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Nisbett实验看东方足球差在意识还是体力? -- 思想的行者
人们常常说亚洲人体力不好,这是一个被中国球迷几乎认为是金科玉律的众口一词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是真的成立吗?
体育运动为什么能够吸引人,首先是因为它代表着人类的竞争求胜欲望,而这种首先就认定自己体力不行的说法说实话非常的让人丧气。
而且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的反例:
例如在孙杨们没有崛起以前,人们会说东方人在游泳方面不行,因为体力不行,现在有了孙杨了,又该怎么说。
特别的明显的表现在举重运动上,确实东方人在大级别举重中貌似不太好,但是中国人在80公斤以下级别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中国的大球,篮球足球,排球或许还包括网球到底差在哪里?
如果我们看恒大的穆里奇等外援,他们在中超乃至整个亚洲几乎无人能挡,这是因为他的体能比别人更强吗?
--不,这是因为他的出球的意识,在于他对于机会的敏感性。
我们在体育场上常常看到的是西方球员就几个球员的冲刺,简单的两条线,就形成一条迅速运动的大斜线,感觉东方球队就是难以抵挡。
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我认为还是从文化环境导致的心理差异有关
有心理学实验,例如Nisbett等人的心理学实验指出,东方人面对一个场面,对环境的关注远远大于对中心的关注
例如可以见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2月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Dec.2008第9卷 第6期 (SocialSciences) Vol.9 No.
6 从尼斯比特等人的研究看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谢 伟 论文所介绍的东西方的心理差异
比特等人〔3〕在实验中,向日本人和美国人两类被试
呈现真实的活鱼和其他水中生物等,且要求他们报
告其之所见。美国被试的第一个人报告内容大部
分都聚焦于鱼(“有一条鲑鱼向右游”) 。但是日本
被试的第一个人的报告内容大部分都涉及到背景
元素(“有一个湖或者说是池塘”) 。尽管美国人和
日本人都对处在焦点上的鱼做了细节性的描述,但
是日本人却比美国人多做了70%的对于环境背景
方面的描述。并且日本人更多提到了鱼和其他环
境中的物体之间的关系(“那条鱼游过了灰色的水
藻”) 。在接下来的一个认知任务中,日本人的成绩
受到鱼和错误背景搭配的影响,说明他们对客体的
知觉已经和客体出现的环境“捆绑”在一起了。美国人的认知任务中却没有这种影响。〔3〕
在最近的一次研究中,尼斯比特等人又考察了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视觉认知过程,同样
发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4〕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
让25名欧裔美国学生和27名中国研究生(在中国
出生并接受了大学教育)用一种内置了眼部运动追
踪器的设备,以每幅3秒的速度观察了36张图片。
就像下面这幅老虎的图片一样,所有的图片都是由
一个显著的前景物体和现实背景构成的。研究人
员发现,与中国学生相比,美国学生会更迅速并且
更长时间地放大前景中的显著物体。与此相反的
是,中国学生在注视前景物体之前,会花更多的时
间留意图片的背景,并且之后聚焦前景物体的时间
也短得多。
由于这个心理差异,因此当机会出现的时候,西方人的关注度将首先盯着那个机会,而东方人则对机会的关注度不足,总是先观察自己的队友,更热衷于把机会留给自己的队友。
应该来说,整个球场确实应该具有整体性,但是在很多时候,需要的就是你面对机会的果敢
而东方的注重环境的文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习惯导致锋无力,因而整体性最好的日本足球,却在本届世界杯上惨遭大屠杀。
难道东方人这种注重环境的心理和文化就没有办法玩好大球吗?
我不相信这一点。
比方说林书豪玩得就还可以,我关注了他的比赛,在比赛的末端,特别是在加时赛,当林书豪表现出了自己的坚决性的时候,他往往可以打得很好,而且东方式的谦虚使得他可以粘合整个球队,本赛季他虽然做替补,但是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东方球员意识迟钝的主要问题就如同中国教育的问题一样,都是在儿童到青少年时期被要求服从于教练老师父母,导致个体主动性不足,儿时的敏感性就遭到了压抑,会形成巨大的心理上的潜意识,进而影响到成人以后的意识,而这个意识的迟钝显然也会对技术产生的很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西方成长的球员,或者在西方进行培训的东方球员由于受到了更多的西方的鼓励个人发展,鼓励个人的主动性的文化的影响,打球都可以打得还不错,例如张德培的网球,再比如今年表现不错的锦织圭,再比如林书豪等人。
应该说注重整体性是优点而不是缺点,或许这也是日本球员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很吃香的原因,问题在于日本球员在欧洲赛场的闪光是因为他的主动性的不足可以被西方队友的主动性所弥补,并且会受到队友的影响而增强主动性。
当这些旅欧球员回到本土的时候,他并不能增强多少本队的整体性,而主动性不足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再加上这次比赛日本等东亚球队对自身实力估计得太高,因而患得患失,因而比赛打不开,于是惨败。
不管如何,注重整体性是东方人的优点,需要继续发扬,但是首先要消除过分的强调服从而导致的球员主动意识丧失的问题,这个貌似还需要从小就开始抓起,如果现在对小球员,动不动的就严厉的申斥,可以想象这一个球员再有天才,也 不会成为梅西的。
当然对于中国人来说,首先需要做的一点就是不要老是自以为自己体力差,老是说自己体力差体力差,这样的自己给自己泄气的话还是要少说。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体力差,还不如去做娘们去观看哪些让她们不断流泪的情感剧,爱情剧,八卦剧,看什么球呢?
