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刘宗敏在北京所为所为的几个问题 -- flyingcatgm

共:💬47 🌺25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所谓"没打过硬仗"只是因为硬仗在那之前已经打完了

河南几场大战,明军主力孙传庭,左良玉部都被李自成摧毁.李自成破潼关,杀孙传庭.攻克西安后,直到兵进北京,除了榆林打了真正惨烈的血战,宁武关虽作抵抗,两日即克外,明军根本抵抗不起来.

至于"真枪实刀的硬拼肯定是败",夸张了.李军核心部队战力并不次于八旗.

家园 对于满清的问题

李自成带到北京的兵马,不足以对付满清的入侵。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关键问题是要整合明朝降部,加上自己的兵马守卫山海关。但是李自成没有做好。还是非常麻痹。我的资料出处来自顾诚先生的《南明史》,这个网上有在线阅读。

外链出处

在军事部署上,也突出地反映了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缺乏战略眼光。从万历末年起辽东的满洲贵族军事力量日益崛起,成为明朝廷棘手的课题,而明末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又是同明清之战交织进行的。为了抵御满洲贵族的进犯,明朝廷多次从陕西三边抽调兵将。按情理说,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

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这种部署对于稳定大顺政权统治区的局势虽然有积极作用,但是分兵驻防的结果势必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例如,李自成在湖广荆襄地区部署了以大将白旺为首的七万兵马,当大顺军向北京推进时,明军左良玉部乘机进攻湖广承天、德安;河南刘洪起等地主武装也同左良玉相呼应,颠覆当地的大顺政权。白旺上书请援,李自成当即决定派绵侯袁宗第带领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由陕西奔赴湖广先击败左良玉部,随即北上河南平定了叛乱,直到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袁宗第和白旺的军队仍滞留于河南与湖广。这种局部的胜利只是导致了全局的失败。白旺七万之众完全可以牵制住左良玉部,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袁宗第所统右营为大顺军攻城野战的五大主力之一,本应调到北京地区,等到稳定辽东局势以后再回头收拾左良玉等手下败将,是易如翻掌。李自成计不出此,说明他对用兵的轻重缓急缺乏战略头脑。

占领北京以后,李自成的麻痹轻敌思想进一步暴露出来。当时他身边的军队总数大约有十万人,受封侯爵的大将有刘宗敏、李过、刘芳亮、张鼐、谷英,加上明朝投降过来的军队,兵力也还可观。然而奇怪的是,李自成在大同留下了大将张天琳镇守,在真定委任了大将马重僖为节度使,惟独在京东山海关一带没有派遣“老本”嫡系大将去镇守。他的着眼点仅限于招降撒入关内的吴三桂、黎玉田和关门总兵高第,而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却置之度外。开初,李自成对吴三桂、黎玉田率领的辽东官兵和山海关总兵高第的招降进行得很顺利,吴三桂在大顺政权“许以父子封侯”的条件下同黎玉田、高第一道归附大顺政权,吴三桂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见新主”;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李自成在招降了辽东和关门明朝官军后,似乎认为京东的问题已经解决,对清廷出兵干涉的危险毫无认识。他在山海关地区的军事部署只是派了几天以前在居庸关投降的明朝总兵唐通率领原部八千兵马接管山海关防务,而没有派大顺军嫡系大将出镇该地区。从他下令吴三桂率部进京和派原驻畿辅地区的明朝投降总兵马科率原部一万兵马同黎玉田一道远征四川来看,证明他根本没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覆亡必然有分羹之心。似乎在他看来清兵在辽东的用兵和三次深入内地都是明朝的事,大顺政权从未同清军交锋,彼此无怨无仇,可以相安无事。也许是出于这种天真的考虑,他既不派大顺军主力前往山海关一带布防,又把同清军作战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召吴三桂本人入见是一回事,命其率部赴京又是一回事。联系到李自成命马科率部前往四川,很可能是想让吴三桂率部执行南下之类的任务),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仅凭唐通八千兵马也绝对抵挡不住清军的进犯。何况,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对吴三桂安抚得当,并立即派遣大顺军高级将领率主力协同吴军镇守山海关一带,吴三桂叛变的可能性很小,京东的局势也将比较稳定。

其他资料也说,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任命了大批南下山东的部队和官吏,眼光还是对着南明。

关于李自成的进军速度,在《南明史》也有记载。

为了给自己增添一些本钱,他不是率部出关以丧家之犬的形象向清方投降,而是玩弄手腕,一面“遣人东乞王师”,以京东要塞山海关城为见面礼;一面“遣人绐贼缓师”,“以待本朝大兵”。

