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关于这一点,刘邦不是已经用‘功人’和‘功狗’说明了吗?众将领最后也接受了。
你说曹参功第一其实俺是无所谓的,但好像你开始不是为曹辩护的啊。
这样弯弯转,打住吧。
在读秦汉历史的时候,有一点应该注意,就是秦汉时期是中国从周天子共主向以后的皇帝集权过渡的时期。汉初封的王大致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后有实权的王了。下一次要等到明初的封王了。即使是明初的藩王,也都是朱姓王,有实权的时间也很短。而汉初的王,权力大,地盘大;不仅有军队,还可以铸造钱币;不仅有刘姓王,还有异姓王;而且一直要到武帝时期才消停。因此,汉初的王,特别是异姓王,与侯是有本质区别的。
具体来讲,萧何张良曹参这些人,都纯粹是刘邦的雇员,是打工的,完全没有自己的势力。而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是有自己的一帮人的;他们与刘邦的关系,介于盟友与下属之间,更象是盟主与盟员的关系。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该下之战之前,刘邦调不动这几位,不得不用封王的办法拉拢他们参与对项羽的最后一战。蒯通说韩信,就指出了当时韩信的多种选择。刘邦从来不用拿这些东西去拉拢曹参樊哙。
因此,萧何张良曹参谁的功劳第一,是关起门来讨论的问题,是刘邦的亲信下属之间的比较,跟韩信等异姓王没有关系。
韩彭英三人在封王前已经有自己的军队和地盘,他们是用这个要挟刘邦给的王爵,后来刘邦打陈豨时要调彭越英布竟然调不动。而那些封侯的人对待遇不满最多也就是聚集在一起发发牢骚,没有那个胆量和能力造反的,一旦刘邦搞个正式礼仪模板再塞点糖果立马就跪倒了。
拎着头去找刘邦,这样缓急还有人会给他效死力么?
死后他儿子还是卷入了巫蛊之乱。
而他居然利用自己的胜利来要胁刘邦,他最后被灭也不好说什么,与其说是他功高被灭,不如说是他自己性格造成。
在刘邦被项羽围得要跳脚自杀的时候,他居然要胁封王。
就算他儿子端坐在家中,紧闭府门,也会被揪出来处死的。无亲属关系的任安都被处死了,何况卫氏是太子的表兄弟。
这场祸绝了卫氏,李家也彻底消失于政治舞台。
不过卫氏对巫蛊如此敏感,以致酿成灭门之祸,或许在于他们内心深藏的恐惧,甚至有可能是禁忌。
当年导致陈阿娇退去后位的那场巫蛊之祸,不可能没有卫氏的身影出现。卫子夫不大可能是小白兔。
而太子敢于起兵,应该有卫子夫的决策成份。
虎老师有篇东东分析的很透彻:
和平阳公主结婚,可惜还是没能躲过去,不过连宗室的刘屈氂以及武帝女儿阳石公主都死在这场大乱里头,卫家要不选择站位是不可能的,历代外戚如果自己的侄子不能及时即位因为树敌太多大半都很难善终。幸好卫青的阴德不错,卫子夫的孙子刘病已得到好心人帮助最终出头,卫家得以重新恢复爵位,而霍光一家不知收敛,特别是霍光的老婆毒死了皇帝老婆又想毒死太子,霍光没有及时划清界限,结果灭族的很惨。
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从始皇帝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自商鞅以后,秦国就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不停的折腾。商鞅、张仪、甘茂、穰侯、白起、范雎、吕不韦、李斯等人,没谁是在政治上善终,张仪、甘茂托了战国时代的福,在肉体上混了个善终。
法家主张中央集权,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出现皇权(王权)和相权的斗争
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确立后,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也一直没消停过。前两天,广东的人大代表不就公开在向中央要财权吗?察古而知今,察今而知古
汉宣帝是一个想干事儿,又能干事儿的主儿,不清洗掉霍氏集团,他就是一个傀儡,啥事儿也干不了,这是宣帝不能接受的。
至于霍光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干了啥缺德事儿,并不重要。说难听点儿,哪怕霍氏集团的人没有啥错,霍光执政二十多年,鸡蛋里挑骨头,总能找出一两处瑕疵吧,霍光已经死了,让活着的霍氏集团的人背黑锅,应该不难吧。
霍光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虚情假意的还政宣帝。说他贪权恋栈,一点儿都不过分。
宣帝的位子毕竟是霍光给的,宣帝不但不能否定他,还得让他在麒麟阁上排第一,但是,收拾霍氏集团的时候,宣帝可一点儿都不手软。
连霍皇后都被赐死,求为布衣而不可得,这就和毒死许皇后以及毒杀太子未遂有关了,宣帝之后的那些皇帝都是这支的后裔,他们会宽恕毒死自己祖母的家族?更要命的是霍光妻子这件事情一直瞒着她儿子,同宣帝的冲突都快火烧眉毛了才告诉,害人又害己呀。宣帝在霍光死后仍故意放纵霍氏乱来,有人多次上奏章劝说也不理睬,就是为了要彻底的斩草除根,这种心术很可怕。
能够招之来挥之去,没有非分举动。郭汾阳“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而在滥杀的武帝后期的金日磾也是七世显贵而无野心。
主张君主再暴政也是君主,臣子再有才也是臣子(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于地),和商鞅时法无遗漏刑至太子有了质的差别,无限制的加强君主权力而削弱臣僚制约必然出现滥用法令,汉反思了秦的教训加入了儒家的一定平衡,儒法并用遂成为后世统治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