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电影的《长城》,文化的长城 -- 林风清逸
不久前,国内上映了一部电影,《长城》。
片子一出,铺天盖地的,就是各种责骂。
我等了很久,看了很久,然后得出一个结论:
这部电影,我要看一看。
走进电影院,我看到了这部电影。
故事,从两个远道而来的欧洲雇佣兵开始说起。他俩在猛兽的攻击下幸存,然后被契丹人追杀,来到了宋军(看背景是以宋为基础进行的设定)驻守的长城之外。故事就这样从小处一点一点的由此展开,就好像一场盛大的演出,掀开了一角帷幕。
很好的展开。
两个异乡人凭借出色的本领得到了军人的尊重。也为长城守军带来了猛兽即将来袭的消息。这种猛兽就叫做饕餮。
得到饕餮提早来袭的消息,守军马上进入了战备。
而饕餮果然来袭了,声势浩大。
我当时有点后悔。我以为,这一次会像以前一样,在好莱坞的特效团队手里,设计出一堆流着粘液、垂着口涎的恶心的怪兽出来。事实出乎我的预料,这些怪兽虽然带有明显的好莱坞风格,但是没有那些恶心的重口味的东西。我觉得,好莱坞的特效团队,向着中国人的审美靠近了一步。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随后,故事开始展现电影对怪兽的设定。在这个时候告诉观众怪兽的设定,有利于继续展开故事。这个节奏把握得也不错。
我看到这里,发现猛兽的设定是这样的:一个像蚁后一样的母兽,作为唯一的一个大脑,去指挥无穷无尽的兵蚁一样的子兽;而子兽不但要像兵蚁一样作战,还要像工蚁一样将食物送去喂养母兽;而一旦母兽失败,子兽就会随同一起失败。我在第一个瞬间就想到:这就是电影《星河战队》的设定呀。《星河战队》里的虫子,也是这个样子的社会规则。
我因此知道,在这个故事里,好莱坞还是悄悄沿用了他们过去的成熟设计。这大概是一种偷懒。不过也无妨,老梗未必就不好。经典的设定,在用烂之前,偶尔改头换面冒出来,不算什么大问题。
后来的故事,我原先以为会和往常一样,一看到哪个情节,电影发烧友们就可以推断出下一步的进程。但是现实是有所差别。比如我们以为鹿晗这个菜鸟会绝地反击,爆发力量,拯救世界,电影里则务实得多,鹿晗没有在武力上爆发,他只是拿出了勇气,用生命阻挡了猛兽的追袭。这样的设计很好。郑恺在皇宫里被更加善于争夺话语权的人排挤,后来自己又争夺了话语权,也是很有趣的设计。而且他在闯了祸之后,临死前奋力一击制止了猛兽。这个故事里的角色,大多很正面。
正面,这很好。闻用顺伐逆,未闻以逆伐顺也。这很好。
猛兽们面对长城防御,选择了偷挖地道,潜越长城。而张涵予饰演的殿帅则在巡查阵地时,遭遇猛兽偷袭,不幸阵亡。在这里,影片展示了一个宏大的背景:
在张涵予的葬礼上,长城上万灯齐放,无数孔明灯飞上天空,天空里出现了一道灯火的长城!
