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无军徽亮相的中型战斗机粽子(上) -- TopGun
您说的更在关键上,如果空优机型的话,二元矢量对尾部隐身和气动处理的好处更多,不过奈何TG发动机不给力,上矢量控制恐怕都要考虑更多,这该是考验飞机设计师的设计定位和平衡能力了。
你说的论据本身就是错的,所以你的论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当初麦道、波音、洛马竞争JSF。最后洛马获胜,就是现在的F-35系列。
麦道第一个出局,不是因为他的气动布局,而是因为他的动力。
麦道的短距离起飞、垂直着舰型使用的是从发动机引燃气驱动升力风扇。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他们在特别状况下要求飞机在甲板上开机待命。此时麦道方案的尾喷管可以转向水平,类似的,波音的所有喷管、洛马的尾喷管,都可以。
但是唯独麦道的升力发动机在排气中有燃气,而且无法在甲板开机待命时完全转向水平,只能将排气喷在甲板上。波音、洛马都没有这个问题。
美国海军陆战队认为,甲板开机待命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样,麦道方案会把金属的两栖攻击舰甲板烤得过热,产生危险。
实际情况甚至比当初美国海军陆战队预期的还严重,因为现在已经服役的MV-22鱼鹰,其倾转旋翼的发动机短舱,居然也有排气导致甲板过热的问题。但这也反向证明当初美国海军陆战队否决麦道方案是正确的。
波音第二个出局,同样是动力的原因。
波音的短距离起飞、垂直着舰型虽没有上述麦道的问题,却有发动机在垂直着舰时吸入自己排出的燃气的问题。
在垂直着陆的演示中,波音方案在落地前,发动机因吸入自己排出的燃气而工作异常。幸好当时飞机离地面已经很近,飞机立即落地。事后波音工程师说,这与他们计算的结果相符。
美国军方在宣布洛马方案获胜时,明确地表示:波音方案之所以落选,是因为其短距离起飞、垂直着舰的动力系统问题。
另外,波音早期方案是无尾三角翼布局,与V形尾翼布局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并论。
yak系列配备专用垂直风扇的算双发吗?
也在用,具体名字忘了
烂归烂,但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那是我有些想当然了。
其实我是来预订下篇的
就聊聊沈飞四的具体使用定位吧。
鱼鹰为了避免垂直起降中一台发动机故障导致另外一台好的发动机在一瞬间掀翻飞机,使用了将两副旋翼联动的机构。这样,当一台发动机故障时,另外一台好的发动机是同时驱动两副旋翼,从而避免了这个问题。
这是双旋翼飞行器借助联动机构避免了单发故障会在垂直起降中避免灾难性后果的问题。而喷气式飞机如果采用双发主发动机,则要么双发的喷口都在中心线上,要么双发的喷气需要某种“联动”,二者都不容易实现。
雅克38和雅克41都是独立的升力发动机与一台主发动机配合垂直起降。这仍然是类似F-35B那样地使用一台主发动机。
世界上有不少的国家眼巴巴等着装备四代机,J20是看家护院、防身保命的重器,杀伤力太大,轻易不敢卖出去,洛马的流水化生产线一旦建成投产,F35的生产成本和价格会大幅降低,价格越低,销售越多,这块巨大的肥肉难道只许老美一家独吞。美国的小弟们将全面装备F35,总有些国家买不到F35,越买不到就越着急,手里就算有性能不错3代、3.5代飞机,面对四代机心里总是没底气,飞行员都没有心理优势,就像诺基亚5230再皮实,和国产iphone一比也土的掉渣。J31可能不会很便宜,但是客户没钱不要紧,有资源就行,人民币贷款帮你买,再用石油、铁矿石、大豆、香蕉等等分期还贷,性能上就不要过于挑三拣四了,山寨iphone都有大把的人买,正儿八经的四代机还有这么优惠的条件还怕卖不出去。发挥优势把外形设计漂亮一点,把航电配置时尚一点,操控软件设计的傻瓜一点(适合第三世界国家训练不足的飞行员快速上手操作),售后维护周到一点,别学老毛子的T50坑人。