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叛变占领山海关的消息后,经过紧张的商议,决定一面安抚吴襄,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规劝吴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变计;一面作好武力解决的准备,出兵平叛。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王和吴襄等人,这说明李自成仍希望通过君、亲之义招降吴三桂。然而,由于吴三桂同清方勾结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了。

。。。。

四月十三日晨,大顺军由北京向山海关进发。行至三河县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仍愿意投诚,请求缓师。在这关键时刻,李自成又一次受骗了,他派明朝降官密云巡抚王则尧以兵政府尚书的官衔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随即放慢了进军速度。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天可达,大顺军却在八天之后即四月二十日才进抵关西。这时,才知道王则尧已被拘押,吴三桂和高第的军队在关内沿石河一线做好了作战准备,除了武力解决,没有招降余地了。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时(约为八时),山海关战役开始。

清军是四月初出兵,原来计划不经过山海关,而是走蓟州、密云。四月十五日途中接到吴三桂的第一封求援信。四月二十日,多尔衮得到下一封求援信,一日二百里,二十一日赶到山海关附近。如果大顺军早三天到,是可能在清军到达前解决吴军的。不过能不能在蓟州、密云挡住清军还是一个问题。

家园 顾老先生的治史精神令人敬佩

《南明史》是心血之作,资料考订一丝不苟。

不过顾老先生的论点,不是每个人都能赞同。顾老先生认为,

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期以后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已经逐渐落后,但是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被大顺军推翻的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统治时期还是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见,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识,尽管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行将灭亡的明帝国。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稳定后的统治被一些人大加吹捧,称之为康雍乾盛世。正是当中国处于这种“盛世”的一百多年里,同西方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大。“盛世”过后不到五十年(如果按照某些学者吹捧康、雍、乾三帝的思路来看,乾隆之后在位二十五年的嘉庆也应该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至少不能说是无道昏君),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随之而来一幕幕丧权辱国的悲剧,使大清帝国的腐朽落后暴露无遗。本书作者在所著《明末农民战争史》中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大顺军推翻明王朝接管整个黄河流域几乎对社会生产没有造成什么破坏,并且扫荡或狠狠打击了那些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贵族官绅势力。如果这一势头不被满洲贵族和变节的吴三桂等汉族军阀官绅所打断,中国社会将在明代已经取得的基础上实现较快的发展,近三百来年的历史也许是另外一种样子。

很多人不能同意这个论点。因为大顺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出台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政策,所以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很难说大顺政权就是让中国科技水平能够和西方持平。大顺领导人的主体是农民,如果不败亡,很可能会封建化,但是会不会鼓励资本主义萌芽不好说。明朝晚年学习西方技术主要在武器上,还是为了对付满清。而明朝的海禁等对于经济发展已经有破坏了。而清朝没有向西方学习,还是因为在鸦片战争前跟前没有有威胁的敌人。

清朝的贡献在于为中国争取了一个版图疆域,一个是新疆完全控制,一个是西藏基本归顺。特别是历朝历代都没有注意的台湾,也在早期收复。蒙古问题也解决得很成功。清朝晚期虽然割地不少,但是还是比明朝大得多。

家园 这个话说穿了,好!!!

暴力是元规则,拥有最高暴力的集团制定规则。战斗力才是一个政权的能力最直接最关键的体现,打不赢你说啥都没人听啊,钱再多都是帮人攒的。

本朝龙兴之时,朝鲜突然有事。如果彭老总入朝之后,一战即败、丧师数十万、兵溃几百里,莫说外敌会跟进、东北会瓦解,全国政权的稳定都会成问题。结果共军不仅把美帝为首的联军从鸭绿江杀回三八线,一度杀到三七线,还同时在国内追歼残敌、收疆定藏、剿匪安民,内外各条战线捷报连连,于是所有人都只能倾心俯首,土共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为中国社会制定规则,大搞社会主义改造。

此战李自成的指挥也有问题,不一定发挥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之后连滚带爬,土崩瓦解,更是暴露了他根据地建设的欠缺。但这些问题不经一场大败都有时间整理研究提高,决战败了就如同拿走了前面的那个1,剩下的神马都是浮云般的一串000000000000000000了。

通宝推:迷途笨狼,
家园 陈圆圆事件反映的是李自成对刘宗敏失去了控制力

作为军事一把手和老资格,刘宗敏在进北京后明显头脑发热,李自成的手令都不管用。陈圆圆没随军也很正常,吴三桂的部队是关宁铁骑的余脉,带女眷镇守边疆前线会影响士气,而且北京的生活条件肯定比山海关要好,吴三桂没想到的是北京那么快就陷落,家人和宠妾瞬间成为人质,如果他能预见到,陈圆圆不说,他父亲肯定是要先接出来的。

