家分包商和供应商向波兰法院对中海外联合体提起诉讼,要求其赔偿拖欠的工程款项。
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认为,中海外及其联合体因为未能履行合同条款,造成公路施工停滞,已经给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带来了社会和经济两方面的损失。
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副局长马其耶夫斯基(Andrzej Maciejewski)6月13日对外界表示,该部门可能会向中海外索要7.41亿兹罗提(约合2.71亿美元)的赔偿及罚款,并于三年内,禁止中海外及其联合体共四家公司参与波兰的公开招标。
6月27日,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与中海外及其联合体签署的A2高速公路项目合同已经正式终止。此前,该管理局曾于6月13日对外界宣布该消息,并根据波兰法律,给予中方14天申诉机会,但中方并没有如期作出申诉请求。
6月
5月
5月20日,经过中海外波兰公司和波兰承包商多次协调和商议,最终中海外承诺在5月30日支付拖欠波兰承包商费用。
据了解,目前中海外派遣500多名中国劳工在此工作
2010年6月,波兰A2高速公路A、C标段施工阶段开工仪式隆重举行
随着联合体承包商项目经理傅腾玄的一声令下,位于现场的一座旧桥被爆破拆除。这次仪式活动的举行,说明COVEC联合体承包商在提前4个半月完成报建设计的基础上,已做好开始全面施工的准备。
这是中国公司在欧盟地区承建的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
2009年9月,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施工总承包合同举行签字仪式
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是由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及波兰DECOMA设计公司组成联营体,强强联合、精诚合作,在与众多欧美公司的激烈竞争中胜出的。
A-2高速公路项目共分5个标段,A标段、C标段是两个最长的标段,A标段29公里,C标段20公里。设计时速120km/h,为波兰最高等级(A级)公路项目,由波兰政府公开招标,业主为波兰共和国国道和高速公路总局(GDDKIA),项目资金由业主提供。合同总价4.5亿美元,工期32个月。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中铁系统在欧盟国家唯一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是股份公司营销工作会议之后海外营销的最新成果。
2007年6月,商务部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波兰分公司的批复
----------------------------分割线-------------------------------------------------
有时间有精力的,可以去看前面图片对应的报道:中铁进军欧洲折戟波兰:怎样搞砸海外项目(内容比较多,暂不评判专业水准、客观程度)
----------------------------再分割-------------------------------------------------
故事内容没啥特别的,甚至都没啥猛料。
最特别之处在于故事人物的反应:“美国量化宽松、市场材料紧缺、欧洲企业刁难、媒体舆论恶劣、业主强硬无礼”导致了俺们的失败![原创] 中国公司在欧盟首个大型基建项目的真实内幕!!!
一、是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多国实行“量化宽松”的金融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市场的大宗货物价格飞涨,远超过合同所估算的上限。