发动机不够先进,航程不够远没关系,老美打过来的时候,只要能躲过预警机的侦查,悄悄起飞,偷偷靠近,导弹齐射,然后调头开足马力以最快速度逃回己方的防空区就安全了,这时候超巡性能可是保命的绝招,至少不会象萨达姆的空军那样,一起飞就被预警机死死盯住,在空中没呆几分钟就被稀里糊涂得被揍了下来。沈飞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赶紧把J31造出来,最好也用流水线制造,成飞既然没法对外卖J20,完全可以参股J31,支援一些J20的技术,然后全世界推销,就算不赚钱,能让F35少卖一架就是一分胜利,沈飞想翻身就千万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搞飞机可不像IT业那样三五年就有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
一, 隐身
四者都不是隐身战斗机。但是J-10B明显在隐身上采用了一些手段,比如:相控阵雷达倾斜安装、DSI进气道不但进气口可以做到隐身,而且是S形进气道屏蔽了发动机,等等。总之,J-10B是在一些关键方位上雷达信号特征低的战斗机。
F-16的最新改进型(BLOCK52、BLOCK60)采用的隐身手段不如J-10B多,其雷达信号特征应该比J-10B强,但是低于J-10A。
J-10A虽然有雷达信号特征较强的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但是S形进气道毕竟遮蔽了发动机。这仍然强于F-15的最新改进型。
F-15的最新改进型(阿拉斯加鹰以及正在换装主动相控阵雷达的F-15E)在隐身上很吃亏,一是因为体积大,二是因为发动机无法被进气道遮蔽,三是因为锲行进气道本身不容易隐身,四是因为巨大的、垂直的双垂尾。
二, 雷达性能
F-15的最新改进型在雷达上遥遥领先。采用主动相控阵雷达的阿拉斯加鹰早已服役了很长时间。F-15E则更进一步,正在换装具有空对空和空对面双重能力的主动相控阵雷达。
美国航空周刊曾经报道,F-15凭借卓越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对掠地飞行的巡航导弹之类的微小雷达目标拥有其以前的雷达所无法比拟的发现距离。
F-16最新型也是主动相控阵雷达,虽然性能不如F-15的,却也是非常先进。
J-10B到底是主动相控阵还是被动相控阵,从公开的信息中还难以判断。无论如何,J-10B与正在早已经积累的大量主动相控阵雷达使用经验的F-15和F-16比,在雷达上差一截。
J-10A在雷达上比J-10B还差一截,不是相控阵雷达。
三, 简单地把隐身与雷达综合看
网络盛传,J-10A在模拟空战中曾经大胜J-11。我认为J-11被击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J-11的雷达反射巨大。J-11不但体积巨大,而且进气道不遮蔽发动机并拥有锲形进气口、拥有巨大的垂直双垂尾。这导致对手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发现J-11。
虽然J-11鼻子大所以雷达大,但是像J-10A这样的对手本身雷达信号较弱,导致J-11仍不容易先于J-10A发现对方。
但是当J-10A面对阿拉斯加鹰时,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情景:阿拉斯加鹰凭借主动相控阵雷达先于J-10A发现对手,并首先开火。
不过如果阿拉斯加鹰面对J-10B,就要难办得多。如果战术得当,J-10B凭借一定的、有限的隐身,应该可以先敌发现、先敌开火。
四, 中距离空战的高速机动性变量
上面说到F-15与F-16凭借雷达领先,在中距离空战中有一定优势。但是F-16超音速性能有限,这会使其在中距离空战中因高速机动能力弱而吃亏。
在高速机动上,F-15、J-10A、J-10B应该差不多。有人总认为J-10B的DSI会限制其高速性能,这是错误的。J-10B的DSI在二倍音速时的总压恢复系数与J-10A的进气道相当,二者均远远高于F-16。
