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教育出问题了吗? -- 晨枫

共:💬90 🌺478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从3届PISA推出的结论,中国的教育确实出问题了

PISA不同于中国的高考,中国高考是精英的考试,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的初升高和高升大的两次大筛选后的精英参加的考试,只占适龄学生一半左右,并录取其中大约四分之三,也就是大约40%,其中还包括大约一半的目前难以被称作精英的大专生。

而PISA面对的初中阶段,即几乎所有适龄学生。当仅有2400万人口的上海这个全国教育资源和质量且经济水平位列前茅的地区参加时,超过600万人口常年第一的新加坡;但加上2000万的北京,8000万的江苏,1亿的广东,总参加人口达到2.24亿,即中国经济最好的1/5人口时,从PISA分数来看,分数比仅仅上海少了约10%。

也就是说,与上海经济相仿的地区,总体教育水平差了10%,推算到经济中等的2/4人口即所谓的高考大省如山东,湖北等,总体教育水平至少还差多少?经济很弱的1/4人口的总体教育水平呢?虽然没有数据,可以想象,全国全部参加的话,可能只有上海基准的70%左右约400-450分之间,在PISA整体估计只能排中游。

网上不少人在上海初次参加PISA拿第一的时候,出于自豪,认为高考大省的代表还能吊打上海,事实上,以湖北黄冈为代表的理念真正反映了高考大省的精英教育的道路,在高中阶段放弃没有考大学机会的学生的教育,资源全部倾向少数精英。这或许是一种出路,但不代表总体教育的结果是好的。

我曾经为家中江西阿姨读初二的女儿指导过若干小时,发觉语数外的基础薄弱得惨不忍睹,仔细询问她学校里老师的教学状况,由于该江西初中并非重点,且作为打工者子女并无经济基础孝敬老师,老师基本上处于放鸭子状态,且本身教学能力堪忧。比如英语发音非常不准确,某些单词发音错的离谱,比如true发音成turn,老师竟然不去纠正,可想而知,对于中国大多数人口的总体教育就是这种水平。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整体教育确实出问题了,且会明显造成受过高等教育的一半人和另一半人的完全割离,无论从知识上,还是认知上。解决方案就是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投入,短视不得。

通宝推:易水,
家园 难道PISA的成功和BBC的追捧也不足以让他们自信起来吗

可悲的是上海的教育界领导居然想效仿美英的失败体制, 也是跪得久了,膝盖下生了根。

至于师资下滑。。。我记得我高考的时候师范类分数就是最低的。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老师都是高考不行才来教我们呀。

家园 再补充一句:知识、方法、思想一块学

以十进位制为例

知识层面:

1.认识十进位制这一记数规则,要把握住它的核心“位值”。好比筹码用颜色来代表倍值一样,一个红色筹码=十个绿色筹码,只不过这里是用位置。

2.多位数的实质是几个数的和,在做加减乘除时会用到它(竖式将这一过程压缩起来了)。

3.有限小数、分数、自然数之间的转换,需要用到“位值”,整十、整百、有限小数的加减乘除也会用到它。

方法层面:

简单说就要学会打包和解包的方法。

思想层面:

1.打包是一个重要方法,随处可见。比如人类发明的语言就是采取的这一方法,用四个字的成语来表达一个需要数十字、几百字乃至上千字的故事里蕴含的道理和事实。又比如玩具俄罗斯套娃,将小娃娃装在大娃娃的肚子里,节省了空间。

更进一步,这是合分思想的体现(当然在这里还无法向学生详尽的讲述合分思想)。

2.小数的出现告诉我们需要具备这样的思想:当我们向左走时,应该主动想一下有没有可能可以向右走。

3.形式上的同,并不意味着内容上的同,比如11中的两个1,含义不同,形式上都是1,形式上不同的是位置的不同。这需要日后不断去思考:如何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何避免只看形式或者内容导致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出现重大偏差。

显然,这里涉及的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太复杂、太深奥,但不能因为难,就不提及,实际上,就是因为难,所以要长期去触摸它,逐步成型。讲,但并不指望学生一下就掌握,我以为,这才是要点。

就拿这个数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十进位制,来问一下当前六年级的小学生,哪些掌握了,哪些半生不熟,哪些听到过,会得到什么样的调查结果呢?我个人并不乐观。

