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三国时期(一) -- 学习要定心
不管刘皇叔头顶上有多少响亮的名号,反正他在战场上败多胜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乱世,打不过别人,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成就霸业就别想了。
除了关羽率领一支别部以外,主力从来都是刘备亲自统帅。
诸葛亮成为统帅,是刘备去世、排挤李严之后了。刘备时代是做萧何的,从荆州进成都短期领过兵而已。
而不是个人武技,虽然刘备的个人武技很可能也很出色。史上不知多少文弱的统帅被冠以骁勇之名,多看史书而不是看三国演义你就不会误解这个词。而刘备的统率能力,下面的C兄说的对,是蜀汉最能打的。我以为也是整个三国时代最能打的之一。败多胜少是怎么攒起蜀汉的家业的?
当然是想不清楚了,否则我就不是凡人了。但的确可以有一些猜想。
1. 剥削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成为新兴王朝的主力是历史的常态。代表被剥削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来建立一个新政权,我朝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换个角度看,前者是历史的常态,后者是崭新的特例。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的很多拧巴的东西都跟我朝这种特殊的政治传统有关。以后我们会不会回归历史常态?如果回归,很多历史规律就会重演。如果不回归,下面该怎样把拧巴的东西捋顺,难道要发动文革七八年再来一次?这条线下面的话题很多,所有的话题都必将追溯到我朝建立之初的这个起点。
2. 我党立国之初是打算跟各民主党派共治来着,但后来走着走着就发展成了一党独裁加政协花瓶。可是政治斗争是任何时代都不能避免的。这样一来,我朝的政治斗争只能以党内派别斗争的形式展开,不是当面鼓对面锣,而是捂着被子打哑谜。而我党早期的内部政治斗争尤其是路线斗争又是异常激烈残酷的,后来的打倒四人帮、陈、陈、薄等案一脉都能看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上唐、明等朝都有过动摇国本的党争。到我朝又会有哪些新的特征?
3. 军队独立于政治圈之外是当代比较流行的共识,虽然实际情况另说。而我朝的起点既清晰又独特:党指挥枪。更独特的是人民子弟兵的传统,与当今大多实行募兵制国家的职业军人路子大不相同。我们的子弟兵奋力救灾而美国军人袖手旁观就是一大明证。从今天看未来,这个特点会怎样影响我朝的军事战斗力,怎样影响我军对现代化战争的适应能力,又怎样影响我朝向海外殖民扩张保驾护航(或者不叫殖民,按照某些学者的观点和官方的宣称)?
4. 官僚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总是要依附或结合在某个阶级或利益集团身上。我朝建立之初的官僚集团是不依附或结合于剥削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或者说是站在广大工农群众劳动人民利益上的。如今无疑是颜色不那么正了,但以后呢?当前的中央领导都是从官僚集团内部循资历和政绩提拔上去的,看似独立于阶级利益之外。但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后中国的官僚集团会依附或结合在那个阶级身上,以何种方式?
还有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起点影响结局的脉络。琢磨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这种脉络,再琢磨我朝的起点,有很多有意思的猜想。
前提:官僚的世袭会越来越困难,资本的世袭会越来越容易。
证明如下: 官僚脱离了国家不可能继续当官,但资本可以,脱离了国家,完全可以继续升值。
小前提:官僚-〉资本-〉官僚这个利益循环会有两个稳定形态。一种是家族式的内循环,另一种是选举式的外循环。内循环是资本依附权力, 外循环是权力依附资本。两种循环其实并不矛盾,可以共存,只是公共利益有限,此消彼涨但不是你死我活。
结论,资本壮大的后果就是社会往外循环发展,政府专权就往内循环发展。
最后问题,人民在哪里? 人民哪里都是,也哪里都不是。资权的两种循环就是能抗人民的不稳定性才稳定下来的。制度就是为了消灭不稳定性而存在的。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
也是释放系统压力吧?
中央政权手中的兵源和财源,主要来自小自耕农。
而地主、世家、豪强及其荫蔽之下的佃农,是根本脱离中央的掌握之中得到。我们看三国志关于三国灭亡时的记录,说蜀汉灭亡之时“吏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口九十四万”,东吴灭亡时“口二百三十万,兵二十三万”,这些数字都是蜀汉和中央政府统计部门报表里面的,而非真正的全国人口和战斗兵员。
除此之外,大批人口、财富和资源控制在蜀汉公知头子兼世家大族谯周、不战而降的蒋舒马邈、阵前与敌军主帅钟会书信交好避战坐观成败的蒋斌、东吴顾陆朱张四大家族这类世家大族手里,中央政府已经无兵无钱无粮,早就被逼到了走投无路之地。
甚至,除了脑子不清不楚的个别将领之外,比如蜀汉的诸葛乔诸葛尚父子、傅佥、姜维张翼廖化之外,控制了蜀汉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早就跟中央政府离心离德,其中奥妙就在于,反正谁当皇帝都不会耽误自家的土皇帝地位,那么,刘氏蜀汉的死活跟他们有何关系?
同样的事情也出现在东吴,掌握政权中层和高层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早就没心思替孙家卖命了,所以才出现了“吴志”最后一幕:吴兵一哄而散,无人抗敌。
实际上,知道吴蜀灭亡,其军队之主力也并未损失多少,司马昭出兵前就预计,蜀汉军队的规模顶多九万,但是打完之后,蜀兵还剩十万二千,换言之,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第一,司马昭的情报有误,第二,蜀汉军队根本没有在保卫政权上面尽力。
同样的结论依然可以盖在东吴头上,灭国之战,前后加起来,参战的吴军不过六万之数,剩下的二十万以上的军队压根就在冷眼旁观而已。此时,真正替孙家顶了一下的不过就是孙家临时提拔起来的宰相张悌,旁系将领陶濬(其弟弟吴将陶璜早就安排好了后路了)、魏国叛将诸葛靓而已,实际掌握政权体系的顾陆朱张除了逼孙皓杀了自己的特务头子岑昏之外,就是等着去洛阳参见新主子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诸葛亮曾经历数过刘备的半个家当——所以说半个,乃是因为关羽败了刘备另外半个家当。
以下引自“后出师表”:
光看《三国演义》,或者单纯看《三国志》的个别篇章,是不足以了解刘备的实力的。
被关羽败掉的另外半个家当,除去关羽本部的至少五万精兵及其基地之外,至少包括雷绪军事集团(大约在五万人规模),潘濬及其领衔的武陵集团,盟友苍梧太守吴巨的苍梧集团,以及未来通过吴巨经略交州的机会等等——对比刘备东征孙权时的兵力规模七万五千人,就知道这些力量对刘备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三分天下整体规划中的蜀汉疆土,除了荆州、益州之外,尚有交州。这些都随着关羽战败而丢掉了。
甚至还不如东吴人多,精兵也得靠民众养,何况蜀汉还有庞大的官僚队伍,加上姜维一次次的兵力物资损失,东吴使者观察到的蜀民面有菜色不完全是夸张。
东吴和曹魏给刘备的猛将开的筹码都比没有尺寸之地的刘备要多的多,更重要的是刘备在荆州7年闲置,那些人才也没有离开,对于有雄心壮志的人才来说这需要有多强的人格魅力才能控制啊。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那个九十四万口根本不可信,这个有专家论证过。
任何革命,一代人的时间内如不能底定天下,不会有第二次机会。而在西方社会,似乎长限连十年都不到。
- 违规禁,【补充】可申诉或道歉来解。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