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旧作一篇 写给朱令案的真凶 -- 玉垒关2

共:💬215 🌺766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觉着有些细节要是搞不清,可能很难讨论下去。

点看全图

这个图片是2006年央视社会调查对朱令案的报道,来源是http://hebei.sina.com.cn/video/hot/2013-04-17/09243973.html,时间在图片上有了。

片中没有说这个就是朱令铊检测的报告,但是姑且算吧。

这个很明显的能看出来是两次中毒,而且感觉每次都是一下吃进去,但是网上又说朱令是亚急性中毒,是分次分批吃进去,到底是哪一种,经过20年,不知道检验手段有没有提高,似乎应该可以给个明确的说法。

如果是一次性吃进去,应该有应急反应,和结果不符,而且这样很难查,朱令中毒前一周每一次饮食都有可能,而且嫌疑人也很多。

如果是多次投毒,那么能不能看出来是几次,时间段集中在哪天,这样范围可以大大缩小,嫌疑人可能大大缩小。

网传朱令体内铊含量是1000mg(头发实际检测是600mg,依据其他铊中毒实例推导的——北大那个好像投毒是600mg,但严重性不如朱令),1g的铊对应到硫酸铊的话,差不多1.2g(铊的原子量是204,很重),如果是亚硝酸铊,差不多是1.4g。

(备注:我的化学知识最多到n年前初中水平,如果错了是正常的,对了是不正常的,欢迎指正,也欢迎拍砖,但要注意可能被反拍)。

也就是几克的粉末,隐蔽性很强。

但是朱令的律师说,如果是铊溶液中毒,那么需要1.5L,2个啤酒瓶的量,不知道他是根据实际了解的清华大学铊溶剂的情况说的还是别的原因(孙维似乎说过,她也是接触铊溶液,每次到实验室都已经配好了)。

这1.5L的溶剂要在一周内喝下去难度可不小,有人说喝咖啡,一次200ml,一周也下去了,这是没常识的话,你喝200ml的咖啡掺合20ml的铊溶剂可能,你喝20ml咖啡掺进去200ml铊溶剂?

所以科学检验了解朱令中毒的具体过程是破案的首要因素,否则一切都是无从谈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最早报案就是向清华大学保卫部

1995年4月28日,朱令被确诊铊中毒。朱令父母当即委托朱令舅妈,据说她家就在清华园,连夜找到化学系负责学生工作的薛方渝家里提出报案请求。薛方渝当即打电话请示王大中和贺美英,经领导同意后向清华大学保卫部报案。清华大学保卫部和清华园派出所我记得是在一起的。5月5日,朱令宿舍发生神秘失窃案。5月7日,14处正式立案侦查。不知道这么多天时间里,清华园派出所有没有向上面汇报。

家园 铊盐并不难搞,太多外行把焦点限定在实验室了

几年前在网上还可以买到,这是相比多年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监管的情况下,不要说九几年这方面的监管的程度了。

多留心,无论是不是学化学化工的都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初中生就能接触到的氯化钡一样能杀人于无形,而且有误诊可能。

家园 她们两位的姓氏笔画数一样,因此比较危险

注意朱令和吕令子的姓都是6划,然后与令的笔画数配合起来,可能就是比较危险的。

记得当年轰炸南联盟大使馆的时候,中方有三个人遇难,我上街看到一个人摆摊,宣称改变名字改变命运的,所以我就给了包括邵云环等三位遇难者的名字让他测,他当场计算笔画数,当场翻书,结果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人中年出事。

然后我又拿出一个人的名字:张灵甫---他又当场算笔画数,结果更加准确,根据笔画数,可以推断出他早年飞黄腾达,然后引起众怒,被围殴而死。

以后我有缘遇见一位老师,我算了一下他的姓氏笔画数,发现他的笔画数与赖昌星的笔画数一样,这家伙下棋下得比我那时候好,乒乓球也和我差不多,特别是围棋下得很不错,大概日子也过得不错,后来我知道这位给关起来了。

姓名的笔画数和名字的笔画数配合还是很重要的。

据说日本人就比较重视这一套学问,所以日本人的生活普遍的好一些。

家园 喔,最后一句话亮了

顺便问一下,这个算命先生是来自什么时代?连张灵甫都不知道?