二、是波兰市场材料紧缺。波兰迎来30多年首个基础设施建设高潮,4条高速公路同时开工建设。这种叠加效应导致原材料购置出现极大困难,工程所需工、料、机处于卖方市场。沙土填料、混凝土、沥青混凝土、钢筋、木板支架、级配碎石、土工布、土工格栅等施工主材需求量巨大且货源极为紧张,市场价格较之中标前有了多倍数的上涨。仅土方填料一项,实际采购价格就比投标报价时上涨了4倍。
三、是欧洲企业围堵刁难。
在“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下,欧洲工程承包企业在对中国企业进入波兰市场严防死守,为了防止中国企业在此有突破,项目前期投标上,就联合对中国企业进行了打压与围堵。项目中标后,他们又通过行业协会利用其各种优势与影响力,抓住波兰加入欧盟后,法律修订频繁的机会,通过各种手段迫使政府部门出台实施细则或政策指导性文件,从而大幅提高了各项具体要求,严重影响项目成本。仅在环评要求、施工工艺上就大大增加了投标时所估算的工程数量。其次是用卡脖子手段百般刁难,动员欧洲的供货商对中国企业进行断货,使得物资供应出现困难、货源极其难找,而且付款条件十分苛刻,有许多物资只能通过非欧洲供货商那里找,也极大增加了成本。
四、是媒体舆论环境恶劣。
从中国公司联合体准备进入波兰市场开始,妖魔化言论充斥当地舆论。当地新闻媒体将对中国公司联合体不利的消息大肆宣扬,却对正面客观的信息只字不提。
五、是业主态度强硬无礼。
业主完全不顾项目资金紧张,中国公司联合体垫付巨额资金的事实,对不远万里来到波兰,真诚解决问题的中国公司联合体高管,在会谈中态度强硬,企图通过合同将全部风险转嫁给承包商,并极力将经济合同政治化,对通过外交手段向中国公司联合体频频施压。
为诚信履约,中国公司背负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员工们不畏艰难,昼夜不休,甚至放弃了圣诞、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持赶工,使得项目工期进度大大超出业主的预期,作为项目业主方的波兰高速公路局却无视中国公司联合体投入的大量资金以及付出的种种努力,一味为中国公司联合体实施项目设置重重障碍。大量设计文件,施工规范被工程师拖期审批,以致无法按时施工;考古等一系列索赔被工程师毫无道理的驳回;业主一方面催促赶工,让中国公司联合体加大投入人力和财力,而另一方面又以种种理由拒绝支付所完成的工程量,对已经批准的工程量也尽量拖延支付。
跟着评论的这哥们也是故事主角圈子里的人:[原创] 中海外、中铁隧道集团联营体在波兰A2首个大型基建项目遭遇重挫,为什么???
兄弟全身而退?上海建工提前退出中海外波兰筑路项目
上海建工董事长兼总裁徐征向财新记者证实了上述消息。至于退出的原因,徐征表示,并不仅仅是成本方面的考虑,“有很多因素。”
徐征向财新记者表示,上海建工在该项目中只是从中海外处承接了一部分建设工程。该项目由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海外事业部负责运营,不是上市公司的业务。
看看政府方面的反应:
2011年6月27日国资委26号令《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2011年6月27日国资委27号令《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
上述迹象显示,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强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通过增强文件的可操作性,对央企境外投资逐步规范到位。
来龙去脉?
其实像这类工程造价基本上已经是人家算死了的,大概差不太多。想报个低价去忽悠根本行不通啊。国内高速公路的造价一公里多少钱,大家都有数,你报个一半成本的低价,我是业主我都不放心。肯定要拿合同卡死你。
再一个,FIDIC的合同范本在哪里,你就是完全不改变的话,也不会吃大亏。而且,有些合同条款可以保护承包商的呀。把有利于自己的保护性条款挑出来抹掉,那不是自杀是什么。如果是英国的或是法国的公司拿到合同,你信不信光是承包商的律师都可以把波兰政府那帮人搞的服服帖帖的。这么个项目,三十多页的合同就搞定了?波兰人在欧洲人里是最斤斤计较的。伦敦地铁的合同和协议堆了3间房。中海外肯定是从一开始就被波兰人给阴了。波兰人的英语不好,扯淡,几十万波兰人在英国好好的,没见哪个英语不好的。
