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舌尖上的中国,乡愁的滋味 一 -- 阿辉1
看央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大自然的馈赠”
那些冬笋春笋酸笋甜笋,那些深海里的鱼,深山里的菌,世界上,还有哪个民族是比中国人更懂得吃的民族呢?我这样说的时候,某妞反驳,美国人吃汉堡、热狗、皮萨和生菜沙拉,吃了几百年,也活得挺好啊。我说那叫没文化,某妞说,文化是个垃圾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东西南北形形色色的面。
一样的米,不一样的食法。
那些包子面条花卷,年糕、米粉、汤团。
最最诱惑的,还是春节的饺子,端阳的粽子。
看得我有哭的冲动。思乡,原来是和味觉连在一起的。
身处异乡,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不能和你思念的亲人一起
吃。这个才真让人抓狂。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灵感的转化”。
吃的法则里,风味高于一切。
中国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美味。
豆腐,可算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的最伟大发明。
干湿软硬,条丝片张,发酵变质,霉菌长毛,无不是转化的效应。
小小的豆子摇身可变万化。
而北方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则用奶制作出另一种变化了美味,奶豆腐。
在第三集里,我看见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蒙古包,蒙古包里用牛奶、砖茶和炒米制成的奶茶。
我看见年轻的牧人孟克骑在马背上,用爷爷的望远镜眺望远方。
我看见孟克的妈妈挤牛奶,孟克的姐姐找到迷路的小羊。
这样一部电视记录片,拍得如此朴拙,又如此充满诗意和力量。
有个美国同事曾经开玩笑地说:“中国人只需用美食就可以征服世界。”
美食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餐馆。
尽管那中餐,不那么地道也不那么正宗。思乡是舌尖上怎么都改变不了的感觉。
艾柯卡的父亲说:无论怎样人们都要吃,因此开饭馆是最稳妥的行当。
从没看过哪部电视片,能像这部一样,温柔却强劲地牵扯了我心底最浓烈的思乡情绪。
好友阿敏说,晚上跟老公一起看了两集之后,两个人相对无言。今
天一大早,发现老公上网查询,看看曾邀请他回国工作的机构,还有
没有新的机会。
the 5th and 6th series have strong flavor of PR (or negatively, you can call it propaganda).
This series are supposed to only present the wonderful cooking/food of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The director intentionally covered food of certain regions out of political concern and some local food is far from being delicate.
这个要搞清楚.
仅仅是因为这样的节目在习惯了中国负面形象的外国人眼里有被认为是propaganda的可能, 就认为这样不好吗? 难道我们拍自己的片子就只能说纯食物? 或者附和外国人的口味顺便损一下中国才是好的?
我看这部电视片,看得满心的乡愁。
我周围的朋友们,见面必谈这部电视片,并由此引申出对自己故乡美味的记忆。
比任何一部爱国片都更有效力地激起人们的思乡情绪。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让食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鲜,最古老的几种方法就是腌腊风
干,糟醉烟熏。这些方法加上时间的历练,让食物融入更加鲜美醇厚的滋味的同时,也让人们在品尝食物的时候,体会一种世道人心的沧桑感。
可以这么说,腌制的滋味,岁月愈久,滋味愈浓厚。这好比四季里的秋天,丰收,厚重,而且斑斓。
又好比走到中年的人生,筋骨未老,阅历渐深。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
我的观念里,美食不能独用,就好像幸福须与人分享,美味独用无疑于锦衣夜行。记忆里的美味,常常和亲情、友谊乃至爱情联系在一起,也因此,美味和团聚缺一不可。
我意念里的美味,常以画面的形式出现。画面里有我牵挂着的,或者我以为不那么牵挂了,却始终不曾忘却的人和事。