壮观。
古人有句话,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张艺谋这简直是在字面上重现了了这句诗。
景甜接手防务之后,发现猛兽们潜越了长城。军事会议发现,他们已经没有时间追赶猛兽。在这个时候,军人们爆发了无尽的勇气。他们制作了巨大的孔明灯作为热气球,使用这种不成熟的手段,利用顺风,回援京城。
这是不成熟的手段,所以无数人从空中坠落,粉身碎骨,但是无数人继续升空,奔向新的、未知的前线。
最终到达京师的军人只不过是寥寥十余人。
结局的部分很精彩,不多说了。简单说就是,经过惊险的战斗,这算是影片的高潮阶段吧,嗯,人赢了。我相信我这样说人们会感觉很不过瘾。我觉得这个玩笑开得好,所以就这样开了。
对电影做一个总评。先从负面角度说,第一,片子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问题。第二,片子在情节上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问题。第三,片子在感情色彩上也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问题。再从正面角度说,片子很好,是个很好的商业大片,称得上完美。和老张以前拍的《英雄》相比,避开了致命的硬伤。《英雄》最大的败笔就是结尾的政治立场有错误,其他都是完美的。《长城》这次避开了立场错误,其他方面没有问题,配得上完美一词。只是,设定上用了西方科幻电影的老梗,不像《英雄》更加中国化,所以我给他打个折扣,这样,结论是:基本上是完美的。
等我看完电影《长城》,再去看那些争论,感觉很恶心。
国内的影评,给予了《长城》巨大的恶评。我看了一下,大体上概括,就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吹毛求疵,带着立场发言。
比如说这样一段评论:
在这个酋长眼里,显然,禁卫军是比百姓重要的。
我并不是说中国人怎么样,显然,在这个电影里,“中国人”和现实的中国人是有差别的,是一种特别奇怪,无法理喻的种族。
——《绝妙的讽刺,可怜的电影 —— 评<长城>》,作者:蝌蚪往人,豆瓣,2017-01-13 21:56:08
“朕的禁卫军和百姓都被那些怪物吃光了!”这一句台词,哪里有问题?我们可以将这句话替换到别的场景,比如说,一个将军带兵保卫家乡,部队打光了,家乡被敌人屠杀了,他看到姗姗来迟的援兵,说:“我的部队和乡亲都死光了!”这句台词有什么问题吗?
对于这个影评来说,关键不是这句台词有没有问题,而是这个影评人需要说出后面那些话。表面上,他就是想说,电影里的“中国人”是奇怪的、与现实里的中国人是不同的。其实,在整篇影评里,这个人就是要讲这部电影是一个“奇怪”的电影。
这个影评其实还是有一点点水准的,因为至少这个影评没有说,马特达蒙是一个过气演员——我不知道马特达蒙是不是一个过气的演员,不过来中国的演员“被过气”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所以这句话其实早已变成一个笑话了。
这个影评是最近写的,和最初那些拿钱带节奏的人已经不同了。是被带节奏之后的评价。很典型的,这个影评看不到宏大,只看到课间操,这就是视角问题;逮着一句台词吹毛求疵,显然是带着立场看的。所以,这就是典型被舆论带动引导了的脑子产生的观点。
同样的那些影评,我看了半天,反而下决心去看这部电影。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所有这些恶评,几乎全都是一些“大型团体操”之类的批判,或者对景甜是票房毒药的批判,我正是看了这些影评,发现他们全都不着边际,才决定去看一看这部电影的。而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转头再去看这些恶评,发现他们“似乎”对这部影片里的怪兽的设定借用自《星河战队》一事毫不知情。对于电影发烧友来说,这样的借用,到批判的时候完全就可以转变成“抄袭”、“模仿”。但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恶评文却都没有关注到这个点。
难道是因为《星河战队》是美国陆军投拍的,所以他们不敢黑吗?
我想,这个片子被黑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样一个片子,是中外合作拍摄影片走向成熟的开始。
特效设计兼顾中国审美,情节设计将中国设定为正面形象,和早前美国拍的、带有典型的大美国主义色彩的《地心引力》完全相反。这大概是这个片子遭到恶评如潮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地心引力》虽然有很多恶评,但是远不到恶评如潮的地步,我当时还去电影院看了这个片子,然后发现这纯粹就是美国人用来意淫的破片,片子最后还弄个大地母亲的造型出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片子,都没有《长城》这么激烈的恶评。
习近平说,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从《长城》事件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自信被攻击得实在太厉害了。
文化的长城,在肆无忌惮地攻击之下,早就被来自于野蛮地方的贪得无厌的“饕餮”潜越了。
从片花的感觉上讲,就是中华背景下一个老外拯救世界的故事。然后我就没兴趣继续了。我这么讲肯定失于片面,不过确实对这个电影第一印象不好。
那也犯不着关豆瓣影评啊,呵呵。
自信不自信,做出来的,不是喷出来的。
自信?excuse me?