项目一开始就太多致命的错误,关键是没请到好律师。按道理讲,中国中铁不行,上海建工也不至于差到如此水平啊。 不懂。
确实是一开始就太多的致命错误。说说个人认识:
中海外投标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时,估计会有一定幅度的降低报价,但这应该是一种牺牲利润抢占市场的企业策略,主观上肯定不希望赔本赚吆喝。但联合体中这几家公司不太具备掌控项目实际成本、预估项目实施风险、应对波兰规则的实力和经验。
报价中实体工程方面的价格应该不会出入太大(也就是说公路本身的价格不会有大问题),但估计在措施费用(如桥梁钢板桩)、环保费用、风险费用(如材料价格变动)等方面严重预留不足,甚至可能未考虑;国内及非洲落后市场上这些都是非主要的成本因素。
A2高速公路招标的五个连在一起的标段合计91km,中海外参加并拿下其中的A段和C段,两段合计49km,中标价合计4.5亿美元。A至E标段的最低标报价与平均报价之比分别为70%、77%、69%、86%、62%(中海外的报价水准似乎还可以接受);五个标段中最低标的单位公里造价比例为1:1.6:1:1.4:1.8(连在一起的五段公路,其公路造价的差别有点太玄乎,其中两个1都是中海外的标段)
不好说中海外是命苦点背还是被人阴了。但这样的标一开,应该能判断出自己报价中出现重大遗漏了,未来亏损基本可以按1.8亿美元(4.5×(1.4-1))来预估。如果当时声明退出投标,至多损失名声和投标保函(估计也是千万美元数量级的了)。现在来看,中海外不具备做这个决策的能力勇气和经验。
目前开展海外工程业务的中国工程企业中,国际经验多一点还是屈指可数;毕竟1979年第一批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工程企业也就四家。中国中铁、上海建工都属后来者。
国企是一个独立的圈子,运营方式也更独特。经过三十年的历练,国内工程企业的现场施工组织实施能力绝对属世界前列,但整个行业至今仍基本停留在听从指令干活的阶段;政府工程合约、招投标程序均被简化至仅有基本内容,甚至就是走过场;但好处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有效确保了最低交易成本。
规范市场条件下的合同商务内容、市场规则对我们国内的工程行业巨无霸企业来说,快和天方夜谭差不多了。我们更善长在自己的规则里(或者是没有规则下)实施工程,实在缺少在别人规则里实施工程的经验。
中海外波兰项目出事之后,不少文字工作者开始拿“央企做派”、“中国打法”、“不良规则”等等来说事,立场不客观,调查不认真,知识不专业,扑风捉影、夸夸其谈,误导读者。中海外这个小朋友被欧罗巴打得遍体鳞伤了,还要被我们的文字工作者再狠狠地踏上两脚。按耐不住之时,整理了上面的帖子,更多是希望和大家交流一下,国有工程企业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去。
三十年前中国工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只有拼价格一条路可走,基本上从十年前开始不少企业已经走上了提供差异化产品(如提供成套设备设计安装建厂的)和部分国别市场集中开发的模式了。在国内工程市场上国有企业早就没有低价投标的做法了,专家们口中所谓的低价中标、靠搞定业主拿变更的“中国打法”,纯粹就是仅限国内的特色东西;政府业主都希望大干快上,都希望能实现更大的项目,但手中的基建资金(需要上级批准的)是有限的,唯有强迫工程企业报低价(甚至是低于市场价格),如此一来即便工程规模、工程数量再大,也不会超出投资规模;待工程实施过程中,特别是结束时,生米已成熟饭,业主再想方设法申请追加投资,弥补工程企业报价与市场价格间的差价(当然这其中是需要工程企业自己积极主动做大量工作的),也就是专家所谓的变更索赔了,在行内有时被称之为“二次经营”,特别是铁字头的行业。在国外市场,还真少听闻如此高明的“中国打法”(文字工作者的杜撰功力超强)。
至于波兰语言、英语问题,属于小孩子犯错误之后强词夺理、牵强附会的借口。目前坊间半官方渠道中流传最多的失败原因有两个:报价太低、看不懂波兰语合同。
苦笑之余,终于明白中国工程企业为什么难于走向世界了。永远在狂妄自大和妄自菲薄两极间浮躁摇摆,难得安静下来认真总结分析自身原因的企业,如何面对外面的世界?
