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疑问】:为何沈志华批评中国反对“十三国提案”的决策 -- 2313234454dfsd
太祖的意思我也明白,就是对美国,你不打疼他,他是不会坐下来跟你谈判的。
但是要把当时的超级巨无霸打疼,凭当时我们的国力,前线的将士要做出多大的牺牲,而且有些牺牲是完全有可能避免的。刚建国那会,我们确实也不会怎么玩国际政治技巧,有些机会还是完全可以利用的,一上来就拒绝,不是很明智。
你以为打仗是做生意啊,互相让让,和谐为主。
你以为我们不过三八线,人家就不反攻啊,太幼稚。
最后停在三八线,是因为我们打不过去了,人家也打不过来了,这是实力的平衡点。不是因为这是战争开始的地方。不打一打,谁知道平衡点在哪里?
关于说汉城不该占领,占领没意义,我的评价是,又一个事后诸葛亮。
第七舰队当时为啥在台湾海峡散步,那里也是朝鲜战争的战场么?
可以利用统一战线,但不能被此捆住了手脚,根本目的还是要发展自己。这不欧美不又打算绕过联合国对叙利亚动手了?
我说至少有这种可能性,二次战役以后美国对中国军队有了一种畏惧感,觉得是天兵天将,如果停在三八线一段时间,这时候美国可能就马上反攻么?
停在三八线休整,怎么就是大逆不道了?休整完了恢复元气进可攻退可守,老彭当时就是这个要求。
就算美国马上就反攻,三八线以北的山区是不是对我们作战更有利?
别说什么谁提个反对意见就是事后诸葛亮,越过三八线,后果就是政治军事上全面陷入被动,汉城得而复失,精锐部队暴露在美军火力下损失惨重被迫退回北方,就这么个结局居然还有一帮人叫好!
其实就是二次战役以后,国内对军事形势出现了误判,过高估计了志愿军的实力,相反把美国人看得一钱不值了,认为我们的战士不怕死,就能完全抗住美国的飞机大炮。当时不还是有顺口溜么,叫什么“凉水伴炒面,打过三八线”。
看过王树增的书,刚入朝时兵团司令员王近山就看不起美军,认为拼刺刀就能把美国人吓跑,结果5次战役就他那个兵团损失最大,180师就是他那个兵团的吧。
国内过去的说法,对三次战役的发起,谈论的都是比较含糊的,毕竟是太祖做的决定。
但是话说回来,太祖确实是军事天才,但是看看他以前国内战争,决策的时候犯的错也是有的吧,比如48年初让林总带兵去打锦州,让粟裕带三个纵队过江,这两位爱将当时都没有同意,事后证明他们都是对的;还有46年夏天要求粟裕打到外线去,这位爱将没听,来个内线作战,结果是七战七捷。
其实老彭二次战役以后,还是应该回国内一趟,当面坐下来谈,后来的仗不至于打得那么急了。
因为太祖出兵的决策无比正确,有的人就认为抗美援朝期间所有的国内决策都是对的。
换一种说法吧,要是副统帅或者粟裕,这三次战役铁定50年底是打不起来了。
长春就攻不克,最后不还是被主席严令先打锦州关门打狗。
这有没有关系?朝鲜、苏联都是什么态度?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据说与赫鲁晓夫争权有关,有了这个再来搞经济建设对中国倒正合适,马马虎虎吧,如果早一点停战,斯大林也是个老狐狸,天知道啊。
有被"美国/自由世界"抓住痛脚的地方,自愿=志愿,后来抗美援越,就不提这个词.另外就是志愿军战俘成份复杂,有缝的蛋,苍蝇能不叮嘛?不只是实力说话.因为美国战俘有几个也去了中国.
实战经验也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武器虽然重要,实战经验更重要,恰恰是知道志愿的情况,如果不过38线,那就是等着老美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因此应该主动出击打一下,毕竟是在国外打仗,得不得汉城又不是得不得南京也不是得不得北京,不必计一城一池的得失。
第四和第五次战役,解放军得到的最重要的实战经验是中国空军在天下第二空军的苏联空军教练下和天下第一空军的美国空军的陪练下得到的实战经验。
都别说打仗这样生死存亡的事情本来就不经常发生,就是每几年发生的打球世界杯,天下第二给你教练和天下第一跟你陪练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特别是你连个球队都没有。
所以,看待过38线占领汉城还有第四和第五次战役,解不能完全靠无知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填补智力上的差距。
你再看看你自己说的话:
共军又不是没见过飞机大炮
共军早年见过国军的飞机大炮,那时候就知道我们的战士不怕死不能完全抗住国军的飞机大炮了
后来见过日军的飞机大炮,那时候就知道我们的战士不怕死不能完全抗住日军的飞机大炮了
再后来又见过国军的飞机大炮,那时候就知道我们的战士不怕死不能完全抗住国军的飞机大炮了
明摆着美军的飞机大炮比日军的强多了,而且美军自己装备的飞机大炮也比给国军的飞机大炮强多了,对吧?
如果脑子还正常就想想,别以为只有你知道飞机大炮厉害,别以为别人都跟你一样的记性认为共军在朝鲜是第一次见飞机大炮,也别以为别人都跟你一样的智力拿个顺口溜能证明什么。
太祖也明确给彭讲了,过38线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寇能往我亦能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