张艺谋后面几个片子已经把我大多数的耐心消磨光了,就冲这个影评,值得去看看。
影片故事、特效都挺好的,也能很好的输出中国价值观。
去看的那一场上座率还挺好的。
搞不懂哪来那么多的恶评。
三个老外,最开始都是来中国偷火药的:一个纯小偷、一个正常的外国人、还有一个有些理想的外国人——帮助中国军队杀了饕餮成了“英雄”。
影片中更多的是守卫长城防范饕餮、不畏牺牲的中国古代军人。
哇塞潜越抓住错别字了,貌似“僭替”是本意
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3&id=375278
郭松民观影笔记之十 | 《长城》:张艺谋的“恒王情结”
张艺谋想告诉观众什么呢?中国人更奴性?西方人更有独立人格?显然,这是《河殇》的叙事逻辑,但这是错误的逻辑。
《长城》的时代背景是北宋年间。北宋是当时地球上最为繁荣、文明之所在,马特·达蒙所在的欧洲,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国王和贵族都蜷缩在阴冷的城堡里,半年都不洗一次澡,更何况这几个流浪在外的雇佣军?跪拜,是当时中国的一种宫廷礼仪,在启蒙运动之前,并不涉及到所谓人格尊严问题,同一时期的欧洲骑士见了国王,不仅要下跪,还要吻他的靴子,农奴就更不用说了。
不要说北宋年间流落到中国的马特·达蒙,即便是比他晚几百年到中国的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见了明朝的神宗皇帝或清朝的康熙皇帝等,也要下跪。
张艺谋安排马特·达蒙站着,其他中国人下跪,应该是受到马戛尔尼“不下跪”神话的影响:他坚持不肯跪拜乾隆皇帝,宁肯达不成协议。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因为马戛尔尼使团出发时,英国内务部长敦达斯还特地告诫:“您一到便要受到接见,您要服从中国朝廷的礼仪。”乾隆和马戛尔尼谈崩的根本原因,是马戛尔尼居然要求中国在浙江沿海割让一座小岛,供英商居住和存放货物,这当然被乾隆拒绝了。
景甜在长城上和马特·达蒙谈话时,脱口而出“我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这让我几乎笑出声来,因为这是八十年代中国男女文青和外国人交谈的标准句式,其隐含的逻辑是中国是封闭落后的,“外面的世界”是文明、先进。但是,北宋年间的一位统兵大将面对一个不知道从哪个窟窿里钻出来的小毛贼,她会觉得是自己没有见识吗?
让马特·达蒙站在中国皇帝面前,意味着张艺谋被自己对西方的想象(错误的想象)震慑了,他的灵魂还是跪在西方的神话面前的。
张艺谋就是另一个帖子里说的七七届那拨人的代表。
曾凯/人民日报客户端批豆瓣、猫眼: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上个月有人走人日的关系让人闭嘴,结果导致年底3部片子遭到报复性差评,特别是文中反复举例的长城,拍的烂还不然人说是什么道理
后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有网友在文章下方留言称:“人民日报不是这个论调”,作者回复:“以此为准。” 事件才算结束
貌似绝大多数影评都夸张导画面好,喷剧情渣,特别吐槽投喂战术
我们搞工程技术一开始也是抄袭,也可以说是崇拜外国。
其实就是崇拜外国技术水平。没办法,脑子里空的,没法子。
抄着抄着就有感觉了。
文艺作品也一样。不就是学习高端意淫技术吗。
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实际上全球化时代,产品中出现世界各国的元素并没有什么问题。有外国演员来演英雄没有任何问题。所谓让一个外国人来演中国英雄这句话实际上是挖着坑的。
这句话里面真正的坑在于:
这句话实际上否认了电影里还有其他英雄。
外国人扮演英雄?在这个电影里的英雄有好多,只有一个外国人吗?
这种批判实际上是断章取义的批判,有意误导。
如果说有外国人也来扮演英雄就是取悦外国人的话,那么在这部电影里面同时还有很多取悦中国的东西,这又是在说明什么呢?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电影。
一个能够容纳全世界的电影。
而不是一个只能在自己家里自娱自乐的电影。
自娱自乐,不见得就是坏事。但是只能自娱自乐,那就一定要完蛋了。
现在很多舆论,其核心问题不是说直接反对独立自主,而是打着独立自主的名义搞闭关锁国。
我们的电影工业走向世界了吗?我们的电影工业世界第一了吗?我们的电影工业垄断全球了吗?