家园 暴力是元规则

总统说的更露骨:暴力是元规则。一语道尽人类政治的真相。

“说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浅短,骄傲轻敌,而决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郭小凌,〈文章不写一句空——评顾诚《南明史》的治史方法与治史精神》)

“目光浅短,骄傲轻敌”其实就是说对清军实力的认识不足,对自己实力估计过高。

李自成农民军战斗力如何? 对官军从来是败多胜少,卢象升,洪承畴,都是农民军的克星。但闯王优势在于政治,所以屡仆屡起,总能从头再来。后来明廷逐渐抽调精锐官军去东北前线抗清,卢象升战死在那儿,洪承畴被俘。其实山陕豫的官军都成了空架子,闯王的起义军最终成了燎原之火,直到遇到山海关大战这瓢冷水。

山海关大战的过程说法不一,连闯王的兵力都莫衷一是,有说二十万的,十万的,姚雪垠说只有六万,是李自成的嫡系精锐:老营。不管多少,显然李自成认为对付吴三桂和满清的前锋兵力是不成问题的,遇到大股清军也可以自保,他不可能出兵前没有庙算。那些认为“李没有把满清当成敌人”,“没有料到吴三桂和满清勾结”的想法都政治白痴,而且把李自成也想象成白痴了。

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军的战斗力对比是怎样的?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之后有了新的认识, 心态也大变。大败之后竟然不嫌晦气,登基称帝,次日就焚烧紫禁城,弃北京而走。这些苟且狼狈的行为,俺觉得是他一生英雄传奇般生涯的唯一污点。 显然闯王 认为 (1)北京不可守,(2)将来也夺不回来了。在壮丽的紫禁城登基称帝,而且机会逝去就不再来,谁能抵御这个诱惑呢?闯王对前途的判断是基于对清军战斗力的新认识,历史证明,他的判断是准确的,闯王再也没能回到北京城。

在河北登州和衔尾追至的清军又打了一仗,农民军再次大败。一直退到老根据地陕西。清军攻潼关, 刘宗敏、刘芳亮先后出击,均被清军击败。 李自成亲率从西安赶来的主力出关攻击,亦再遭败绩。 后来清军把红衣大炮调来,连守城也没法守了。闯王不仅放弃了潼关,索性一股脑儿连西安都放弃了,带着大顺朝的文武百官和家属,踏上南撤的不归之路。

李自成农民军的战斗力至此大家可以有个判断。事实虽然残酷,却是最教育人的。有正义不一定会胜利,暴力是人类政治斗争的最终裁判。李自成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力不如人,别的都是皮毛。

毛主席对这个道理最清楚,所以他说: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李闯王若听到这句话,一定在天堂上对毛主席哭诉:光有不算数,打不赢,有等于没有!

通宝推:迷途笨狼,
家园 场外因素肯定要考虑

在北京过够了富贵日子的大顺军战斗力不下滑才奇怪,何况大顺军在山海关面对的是突然出现以逸待劳的后金部队。

家园 李自成没预见到北京会落城

两百年前北京在土木堡精锐尽丧,瓦剌围攻下还坚挺不落,之前他打开封同样久攻不克,北京会更好啃?他东征的初始要求也不过就是在炫耀武力后希望明廷承认他的裂土为王,完全没有做好接收北京的心理准备。

家园 “暴力是元规则”这句话可不是俺说的,参见《潜规则》一书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争夺天下(争当规则的制定者)的时候,如果一个集团一个组织一个制度的优越性无法体现到武装斗争中来,无法为大规模暴力的组织实施提供保证,那这个优越性就是空口白话了,无法被历史所承认。

家园 不是他麻痹

而是他之前没做好进北京的构想,本来只是到北京前炫耀一下武力,只带部分先锋精锐很自然,但在局势突变后,进北京后长达一个月没有把关中等地的部队调动进北京周边应付满清潜在的干涉,而是忙于追饷,这就是他和大顺军高层的责任了。

