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生家庭之痛 -- 鹿鸣溪谷
父亲的家他做主,自己的家自己做主。这样就清晰明了,赞!!!!
我家老人也捡瓶子,家里弄得有块地方象垃圾场我也有意见
可这和自私、没有公德心没有任何关系,这恰恰是有公德心的表现。
至于不顾子女如何为人,只不过是子女自己虚荣心重,觉得劳动不光荣而已
做免费大巴去赌场领取筹码的,同上
不顾邻居的不便,不懂,难道个个老人捡瓶子都堆在邻居家里?还是同上
捡瓶子走路还锻炼身体呢,不比整天坐着打麻将强
不顾子女为人是指他们老人的行为已经影响了邻里的关系“邻居看见都没好气”。
人家说后院对着后院,院子里臭气熏天,难倒不是不考虑邻居的不便。
锻炼身体就锻炼身体呗,干嘛非要捡瓶子才是锻炼身体。那您咋不让父母上街发法轮功传单啊?那也是锻炼身体啊。
真的是为了环保?不能卖钱的垃圾捡不捡?
谁说劳动不光荣?多做义工也是一种劳动。不过您,哈哈。。。
您说的那些,我觉得是您自己硬要找些理由来说。我觉得那些老人实质上就是看重小利不顾大利而已。
其实,对我来说,参与这个讨论的主要目的是带给大家关于尊敬父母的思考,我希望那些有种种理由不敬父母的人能多一个角度,想想父母的不容易而不是一味的指责他们。
中国关于孝顺的传统文化有过分的地方,譬如说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之类,但其中也有合理的成分,譬如尊重父母。
西方的父子关系比较中国更平等一些,但很明显也疏离一些,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家庭关系就更紧密,父母对孩子的投入也更大,没必要完全去学西方。
能让大家多一个思考的角度,是我的主要目的,至于其他方面我没怎么在意,这也是为什么我有时不回答问题的原因,请见谅。
红薯打淀粉以后剩下的粉浆水发酵之后有一种特殊的酸味,是浆面条最独特的风味,这种酸味和醋的味道不同,绝不可用醋代替。
以前家乡市面上无论早中晚,都有浆面条卖。最常见的售卖形式就是煮好的浆面条装在直径50公分的大保温桶中,以前卖冰棍也是这种大桶装。有顾客来买5毛钱就盛出一碗,添加芹菜丁、煮黄豆、碎花生、芝麻盐之类的拌头。浆面条是酸爽浓稠的,芹菜丁是脆生生的、黄豆是咸香的,花生芝麻是焦脆干香有嚼劲的,混合后开胃适口。
家里做的浆面条是现吃现做,不像保温桶里放时间长的浆面条那么浓烂,手擀面更筋道,拌头更多样,可能还会加一些豆腐干、黄瓜丁之类,口感更佳。
浆面条是素食,在现在大鱼大肉吃腻的背景下,浆面条更加成为不可多得的受欢迎的地方小吃。最近回家乡,看到市面上出现很多浆面条馆子,现做现卖,一碗八块,生意火爆,绝对不比兰州拉面的生意差。
兰州拉面行销全国,而我家乡的浆面条还偏于一隅。有时候真想在上海开一家浆面条素食馆子,不知道生意会怎么样,可惜我不会做这个粉浆水。
我的问题你一直避而不答,你的问题别人就必需回答,我怎么就感受不到你的尊重呢。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倒是觉得你有不回答别人问题的特权,而别人却不得不回答你的问题。你如此强调对某一方的尊重,实质就是对另一方的不尊重。当然,这又扯到了扯到尊敬啦、特权啦,这些你只愿意去做,而不愿意去搞清楚的东西了。
你看,如果我们做朋友的话,每当你强调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是我会失去什么东西的时候,我觉得这实质是一种自私,实在是不敢同意的。
还有我小时候家里的简易方法,把头天晚上吃捞面的面汤留着,一般到第二天中午就直接发酵到味了,当然是夏天。当时我的任务是被派出去采花椒叶配汤。
这个面汤发酵的不知道味道如何。另外,花椒叶能吃吗?我们那里没有哎。
看到浆面条就知道看到老乡了,做浆面条的粉浆应该是绿豆做的。现在淘宝上有直接配置好的浆面条调料买。我父母在上海就是靠着这个聊慰乡情的。浆面条的味道,虽然我不太喜欢,但是上海似乎还没有很正宗的,那个味道有点像老北京所说的豆汁儿,不喜欢的人受不了的。
不过,这个东西都是因地制宜,我们家乡就是红薯多,所以,用红薯做粉浆水。
黑色晒干的红薯叶是标配,不能少,如果是放晒干的芝麻叶,那就是高配了。
为了吃到地道的粉浆面条,我特地淘宝了一袋芝麻叶,收到时一看,乖乖一斤芝麻叶好大一包,我前前后后吃了有一年[IMGA][/IMGA]