家园 这两天别有用心想把真想搞混的人真多

朱令案件发生至今快二十年了。

今天翻炒起来,想打那只大老虎,有什么目的我没兴趣知道。我可以肯定这些喧嚣绝不是追求所谓的真相。

真相自在人心。

朱令中毒两次。

铊,最大致死量45mg/kg,正常人体重75kg,也就是正常人摄入75*45=3375mg铊化物就可以致死。

大学本科,化学专业开设课程:无机分析化学所用的铊化物应该是硝酸盐,在100毫升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

3.9g/0°C

6.22g/10°C

9.55g/20°C

14.3g/30°C

21g/40°C (数值来自维基百科)

朱令中毒事件94年11月-95年2-3月,考虑北方供暖,以及室内,还有饮水习惯,饮水水温应该在10°C以上,也就是说仅仅100毫升(喝水两大口的量)水中溶解的硝酸铊就可以杀人两次。

在本帖发帖散布虚假消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误导别人的,可以走了

家园 说起来嫌疑人进入警方的视线还有点戏剧性

1995年5月7日朱令案立案侦查以后,检查朱令物品,排查铊毒来源和调查能接触朱令的周围人员是警方首先做的工作。由于朱令本人就是化学系的学生,当然警方首先要排查化学系的情况,结果化学系检查了系里的药品登记表格以后,告诉警方化学系没有铊盐!于是警方大海捞针,排查了北京市数百个涉铊单位,没有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也没有发现能和朱令身边人员联系起来的情况。最后是扩大排查范围以后,在石家庄的一个单位发现了一张出货发票,上面写的购买单位赫然就是清华化学系。警方这才重新返回清华,化学系一见发票也蒙了,重新核实才发现童爱军课题组确实购买使用了铊盐,但是没有按规定入库登记。自然地,此后警方很快就掌握了嫌疑人也进入了童爱军课题组的事实。

家园 比起朱家能够拿到黄华批示

孙家的民主党老花瓶就是个渣,最多能保SW 不被刑讯逼供。

家园 这个过程倒是第一次听说,我来揣测一下警方的思路。

首次接案后,警方并不重视,就是一个简单的投毒案,一个人住院了,还没有生命危险(后续的结果肯定没想到),相比起警方每天接触的大量恶性案件,这个应该不是排在前面的。

事实也象,4/28确诊,当晚报案,5/7才开始调查,而且还只是通知校派出所去寝室取朱令的生活用品,取东西的时候,还是问着同宿舍的人,哪个是朱令的用品(孙维声明里面当事人说的),我想警方也没抱着在里面查到线索的希望,毕竟如果投毒者就在那里,想清除痕迹太容易了。

没有线索,就讯问,相关人员都问过,正常情况下,也能问出来了,结果还是没有头绪,我想这个时候,孙维的背景是不起作用的,当时被询问的只怕有几十人,每个人的背景查下来,那就是几百上千人的工作量,每个案子对讯问人员都做背景调查,那什么也不用干了,这个时候孙维的家人也不可能主动去施加影响,这不就是自首嘛,还不享受自首的待遇。

找不到一点线索,就只能搁置,直到后来家属找人施加压力,这个时候再想深入调查,已经很困难了,只好做外围调查,不知道这个外围调查是什么时候,如果是受到高层批示以前,那警方的认真态度还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是压力之后嘛,虽然可以理解,那就差点劲。

但是我认为警方是有动力在很难于破案的前提下,把第一嫌疑人定位成凶手的可能,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更加谨慎,间接证据一定要可靠,相互之间一定要成为闭环,否则很难服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不是前途声誉的问题,而是“找出真凶”的含义变迁了

“找出真凶”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我们知道那个人是凶手,而且我们能证明这一点。另外一种是,我们没有证据,但是somehow我们就是知道了。

从司法建设的角度讲,后一种显然不应该被承认为“找到真凶”,这个道理现在我们讲一讲好像很理所当然,但其实它是反直觉的。想想看我们作为老百姓,是不是在乎“知道凶手是谁”远远多过在乎“证明凶手只能是他”——这就是我们的直觉,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直觉。

所以,对于当时大部分的警员来讲,在没有大范围普及这个先进的思想之前,他们的直觉告诉他们的就是“知道凶手”,他们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需求也是“知道凶手”。那他们对“找出真凶”的理解和执行方式都只能达到“知道凶手”的高度。从李sir后来的讲话来看,北京警方应该是很自信自己“知道凶手是谁”的,那么对于96修正案之前的他们来说,在“找出真凶”上,他们做到了。