综合上述考虑,在中距离空战上,J-10B与阿拉斯加鹰各有仲伯,二者均优于J-10A和F-16。而J-10A在中距离空战的高速机动上有优势、F-16在雷达上有优势。
五、近距离格斗
我对J-10A和J-10B的飞行性能有信心,近距离格斗,在机动性上J-10A和J-10B丝毫不惧F-15与F-16。
但是F-15和F-16在武器系统上占有优势。二者都是用了比J-10先进一代的头盔显示系统(J-10A不过是简单的头盔瞄准系统)、二者都是用最先进的AIM-9X响尾蛇导弹。
所以双方格斗战果如何,在飞机/武器系统上难以判断。
六、飞行员
当初第一次海湾战争中,骄横的美国海军航空兵居然被伊拉克的米格-25击落一架F/A-18C。伊拉克的米格-25飞行员在两伊战争中积累了实战经验,所以一旦不惧怕对手,则出手狠辣。
所以飞行员那种压倒一切敌人的气魄和经验、技术的积累非常重要。
抗美援朝时志愿军的拉-11螺旋桨战斗机也击落过喷气式战斗机,解放军的飞行员一定要保持这种斗志。
说不准会出现双发的F-35F,G什么的
就像歼7-歼8,幻影2000-4000
仔细阅读以后再继续提问,先说声谢谢。虽然回答问题很辛苦,但是您稍后可以整理成一个主贴,也是尊重和保护劳动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其实我也是一名空军飞机发烧友,看了很多很多文章了,但是我很不明白的一点是,美日韩台普遍装备了F15/16,其威胁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既然J10是一代不灭传说,怎么就没人仔细分析分析两者的作战能力差异呢?!
本文分两个部分:
一, 南昌的启发和南昌的遗憾
二, 国外的启发
另外,本文后半部分中,有些国外方案的图片很大,可以点击图片看大图。
-------------------------------------------------------
一, 南昌的启发和南昌的遗憾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上的“八一”,指的就是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在南昌发生的这件事情,产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然后是八路军、新四军,和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南昌有已经兢兢业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航空工业。南昌创造性地开发出中国第一种两侧进气的超音速强击机强五、创造性地开发出全世界最小的超音速袖珍战斗机歼12“空中李向阳”。另外,南昌的K-8教练机不但装备了很多国家的空军,还在埃及建立了组装生产线。
南昌在隐身战斗机的研究上,尤其对现在的中型隐身战斗机开发非常有启发。
1,南昌的启发
开发出强五、歼12的传奇式飞机设计师陆孝彭,曾经主持过轻型隐身战斗机的研究。我虽无缘读到这位南昌航空工业的英雄所主持撰写的三册《第四代轻型歼击机研究报告》,却从一篇相关的介绍文章中,看到南昌的研究对中型隐身战斗机的开发极具启发性。
A, 启发一:飞机结构减重
结构减重对中型隐身战斗机至关重要。恰恰在这一点上,南昌有独到的优势。
南昌歼12“空中李向阳”袖珍战斗机为了减重作了大量的工作,这些经验对中型隐身战斗机的开发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b20b010f52ea551810a68713.html
我在TopGun:【原创】(中)粽子缺少一样最宝贵的东西中,批评粽子在总体设计上虽然非常需要创造性,却缺乏创造性。其中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和推力有限,导致中型隐身战斗机要有创造性的总体设计来减轻结构重量。而南昌对轻型隐身战斗机的研究和袖珍战斗机的开发经验,给出了在气动布局之外的另一条减轻结构重量道路,而且这是南昌曾经成功走过的道路。