家园 这更是世界历史中的游戏规则,今天也是这样

因为中国有了毁灭西方的核武器,西方做出一副fair play的样子

家园 看来李自成还面临两线作战问题,除了没有红衣大炮这个关键

而关键是红衣大炮。

淮海战役,陈毅总结了两点:支前的手推车和大连来的大炮弹。

李自成可能有手推车但没有大炮弹。

以前TG的成功一直有毛子的影子:解放战争时大连来的大炮弹;朝鲜战争时的米格走廊;和越南战争时的胡志明小道+萨姆导弹。

为什么南明没有和南宋一样长期偏安于南方?中国的南方拥有众多的河流及山脉,这些地理因素对骑兵是一个限制,南明完全可以据险而守,形成南北分裂的局面。这关键在于与南宋对峙的金国没有无坚不摧的大炮,而与南明对峙的清军却拥有号称“威武大将军”的攻坚利器红衣大炮,并用它给南明致命的打击。而操纵这些红衣大炮的,正是满清的汉军八旗。

红衣大炮本为明朝军队拥有的红夷炮(明廷官员称荷兰人为红夷,又曾误认为这些火炮是荷兰人制造和使用的,故称之为红夷炮,清廷忌讳“夷”字,遂取其谐音,称红衣炮),最初是由明朝于天启年间(1621—1627)派人至澳门向葡萄牙当局购买的,此后又聘请葡萄牙技术人员和工匠,训练中国的铸炮工匠仿制而成,其威力远大于明军原有的佛郎机及其它旧式火炮。明军用红夷炮在宁远及宁锦之战中重挫了后金军。后金军决心学习汉人的火炮制造技术,以缴获的明军枪炮为模式,利用归顺的汉族工匠智慧,创造了“失蜡法”,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并在战争中广泛使用。

祟祯四年(1631),后金军曾用自制的红衣大炮围攻大凌河城,击毁大凌河城之子章台,其后远近百余台俱下,守将祖大寿降。至祟祯十二年,清军已经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在松锦之战开始时,清军火炮实力不如明军,但到松锦之战后期,由于在作战中缴获了大批明军火炮,清军火炮实力已经超过了明军,祟祯十五年四月,清军以红衣大炮连破明军据守的塔山、杏山二城,至此,松锦之战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松锦战后,明军关外主力被歼,火炮尽落清军之手,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经拥有近百门红衣炮,而当时的明朝辽东总兵吴三桂仅有十门,为清军进关作战奠定了基础。

清军入关后,在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作战时,先以红衣大炮攻克太原城,后分二路追击大顺军。顺治元年十二月东路清军进逼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固守不战,次年正月,清军以红衣大炮破潼关。此后,李自成即采取避战的方式流窜,直到在湖北通山县被害为止。

清军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后,即把矛头指向偏安一隅的南明。在著名的扬州之战中攻守双方都动用了火炮,南明的史可法以巨型火炮守城,轰杀攻城清军千余人。昔日袁崇焕虽然靠“凭坚城用大炮”的策略在宁远、宁锦二役取胜,但历史不会重演,因为清军也已经拥有了红衣炮。结果是扬州城终在清军红衣炮的轰击下,因城墙崩陷而失守,南明福王政权亦随后覆灭。清军在与南明的战争中,先后在扬州、嘉定、江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城,而这三座被屠城市的失陷都与清军的红衣大炮有关,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清军对大炮的依赖。

满洲语称汉军八旗为“乌珍超哈”(意为重火器兵)而不称为“尼堪超哈”(意为汉兵)。可见清初夺取明室守御辽东边城之仿制西洋火炮,并用降将管领使用,故有此名号。满清汉军八旗的昂邦章京佟养性曾说:“火器攻城,非砲不克”,此时,满清尚未入关,但已经意识到了火炮这种攻坚利器的作用。由此可见,红衣大炮是满清攻占全国的关键军事因素,而使用红衣大炮的汉军八旗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家园 农民军的问题是崇祯十一年后发展太快

李自成部精锐的战斗力未必弱于清军,但绝大部分,不是明军的降军就是崇祯十一年后快速发展起来的部队。这些部队的战斗力肯定是不如清军的。

再加上农民军政治策略失当,未及时停止追赃制度,山海关战败以后,造成明朝的士绅官僚和满清八旗合流之势。士绅官僚降清要剃发易服虽然不情愿,但比降了农民军还要被追赃强。说白了,剃发易服还能继续做官,降了农民军不但钱没了,脑袋未必还能保得住。一言蔽之,阶级仇压倒民族恨。明末的阶级矛盾太过尖锐,士绅官僚宁可降清,也不降农民军。

家园 李自成要是有朱元璋打仗的水平,也就拿下了. 难怪太祖这么

推崇朱元璋啊.

家园 那个时候傻子才想只封王啊,再说明朝也不会给他封王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