家园 上海合并关掉的学校大概有一半

那些校舍都是出租的, 给各种培训班,私立学校等等。

家园 结论不敢苟同,举例实在错的离谱

结论且不论对错, 这个说不完。。。

但您的举例实在是无法支撑您的结论。 窃以为语言学习与智力无关, 与能力无关,而英语不是世界的全部, 更不是中国的全部, 也不是世界的未来,它只是现在而已。

语言学习只与环境有关, 只要不是智商有问题, 有某国人不会说某国话的?记得改开之初, 有些老工人, 由于工作需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完全可以说英语。

家园 改开之后资源急剧向特大城市富集

老师是这样,医生也是,原来市级医院总会有两个有名气的医生,现在苏州这种地方都没有,得去上海。

素质教育非常依赖老师的素质,如果老师素质不够,题海战术总比没有战术强。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家园 其实特大城市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今年奥运会,我最初有个印象,如今中国运动员心态和以前不一样了,但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个错觉,确实有运动员是在认真的“玩体育”,但整体上还只是进步了一点点。

据我所知,北京也就那么几所,其它还是应试。或者应该反过来说,北上的教育质量是名过其实——我是指如果是看教育的投入产出比。我有时候甚至想,这是不是一种自然法则,总有一拨人是高投入低产出的。

另外一个情况是最近几年开始的,北京中小学的原有规模已经难以招架了,不少学校的在校师生总人数翻倍,但校园还是以前那么大。

家园 关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

简略的讲,应试教育是选拔人,素质教育是培养人。国家层面来看,选拔人是主项,对于个人而言,情况复杂。

去年上海开始搞高考改革试验,3+3。结果出了个怪现象,优生整体倾向于选理化,与之对应的另一端倾向于选文史,中游生蒙圈了,如果看个人志向或者兴趣,选理化担心被淘汰,如果看成绩应选文史,但心有不甘。长此以往,情况可能会比当初的文理分科还要糟糕,因为不仅演变成了事实上的文理分科,还有可能干掉一大批中游生。

把所谓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是否明智,现在还不好下结论。但是有一点我想是可以肯定的,即便是在特大城市,跟着高考走,也就是参与选拔赛且力争获得好名次的人还是多数,因为文凭是敲门砖这一现状并没有发生改变。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何来选择权?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目前的关系是,应试为主,素质为辅,素质教育走形变质也就不奇怪了。只有少数家庭才有能力以素质教育为主。

有些愿望是美好的,但还得正视现实。

还有一个问题是和高房价有关。当下特大城市的房价这么高,对于拥有房产的人(可能手头并不怎么宽裕)而言,或许某一天会发现,一个华丽的文凭还比不上一套房。这种想法目前就有一定的市场,今后占比是会扩大还是缩窄?不好说。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文史和理化的差异。整体上来看,文史最终是以思想为主,理化是以方法为主,思想比方法难,所以文史难学。而且从社会需求来看,对中层的需求是最多的,对以掌握方法为主的理化生的需求自然多,所以学理化的多。但是我们的高考试卷风格,至少可以说迄今为止,是对理化生有利的,原因就是试题主要考的是记忆力,而文史生要吃亏得多(其实我们成年之后都知道,许多知识不必记住,会查能找就行,要不然需要什么工具书呢?再说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远优于从前)。所谓的优生,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当前的考试内容成优的。之前还有强行的文理分科制来平衡,而如果之后全面推行所谓的3+3学生自主选择,学文史的不说人数会下降,可能还真的会形成差生学文史的局面;与此同时,理化生竞争更加激烈,许多潜力股被错杀几乎是个必然,(对于人的一生)后续影响究竟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目前难以推测。因此,我个人认为,3+3改革或许并不是问题,但如果考试内容不做相应调整,那就很有可能成为问题。

家园 8020法则

最后20%的成果,会需要80%的努力。不算浪费。

去看了看题目,感觉之前讨论得有点拧了。如果全江苏农村的孩子都能有苏州孩子所拥有的中小学教育,完全可以满足PISA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连这种水平的应试教育都没有享受到,连入门级别的教师都没有。这才是江苏和广东拖累了上海的原因。

家园 关于教育中的爱的问题

如果一个人只能用爱来保护 孩子,说明他已经山穷水尽了。

有的人可以穷得只剩下钱,有的人可以穷得只剩下爱。

一边是物质的极端,另一边是精神的极端。

撕裂,再撕裂。

没办法。

黎明前就是这么的黑暗。

我并不讨厌黑暗,

我害怕的是极端。

家园 从应试来讲是没错,问题是许多人是奔着素质来的

自然就会觉得花了冤枉钱。

家园 最后说一个技术性问题:汉语难学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高度压缩的语言,这是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那么汉语呢?数学只不过是去描述数量关系而已,而汉语要描述一切,汉语(尤其是文言文)的压缩程度我个人认为只会比数学高不会比数学低。