在司法建设进步这个维度上,警员行为的高度受制于他们理解“缉凶”的高度,他们思想的高度则受制于整个系统的高度。

整个系统为啥落后,一方面先进思想也是需要时间才能学习过来的,另一方面,先进思想也要在经济技术有一定实力之后才有执行的可能。

多说两句:

如果仅仅这样来看,我们也许只能得出一个冷血的结论:朱令案的悲剧,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牺牲品。但回到具体事件经过,我想朱令案的悲剧也是有人为因素的。

在96修正案颁布之前,95年北京警方已锁定嫌疑人,等待批复即可行动(取口供),然而这个批复迟迟未至,到96年2月,北京警方已经明白“难度很大”了。到97年取孙维口供的时候,修正案已出,一切都不同了。

这个耽误也许改变了整个案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耽误,我不知道。如果有熟悉当时办案流程的人,或者可以说说,这个耽误正常不正常,有没有可能被干涉。

其实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讨厌这楼里有一个ID说的“孙家没那么大势力,所以孙维基本肯定无辜”。翻掉一个证据确凿的人命案的难度很高,但这种投入未免用力过猛:要救孙维,只需要让批复的文件多拖延一段时间就足够了,足以把“证据确凿”拖成“证据不足”。而这一点拖延不违反任何原则,也就根本用不上什么爷爷伯伯的打着国家公职的招牌出来唬人,在正确的位置上有说得上话的熟人即可。

唯一需要的假设是,孙家在修正案正式颁布前已经大约知道口供为王的格局会改——而从司法建设的角度讲,这个改动是必然的,而且是宜早不宜迟,所以孙家只要知道刑诉法近期会修正,并且有一定的法学知识,就足够得出结论了。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孙家的干涉是没法排除的。即使排除了,也推不出孙维的无辜。

家园 笑死我了,第一次听说:命题=>逆否命题 ,不算论证

我上面已经展示给你看了,你的原话和我的话是命题&逆否命题的关系。

回家读两遍初中数学教材再出来说话吧。

以后这种档次的胡搅蛮缠,不会再回复。

家园 不同意!应该是约等于零

孙的爷爷九五年去世了,照网上的说法,他爷爷临终拜托江core,给孙开脱.

假如是真的,江真的答应了,但是为什么九七年孙还被公安部叫去询问,变成一个唯一的嫌疑犯?是不是江core不给力,还是北京公安部门有骨气不听上面招呼,还是江嫌共产党统治太稳定了,一定要故意在这个案件上卖个破绽,供大家消遣?假如孙家真的那么给力,他们就不能做得干净一些吗?网络上搜查的关键词还少吗,什么27亿什么的.

实际情况相反,没过几年,这个案子就被人提起,要说没有强大的势力在后面推波助澜,我是不大相信的.我的感觉这股势力比孙家不小.

最后,我非常同情朱家的遭遇,希望真凶一家不得好死,断子绝孙.但是从案件角度来看,实在是没有确切证据,这实在是无奈的事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又是一个莫须有,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吧

不过自己拉出来的东西自己往回吃,比较恶心罢了。

说来说去,你还是绕回这一句话:

孙维如果是凶手,一定有警察出来揭发的,所以没有警察出来揭发,她就一定不是凶手!

太可笑了……

看来这个某人脑补的逻辑推导,又是一个疑案,永远解决不了了。

第一次听说:命题=>逆否命题 ,不算论证

这句话,也是没头没脑,莫名其妙,按照我这样阅读能力低下的人来说,真的不知道,这样一句话,说的是什么。

家园 汗,我说的是网友的怀疑对象

因为我觉得前面在问的是网友有没有怀疑过别人。

警方怀疑谁当然都正常啦,但朱令BF后来是被网友怀疑惨了,还有人摆八字算命,言之凿凿朱令坏在他手上的……还说这个男的案发后就多年杳无音信啥的。

而据他们的学妹爆料,这个BF后来帮朱令筹过很多钱,这个男的后来娶的老婆也一直参与筹款,还是筹款联系人。所以应该还是挺有情有义的,只是比较低调罢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