比如早已故去的外婆和外婆家特产的红皮黄豆,很奇特的豆子,有黄豆的滋味,却披着红色的外衣。
我记得外婆用这种豆子制作的一种被称作豆沫的配有香葱和芝麻的食品。豆子要炒熟,手工推磨,热汤烹制。
父母两地分居的日子里,我被寄养在外婆家。那一年,我五岁或者六岁。是一个夏日的中午,厨房里有一大锅翻腾着的豆沫。幼小的我站在灶锅前,等不及大人帮忙,自己一手拿勺,一手擎碗,那一勺沸腾着的豆沫没能浇进碗里,却全数扣在自己举着碗的手臂上。一摸之下,褪掉一层皮,露出粉红的嫩肉。
我记得那种锥心的灼疼,也记得胳膊上鸡蛋大的水泡和水泡里晃晃当当的液体。烧伤的印记在手臂上停留了很多年,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变淡,直至渺无踪迹。但豆沫的滋味却时常让我在异乡仰望故乡的方向。
我记得父亲制作的水晶蒸饺,有半透明的薄皮。下一笼屉还没有蒸熟,这一笼屉已经被我们姐弟扫光,而父亲戴着围裙,手持筷子,脸颊上沾着星星点点的面粉,站在厨房门口,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不言不语。
关于鱼,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吃西湖醋鱼,是在杭州六和塔下,一间忘记字号的馆子。
外面是湿糯阴郁的江南天气,室内是一堂刷着枣红油漆的桌椅。大约是细雨的缘故,那家馆子的生意不能算好。
那时的我还是学生,是那种恋爱中的学生。二楼上,诺大的一个厅堂里,只有年轻的我,和我同样年轻的恋人。
“厨房的秘密”就是制造美味的秘密。
厨房里上演水与火的艺术,揭示的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美味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美味就是和你爱的并且也爱着你的人,分享一种有滋味的食物。
所谓有情饮水饱,大约就是这个道理。
互联网普及前在美国看个春晚都很激动,几个和中餐沾边的餐馆的菜谱从头吃到尾,从尾再吃到头,几年都没个新菜,感慨没有竞争没有进步。回国后周围就我对春晚的评价最高,每年必看,从头到尾,吃得也顺口了,前阵吃个茄子,那做法让人感慨真是中国人是天生的大厨。
不是什么名厨,但是再想吃,去不可得了,自己做的,老是差点什么
还有漂白馒头,加陈米粉的豆腐,防腐剂泡过的冰鲜......至于孔雀绿、苏丹红、三聚氰胺就不用俺多嘴了。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味”是什么,是无实形的存在。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感觉到“味”的,不仅有我们的鼻子和舌头,还有我们的内心。
甜在舌尖,甜是最容易也最先感知的味道。那也是幸福的味道。
电视片中,从广东茂密的甘蔗林到无锡的咸中带甜的酱排骨,无不具有幸福的滋味。
在这一集里,我看到太湖,看到天下第二泉。
太湖依旧风姿绰约,天下第二泉那几个大字酣畅依旧,还有那一潭碧绿的泉水也沧桑依旧。我在那里留下过青春年少的影子。无论怎样,天地不变,山水不变,景物始终没有变,甜味也不会改变,会变的是人心、世道和誓言。
甜在舌尖,而苦的味蕾则在舌根,虽然位置靠后,却也十分敏感。
苦味的背后有更加丰富的味觉感受。
苦中回甘是一种境界。这就是一种味觉上的辩证。比如陈皮,比如绿茶,再比如某种有象征意味的酒或者是某一幅只能看不能尝的画。
每个人都对苦味敏感,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其中的奥妙。苦中有甜,苦中作乐,是我们在艰难人生中对幸福和美好的一种期盼。或者说是一种坚持的生活态度。
能够调和苦涩和甜蜜的惟有咸。
普通的引不起我们丝毫注意的盐却是百味之首
盐也是最古老的可以贮存保鲜食物的东西。也因此,盐,记载了战乱动荡和迁徙年月里的人们对食品的记忆。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中前行。所谓美食家,品尝的不过是盐的深浅。
倚老卖老的人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所炫耀的也就是时间和经验。而时间的味道,说的即是盐的味道。这种味道已经和故土、乡情,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剪不断理还乱牵扯的只是一缕乡愁。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叹息,二十多年的岁月一下子逝去,种种滋味都上心头。而他笔下的美食家朱自治却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琢磨出:“盐能吊百味……盐把百味吊出之后,它本身就隐而不见,从来也没有人在咸淡适中的菜里吃出盐味,除非你是把盐多放了……”