汉语的这种高压缩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易上手、难精通的语言,说汉语是地球上最难掌握的语言或许不算夸张。

可是我们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得用汉语来进行阅读,即便汉语是母语,也占不到多大便宜。比如许多小学生并不是不会解数学题,而是读不懂数学(应用)题。

或许可以这么说,有一部分人即便成年之后主要靠的仍然是知识性阅读。这是一种模糊阅读,是先有了相关知识再来阅读相应的读本,有点接近看图说文。这种阅读是非常不严谨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做过多的阅读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容易形成危害。比如一些学生学习数学遇到很大的困难,往往就是用在不良的阅读惯性来解读数学语言,漏读错读时有发生,而数学语言中的冗长信息非常少,接近于零,漏了一个错了一个可能就会全错。

与知识性阅读相对的是理解性阅读,它靠的是对语言内在逻辑的掌握,也就是所谓的语感。

我不能说这是汉语的先天不足,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这一点语文老师心知肚明,却没有太多办法。古人读书讲究离经辨志,并非是古人比今人更加严谨,而是古人发现汉语真难学。虽然说白话文已经流行了多年,但汉语的学习难度仍然不低。如今语文教学贪多求快,许多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能力并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突飞猛进。这为将来自学设下了重重障碍。一本书拿起来看一会就犯困,那是因为看不懂,无法读下去。

通宝推:strain2,牛栏山二锅头,墨虎,
家园 汉语不难学,而是中国的语文老师没有明白什么是语文

他们把语文当成了美文和好词好句。

汉语是最高抽象等级的语言,是发音中信息调制密度最高的语言。只要能认识1000字,就能看勉强看报纸,认识3000字,可以轻松看报纸。 你要是认识10000个英文单词,看英文报纸也非常困难。

比如说牛,它把的牛一些特征抽象出来封装成一个概念,以后公牛,母牛,奶牛就可以任意组装拼接,这些新词汇不需要学习, 自带提示。 而不是像英文,需要Ox, cow等等无限累加新词汇。

当然,汉语因为其抽象程度高,因此需要一些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不要闹白马非马的笑话,但一旦掌握,就是一个超级强大的思维工具。

家园 你只是在说明汉语是一门高压缩的语言

而我说的是难学。

就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学数学是在做思维体操,那么按这个比喻来讲,学汉语则是做思维全能体操。那么,是拿单项冠军容易,还是拿全能冠军容易呢?

对于中国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思维体操,汉语是思维全能体操,英语还是在做体操,难,难上加难。挫折感太强,一开口就是错,一动手就是错,不是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喜欢批评人,错误太多,没办法。有人戏称,中国学生一生下来就选择了hard模式,但这仅仅只是戏言吗?

不正视汉语难学,是没法教好学生的。如果我们总是很随意的一句,都是老师的错,恐怕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

家园 观察了几天, 其实觉得有个基本问题没有讨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制度的先行。 同时, 这里我希望有更多的对中国外对教育体系的目的和手段的介绍和比对, 这样来看中国的教育的问题或者成就或者缺陷,更有意义。

我们都是成人,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客观滴或者是哲学上说,没有完美。

我们知道, 恢复高考开始, 最初的目的是选拔精英和培养精英, 充实干部队伍,领导阶层和技术骨干, 或者是类似的目的吧, 这一点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现在的实际做法, 显然已经不是这个目的了。 同时我们谁都清楚, 社会是金字塔形的, 不管你觉得是否合理, 它都是现实和短期内必然的状况。 我个人觉得是合理的,一方面社会需要本身有层次上的数量差别;另一方面, 我完全撇开智商方法出身等等的可能引起争论的差别,有一点差别是肯定的, 每个人愿意付出的努力的差别。

我个人理解, 因为如此, 这个目标的巨大变化以及其它部分因素,目标变了,而方法和手段还是在沿用,才出现了如此众多的矛盾和争论。

这条河,最大的特点是, 来自世界各国的勤于思考的河友,对祖国的关切与热爱,比对外国的实际状况,客观冷静的舍末逐本。比对是它最大的特点。

通宝推:三笑,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