新潮观点是,生孩子供不起其大学生是罪过, 赋予孩子生命不是“恩情”是出于利己的目的。“养育”达不到王子的待遇不能言恩~平民父母们多数可以回去自省自推先自己富裕起来。
吃什么都香,花椒叶嫩时直接吃,老了就只是提味了。
还是那句话,
亲情这个东西非常复杂,任何轻率的一刀切的结论都是浅薄无知的。
中国的老一代父母,很多不懂得尊重孩子。甚至信奉“棍头出孝子”。这种情况下,就算有钱,也不一定能赢得子女的尊重。
qli872这个帖子,从开头到引用部分,整整五段,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在回答什么是“个别”、什么是“普通”的这一个问题。这个个别和普通,是在讲,当年的时代里,大部分人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其实这些全都是在讲父母,虽然很少提“父母”这一个名词。
提到名词的反而不是在讲这个名词,不提这个名词的反而是在讲这个名词。
最后两段是在讲他的看法和对策。
这个看法和对策,好像也不是在讲父母,但是其实也是在讲父母。怎么说呢?
qli872的看法和对策,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写,是他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场上谈问题。
当然,也可以说他没有谈父母。因为你的意思是说,我怎么对待父母。这里的“父母”是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自己自居于这个位置,第三人称是别人居于这个位置。分别主要在这里。
qli872的做法是现身说法。表明他希望父母应当这样对待别人。
qli872也说得很清楚,他有他的特殊性,别人有别人的特殊性。他举了他自己和他的小姨做对照的例子。
他自己的做法,是利用自己的特殊机遇,更多地倾向于帮助别人;他小姨的例子,更加倾向于首先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两个例子在表面上是矛盾的:
要求这样的父母更多帮助子女和他人,要求那样的父母更多的顾着自己的家庭。
但是实际上毫无矛盾。
概括起来说,这两个例子的核心意思,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强求一致。
qli872的这个帖子主要是针对权益来讲的,算是一个帖子一个主题。对于尊重问题讲得不多。但是,其实尊重也蕴含在其中。
怎么说尊重也在其中呢?
第一,他首先分析了当年那个时代的父母们的成长环境,体谅他们的艰辛,理解他们的行为风格。
第二,他自己明确说的关于尊重的话是这句:“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因为爱我而亲近我,而不是因为觉得有义务亲近我而亲近我。”这句话很实在,没有虚的。
第二,他对待小姨的态度也是尊重为主,没有任何敌意或者其他不佳的态度。比如他并不因为别人穷困而蔑视别人。比如说,他的“小姨父12岁辍学,14岁就成了养家的主力(开拖拉机拉石头)。50岁不到就累得无法劳动了:走路的时候漆关节咔咔直响,医生说是干活太多,关节的软骨层被磨没了,做的好好的生意只好关掉。”但是他并没有说,一个50岁就不到就不良于行的男人,是如何的看起来令人不顺眼。他没有讲,但是我们可以想。不想别的,单单就他小姨父的生存状态,以及他小姨父在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令人不悦的障碍,就有很多。他没有说,但是我们不能就忘记了。
尊重是在行为之中的。
所以,其实他谁都提到了,只是没有明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听其言,观其行。qli872讲的是实际的行为,是现实中发生的事,这比泛泛的讲一点理论好很多。即便是抛开对错不论,至少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有一部分是这个样子的,这就很有意义。更何况他做得也很好,更是弥足珍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