怎么我看着有的人的意思,好像中国的电影工业早就独步天下了呢?
这压根就不是什么持平之论。
有人说,华为的手机有好几样外国的专利。
这话什么意思呢??华为这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叛变革命了?华为手机涉及成千的专利,有几个外国专利怎么了?
在一个世界工业合作日趋频繁的时代,叫喊着“纯种”工业产品,这是为了我国工业好吗?
同样的,在一个世界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叫喊着“纯种”的中国电影英雄,这真的是为了中国的电影工业好吗?
其立论既已是狭隘的,则其前途也必然不甚宽广。
所以我打一开始,就对这些批评不深感冒,就是因为觉得这些立论打根儿上起,就不正。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不是只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与其他民族绝对的泾渭分明。泾渭分明最后不还是合流了么?民族之间有交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绝对纯种的民族只能是死民族。
老张这个人怎么样,我并不了解。以其那部《英雄》来说,我知道他的结尾就是致命伤。就是论事的说,现在这部《长城》,其实问题不大。从政治上说,有个把外国演员这种事情,和《英雄》结尾的硬伤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
那是有质的区别的。
再说了,老张可是被人讽刺为“国师”的人物,当年也“混”了个奥运会的导演。
用影射的方式暗示老张是坏人,进而暗示电影是有问题的,可是实际看起来,这部电影有什么问题?
外国英雄拯救中国?
写这句话的人,恐怕并没有真正看了电影吧?
网上怎么说的?无法理解“投喂”战术。这个所谓的“投喂”战术说的什么?说的是女军飞身而下刺杀攻城饕餮的战术。投喂!多么恶毒的词汇啊。我们知道,古希腊-罗马军团的基本战术是横列枪阵,前排的战士基本上就是消耗品,是一层一层的消耗掉,对于站在前排的新兵来说,当他们站到前排的时候,这也算是“投喂”战术吗?
这实际上不是在讽刺电影。这是在讽刺那些如同飞蛾扑火一样明知不敌也要冲向前线的战士。
也许有人会说,女战士们从天而降攻击敌人的战术是毫无意义的,有趣的是,在这个影片的最后,就是用这样的战术实现了对敌人的致命一击。
反过来再看看恶评员们发明的词汇:投喂。
恶毒至极。
这种毫无底线的恶毒,是因为来自于极度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吗?那这个世界上正义之士未免太多了,而且未免太能够占领舆论阵地了,简直到了“众正盈朝”的地步了!显然和当今中宣战五渣的实际形势严重不符!所以,这种所谓的义愤填膺一定是假的。
这部电影塑造了很多英雄。
张涵予和景甜合作击杀偷袭的怪兽。张涵予阵亡了。张涵予是来巡查阵地的时候发现阵地被敌人偷袭的,然后在巡查过程中,遭到了敌人的伏击。被敌人前后同时攻击,张涵予和景甜发现了偷袭的敌人,转身迎战。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叫前方的战士转身?从军事上来说,在敌军发起攻击的瞬间命令部队转身,就意味着全军覆没。所以当时其实是没有选择的。作为统帅,巡查阵地是正常的事情。夏侯渊不也是因为一个简单的前出的战术动作遭到刘备军的重点突袭而被击杀了吗?将军难免阵前亡,这种情形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从情节上来说,导演一直试图用壮烈的行动将气氛推向悲壮的顶峰。张涵予之死,恰恰是影片节奏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是,网络上对张涵予之死的评价是:“碰瓷死。”
从“投喂”战术,到“碰瓷死”,这些都是具有高度传播能力的词汇。
从舆论战的角度来说,太专业了。
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又太不专业了。
用词充斥着无处不在的恶毒,却丝毫展现不出一点点电影审美的专业性。电影节奏的把握极度完美,却被强行拆碎成一个支离破碎的片段去恶毒攻击。这明显不是在评判这部电影,这就仅仅是在攻击。
我根本就不是一个专业影评人,或者更进一步说,我就不是影评人。这些评论在对这部电影的打击上如此的专业,却又在电影上如此得不专业以至于连我一个外行都看得清清楚楚,充分说明了这就是一场针对性极强的舆论攻击。
所有针对这部电影的攻击都仅仅是建立在民族主义一个点上。什么“投喂战术”、“碰瓷死”之类的话,都是建立在民族主义攻击的前提之下,对任意一个点的恶意丑化。比如我之前引用的影评里所说的初中课间操的比拟。那句所谓的初中课间操,以及相应的整齐划一之类的批评,是国内网络舆论攻击中最为常见的对解放军军纪严明的攻击,是对中国展示军威的大型阅兵式的常见攻击。这些词儿太熟悉了!