对体能的印象会深得多,电视上看感觉不明显,象是在打游戏。
你举的例子,同样大的足球场,到了东方以外国家运动员那里感觉就是很小,跑动范围与速度都很大,东方运动员感觉场子太大。这个印象在现场看感觉很强烈。
这个对比的差别在看职业足球队与业余队的现场比赛时也存在,说明体能与对足球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是球队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差别。
足球存在技术派与力量派的不同流派,说明一个事实,足球是唯一限制场地内依靠体能与跑动制胜的球类运动,技术的高低不具备决定性,这也是足球胜负难以预测的原因所在。
真正的足球翻身,应该开发另一个场地缩小的足球运动,不但娱乐性增强,而且对于体能的要求降低可以加大竞争性,对抗性,比现在这个大场地足球更有吸引力。
这里的原因类似棒球比赛,到了女子那里就出现了个垒球比赛一样。比如与男子足球同样的场地大小,女子足球的比赛就完全没有吸引力,动作走形,上气不接下气成为女子足球的常态,因此难以形成职业体育所必需拥有的对抗性,娱乐性特点。
这个东方人与西方人认知上的差异,很难在足球的比赛问题上联系起来,因为足球比赛的确是个集体项目,从三两人之间的配合,到五六人之间大范围的配合,甚至全场的节奏,这里面的层次,结构的体现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与修养,所谓足球最高层次是在用脑那个说法就是如此。
东方人的集体意识强烈,本应该对这样的运动有优势。一个原因仍然是体能。但是如果一定要从认知上去看,可能东方人的集体意识下缺乏个人的主动性导致。日本队的印象是纪律严明,很类似以前德国队的样子,有章有法,但是严格遵守章法的习惯下人就可能出现对固定模式的依赖,而不敢于也不善于去挑战模式。而比赛就如同生活,精彩的地方反而在与非常规的瞬间,机会的出现而不能抓住,甚至主动不按牌理出牌,去创造机会,这是东方队的短板。
类似读书读成书呆子,人在严格纪律,强调规范的同时,永远不能扼杀个人的本能的随机应变,正是后者才是伟大的来源,也是比赛吸引力的根本,否则就成了打游戏机电脑化了。这个平衡是许多东方文化中掌握的不好的地方,体现在足球比赛中而已。
中外职业足球运动员全场的累计跑动距离比较:
象篮球一样,取消换人限制(下了可以再上),同时增加候补人数,就可以保证亚洲球员和欧洲拉美一样满场飞奔了。对现代足球来说,跑不死远比什么技术战术重要。我现在最气不过的就是本身足球水平已经低下,还有球霸在场上霸着上场时间,不听话的新人不仅没人传球,连上场权力都会被剥夺,早年更是爆出穷国外援被恶意踢断腿的丑闻。很多青年队人才就在这种环境下迅速堕落平庸化。
美国凭自己的3亿多人,就可以闭门玩自己的美式足球、棒球、冰球、NBA。中国14亿人,结果仅有的几个优势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反而还眼巴巴地求着外国人来参与,这都什么狗屎情况。我们有这么多人口,这么大的体育市场,根本不用鸟什么国际X联,我们自己就可以代表“国际”了。自定规则,发展自己的“中式足球”,死活也比现在傻X一样养着国足那班废物强,更何况还要花钱花物去巴结亚足联世界足联,上赶着送去被打脸。
但是我也可以举个反例,以前中国队有容志行的时候,也没能冲进世界杯。。。。
再多搞一些预备队员,替换体能不足的人就行了。
————
话说中国女足表现好吗?如果好的话,是否证明此理论并不完善?(不是真正关心足球的球迷所以不知道。)
楼上的有人提出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女足巅峰时期平均每人跑9000米,男足只有8000米。现在也许就是个中国女人比中国男人更有……拼搏精神的时期?
意志是遭到挫折以后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勇气
意识是指对机会的敏感,能够敏锐的发现什么位置自己可以进球等等。
在深圳华侨城这边一群搞国学书画的就知道,固步自封,没创新,势力,反映了中国文化内核就是不行,到处以老卖老装逼文化,不接受实话创新,当然能奴才般的在国内赚钱不少,但是别的比不过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