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回复旅德精英:中国铁路人的骄傲和荣誉 -- 忘情
你说的太夸张,反面教材到不至于,跟以前比起来怨言多了倒是事实;
你只来了一周就发现垃圾箱没有人收拾窗户没人擦啊? 那我这待了好多年的不是每天都是垃圾车上下班啊?
降速除了一点点心理作用以外,是一点实际作用也没有的。
如果原来是不安全的,那么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停开,等问题解决了以后再开,没听说过原来不安全,降速了就安全了,天底下没这个道理。
再说刘的提速是一下子提起来的吗?六次大提速是一下子做成的吗?还不是逐渐吃透了再提起来的。
事实也证明,铁路上不管是以前的,还是723,出的事故都不是跟速度有关的。
降速除了糊弄人,什么实际效果都没有的,该出的事故难道降速了就不出了?
http://www.fengyanforum.org/forum/index.php
起码在科布伦茨等车晚点的30分钟没人来收拾 垃圾箱都是满的 红皮的DB玻璃是最脏的 剩下的地方铁路和白皮的国际列车还可以 就是晚点得厉害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他一年在路上跑180天,两天就站一回车头,春节假期都不例外,被抓前两天还在车上检查工作。又不是只有冲高速才上去作秀。
西方确实可以在其国内进行文化封锁,问题在于这个世界的信息是流动的,就好像当年西方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来渗透进苏联被封锁了得文化界一样。
西方本身对自己国内的文化封锁,导致其文化的单一化也会使得其受众产生厌倦感,如同国内的人老是听政治课上的老生常谈听到很烦一样。
如果中国学者可以在各种国际场合中发表各种让西方人听了耳目一新的见解的话,那么处于僵化了的或者按照尼采的话来说上帝已死(西方文化凭借自身已经陷入围城很难突围)的西方民众即便是在西方传媒的文化封锁中,依然会有很多民众接受中国的声音,并且会对西方自己的文化封锁越来越不满。
关键在于中国学者要善于阐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制度的深刻的内涵,深刻的合理性,这首先需要学者善于概括,要敢于发声。
中国学者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即便是在比较公正一些的环球时报上发的一些中国学者的声音,他们的文章往往是这样写的:
某个欧美学者这么说,然后某个欧美官员这么说,然后某个欧美记者这么说,某个欧美的老百姓这么说,欧美的民意调查如何如何,总的来说,就是没有自己认为怎么样怎么样就是只有欧美人认为怎么样。
这里面有文化自卑的原因,也有中国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开始过分的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对归纳、分析的逻辑训练进行得太少有关,如果以电脑来打比方的话,就是中国教育就是负责给每个人输入各种信息,每个受教育的国人的大脑里记忆了很多东西,就好像电脑里面存储了很多信息一样,但是存储了很多信息的电脑并不一定是好电脑---当然存储了一些类似于操作系统那样的系统软件还是有用的,问题在于人们存储了更多的是对自己无用的从而针对自己而言是信息垃圾
分析处理能力类似于CPU的能力,中国的教育并不强调,即便是到了硕士博士阶段也如此(我看了一本某位“经济学家”给他硕士生上的课的快记记录,同样是满堂灌,就是他在上面讲些不知所言的“知识”硕士生们埋头听课)
中国人可以说是被中国教育给耽误了,导致归纳---相当于亚里士多德这位希腊逻辑学鼻祖强调的由众多个体总结出相同的群体特征的一种逻辑思维,分析推演---由群体特征推导到个体特征的逻辑思维---特别是前者,表现在对概念的边界的界定,对概念内涵的界定这样的逻辑思维中国的课堂上有进行过这样的训练吗?
中国文化恰好有众多的包含着极其丰富内涵的汉字,其内涵丰富,但是其概念的边界,概念的准确含义是什么,需要学者们惊醒认真的 界定。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首先需奥的是敢于发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老是说什么这个欧洲人怎么认为,那个美国人怎么认为,而要更多的说我怎么认为,因为......,那个人(不管是中国人,欧洲人,昧国人,日本人)不对
对欧昧目前遭遇到的政治困境--环球时报目前比较关注这个,一些学者转达了很多西方的声音--各阶层的都有,但是为什么你自己不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呢,你认为欧昧制度困境的根源在哪里?要怎么解决呢?
如果中国学者给出的分析和建议具有相当的逻辑性,那么显然可以对中国声音的传播对中国话语权的壮大有极大影响,老是当老外的传声筒,人家要尊重你都难。
我只是想说此人的经历未必为假。此人用德国的小城市的铁路来比较中国的铁路确实不公平,但是所说事实未必是假话。
关于加拿大,我只是用一点个人经历来类比一些事情,有些牵强。但是刷上去也懒得删掉。我觉得跟你和忘情大方向上没有什么本质的矛盾,我也给了忘情的主贴给了花和宝。若有误会,请你不要介意。至于网上所发东西,非为谋生而发,非专业论文,非经润色,逻辑有不清的地方,在所难免。多请见谅。
关于你说的
误导德国铁路信息的不是她一个人。我2010年去德国玩前买过这本书,DK的Eyewitness Travel。
578页题目是
Travelling by Train, Ferry, and Ship
第一段摘抄几句,
如果您要点amazon的link,再点封面Look inside预览,还能找到578页这句话。
英语国家还算比较流行的旅游指南(比她的帖子流传可广),这么评价的德国铁路,基本是正面,有点非常温柔的批评,是不是也该贴到德国网站上去骂,要求DK修改道歉。鄙人在德国乘过法兰克福-纽伦堡(ICE),纽伦堡-拜罗伊特(地区,当天来回),纽伦堡-慕尼黑(ICE),乌尔茨堡-法兰克福(ICE),基本上很满意,觉得和旅游指南也相符。当然样本太小,跟经常坐火车的德国人和旅德人士不能比。
还有您文章里面那个把忘带月票的小美眉赶下车。我觉得在那个国家的规矩都是忘带月票要照章购票。虽然铁路人员不够怜香惜玉,但是从规则看貌似没有做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