虽然是在说盐,可怎么捉摸都觉得他好像不再是单纯地说盐,已经上升到了某种哲学或者宗教的高度。
酸最为奇妙,不仅舌头可以感知,鼻子也十分敏感。酸大多由醋而来。中国人以谷物酿醋。要想得到美妙的酸,必须经过平静漫长的等待。酸味能增加菜肴的鲜香,可以增加消化,促进食欲。
但我们意念里的酸和醋,常常是和嫉妒以及男女情事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某些特殊语境里的特殊文字,也会被我们理解为泛酸。
吃醋成为嫉妒的同义词,典出唐代。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房夫人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房夫人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刚烈任性,宁死不肯同意老公纳妾。待她将那杯“毒酒”一饮而尽。才发现杯中物不过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
《红楼梦》里晴雯为着袭人和宝玉亲近,添了醋意;而黛玉为宝玉吃醋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汉语里把爱流露出醋意的人称为醋缸、醋瓮、醋钵儿、醋罐子、醋坛子或醋瓶子。有时还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里就有“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古龙这样说吃醋:“世界上不吃饭的女人或许会有几个,而不吃醋的女人却没有一个。”还说:“一个女人若已开始为男人吃醋,那就表示她对这男人至少不讨厌。”
吃醋确实可以理解为是爱情的表现,是捍卫自己爱的主权的一种有力武器。但吃醋多了,不仅伤体,而且伤心、伤神。
辣,泼辣。火热、刺激、咄咄逼人。个性里代表着开朗、坚韧和果断。我热爱的川菜,不但辣还麻。
经过腌制的泡椒是川菜里重要的调味料。鱼香肉丝看似普通的菜式,确是鱼香菜式的经典。隔山隔水的异乡,因为没有泡椒,便也没有了记忆力的鱼香味道,这竟然也能成就川菜爱好者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这一集里,我看见年迈的陈婆婆自制美味的辣豆瓣。没有这样的辣豆瓣,就没有麻婆豆腐完美的味道。这种味道,来自故乡,来自我们所爱的人,用双手制作出的食物,而我们则用舌尖感知亲情的美好。
鲜是最难解释的一种滋味。鲜字最初的含义是未经烹制的生鱼的味道。鲜就是在烹饪中保持食材的原味,是一种素面朝天的美。鲜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特殊味觉体验,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最平常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我的理解是,鲜的美是一种看不见品得出的美。像某一种爱情,没有道理,你知道他的存在,但你说不出你爱的那个他,到底在哪里?
五味杂陈,五味调和。说的是食品,看的是人生,牵扯的是乡愁。
有人说完满的人生总是五味杂陈的。这样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看这部电视片老有哭的冲动。
五味最佳的生存方式是调和和平衡。某种单一的味道,很难独自呈现。
也因此,我们生活里的伤心和遗憾,痛苦和喜庆,大抵也如五味一样,杂陈是常态,不杂陈反倒显出古怪来了。
郑板桥有词:“稻穗黄,充饥肠;菜叶绿,作羹汤。味平淡,趣悠长。万人性命,二物耽当。”
“ 我们的田野”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最后一集
这一集,讲的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就是因地制宜的变通,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精心使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尽一切能力获取食物的非凡智慧,在这一集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贵州大山凹凹里的壮民、苗民,在山的褶皱里开出梯田,种植并不高产的糯稻。
稻田里养鱼养鸭,鱼鸭吃害虫,其粪便还可以肥田。
所谓的鱼米之乡,原来就是这样子的。
住在海边的人们扬帆出海,负重潜行,海底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良田。
我看见电视片里,人工养殖的的大闸蟹,看见蟹黄汤包,腾腾地冒着热气。