B, 启发二:外挂隐身武器
南昌当初研究的是轻型隐身战斗机。因为轻型机的确太小,实在无法布置内置弹舱,南昌创造性地提出了外挂隐身武器的方案。
根据当时的武器情况,南昌的方案是:
http://wenku.baidu.com/view/b20b010f52ea551810a68713.html
不要以为这个想法老土,美国的想法与南昌不谋而合。美国洛马公司设想在F-22基础上开发的FB-22隐身战斗轰炸机,就有外挂隐身对地攻击武器的方案。
下图是FB-22的想象图,其中机翼下外侧就是直接外挂隐身对地攻击武器。图中的相应文字注释是:挂在低可探测挂架上的JASSM(联合空对面防区外发射导弹):
下图是FB-22的另一幅想象图:
虽然南昌提出的在现有导弹上使用隐身复合材料涂层的方案隐身效果有限,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思路研制专门的隐身导弹,就像美国的JASSM隐身导弹那样。
南昌的这个想法对中型隐身战斗机的价值在于,中型隐身战斗机的弹舱容量有限,可以用这种方式在不增加弹舱容量的前提下提高携弹量。这个方法也省去了使用隐身武器吊舱导致的额外重量。
南昌的这个想法甚至对J-10B这样的准隐身战斗机也很有价值。J-10B虽然采用了很多隐身手段,却毕竟是在J-10A基础上改进,所以没有弹舱。如果J-10B采用南昌的想法,可以大大缓解没有弹舱的问题,即使外挂武器,也具有一定方位上较强的隐身能力。
除了上述两个启发外,南昌的研究还有全向推力矢量喷管、飞机隐身涂层、飞机敏捷性等方面。但限于上述介绍文章篇幅有限,无法得知更详细的内容。
2,南昌的遗憾
A,我们本来可以有一架优秀得多的中型隐身战斗机
虽然南昌有上述创造性的研究、有诸如飞机结构减重等对中型隐身战斗机极为关键的经验,中航工业却将开发中型隐身战斗机的项目直接指派给了沈阳个别单位。
如果中航工业让各个相关单位拿出中型隐身战斗机方案进行竞争,然后择优选取,我相信我们现在看到的会是一架优秀得多的中型隐身战斗机。
有人会提出南昌,还有类似的贵州,其开发中型隐身战斗机物质条件不足。但这不是摒弃他们于门外的理由。因为物质条件可以创造,尤其是像目前中航工业在全行业内搜集资金然后指派沈阳开发的情况。
有人会提出南昌以及贵州这样的航空单位,其综合实力无法完成中型隐身战斗机的开发。但这也不是摒弃他们于门外的理由。因为这种综合实力正可以通过开发中型隐身战斗机而建立起来。这既包括可以通过人员流动,以开发中型隐身战斗机招募优秀人才;也包括相应体制和组织的建设;还包括上面提到的物质条件的创造。
苏联的做法也可以供我们借鉴:当初开发图-160轰炸机时,虽然米亚西舍夫设计局已经不具备独立开发战略轰炸机的实力,却仍然参与了方案竞争。结果是米亚的方案获胜。考虑到米亚无法独立开发获胜的方案,图波列夫设计局成为此方案的主要开发者,结果就是图-160轰炸机。所以南昌这样的单位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摒弃于中型隐身战斗机开发的门外。
B,成都本来可以有合格的竞争者
有人说,为了防止成都一家独大,必须扶植沈阳。但是沈阳早已不是能与成都比肩的竞争者。正是这个不合格的竞争者无法完成竞争的使命,才造成了成都一家独大的趋势。比如当初解放军开发第三代战斗机,就是成都J-10战胜了沈阳的J-13方案;再比如解放军开发隐身战斗机,是成都J-20战胜了沈阳那个被俄罗斯忽悠出来的三翼面方案。如果现在仍然以所谓防止成都一家独大为借口,直接指派项目、提供资金来扶植沈阳,只能使沈阳个别单位躺在天上掉下来的资金和项目上继续其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老路。关于沈阳个别单位的那个被俄罗斯忽悠的三翼面布局,请参考TopGun:【原创】粽子的三个忧虑味道
而无论南昌还是贵州,都具有在资金和项目注入的前提下跃升为成都真正竞争者的潜力。即使是不经过竞争而是直接指派,也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而不是给已经获得了大量机会但却无所作为,导致成都从小到大,直到现在居然有一家独大的趋势的沈阳个别单位。