相信语言是导致项目失败重要原因之一的工程同行,请留步国内,千万不要再走出去了。
------------------------------------------------------------------------------------
说实话,波兰人应该没阴中海外,引进中海外是有目的的,都在报道里了。
2008年9月,波兰总理保证按时完成公路建设
波兰政府将以近乎激进的方式修建公路
2009年9月28日 中海外为首的联合体中标波兰A-2高速公路项目
2009年底,波兰公路建设不定因素多
2010年初,波兰15年要建1500公里高速公路
2010年中,波兰高速和快速公路建造成本下降30%
2011年初,波兰今年公路建设合同额将达220亿兹罗提
其实如果开始的时候就壮士断腕的话,损失会比现在小得多。在欧洲市场,真的和国内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在招投标的阶段,大型BOT基建工程的招投标的成本,费用可以占到总工程的10%-30%,尤其是法律咨询费,会计师和技术咨询费用太高了,但是又不能省去。但是国内的承包商包括业主(政府)好像就倾向于省去一些咨询费,来减少费用。但是,这些东西恰恰在欧洲是最重要的。
就好像,您提到的那些风险所带来的额外的成本,本身就是会计师应该进行评估,核算的基本内容,而且应该列入合同条款之内的。我个人在一家英国公司实习的时候发现,一个中型的医院BOT合同大概包含了50-60种风险的评估以及相应的安排。
其实像中国的公司如果想积累经验的话,可以尝试和一些欧洲的大型工程承包商合作,或者是作为其中的一个分包商参与到一些项目当中。这样的话风险会小的多
大型央企的集成能力和效率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低价,反过来在海外市场中的种种因素制约集成能力发挥和效率的时候,就市场竞争而言,原有的低价策略可能就不再适合了。
那么未来的海外战略,是采取基于海外客观条件的高交易成本的报价策略,还是消除各种限制因素维续低报价战略,实现双方的实质利益的共赢?这些应对,应该说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商业规则,上升到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的层面。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中国的海外投资,是跟进欧美的高交易成本的投资规则,还是考虑如何另创一片天地打开新的局面?
估计骆金星一开始的想法还是相对老实的 但是运作过程中吹的太夸张了
投资瑞典中国商贸城可以获得一家瑞典公司及三项房产,目前的价格是360万元人民币。这三项房产是位于卡尔玛的瑞典中国商贸城40平方米的商铺、一套70平方米的公寓,加上位于杭州城北的一套80平方米的公寓。
国内中小投资者正在疯狂涌向瑞典,仅仅一个多月时间,瑞典的中国商贸城首期推出的精品展示中心300个商铺,在25个国家同步招商中,竟被清一色的中国内地中小投资者全部拿下,还有7000余名内地投资者排队等候后期商铺,不少人正托各种关系试图快速进入瑞典,这一情形让业内相关人士异常惊讶。
这个项目后来国内媒体上就看不到消息了,前不久反而是在一个留学生博客上看到一点近况
可是,进去问问,却说是“不开门的,哪里有人?!”
……
是,是,是,整个“中国城”里,除了妞,就只有两个中国人!
一对夫妻……
这两口子在阴冷的、没有窗户的“龙门大宅”里,在光线幽暗的电灯下,
守着一堆标价只有十几克朗到几十克朗的、粗制滥造的所谓中式瓷器在卖!
(相当于人民币十几到几十块钱)
有买家吗?有人来这里吗?这就是所谓的“国际贸易”?!
这种“大生意”够得上缴房租、水电费吗?
冬天的时候,取暖费,能挣出来吗?
天啊,天啊,天啊!
建材价格上涨应该是主因,但有些事情未必说明了
我怀疑这次是被波兰官商勾结给坑了
如果波兰建材市场价格上涨,中海外完全可以从国内自己运么。
所以合同里应该有要波兰供货商供货的条款。
那么波兰供货商肆意抬价怎么办?中海外肯么?波兰政府会帮谁?帮谁会有好处?
波兰人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有名的,当初联大跳出来支持日本占领东三省的不就是他么。
波兰法律规定引进国外劳工,pay要按当地标准算。然后中国劳工和中海外打官司……
合同相对于标准合同,取消了很多对中海外的保护条款,然后中海外居然同意了……请律师为了省钱,请了个20多岁的超便宜的女律师
环保那块,有什么蛙和蝾螈之类的东东要手工转移……
国企已经在进步了,不过在工程风险控制方面应该说经验教训还不够多。这个需要懂技术、懂法律、懂风险特别是懂如何组织项目管理的人,无论是律师还是PM/BM。
这个话题和家电出国的话题一样,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缩影。电信和石化和他们算是殊途同归了
10年前一非洲项目,由中海外头牌报价师海外项目经理和海外部副总经理主持投标,中国援外贷款项目,竞标的都是中国公司:
结果:
中海外:1亿1
中建: 1亿5
中土:1亿6
中交:2亿
最后业主-当地政府都不信,要中海外在附加额外预约保函,最后中海外弃标(损失投标保函约百万),由中建与2004完成(略亏)。
以其他中国公司平均价为准,可见中海外之水平低下和疯狂。
十年了没见长进,八成国内市场太好反倒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