我还看见崇明岛上的垛田,和垛田里肥硕的,有大家闺秀气质的龙香芋头。画面里有唱歌的老夏和划船的夏妻。午餐在田头船上,湖里的野生鱼,捞起来煮煮就是一顿美餐。而芋头收获的季节,河蟹也肥了。
幻想自己是划船的农妇,而爱人就是唱歌的农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这样讲的时候,阿敏说:“得了吧,就你,让你所爱的人,满身臭汗,两脚污泥地给芋头浇水;让你去剖生捉的鱼;捡柴升起呛死人的火。大太阳底下,不搽防晒霜,冒着照射过量紫外线的风险去河汊里划船,那田里有青蛙但也有毒蛇,草丛里有蚊虫也有蚂蟥…….嘿,我说,不消几个时辰,你就想滚回现代文明里来了。”
要不我挖苦阿敏这样的科学家不解情调,她能玩转数字和实验,却也能将意象的东西离析得毫无诗意可言。
而且我这位闺蜜永远具备这种本事,总能在我做白日梦的时候,毫不留情地将我的理想砸个粉碎。
我看见青藏高原上酷似小麦的青稞。
青稞的田里杂开着小小的花,花中有人,人有笑脸,笑脸唱歌。
画面上还出现了北京。而那个一口京片子的张贵春,居然在自家的屋顶上开出菜田。
三卡车的土,一桶一桶地抱上楼顶。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他有一个奢侈的理想,拥有自己的菜园。于是,他把自己的理想搬上屋顶。
他一朵一朵地摘下那些含苞待放的窝瓜花,在菜园里支起油锅,炸得焦黄酥脆。那一刻,他说:“可香可香了。”
立秋时分,贴秋膘,吃饺子。张贵春和他的邻人,享用皮薄大馅儿的角瓜饺子。笼子里有鸟,他跟鸟说话。这让我想起外婆,外婆也是这样,只不过她说话的对象不是鸟,而是鸡。
看这一集生出另一种感慨。
初来美国时,看满眼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草地、杂树林。
美国人种植的草坪面积,早已超过粮食的种植面积。
母亲来访,看着我的院子说,这么大块地,种草,每个月施肥,每天喷水,每星期还得修剪。耗水耗电,修剪还得开小拖拉机。就算是种粮食都没有这么麻烦。你这块地,铲了草坪,改种小麦和玉米,一年收两季,可以养活多少口子吃饭。
我那已经退休的数学教师母亲,严肃地计算,如果亩产小麦N斤,总共可收X斤,可养活Y口人。如果亩产玉米N斤,总共可收X斤,可养活牲畜Y头。
我说,整个小区都是草坪,而我肆无忌惮地种小麦和玉米。文明点的邻居,会给我些拐弯抹角的抗议。不文明的,说不准会在月黑风高的夜里,拔了我的小麦或者玉米,顺便往我的门前扔几包狗粪或者垃圾。又或者把我告上法庭,说我的院子有碍观瞻,影响整个小区风貌,导致人家房子卖不出好价钱,要求赔赏可如何是好?
下一年,母亲再来的时候,不提小麦和玉米了。而是带了各色的蔬菜种子。有萝卜、丝瓜、大白菜;也有莴笋、韭菜、牛角椒;还有扁豆、梅豆、长豇豆……
照理说,植物种子是不许入海关的,但母亲就是那么大摇大摆地将硕大一包菜种,装在手提包里,带进了美国。
我也跟着忙碌,铲掉草坪的一角,辟出一块菜园。
中国话说,民以食为天。
美国人评价,给中国人一个玫瑰园,中国人都能将玫瑰拔掉,种上萝卜白菜。
去年,同学的女儿来美留学,在我家住了几天。倒过时差后,我开车送她到邻州读书。车出本城,小姑娘一路感叹,这怎么都是荒地啊?这么多的土地都闲着啊?好好的土地怎么不种呢?难道老美一年只种一季吗?这些荒地要是搬去中国多好啊。我知道,她的这些疑惑和我当年的疑惑同出一辙。
前不久,有同学到美国公出,我载她购物。路过一处又一处的保留区。同学问:“这么多的荒草地,干什么用的?”
我答:“保留区,也就是城市的肺。”
“这么大的保留区,还在市区里,开发出来,得值多少钱?”
“不准开发,有法律规定的。”
离我家最近的一块保护区,满是半人高的青草和杂树,还有一条弯曲的小河和几处不大的湖。
保护区里修有可供骑自行车以及走路、跑步的通道,那圈通道全长十一点六公里。从春天到秋天,各色杂花次续登场,更有形形色色的小动物们在那里自由地徜徉。
我的同学先是沉默,再是感叹,让中国农民移民吧,让中国农民到美国来种粮种菜吧。
我只能说,很多时候,上天待人并不公平。
我们只能用我们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让这种不公平,在勤劳和智慧面前,显得不那么突兀。
I think you do not underst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at all.
吃尽千般味...还是盐有滋味...
鲜这东东...女人比较敏感...有时男人觉得腥...
这东东的穿透力较强...最先散发出来...女人的接受力又较强...
还有一个是摸不着的...
就是炒菜的“锅气”...每个厨师出的“锅气”不一样...
为聊这“锅气”...俺居然十多天里...每天中午都去一家饭馆...专点那一个炒菜...不厌...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而且~~~此贴宝多,老铁在此贴玩儿了量化宽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