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彭德怀为什么是解放军第一战将? -- 叶长安

共:💬140 🌺1023 🌵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维基看来不太讲究,线条粗了

这一年多陈是三进三出朝鲜,第一次是考察一个多月,就回国汇报。然后腿伤发作,到八月份才正式入朝开始工作。转年2月回国养病,三月再次入朝接替彭总,六月份回国。算起来是协助彭总工作半年,独挑大梁三个月。第二次入朝前确实歇了比较长。

家园 ???

陈去朝鲜是自己要求去的,可能这么萎缩?他二次入朝后和彭总共事将近半年的时间。

家园 至少韩爱晶和王大宾

都不能算高干子弟,家庭出身也就是普通干部和农民。

1990年韩爱晶自己曾对当年“批斗、甚至动手殴打彭德怀”的行为表示后悔。但他也提出疑问:是谁明明了解彭德怀的历史,却异口同声地告诉青年们彭德怀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

如果他们并非当时对彭总下毒手的人,我很想知道究竟是谁?有什么根据吗?

谢谢。

家园 我贴一段视频链接,来证明你的观点。

凤凰宽频人物谱——项英与皖南事变

不会贴视频,可以搜索内容“龚楚伪装红军袭击首脑 项英陈毅差点遇险”。

在视频中,有后人转述的龚楚对彭的评价,我觉得非常能说明问题。

家园 基本就是如此

林是身体不好,但绝没到不能打的程度,只是不大愿意。粟也如此。当时很多人心里都是没底气的。

身为战将,这种大战,自己愿意打的,没有不去的。

陈赓身体不好,比这俩都早死多了,还不是说去就去了,因为他是赞成的。

从这一点讲,彭德怀的勇气特别可贵。关键时刻能站出来,而且人家还站对了。

家园 这个事情确实很蹊跷

不合逻辑,中央文革与大将军什么仇什么怨,大将军当时充其量与粟大将差不多,甚至还不如粟大将,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

家园 彭的能力和影响

军内毛周之下,林之外罕有其匹。

我军二十几年战史,彭林是绝代双骄。粟裕的军事贡献集中于解放战争时期,还有陈毅这样一位建军级的老板,粟的影响是不能彭林相提并论的。

文革初期把彭放在四川中央不会放心,红卫兵去抓彭德怀,事先周总理也是知道的。

评海瑞罢官是文革的引燃点,彭在劫难逃。

家园 陈毅调中原有几个原因

1.陈毅和太祖商定粟兵团渡江决策,并得到粟裕拥护。粟裕思考后提出不渡江在江北歼敌,陈毅犹豫不决,令太祖不满。粟裕立下歼灭五军军令状,太祖决定给他全权全责。

2.刘邓一直想统一中原指挥,但陈毅主导华东野战军虽然受刘邓指导,实际是合作关系,因此刘邓一直在要求刘邓陈组成中原指挥部,甚至提出如果陈毅来可以取代刘做司令或者取代邓做政委。统一中原指挥也是中央的设想,却因而埋下二代对粟裕的不满。

3.修养和小姚一直想在华东排除陈毅,形成饶粟组合,但太祖以粟裕代理陈毅职务,饶的长期努力部分得逞。太祖的平衡术炉火纯青。

家园 觉得还是有点疑惑

一般而言,姥姥不会到女婿家里发表意见,即便发出意见,女婿家里也基本不会放在眼里,甚至会反其道而行之。

难道说,彭总的父亲是上门女婿?这就很好解释了,上门女婿对女方是依附关系,地位极其低下,对家中事务根本无发言权。父亲生前跟我解释我小时候向他询问的上门女婿这个术语时没有细说(我当时正上幼儿园呢,难道是少儿不宜),只是说男人但凡有条路走,决不要去当上门女婿。

家园 斯诺的东西不一定全可靠

当然也不会是全杜撰。

他说过彭的湖南话不好懂,他的翻译是否都译得对?还是有翻译的脑补?

西行漫记关于彭有些是错了,比如彭是湘军旅长,何健当时不敢动彭德怀等。

彭不至于和斯诺吹牛说自己是旅长,何健和彭德怀所在师后来没有隶属关系,按彭自述是鲁涤平注意过他的政治倾向。这大概都是翻译的想当然。

另外彭读书是跟他姨夫,他舅舅是个穷人。这点西行漫记也是混乱的(按前面有人的转述)。

家园 是很乱

试着脑补解释一下,呵呵:

1.出击平江的部队为4个团,湖南文史资料选辑上列出侯鹏飞、汪之斌、唐伯寅、刘建文(刘君武)等四团,西南军阀史列出侯鹏飞、汪之斌、邓南骥、刘建文等四团,这两个来源和刘君武的回忆完全吻合(唐伯寅刚刚接任了邓南骥110团团长)。

从刘君武的回忆来看,何键给师长刘建绪的命令是“该师即抽兵两个团星夜赶回长沙,归第十五师师长危宿钟指挥,协同汪之斌、侯鹏飞两团进剿”。这里提到的是“抽兵”,也就意味着不一定是按原建制出兵,军阀部队的出兵习惯往往是先指定指挥官,再围绕该官组织部队。对56旅旅长罗树甲来说,唐伯寅、刘君武两团是他的老班底,再加上他从55旅带到56旅的旅部(这点从55旅新旅长段珩带走109团团部顶替可以看出),他手中就是清一色的老部队,这正是标准的军阀本色。也正因为这个56旅旅长带55旅的部队,才造成后来的各种文献在到底是那个旅的问题上缠绕不清。

西南军阀史上将侯鹏飞、汪之斌团列为王旅,而王东原自己在回忆反攻长沙时手下两团为“魏餘兩團”,番号为85,86团,个人怀疑这个“魏”可能是“姚”之误,85是89团之误,即姚藩余贤立两团。难道这个王东原旅也是在不同阶段指挥了不同的团,统一以长官命名?