以民族主义为引爆点,然后其他地方肆无忌惮地乱说话,就是因为看到了当时的影评都是这样的话,我才决心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当时我正是发现,当时的恶评虽然铺天盖地,但是离开了极端民族主义语境之后,其他所有的攻击都属于强行碰瓷、强行丑化。正是为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看一看到底是不是这一回事,我才决定去看这部电影。我当时忙得很,加班加得要吐,不是被这些恶评恶心得不得了,我原本没有时间去看电影。
而看过之后,我发现排除了极端民族主义的“设定”之后,这部片子没有任何问题。
我当时做出的评价是:
这明明是一部中外电影人良好合作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圈与好莱坞合作的一个良好开端,以后只要按照这个套路去走,就可以量产一批好莱坞式的中国电影了。
当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走出一条和好莱坞不同的道路。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现在的中国电影早就走上了一条和好莱坞不同的道路,只不过是渣路。
走不同的道路,首先要在一个水平线上。
张艺谋这一次其实是趟出了中美电影人合作的道路。
至于说“大家”——包括马甲、水军在内,这个“大家”有相当一部分是敌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带了节奏,当然也的确有觉得要更民族一点的观众——对主角有外国人表示不满,那么大不了下次减少一点外国角色的戏份罢了。
话说,如果仅仅如此的话,根本就不应该引起这么大的风潮。
这次的风潮太大,远远超出了合理范畴。
事有反常必为妖。
其实,当这部电影刚刚上映就冒出极大数量的攻击言论时,我就知道这里面有鬼。因为大部分观众还没有看,正常来说不应该有这么“及时”的言论来引导市场。
用极端民族主义来阻挠中外合作,其实质,就是要破坏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那些想来中国发展的外国演员,会被这样的民族主义所驱逐。而那些原本就不想来中国的演员,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对中国不利的言论。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不过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战术。
至于说对西方白人文化的跪拜,实话实说,我没看出来。
有个外国人就跪拜了,这话太夸张。高仙芝哥舒翰指挥唐军作战的时候,跪领军令的士卒不知道有多少。八路军连日本军官都抓过来当教员,国民党俘虏也抓过来当教员,不服气的军人不少,但是毛泽东从来不觉得这是跪拜。让鬼子当老师,上课的时候让自己人行个礼,站起来喊个老师好,能说就是跪拜了?
炒作极端民族主义,这些人压根就不怀好意。
能做到给大家伙批发有色眼镜,这样的舆论操弄手段,非常成熟,非常可怕,背后是有很大的金钱和很成熟的力量做后台的。
我们的长城早就被潜越了,而抵抗敌人的,不过就是寥寥几个从前线紧急回援的兵罢了。
我发帖子的时候长城的票房在欧洲连夺第一,其表现是票房和影评都不错。
唯一的异常就是在中国,在中国是票房很高而影评极差。影评与票房严重背离。
我们知道,稍微背离是正常的。
那么,严重背离就是有坑了。
我知道坏人的特点就是翻脸不认、食言而肥,所以,虽然我早就知道有人挖了坑,但是我一直在等。就是在等他们被打脸。
针对中国的攻击言论,中国是这样的舆论战的主战场。所以我就等其他战场的回应。
中国战区的舆论战司令部是没有能力指挥欧洲战区在任何一件事上都协同作战的。何况不过就是一部电影。大概只有吃过没有协同的亏,中国战区才会和欧洲战区合作。但是欧洲战区那么散乱,恐怕也很难协作起来。
所以我一直在等欧洲以及其他地方的消息。
都得天降白人英雄,拯救可怜兮兮的中国于水火之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潜台词:高尚的白种人的)马克思主义”
我呸!