所以目前这种直接指派沈阳个别单位开发中型隐身战斗机的作法,不但是南昌的遗憾,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遗憾,也是中国科技进步的遗憾。
C, 科技进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
中国在航空领域科技进步本来可以更快,因为正如A中所说,我们本来可以通过良性竞争拿到一架更好的中型隐身战斗机。
中国航空领域科技进步的中远期前景也受到影响,因为正如B中所说,中航工业直接指派沈阳开发中型隐身战斗机,对整个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布局是不利的。
科技进步,是直接关系到中国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的。所以这个南昌的遗憾、中国科技进步的遗憾,不但是直接的遗憾,也是长期的遗憾。
二, 国外的启发
1, 瑞典
瑞典继SAAB-39鹰狮之后,正在考虑后继的中型隐身战斗机开发。下图是SAAB公司透露的FS2020方案:
这个方案对中型隐身战斗机的最大启发就是其对空中优势和对地攻击任务的兼顾方式。
执行空中优势任务时,飞机可以在一个格斗导弹弹舱内和两个中距离导弹弹舱内携带两枚格斗导弹和四枚中距离导弹。此时飞机可以超音速巡航,并且是完善的隐身外形。
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飞机可以外挂大型对地攻击武器。
下图中可见FS2020的三个武器舱。机身下面前布中间部位的绿色舱门,表示可以挂两枚格斗导弹的弹舱;机身中后部侧下方的左右两个绿色舱门,表示两个各挂两枚中距离导弹的弹舱:
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这个方案的格斗导弹弹舱。格斗导弹因为最好先锁定目标再发射,所以弹舱应该安置在使格斗导弹导引头获得较大视野的地方。但是这个方案因为飞机较小只能将格斗导弹弹舱置于机身下,于是便尽量将其靠前布置,以减少前机身对导引头视野的遮蔽。当然,最好是有办法使格斗导弹在不降低命中率的前提下在导引头锁定目标前就可以发射。
下图是FS2020的格斗导弹弹舱:
当然,FS2020的气动外形还没有定型。下图中,FS2020似乎在机身下有一个隐身的保形吊舱。这个吊舱既可能是武器舱,也可能是油箱。类似的,其机翼下也有隐身的吊舱:
超音速巡航的FS2020的进气口似乎倾向于使用具有创新外形的DSI,下图是SAAB公布的几种DSI外形:
2, 苏俄的鸭式布局方案
之所以说苏俄而不是俄罗斯,是因为俄罗斯主要在吃过去苏联的老本。我也不认为俄罗斯目前有实力去推进这些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却值得拿出来为我们作参考。
下面这个鸭式布局方案应该可以实现比瑞典的FS2020更小的超音速阻力,因为其前翼的安装与主机翼处于同一平面。成都J-20威龙也是如此。但是J-20威龙另外还有边条,而此方案没有。下面是这个方案的三视图,图中发动机喷口之所以下偏,是为了表示方案要使用推力矢量:
3, 苏俄的“闪电II斯基”方案
“闪电II斯基”是我给这个方案起的绰号,因为其采用了常规布局,类似F-35闪电II。但是这个方案与F-35闪电II最大的不同,是“闪电II斯基”以空中优势任务优化,而非F-35闪电II那样以对地对海攻击任务优化。下图就是“闪电II斯基”:
图中可见,“闪电II斯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其武器舱。“闪电II斯基”利用从前机身两侧向后延伸,用以安装平尾的巨大尾撑来布置内置武器舱。武器舱前部是格斗导弹弹舱,与瑞典FS2020类似,尽量前置;武器舱后部是中距离导弹弹舱。
为了完成空中优势任务,“闪电II斯基”尽量减小飞机尺寸从而减轻重量。下图是想象中的“闪电II斯基”与F-35闪电II的个头对比:
下图中可见“闪电II斯基”的机翼平面形状和其他一些细节:
4, 美国和无垂尾方案
这是麦道公司竞争失败的方案。竞争的胜利者是洛马的F-35闪电II。但是麦道之所以失败,并非是因为这个无垂尾的气动布局,而是因为其短距离起飞、垂直着舰的动力系统问题。
麦道方案的垂直着舰动力系统中,升力风扇的动力来自主发动机的燃气。这导致升力风扇的排气中有高温燃气混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极端情况下,要求飞机在两栖攻击舰甲板上发动机开车待命。而麦道方案在此极端情况下,不得不将混有高温燃气的升力风扇排气吹向甲板,从而导致甲板过热而产生危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麦道方案被否决。但是这个方案的总体气动布局与动力系统的这个问题无关,仍有参考价值。
下图是麦道的无垂尾方案:
图中可见这个方案可以说是没有垂尾。下图显示了其尾部的情况:
这个方案的方向安定性和方向控制来自于诸多控制面的综合作用和推力矢量。其中诸多控制面的综合作用包括机翼上的襟副翼、平尾的综合偏转。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虽然有垂直起降的要求,但F35已经花了600亿美元都打不住,简直不可思议。中国没有那么多负担,况且已经有美国人做小白鼠提供了足够的经验教训,应该可以做的好的多。你估计沈四花了多少钱?南昌有没有可能自筹资金搞一架中四的概念机原型出来?当然中国实际上不可能再搞第二架中四,但是我就是想弥补你所说的遗憾,所以想知道这事要花多少钱?
话又说回来,以后搞一架便宜实用的中四还是有可能的。瑞典,欧洲,其它各国都只需要中四,搞不起重四,也不需要重四,既然别人有这样的需求,难道我们就只需要重四么?
粽子在初始开发时没有用户参与,而用户到底是要强调空战的粽子?还是强调对地对海攻击的粽子?还是既能对空又能对地对海的粽子?这些要求直接影响粽子的设计。而现在是开发者自己代替客户做这些取舍。
可是开发者毕竟不是用户,所以将来的客户一旦其要求与开发者代为设想的要求不同,就要更改设计。这种更改可能牵涉很多方面从而花费很多,也可能牵涉很少方面从而花费不多。所以粽子开发要多少钱?非常难讲。
另外,不定因素还有技术上的,比如开发者中途遇到未预见到的技术障碍。这就要加投资,否则项目就走不下去。
还有,不定因素中很大一块与开发者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管理水平直接相关。有的单位三下两下,仅仅用少量费用就搞定的东西,另外一些单位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投资,也不能搞彻底。
再有一点,我在这里绝对没有说中国的任何单位有这个问题,仅仅是提供一个负面的例子:洛马开发F-35闪电II,需要的投资越来越大,是不是有洛马在钓鱼的成分?这个钓鱼的成分有多大?估计美国军方也弄不清楚,英国、日本等喽啰们更弄不清楚。大家只能是咬着后槽牙,骂骂咧咧地掏腰包。腰包虽然掏出来了,却只想扔了腰包,一把抓住洛马的脖子,质问这是怎么回事?
至于南昌或贵州是否能自己筹集资金开发隐身战斗机,我个人觉得可能性有,但是低。一是因为目前的中航工业对下属单位有领导权,并不是单位自己想怎么做都可以;二是因为南昌或贵州等单位已经不必再蹚这趟水,可以在无人机等方面有所作为。例子是以为美国海军提供舰载飞机有悠久历史的格鲁曼公司(现在并入诺斯罗普而成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其X-47B舰载无人机非常引人注目,目前很难讲这个新东西到底有多厉害、有多大前景。类似的,麦道和波音与F-35竞争失败后合为一家,其鬼光无人机(PHANTOM RAY)也非常值得关注。
但是南昌与贵州仍然有一定的可能性开发隐身战斗机。这个嘛,我有一些妙计,但是实在不能在公开的论坛中说出来。
下图是舰载无人机X-47B:
下图是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