2.根据陆承裕的说法,何键是26日电令在衡阳宝庆线上的第62师陶广部星夜兼程赶到湘潭沿江设防,另外刘君武团从金井的败兵并没有退向长沙,而是从长沙以东直接向南逃向了湘潭方向,根据刘君武描述的第62师的战线,已是位于长沙以南地区,在对北防御,这不是在守长沙,而是在防护湘潭方向。而62师要形成这样的防线当是在27日以后。彭德怀的回忆也提到红军攻入长沙城后,随即长驱直入一直向南推进到易家湾一线,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可见27日时在长沙南部并没有多少何军。

这里附带说一句,王东原在他的回忆里说了谎。他声称红军是“由瀏陽經金盆嶺直犯長沙,二十七日夜佔領長沙省會”,而“本旅仍抗守前線”。但国共双方所有的文献都表明:红军是从长沙的东北,即平江方向发动进攻的,突破点在东屯渡,而这正是王东原旅的地盘。

关键词(Tags): #军战史
家园 你这话是一次打击了两位呀!

林是身体不好,但绝没到不能打的程度,只是不大愿意。粟也如此。当时很多人心里都是没底气的。

家园 林总粟总很明智

不参战从军事上是明智而合理的。这仗彭总也不愿意打。

解放战争中期,粟总总结过,对当时轻美械的国军主力军要有6:1的优势兵力才可以歼敌。粟总的天才就在于抓住战机,调动敌人,制造局部绝对优势,在敌援军四集之前取得关键性胜利。彭总在陕北也是类似战法,只是胡宗南总兵力优势更大一点。

朝鲜狭长半岛,运动空间有限,美军的能力和装备非国军可比,即使短期分割包围也无法迅速歼敌,而美军空中和地面支援不可能给你更多时间。斯大林说过美军不会像国民党军一样摆在那给你打。

林总七成把握才打,粟总过五成把握就打,但有时候把握不到五成也不得不打,谁敢横刀立马?

朱老总感慨:还是老彭靠得住。

家园 三条都没有靠谱的佐证材料!

1.陈毅和太祖商定粟兵团渡江决策,并得到粟裕拥护。粟裕思考后提出不渡江在江北歼敌,陈毅犹豫不决,令太祖不满。粟裕立下歼灭五军军令状,太祖决定给他全权全责。

48年3月中至5月末,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在濮阳主持召开。其间,粟裕向陈毅汇报个人对南线作战重点的思考,建议:从渡江跃进完全转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陈毅认为粟裕建议很重要,他鼓励粟裕向党中央和主席报告。

而且粟裕在4月18日发出那封著名的“斗胆直呈”电之前,陈毅让粟裕先向刘邓报告争取支持(4月16日,粟裕以长近1300字的电报向刘邓报告,陈述意见:将第1兵团暂时留在中原歼敌比远出江南的战略机动更为有利的意见。“请钧座予指正”),这一点是“斗胆直呈”电最终被中央接受的关键因素之一。“斗胆直呈”电中本身也提到,是经陈毅等“鼓励勇气”,才“斗胆直呈”的。

不知你是在哪里看到的“陈毅犹豫不决,令太祖不满”?

2.刘邓一直想统一中原指挥,但陈毅主导华东野战军虽然受刘邓指导,实际是合作关系,因此刘邓一直在要求刘邓陈组成中原指挥部,甚至提出如果陈毅来可以取代刘做司令或者取代邓做政委。统一中原指挥也是中央的设想,却因而埋下二代对粟裕的不满。

48年4月前,刘邓在大别山一直很困难,中央让一兵团渡江本身就有拉动刘邓身边跗骨之蛆的想法,对此,刘邓是支持的。所以,谈不上“刘邓一直想统一中原指挥”的问题,刘邓“提出如果陈毅来可以取代刘做司令或者取代邓做政委”,已经是刘邓收到粟裕4月16日长电之后,5月5日给中央的电报,当时陈粟已经在城南庄和书记处开过会了。

3.修养和小姚一直想在华东排除陈毅,形成饶粟组合,但太祖以粟裕代理陈毅职务,饶的长期努力部分得逞。太祖的平衡术炉火纯青。

47年华野分兵之后,陈粟部就划给刘邓了:“9月22日,中央在组织建制和领导关系上重新作了区分:刘邓部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兵团,陈粟西兵团改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对外仍称华野),(归)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华东野战东兵团改为华东野战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导,受华东局直接领导。”

陈毅到中野,和饶没啥关系。

家园 对,如果是继母之母,不可能在祠堂有那么大发言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