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个小小访问案例 -- 西瓜子
军工集团也不是企业领导的资产,退休了就啥也不是。
军工集团到底是啥?为了多发点奖金工资,项目科研费,这才多少钱?
这个利益集团到底是谁?
你怎么就这么相信官方报道和那些地方官员呢,
温影帝说某事是路线斗争,你信么,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斗争呢?
官方报道永远都是有利于河蟹的。
敌国的军备进步是本国提升军备的最好借口。既然要提升军备,研发只是第一环,研发了以后还得批量生产,替换升级现有装备,于是立刻活了产业链上无数军工厂。大大小小军工厂是多少张嘴呢?中国一改开,多少军工厂就没活路只好军转民了。连成飞都在造洗衣机。军工业作为毛子的工业支柱,你看他们除了咬牙硬上有别的选择吗?
这是你的自由,没人干涉你。
不过我想问你一下,你为什么就相信这个记者说的呢?他说的就是事实真相?你给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记者报道的就是真相?当然你要是认为政府没有什么公信力了,就不用回答了。
底线不同,结果也不同。
弄的你这么着急回复两次的,我打魔兽打输多了郁闷上河里来吹吹水,说我高明,指不定我小学毕业呢,我脸都红了,最近还有人找我去救国救民呢,还好不是冲出地球,一统银河系,又不像逗我玩,就像你说的想那么多怎么睡的着啊!天真要塌掉,真要乱不是有高个子顶着么?我胡乱吹水的,要是给你造成困扰了,那还真是对不起了啊。把我给乐的,脸都红了。
是斯大林肃反的“屠夫”贝利亚。这是“互动百科”上抄来的。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严峻的形势,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迅速暴露出来,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当时,苏共领导集团的多数成员都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在夺取苏联党政大权之后也顺应民心,从批判个人迷信和平反冤假错案入手,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然而,当时最先和最清楚地看到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最早起来推进改革的人,恰恰是贝利亚。当时,贝利亚不仅在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改革,而且在其他各个方面提出许多改革主张。
反对个人迷信
1953年6月10日,《真理报》发表一篇未署名的文章,题为《共产党是苏联人民的指导力量和领导力量》。文章指责个人迷信是“反马克思主义观点”,批评个人迷信“直到最近仍在宣传工作中”传播。这是苏联开始反对个人迷信的最早征兆,而这篇文章的发表显然和贝利亚有关。据1953年7月苏共中央全会的解密文件透露,米高扬当时在会上发言指责贝利亚说:“斯大林同志刚刚去世,贝利亚就激烈地反对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这说明,贝利亚恰恰是最早提出反对个人迷信的苏联领导人,而赫鲁晓夫正式批判个人迷信是在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实行大赦
在贝利亚的积极推动下,离斯大林逝世还不到1个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便在1953年3月27日颁布大赦令,大批释放那些“对国家并不构成重大危险”的罪犯。结果,有120万人被释放,40万人的案子也被停止侦察。这次大赦无疑是震动社会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良好的开头,随后几年苏联又两次宣布实行大赦。
平反冤假错案
斯大林逝世后,贝利亚立即建立4套班子,分别对斯大林晚年的几个重大案件进行审查。1953年4月4日,苏联内务部发表通告,宣布为“医生案件”平反,释放了被冤枉的9名医生,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当天,贝利亚签署一个命令,指责内务机关的侦查工作存在粗暴践踏法律现象,要求禁止对犯人使用暴力和体罚,销毁一切刑具。随后,贝利亚又为“明格勒尔案件”平反,释放了为此被捕的一批格鲁吉亚领导人,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贝利亚还为其他许多人平了反。例如,二战以后因“克里米亚案件”被捕的莫洛托夫的夫人,被从集中营直接送到莫斯科,由贝利亚亲自交给了莫洛托夫。所以,苏联的平反运动实际上是由贝利亚开始的。
提出改革主张
除了大赦和平反之外,贝利亚还提出其他许多改革主张。例如,贝利亚主张缩减军费,用于发展经济;主张实行党政分开, 工业农业等经济问题要让政府去管,党的机关不要插手多管;主张扩大集体农庄庄员的宅旁园地;主张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多使用地方民族干部,不要到处派俄罗斯族干部当第一把手,搞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又如,鉴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比较紧张,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完全破裂,贝利亚主张对东欧国家实行“和缓”政策,特别是要恢复和改善同南斯拉夫联盟的关系。贝利亚的这些主张,实际上比赫鲁晓夫后来采取的改革措施早了好几年。所以有人说,贝利亚在苏联历史上有权被称为“改革的先驱者”。
民族问题上贝利亚的做法还早于赫鲁晓夫。
斯大林法定的继承者,马林科夫过去被认为是一个拍马屁上去的平庸的人,其人在肃反和战后参与对列宁格勒党领导人进行了清洗。但是斯大林死后,他也进行了改革,比如增加轻工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有自留地。甚至对于干部集团的特权加以限制。有人说,官僚集团受了损害,所以支持赫鲁晓夫推翻他。此公被赶下台后,深居浅出,晚年信仰东正教参与唱诗班,活到88年,比后面几任都长命。
斯大林死后,苏联领导人都认为应该改革,而且对于过去的问题,能够看到一些。可惜,由于斯大林的旧账,贝利亚,马林科夫一个被杀,一个下台,剩下赫鲁晓夫又做事缺少章法爱走极端。最后的结果是相对保守的勃列日涅夫上台。
学生时代曾对这类论述很不以为然,
进入社会多年后,发现这话有一定道理,
一个有相当能力的人,必然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定分额的资源,
而被击败者,不可能都作谦谦君子状,背后总有这样那样的声音,
不说诋毁吧,至少也是有点冷嘲热讽,
这样,这位至少也就得不上这个好人称号了.
另一方面,要做成事,不可能不得罪人,
那能成事的人,总会招来不少意见,这又得不上好人称号了.
工业化打造了苏联式的官僚集团,当然这个集团内部也是派别很多,最庞大最有力的就是军工利益集团,以及强力集团。赫鲁晓夫没有资源也没有威望自然遭遇官僚集团的反噬。
想想西南出事是不是也是领导人因为自己的组织不够强大,当然一个是台上一个是台下竞争完全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